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论势--曹仁超创富启示录 >

第6部分

论势--曹仁超创富启示录-第6部分

小说: 论势--曹仁超创富启示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 第六章 选股还看中长期趋势(3)

    

    买有时卖有时

    在“三W”中,最后一个是何时买卖。市场上不少人认为只要买的是优价股,便无须理会世纪。香港有句俗语曰:“英雄被困筲箕湾,不知何日返中环!”我老曹认为,如无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就算长期持有优质股,最后也可能落得一场空,甚至以亏本收场。

    举例来说,1993年青岛啤酒(600600。SH)的股价曾高达9。8元,其后一直下挫,翌年更跌至2元,当时买入该股的投资者皆损失惨重。及后该公司在新管理层领导下停止盲目扩张,不再做大,改为做强,摆脱过去只求规模而不考虑效率的陋习,变为利润至上的上市公司。凤凰涅磐,在2005年以后才买入青岛啤酒A股的投资者,个个赚大钱。

    同样地,2000年买入中国移动H股(00941。HK)者皆损失惨重,反之3年后才入市者却赚个盆满钵满。又例如,2006年初,我老曹曾大力推介内地金融股,到2007年7月面对的困惑却是:内地金融股虽可长线看好,但短期升幅如此巨大,是否应先忍耐一下?2007年10月以后全球金融市场环境转差,内地金融股又岂能独善其身?买卖时机如果错误,即使你选到最优质的股份,一样不可能赚到大钱!

    正如香港经济由1973至1997年皆向上,但投资者如于1973年3月在恒生指数位处1700点高位时入市,便要待至1986年才有机会平手。同样道理,内地经济自1978年至2008年一直欣欣向荣,但投资者如于1993年2月在上证综合指数高近1560点时入市,也要等至1999年年中才有机会和局离场。

    时机来临,有如小鸟突然在眼前出现,只有做好准备的人才能捕捉到。大部分人仅仅来得及看着时机飞来,然后又飞走。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属神乎其技,事后孔明者却多如恒河沙数。

    不幸的是,寻求投资“三个W”的答案却是散户的弱项。要想成为亿万富豪,必须有正确的思想(rightframeofmind),知道何时进攻、何时防守。经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爆破、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今日仍然有钱在手者均非愚笨之辈。

    资金市场乃斗智之地,食有时、睡有时,在适当时刻做适当的事。今时今日,投资者必须自己努力做足准备工夫,不但要精明地买入(buysmart),也要在适当时刻精明地卖出(sellsmart)。老说自己没有时间研究者,不如不投资!

正文 第七章 图表走势 决定买卖时机(1)

    

    第七章图表走势决定买卖时机

    没有基础分析作后盾的技术分析,只是花拳绣腿,不堪一击;同样只论股份优劣而不把握时机,可能呆坐十年,仍只见波幅而不见升幅。两者最好互补长短,再加上严守纪律,才能投资成功。

    技术与基础分析互补长短

    我老曹入行40年,至今仍无法回答以下问题:基础分析与技术分析之间,到底谁优谁劣?成功掌握时机,到底是否真的有可能做到?买入后持有好,还是因时制宜好?

    巴菲特曾在其上市旗舰巴郡的年报中透露,他最初投资时,只运用技术分析,但发现赚不到钱。于是改用相反理论,逆市而行,结果也不成功。最后才转学“价值投资法”鼻祖本杰明?格拉罕姆的基础分析,发现有效,便一直沿用至今。

    格拉罕姆于1932年中开始在财经杂志《福布斯》(Forbes)撰写文章,推介股份。当时正值美股大熊市结束,可谓时来运至。格拉罕姆主张大部分人都应该投资,而投资首要是保本,其次才是赚取合理回报。

    格拉罕姆曾任职对冲基金经理,擅于投机,故他并不反对别人投机。他反对的是人们明明在投机,却自以为是在投资;或没有足够的投机知识及技巧,却东施效颦;甚或拿自己输不起的钱去投机。

    1976年格拉罕姆去世,其生平最成功、最出名的弟子巴菲特,顺理成章成为价值投资法的代表人物。巴菲特于1960年开始投资,1965年起接管巴郡,1974年全力出击(刚刚是另一次美股熊市结束期),花上10年时间大量收集廉价美国股票,再利用1982至2007年超级大牛市,将巴郡发展成为一家万人景仰的投资公司,而自己也登上世界首富之位,更被捧为“股神”。不少人都视巴菲特为学习对象,价值投资法也因此家喻户晓。

    小看时机吃尽苦头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股神”也有出错时。巴菲特的投资旗舰巴郡2008年第四季度纯利下跌96%,已是连续五季纯利减少;2008年全年投资净收益骤降62%。2009年3月,巴郡被权威评级机构惠誉(FitchRatings)调低评级,发行人违约评级(IDR)和高级无抵押债务评级均由AAA降至AA+,前景堪忧。

正文 第七章 图表走势 决定买卖时机(2)

    

    2008年少男少女都爱说自己“太傻太天真”,2009年初巴菲特也承认自己太傻(但并不天真)!他在致股东的一封公开信中说“我至少犯了一个大错和数个较小的错,但也造成了伤害……当市场需要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决策并迅速采取行动的时候,我还在啃自己的拇指。”

    巴菲特错在哪里?他错就错在试图证明自己比市场聪明,以为市场可能会错!他错在早于2008年10月便向全球投资者发出入货信号。在油价接近历史高位时,他大量买入美国第三大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的股票,没料到油价大跌;在金融海啸余波未平之时,又花上2。44亿美元入股两家爱尔兰银行,结果两家银行的股价在2008年下跌89%。

    事实证明巴菲特犯下太早看好、太早入市的毛病,被市场狠狠地教训了一次。同时也证明世上并无预知未来的水晶球。你没有,我没有,巴菲特也没有!

    我老曹并非要挑战巴菲特,但“股神”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投资格言不要输钱!巴菲特较大部分人聪明之处,就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是没有及时纠正)。“股神”的神话暂告一段落,这对价值投资法信徒来说,可谓一次沉重的打击。

    巴菲特只信奉价值投资,对技术分析不屑一顾。他甚至曾说“就算我把图表倒转来看,也看不出不一样的结果。”我老曹却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单纯使用任何一种分析方法,不论是纯技术分析或纯基础分析,都不足取。

    没有基础分析作后盾的技术分析,只是花拳绣腿,不堪一击;同样只论股份优劣而不把握时机,便会犯上巴菲特的错。太早买入,可能呆坐十年仍只见波幅而不见升幅。两者最好互补长短,再加上严守纪律,才能投资成功,既可避免自己感情用事,又可防止亏损扩大。

    易学难精随时浸死

    技术分析易学难精,大部分人花三个月时间便以为可掌握窍门。当市场出现一些不规则的波动,有的人一知半解便自命走势专家,结果成为大输家。在投资研讨会上,我老曹也曾强调:不懂游泳者,会拒绝下水;深谙水性者,碧波畅泳,也不会出事;最易浸死者,就是那些只有“半桶水”的人。

正文 第七章 图表走势 决定买卖时机(3)

    

    不少自谓“技术分析大师”的人,只是用股市过去的表现去预测未来,却不明白过去只可作为参考,未来并不一定是过去的延续。学走势,一定要“精”。万勿看罢几本二流分析员写的书,便以为自己天下无敌。写那些书的作者连自己都未发达,不是“讲就无敌,做就无力”,就是做事后孔明,哪有条件教人发达?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须知道,技术分析的作用,其实只是解释过去。分析过去,有助于了解将来,但技术分析并不能预测未来。我老曹学习此道30多年,深知任何分析系统都不会百分之百可靠。更何况投资者须等信号出现后,才能确认走势,事前无法估计,加上走势有时准、有时不准。最可怜的是通常你信的那一次,分析便不准;反而不信的那一次,却非常神准!

    投资市场残忍之处还在于,当世上有太多人采用同一种分析方法时,往往会产生反效果。因此,投资者对任何分析系统都应该立即学会,尽快使用。一旦普及之后,便须及时放弃,不再用之。内地投资者迷恋的K线(或称阴阳烛)乃17世纪的日本米商本间宗久(MunehisaHomma)所发明,我老曹1971年早已学习,老师更是当年大名鼎鼎的日本国家商品期货公司驻区副总裁。不过,K线跟道氏理论和艾略特波浪(ElliottWaves)一样,都是易学难精的技术分析。随着计算机普及,已有太多人以为自己精于此道,违反“有钱人永远只占少数”的铁律。人人都懂得的分析技巧,通常不值钱。

    当人人向右望时,我老曹建议大家不妨向左望;当人人向左望时,则应该向右望。现在比较可靠的分析工具,依次为随机指数(Stochastic,STC)、相对强弱指数(RelativeStrengthIndex;RSI)、趋势线(Trend)和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ovingAverageConvergenceandDivergence,MACD)。这些都是我老曹常用的分析工具,它们的信号均无灰色地带,绝不模棱两可,只有“动”与“不动”!当自己的看法与上述工具的分析结果有出入时,必须重新检讨己见,不要盲目坚持。

    另外,一些内地投资者较少使用的技术分析工具,如动力指标(momentum)、波动指数(VolatilityIndex,VIX)、阿姆斯指数(ARMSIndex)等,都值得了解一下。

正文 第八章 投资须自问身“势”(1)

    

    第八章投资须自问身“势”

    “小富由俭”这句话,应改为“小富从懂得理财”开始。

    储蓄这习惯,最迟25岁便应该丢掉。因为储蓄培养出节制的习惯,而节流却不如开源。接下来应学习投资理财,并将之视作一生一世的事。否则,保证在你退休之时,生活水平会大幅回落。

    致富之路不在储蓄在理财

    如果储蓄真的可以致富,全球最富有的国家早就应该是中国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今最富有的国家是储蓄率接近零的美国,由此可见致富之道不在储蓄而在投资。过去40年以来,我老曹从未见过一个人可以通过储蓄而致富。中国人一生省吃俭用,结果又如何?

    20世纪60年代,香港一家银行的电视广告的宣传语是:“储蓄能令你金银满屋,日后享受美满退休生活。”广告中两位老人家翻开存折,眼见金光乍现,便心满意足地微笑。

    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国人省吃俭用,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看着自己的银行存款数字上升,却忽略了金钱的购买力会逐渐被通胀“吃掉”。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过分强调储蓄。大部分人习惯将25%或以上的收入存下来,而去贬低投资(今天叫理财)的地位,还喜欢批评美国人不储蓄。殊不知储蓄一旦成癖,就会变为一种嗜好,很容易犯为储蓄而储蓄的错误。

    我老曹的母亲便是典型的例子。在我月收入仅300港元之时,她强制要我每个月存30港元下来。我父亲的性格刚好相反,他可以为帮助朋友而向其它朋友借钱。结果借钱的朋友有借无还,父亲自己的财政状况因而弄得一塌糊涂,母亲也常骂父亲是“老好人”。

    当我收入渐丰,母亲却依然省吃俭用,不肯增加消费。她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银行存款数字上升。她彷佛为省钱而活。到20世纪80年代;母亲才开始改变习惯,但她只投资于汇丰控股(00005。HK)、恒生银行(00011。HK)、香港电灯(00006。HK)和置地公司(20世纪90年代置地公司转到新加坡挂牌,母亲才忍痛卖掉该股票)。

正文 第八章 投资须自问身“势”(2)

    

    母亲一生省吃俭用,去世时留下数百万港元,可算是个“小富婆”,但她投资开始得太晚,在香港数百万港元只可买到一个住宅单位而已。那么,你说储蓄能否累积财富?很明显储蓄就是储蓄,与致富无关。找寻财富的正常方法,是将没有价值或低价值的东西,变成有价值的东西。例如将土地建成高价的楼房,运用各种方法去增加公司的赚钱能力,或借助自己的投资眼光赚钱,方称得上是致富之道。

    年轻人第一课量入而为

    我老曹认为,年轻人在成年以前,心智尚未成熟,的确应以储蓄为主,让自己养成正确的消费态度,即开支最高不应超过总收入的80%。

    因为储蓄和理财都讲求自律,如果年轻人连这一点都控制不了,只管约会谈情,然后两人一起毫无节制地花钱,购买自己负担不起的奢侈品,甚至用利息高昂的信用卡贷款消费,日后就难以理财成功。

    中国消费的第一波从1984年开始,以吃、穿、用为主,人人购买俗称“三小件”的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中国消费第二波从1992年开始,人们以购买俗称“三大件”的彩电、冰箱和洗衣机为主。

    20世纪80年代在内地出生的独生子女,即所谓的“80后”,近年开始进入消费期。年轻人的消费市场吵吵闹闹,但雷声大雨点小,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经验来看,消费市场的主力始终是中年人而非年轻人。

    这批“80后”大部分都受过良好教育,收入理应胜过父母。不过,他们仍处于年轻期,消费基本依赖父母负担。据某项调查所得,北京84。85%的年轻人都靠父母出资(不少是养老金)支付买房的首期付款。上海这个比例为82。01%,南京为86%,成都为74。16%,天津为87。79%。待他们进入中年期,中国就会爆发消费第三波,即消费以汽车和改善性住房等奢侈品为主。

    虽然我老曹在20世纪70年代初刚开始写文章时,已批评“储蓄之害”,但年轻人如果还未懂赚钱就先学会花钱,以后还谈什么理财?年轻时养成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才能在35岁之前积累到第一笔原始资金,参与“以钱生钱”的游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