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曹禺全集(卷五) >

第32部分

曹禺全集(卷五)-第32部分

小说: 曹禺全集(卷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流,妄图控制演剧队,围剿革命力量。

对于这样的一支队伍,国民党恨得要死,江青也恨得要死。她污蔑说,
演剧队是国民党的别动队,在与一个外国记者的谈话中,她特别提到《最后
一幕》,她大打出手,将这个剧定为“反动剧目”。并且迫害作者兰光及演
剧队的同志。过去国民党迫害演剧队,江青竟继承了他们的衣钵。

江青和国民党一样,这样仇恨演剧队,这是因为演剧队一直是在周总理
的亲切关怀下成长、战斗的!周总理的教诲时时鼓舞着和温暖着演剧队同志
们的心。他们努力工作,是我们党的一支得力的宣传队。

正因为如此,多年来,《最后一幕》被“四人帮”列为“禁戏”、“反
动戏”,不得见天日。粉碎“四人帮”后,砸碎了“四人帮”的桎梏,《最
后一幕》才得以再次登上舞台,与观众见面!这个戏也是一枚炮弹,有力地
轰击了“四人帮”及他们的“黑线专政”论。

广大工农兵群众欢迎这个戏的演出,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戏的政治意义,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戏是真正的话剧,一反“四人帮”所谓“三突出”的原则,
向我们展现了活生生的人物和他们的斗争生活。

江青无耻地说:要救活死了的话剧。历史告诉我们:话剧从不曾死过。
《最后一幕》就是话剧的历史生命中一个健康、美好的细胞。这样的好戏多
得很,举不胜举。

反之,“四人帮”控制下的剧本创作,倒是僵死的,不可信的,脱离生
活的!因为他们的那套创作原则,完全不从生活出发,不深人生活,而是主
观臆想的,违背唯物辩证法的一派胡言。

《最后一幕》的创作与演出是对“四人帮”的“三突出”原则的有力批
判。

剧中的正面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因为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是当
时的生活与斗争的产物。人们首先信任了他们,自然就关心他们的命运,而
戏也就会引人入胜了。

剧中的众多人物并非是来陪衬什么“一号英雄人物”的,他们都是在这
场斗争中的各种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的人。他们之中并没有绝对的、“完美
无缺”的所谓“一号英雄人物”,但是,我们却可以在那些热情、正直的革
命青年身上,看到某些自己过去的影子。而青年人也会在他们的思想、感情
中找到相近之处。因此当他们成长了,进步了,坚强了,我们也就受到了教
育。当他们的斗争胜利了,我们也感到由衷的喜悦。我想,剧本就是这样感


动了观众,鼓舞了观众。

“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阴谋,按他们的需要编他们的戏,什么“走
资派”、“臭老九”,什么“反潮流的战士”、“高大的英雄”,对这一套,
人民早已反感万分,厌恶万分!那时人们不能多讲,便说:这样的戏,看了
前便知道后,实在不用看了。可见,人们不光对“四人帮”的反动本性看透
了,而且对于他们公式化的作品,也早已看够了。

《最后一幕》,写的是演剧队在一九四八年斗争的一幕。这斗争正是由
许多的人物来组成的!在这之中,每个人物都展开了他的思想及活动。应放、
大姐等党的工作者,用自己的革命热忱和党的原则,团结起演剧队的青年们,
与国民党针锋相对地展开斗争!为了坚持不演反共勘乱戏的政治原则,他们
有勇有谋,利用合法斗争形式,进行抵抗,弄得国民党无所措手足。剧中蒋
暇这样的专作上层工作的地下工作者,也利用演剧队的身份,积极活动,为
党工作。剧中还有另一条线,石秘书,他是我们党打入国民党军队中的地下
党员。他不露声色,稳扎稳打,在关键时刻帮助演剧队顺利返回解放区,给
人以很深的印象。

国民党派来的队长向世仁,活灵活现!他是个愚昧自大的反动官员。剧
本中以他的失败为结尾的写法确是巧妙、精彩!这个剧本是从生活中来的,
从斗争中来的,所以生动真实。剧本的结构也很生动,一环扣一环。四幕的
结尾都很有戏剧性,很有神采。

作为话剧,语言十分重要。语言枯燥贫乏的话剧,一定不会是好的话剧。
因为话剧重要的艺术手段是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及主题的,与电影、戏曲都
有所不同。

语言首先要是具有人物性格的语言。《最后一幕》正是如此。每个不同
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他们不同的思想感情。比如剧中苏力与白灵虽
然同是青年,又爱好艺术,而且在相互恋爱,但是他们的思想不同,所以说
出的话也不尽相同!表现出他们以前各自不同的生活道路,及对面前所发生
的一切的不同态度。

语言的性格化在《最后一幕》中得到了体现!语言的性格化,来自于人
物的性格化,而人物的性格化又来源于生活!演剧队中的众多青年,各有各
的脾气、性格,也各有各的语言。他们有理想,有幻想;有志气,也有稚气。
相形之下,“四人帮”的帮文艺,语言贫乏,人物苍白无力,标语口号充塞。
仅仅是这种“手法”,就绝然没有艺术的感染力,只是艺术的僵尸。

文学艺术要有热情,有理想,有感染力。又要忠实于生活,从生活出发,
创造典型。毛主席早就指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这就是我们文艺创作要遵循的唯一正确的创作原则!

十多年后又一次看了《最后一幕》,突出地感到“四人帮”的“三突出”
原则实在是骗人的鬼话!人民对于这个戏的欢迎、喜爱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已有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革命文艺作品与群众见了面,还有许多正
在创作之中。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日渐繁荣起来了!我们要加倍努力地工作,
不辜负毛主席、周总理生前对我们的关怀与期望,让我们祖国文坛更加放射
光芒。

(原载《人民戏剧》1978 年第4 期)


话剧《杨开慧》座谈撷要

我祝贺《杨开慧》的演出十分成功,看了很受鼓舞与教育。毛主席的形
象既伟大又有生活。第四场站在窗前点烟的动作,反映出伟大领袖心中思潮
汹涌澎湃,给我很深的印象。整个戏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的方法表现了主席的广阔胸怀和杨开慧平时稳重斯文,在暴风雨中又非常坚
韧不拔的精神,真是难得,在狱中的形象,用了极生动的革命浪漫主义手法,
尤其感人。妹子、方辉写得很有性格。但反面人物比较一般化。写反面人物,
如何才能出新,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原载《人民戏剧》1978 年第10 期)


一声惊雷

——赞话剧《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的作者宗福先同志十四日由沪抵京,晚上来我家探视。这
时,正是首都观众望穿秋水,等待《于无声处》剧组来京演出。我和这位年
轻的作者会见,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年近七十,他才三十一。
写了那样一本十分勇敢而又比较成熟的剧本,给了我深刻的教育,在这位剧
作者身上,我看见了祖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灿烂文艺的面貌。我感到我的小房
间忽然亮起来。我的面前突然有许多年轻有为的剧作者们,有的坐,有的立,
有的激昂地踱着快步,大家都拿起自己的辉煌的剧作高声朗诵。那愉快的声
音像无数的“惊雷”,从我这狭窄的房间里,冲破墙壁,向四面八方,闪电
一般地发出去,震惊了中国。

在宗福先同志来京之前,我读完了他的话剧剧本《于无声处》。我衷心
地祝贺作者,这位勇敢的青年人,我的年轻的老师。

我要称宗福先同志是我的老师。因为他写出了《于无声处》这样的好剧
本;他说出了全国人民憋了许久的心里话,说出了真话。他冲破了一个“禁
区”。而我们老一辈的和专业的作者却落后了。“禁区”的门被他打开了。

“天安门事件”是一场伟大的革命群众运动,这就是它的本来面目。怀
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一九七六年清明时节,千百万人民群众在天安
门广场,就是这样战斗的。

那个时候,我的孩子们天天到天安门广场去,深夜才回到家,没有一丝
一毫的倦容。我整天都在等她们,她们给我讲天安门广场上发生的一切,把
抄来的诗词念给我听。在那几天里,我们常常是一夜夜地交谈,兴奋着、激
动着,同时,也深深地忧虑。四月七日以后,家里沉默了,天安门广场沉默
了,历史被颠倒,人们的心被扭曲。罪魁就是“四人帮”。但是,天安门广
场的群众运动撒下的火种,始终在人民的心里亮着。有这样的人民,中国的
前途是光明的。

粉碎了“四人帮”,人民在天安门立下的志愿,得到实现了。那时造成
的许多冤案得到了平反、昭雪。今天,天安门革命群众运动终于在舞台上得
到了反映。这是件了不起的、令人高兴的事,人民会坚决而热烈地拥护。人
民群众将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性。因为人民懂得了他们是中国的主人,历史的
主人。

我家中有各种版本的《天安门革命诗抄》,有第二外国语学院童怀周编
的,有自动化研究所编的。。我和孩子们因能得到这样的一本,欣喜万分。
夜晚,在灯下,我细细地、一首一首地读过,从那些诗歌中,我看到人民的
力量与真诚的情感。这些诗歌是不朽的,因为它们在中国的光明与黑暗的搏
斗中,是炸弹,是旗帜。这些诗抄给予人的教育和鼓舞是不可限量的。

《于无声处》一剧中的欧阳平,正是编了一本这样的革命诗集——《扬
眉剑出鞘》。在“四人帮”猖獗万分的时候,他编出诗集,散发了。他完全
了解“四人帮”的残暴,完全想到了他会就此失去自由。妈妈梅林所遭受的,
也许他也要遭受。所有这些都没有阻拦住他,因为他不能违反自己的心。他
热爱祖国,不忍看到中国被“四人帮”毁掉。他热爱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不
能允许“四人帮”的中伤。他看穿了那些极“左”的面孔,极“左”的口号


和种种倒行逆施。欧阳平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战士,他要说真话,尽管这
代价也许是生命。这样的人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的英雄。作这种说真话
的英雄绝非容易。有很多人在咬牙沉默,有一些人冷漠的闭着嘴。还有的人
只得违心他说话,另有一类人无耻地吹捧。中国实在需要欧阳平、韩志雄、
庄辛辛、李春光这样的同志,有他们,中国便不会是无声的中国。

还有一种人,没有骨头,没有灵魂,没有信仰,没有人味。《于无声处》
剧中的何是非就是如此。他并非看不出“四人帮”所干的坏事,并非不知道
人民的仇恨。他没有迟钝到这一步,更不可能如此单纯。他们是押了赌注的!
他们以为着准了风向,看准了江山属谁,便把性命、官职等等,都押在这一
赌注上,押在“四人帮”这一头。为此,他们可以丧尽天良地做事,诬陷,
告密,出卖,关押,杀害。我见到过这样的人:活着,人们视他为狗;死了,
人们视他为粪土。

《于无声处》,正是写了一九七六年的中国人民与“四人帮”的搏斗。
以天安门事件为背景,集中在两个家庭,集中在一个场景,集中在一天之内。
情节紧凑,发展急剧,引人人胜。《于无声处》这个名字也起得好。好,于
无声处听惊雷!

天安门广场的革命群众运动是一声惊雷。今天,宗福先同志写了这个戏,
可以说是一声惊雷,教我们敢于打破禁区,打破“四人帮”设置的条条框框。
没有无所畏惧的彻底唯物主义的精神,就不可能写出反映我们时代真实面
貌、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写天安门这场革命运动的不只是宗福先一位同志,有很多有志之士都在
写,有的已经写出来了。北京更是大有人在。因为这里是发生地,人们永远
忘不了那时的一切。我非常希望能早日看到这些作品。尽管不一定每个人都
写得很好,很成功,但是我祝愿他们努力地写,写出人民的心声。

(原载《人民日报》1978 年11 月16 日)


谈吉剧

我看了吉剧的三个戏,这是百花园里一朵非常美的鲜花。它是一个新剧
种,但它能够吸收各剧种的长处,这是它一大优点。吉剧的主要根据是二人
转,它把二人转里好的东西都保留下来了。这一是领导的好,二是群众创造
性非常强,艺术家合作的好,发挥了智慧,各位同志演的很有自信心,人情
人理,入木三分,演的狠哪!无疑问,这是从生活中来的。

三个戏,我最喜欢《包公赔情》。当然都不错。《闺戏》活泼,三个姑
娘,三种性格。《燕青卖线》武丑演的好。我看过京剧《赤桑镇》,没给我
留下什么印象。看了吉剧《包公赔情》,使我产生了不起的感觉。它人民性
强,表现了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看戏曲这样感动我,还是第一次。念一段
唱词,包公唱:

嫂嫂难消杀子恨,
要责倒有剑一根。
包拯性命何足论,
惜的是陈州百万民,
千家万户炊烟断,
妻离子散痛断魂。
嫂嫂若有爱民意,
你等我放粮归来,
死也甘心!


这词真好!唱完这一段,跪在嫂嫂面前,戏到了不可解决的当口,王凤
英唱道:

眼前跪定小包拯,
却好似陈州百万民。


接着伴唱重复着下句(想不到吉剧还有川剧式的伴唱)。没想到这样一
转,突然把人物境界提得这样高。这句子多好啊!这是伟大的感情。往下听:

(嫂)千言万语难入耳,
他为民一跪动我心。
他为那百姓饥寒肝肠碎,
我怎该为一孽子泪沾襟。
擦干泪痕搀三弟,


(白)嫂嫂跪的并非是你,我跪的是你那为国为民的一片忠心!
(包)多谢嫂嫂不责之恩。


难道不应该向这样的人物学习吗?接着嫂子做了一番检讨,检讨的很
好,我通过了(众笑)!她是这样检讨的:“三弟!嫂嫂一时贪恋母子之情,
险些误你放粮大事。三弟,请速登程!”风波平息了,嫂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