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濡沫集 >

第6部分

濡沫集-第6部分

小说: 濡沫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2 卷。

在这之外,燕铭同志还另写一信,表示了他对重印的几点意见,意见写
得很具体,也很有启发,今引录于下:

“一、目前应择要标点印行,非切需者自可到图书馆借阅,无须立即重
印。因此选择宜严。二、将来标点本总宜‘全’,总不应使《王忠悫公遗书》
专美于前,而新中国对于这样一个学者倒无全集出版。三、由于以上两点,
所以我主张分辑出版,留待以后陆续出全。四、因此原编各种,可以少出、
迟出,但出版时,除别人所作的序、传等,均以不删为是。如别集中致北大
某教授书,足见王氏政治态度,尤不宜删,像这样文章实谈不上什么毒素。
《苕华词》近又翻阅一过,毒素似也不比苏辛词更多许多。总之,此种资料
书,不是青年读物,以存真为好。”

写了这四点后,燕铭同志以幽默的口气又写了这样两句:“以上意见也
许类似保守,但从长远看来可能正确。”

现在,时间已过去了三十多年,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燕铭同志的这几条意
见,不得不佩服他的远见卓识。对王国维的著作,他首先坚持的一条,是应
该出版,不过从步骤上,可以先出选辑,后编全集。他特别强调,新中国对
于王国维这样一位学者,是应编其全集的,不能让过去的《王忠悫公遗书》
专美于前。在编印时,对王氏本人的论著不能删,对王氏思想应有客观的分
析,不应随便扣以“毒素”的帽子。

齐燕铭同志很重视古籍整理研究人才。1960 年,吴则虞先生为哲学研究
所作《论衡集释》,为此他搜辑了清人惠栋、卢文弨直至近人黄晖、刘盼遂
等人的有关著述。他大约曾从黄晖的书中见其引及齐燕铭同志对《论衡》所
作的校记,因此特地请金灿然同志转给燕铭同志一封信,信中说:“尊校已


见黄书征引,渊洽精当,莫名赞叹。黄书征引谅非全璧,学随年积,创获必
多,渴求录副见示,俾收入《集释》内,以惠学人。”此信是8 月15 日写的。
现在文书档案中有燕铭同志于8 月17 日给灿然同志的信,说:“张校《论衡》
四册和我的一本笔记(《论衡》札记)送去请收。我的一本笔记大约是1927—1928 年所记的,后来有的写在书上,有的写在别处,有的抄在这本子里,
有的找不到了,所以后来残缺不全。工夫下得少,颇多臆改之处,本想再用
《淮南》、《说苑》、《潜夫论》等书校一遍,当时因有别的事也未做。可
参用之处不多。如有同志要用,用后请仍还我,亦家有敝帚之义而已。”信
很短,但情真意深,可以见出燕铭同志真是古籍整理研究的行家里手,以及
他对同道学者的支持与帮助。

从以下几件事例中,可以进一步看到燕铭同志对一些学者治学路数与学
术成果的充分理解和真心尊重。

1961 年1 月,金灿然同志曾就向陈寅恪先生约稿,出版其文集一事向齐
燕铭同志请示,信中说:“请考虑可否正式向陈约稿。从争鸣上讲,似可以
约,但据说他的稿子是不能动的,约了可能有些麻烦。”在当时的情势下,
灿然同志的这一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燕铭同志在接到此信后即在上面写
了一段话:“可由中华提出向陈约稿,只告他文中如有涉及兄弟国家和东南
亚国家的,请其慎重处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此外问题随其任何论点
均不必干涉。”在那时,能作出这样的决断,确实表现出学术上的灼见和勇
气。

1959 年,中华书局曾提出整理《大唐西域记》计划草稿,征求意见。齐
燕铭同志看到后,第一句话就提出:“此书整理应征求陈垣同志的意见。”

1960 年,陈叔通先生转给齐燕铭同志一份张宗祥的著作目录,并送上张
所著《本草经新疏》、《论衡校勘记》两稿。燕铭同志马上转给中华书局,
并说:“此人著述真多,值得注意。应如何答覆,请研究告我。”

叶恭绰先生曾编有一部《五代十国文》交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审阅
后认为书稿质量有问题,数次与叶先生交涉,好几年未能出版。叶先生为此
向齐燕铭同志写信,科学出版社就写了一个详细报告,谈及稿中存在的问题,
还说到此稿虽是叶恭绰署名,实际上是叶请好几个人代编的,体例不一。出
版社还找到其中一位主要的编纂者曹家琪,转述了曹家琪对此稿的看法:

“(1) 
收录不全;(2)校勘不精;(3)编纂方法不善;(4)根据定本不一。”燕铭同志
是同意这一报告的,他还特地写了一句:“其中所说的曹家琪似是一能作编
书工作的人,可以注意。”曹家琪一般的人恐怕不大知道,后来他有一篇《资
治通鉴纂修考》长文在《文史》开头几期上发表,写得很有分量。由此也可
见出燕铭同志的细心,能从这样一篇谈及具体书稿处理的报告中注意到可用
的人才。

另有一件事也很有意思。1963 年夏,张舜徽先生来北京治病,住在北方
饭店,他说“房金每日五元,以一教书之人,如何能负担此数”。因此特地
写信给齐燕铭同志,“甚盼执事转告有关部门代找一招待所暂住,以解决食
宿问题”,并寄上一份他已完成的著作目录。燕铭同志当时并不认识这位张
先生,但接到信后,马上替他安排了住处(教育部招待所),并给金灿然同
志写了一张条子,说:“看著述目录,是有学力的人。请你们联系一下,具
体了解。”中华书局随即派编辑去找了张舜徽先生,我记得我也去见过张先
生,后来他的《清人文集别录》即由此在中华书局出版的。


祝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成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过数千名图书馆工作者和专家学者近20 年的辛
勤劳动,编纂工作于1995 年初全部完成,经部、史部、子部和丛部已由上海
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也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
文化积累。

古籍的保存、搜集、整理和出版,建国以来,虽然几经曲折,从整体上
说,仍然有很大的发展。即使在1975 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我们敬爱
的周恩来总理,仍然发出“尽快编纂全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指示。这一指示
极大地启示了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遵循周恩来总
理的这一指示,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在各级有关部门领导下,对我国珍贵古籍
进行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清理与编录。现在完成的这部目录,著录了中
央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文化馆、学术团体图书馆等所藏的善本书,共
约六万种,涉及的藏书单位将近八百个。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好书,
抢救了大批古籍,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古籍保存的条件,培养造就了为数众多
的精通古籍版本目录的图书馆专业人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为
我国古籍整理与图书编目事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在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要用邓小平同
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加强物质文明建
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激发
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的传统思想文化,就必须掌握传统思想文化的文字载体——古籍。
我国的古籍数量繁多,有人形容为浩如烟海。世界上有几个文明古国,但历
史文献有如此丰富,保存有如此完整的,只有我们中国。因此可以说,中国
古籍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要使这一宝贵财富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就要对它们进行认真的研究,而研究的第一步,就必须从整体上掌握
古籍流传与保存的情况。古籍编目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作用也就在这里。

古籍编目并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我国古代著名的目录学著作,
从汉朝刘向的《七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起,一直到清朝的《四库
全书总目》,都是传统学术的综合研究。它们的作者大多能体现这一时代的
学术成就,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我们现在的这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主持编纂工作的顾廷龙先生,潘天祯先生,冀淑英先生,就是对传统文化有
深湛研究的著名专家,编委会和不少从事于本书编纂工作的同志们,也多是
这一学术领域有成就的学者。《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出版,既能使
中国的珍贵古籍经过广泛调查与合理编排,供海内外学术界有效地利用,其
本身又作为一项学术研究成果,对我们如何进行版本鉴定,如何在传统编目
基础上对古籍分类进行科学的归纳,都有极大的学术参考价值。

现在,在古籍小组的直接主持下,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经验,
正在着手编纂《中国古籍总目提要》。《中国古籍总目提要》收录的范围将
不限于善本,凡公元1912 年(即民国元年)以前的各类书籍都尽可能加以编
录,并对所收的书籍撰写提要。《古籍总目提要》的编纂,将有助于全面了
解中国历史文献的确切情况,使得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更有针对性,更便于制
订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的总体规划。《中国古籍总目提要》的规模虽然要比《中
国古籍善本书目》大,但应该说,它是继续《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事业再


向前进行的,参加《中国古籍总目提要》编目的同志,有不少就是《中国古
籍善本书目》的编委,《中国古籍总目提要》的分类和著录,也都充分吸取
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长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也同其他文化建设事业一样,
正在蓬勃发展。许多优秀的古籍,经过科学的整理和研究,获得出版,在我
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广泛良好的影响。实践证明,古籍中有取之不尽的宝藏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希望这一关系到继承祖国宝贵文化遗产、关系
到我们子孙后代教育的文化事业能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大关注和帮助,
使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文化精品与学术窗口
——评《唐代文学研究》

《唐代文学研究》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些年来出版的品位较高的出
版物,现在虽然还只出到六辑,却已受到海内外学人的极大关注。

建国以来,在中国学术界,专门的断代文学研究书刊能连续编纂出版的,
这还是唯一的一种。它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会刊。唐代文学学会成立于
1982 年,在开始几年,曾以《唐代文学论丛》的名义,辑集有关唐代文学研
究的论文,包括一部分普及性的诗文鉴赏文章,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从
1988 年起,改名《唐代文学研究》,从内容上作了较大的调整,主要是加强
学术性,着重发表理论研究和资料考证性的文章,改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出版这样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著作,对于出版社来说,是要承受经济压力
的,因为印数少,要赔钱。广西师大出版社能不计经济亏损,毅然承担这一
学术性书刊的出版,这不只是对古典文学研究界的支持,更表现了出版社同
志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远见卓识。

最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
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于出版,《决
议》明确指出:“要及时反映国内外新的优秀文化成果,重视出版传统文化
精品和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我觉得,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唐代文学研究》,
是符合《决议》这一基本要求的。

最近有两位在古典文学研究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中青年学者,分别著文谈
及80 年代以来的唐代文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陈尚君教授在
《问学纪程》一文中说,国内唐代文学近20 年取得远迈前人的巨大成绩,而
这一成绩的取得又与80 年代以来唐代文学界所形成的学术群体专心治学与
精诚合作分不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蒋寅博士,在今年第
三期《书品》上发表《文献整理与唐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一文,文章一开头
就说:“80 年代以来,唐代文学可以说是古典文学研究中一个成就卓著的领
域。”

我觉得,这两位学者的看法是实事求是的。正因为这些年来唐代文学界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更可见出这已出的6 辑《唐代文学研究》的分量。《唐
代文学研究》及时提供研究中的高质量之作,因此人们要想了解这些年来唐
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就绝不能避开这六辑共收300 余万字的精心之作。

为《唐代文学研究》撰稿的,除了大陆和港、台地区的作者以外,还有
欧洲、美洲、亚洲等国的著名学者。他们来自德国、荷兰、美国、加拿大、
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因此可以说,随着唐代文
学日益走向世界,这六辑《唐代文学研究》已可充分反映海内外学人的最新
治学成果。他们从不同视角、不同文化心态,来观察、探索唐代文学这一丰
厚宝藏,这就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提供了良好的
环境和机缘。据悉,日本、韩国、美国及东南亚的唐代文学研究者,颇注目
于它,他们有的每期必购,有时不能及时买到,则辗转托人,期于必得。国
外及港、澳地区的一些图书馆,向唐代文学学会秘书处所在地西北大学文学
院函购或提出交换的,则更为频繁。《唐代文学研究》已成为我们近些年来
古典文学界向外开放的一个新窗口了。

今年9 月新出的第六辑《唐代文学研究》,还有一个特色,颇值得一提。


这一辑将近70 万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论浙东山水与唐代诗人的。这是因为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于1994 年11 月在浙江新昌举行。新昌的自然
风光与人文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