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阿里巴巴:马云的美丽新世界 >

第11部分

阿里巴巴:马云的美丽新世界-第11部分

小说: 阿里巴巴:马云的美丽新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司很快从18个创业者发展到近百人。湖畔花园的一套房子住不下了,又另外租了两套。很快又住不下了,于是租了附近的一座别墅。别墅每月的租金只有500元。价格如此之低的原因是它是一座“鬼楼”。原来不久前,楼里的一个老太太被她的司机杀死在浴缸里,从此这座别墅没人敢住了。阿里巴巴的员工搬进别墅后,发现里面的确阴森森的。金建杭说:“我们当时租住在离马云他们家不远的一个大别墅里,租金很便宜,因为人家认为是凶宅,出过命案的,但我们租下来住。有一次我去外地出差,回来发现跟我住一起的那个哥们儿脸都绿了。”

  但大家都觉得湖畔花园的风水不错,阿里巴巴的人气很旺,可以冲掉鬼楼的阴气。果然,此楼一被阿里巴巴租用,不但平安无事而且热闹非凡。阿里人的青春朝气把满楼鬼气扫荡一空。没过两个月,房东就回过味来,于是提出加钱。最后房东还是把这座无鬼的鬼楼给卖了。

  阿里巴巴的年轻人恐怕没几个相信风水,但马云的确真的相信风水。他一直认为北京的风水跟他不和,杭州是他的风水宝地,所以他两次进京两次失败,而他坚信杭州创业一定会成功。




互联网大鳄孙正义千里大空降(5)




  年底阿里巴巴开了一个员工大会,会上提出可信、亲切、简单的口号。它成为阿里巴巴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雏形。

  2001年1月,孙正义2000万美金到账。阿里巴巴开始向海外扩张。2000年3月,公司搬到华星科技大厦,阿里巴巴开始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1999年3月到2000年3月的一年,是阿里巴巴的湖畔时代,创业时代,也是阿里巴巴的崛起时代。无论怎么看,阿里巴巴的崛起速度都是惊人的。只用了6个月,就推出了一个世界一流的网站;只用了12个月,就打造了一个全球最佳B2B网站,其会员数超过经营了20多年的竞争对手,并且声名鹊起,一夜之间成为国内外几十家媒体的关注焦点。

  当雅虎出现的时,全球网民每天第一件事是上网找雅虎;当阿里巴巴出现的时,全球商人每天第一件事是上网找阿里巴巴。

  当年的中国黄页发布的也是企业信息,但因为网络环境和网站质量的限制,企业得到的反馈很少,做成贸易的更少。今天的阿里巴巴同黄页已不可同日而语,不仅有了量的突破而且有了质的突破。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全球虚拟贸易市场,其库存买卖类商业机会信息达40万条,每天新增买卖信息超过2000条,平均每条信息会得到4个反馈。越来越多的商人不仅从阿里巴巴网上得到了有用的信息,而且做成了买卖,赚到了钱。

  由此可见,阿里巴巴的作用是真实的,阿里巴巴的方向是正确的,阿里巴巴开创的是脚踏实地的中国电子商务之路。

  阿里巴巴的大部分在线注册用户就像阿里巴巴团队的成员一样,都是年轻的中小企业经营者。他们不具备大企业大公司拥有的有利条件和发达的业务网络。多数情况下,他们缺乏足够的资源用来定位客户群或周游于世界各地众多的交易会。他们绝大部分年龄在22岁到29岁之间,有良好的英文基础,很强的知识追求。但他们最差的,就是手头上的客户很少,所以他们三天两头在网上找客户。

  马云说:“我们的注册用户数量每天增加1000名,每天收到1000多条用户发布的买卖信息。现在他们发现有一批会员非常聪明,比如有的会员在英文网站上发现希腊的用户要购买帽子,他马上就开始在中文站点上找中国的生产厂家,他一下就找出二三十家生产帽子的企业;然后谈判的时候,利用中国的生产厂家不知道这个信息的使用渠道,他从中间做一个配对。利用他的语言,利用他对网络的掌握;来开展网上贸易。”

  “我们每天要收到100多封电子邮件,对我们表示感谢。我们坚持三点:一是从不向用户要成交的数字;二是保障用户的隐私权;三是承诺永不从用户的成交中拿任何好处。我们网站有很多理念,源源不断,不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是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想出来的,这样,在阿里巴巴,不仅信息成为活水,我们与会员的交流,也成为活水。”

  200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大赛组织委员会将阿里巴巴评为商务类优秀网站。2000年6月,获《互联网周刊》授予的2000年度中国百家优秀网站。16月后,美国财经权威杂志《福布斯》将阿里巴巴选为全球最佳B2B站点之一,是入选的唯一由中国人创办的网站。

  《福布斯》杂志把环球资源、美商网和波士顿I2I三大网站列为阿里巴巴的主要竞争对手,但马云对此不以为然。我也曾问过阿里巴巴国内的竞争对手是不是新浪、搜狐和8848?马云依然摇头:“我永远在奔跑,从来不把自己同张三李四去比。他们有他们的强项,我永远学不了王志东、张朝阳和王峻涛,他们也学不了我。我把网络比做马拉松长跑,上万人在跑,才跑了500米,旁边的人撞了你一下,你以为他是对手,跟他竞争,结果另外的人冲上去了;再跑10公里,太阳出来了,你也跑累了,那时还跟着你的人或已经冲到你头里的人才是真正的对手。”

  要把时间花在客户身上,花在服务上,阿里巴巴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如果说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是谁?那就是明天,是时间,是我们自己。”马云如是说。




互联网大鳄孙正义千里大空降(6)




 

  阿里巴巴的神速崛起令传统产业望尘莫及。也许这就是网络的速度,这就是网络时代的奇迹。

  “网络真的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产业。它能够让你在二三年里做成传统企业二三十年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也会让你在二三年里不得不面对传统企业在二三十年里才可能碰到的问题,才可能犯的错误。”

  任何崛起都是有代价的。春风扑面的阿里巴巴还没来得及得意就进入了冬天,初尝成功的阿里巴巴还没来得及庆祝就陷入了危机。




树欲静而风不止(1)




  2000年3月,阿里巴巴搬进华星大厦。这意味着阿里巴巴湖畔时代的结束,华星时代的开始。

  如果说湖畔时代是艰苦创业的时代,是激情燃烧的时代,那么华星时代就是模式清晰的时代,是走出困境的时代。如果说湖畔时代的阿里巴巴是一支游击队,那么华星时代的阿里巴巴已经是正规军了。如果说湖畔时代的阿里巴巴像一个家庭像一个学校,那么华星时代的阿里巴巴已经像一个规范的公司了。

  阿里巴巴是在湖畔崛起的,也是在湖畔成功地融到了两笔数目可观的风险资金;但阿里巴巴是在华星成熟的,也是在华星熬过寒冬的。

  在华星时代,阿里巴巴经历了严冬的考验,经历了裁员撤站,断臂求生;经历了整风培训,生产自救。相对于这些重大事件,搬进华星大厦之初的华星风波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

  搬家

  寻找新的办公地点也颇费周折。开始找到华星科技大厦,这座新建的大厦冷冷清清,谢世煌等人看房时还被恶狗追身,但人家还不肯租给阿里巴巴,原因是阿里巴巴没有名气,当时只有一家香港的媒体报道过马云。搞不下来只好另外找,不是太贵就是地点不合适,找来找去找了两个月,又回到华星大厦,最后以相当便宜的价格租了下来。

  华星大厦的一层楼有2000平方米;马云主张花200万把整个9层全部租下来,谢世煌坚决反对,说哪用得了这么大的地方?马云说谢世煌鼠目寸光。但其他员工也都反对,马云只好不再坚持,结果租了半层楼。

  搬过去之后,空间的确富富有余,整层楼显得空荡荡的。但没过两个月,员工就突破300;刚租来的办公室又爆满了。不得已还得租,结果3层、8层、9层都有阿里巴巴的办公室。如果当初听马云的,整个公司就可以集中在9层办公。事实证明了马云的远见。

  有时真理并不在多数人手里。有时民主决策也会错。马云说过,我很少固执己见,100件事里难得有一件。但后来我们发现,这1%的比例并不准确。很多时候都是马云做出决策,其他人(包括高层)反对,但马云坚持,团队执行了,结果发现还是马云对。这样决策的比例也许能占到一半。当然真理也并不永远在马云手中。

  办公楼的装修由谢世煌负责。为了节省资金,小谢找了一家小装修公司。装修公司千方百计贿赂小谢,但无功而返。小谢说:“我怎么能背叛这个团队?添置办公家具报价40万,我只能给你20万,剩下的20万你要在我们网站做广告。就是要省钱。不管风险投资投了多少,那是他们的钱,我们要对他们负责任。”

  装修华星大厦只是第一次,以后还有装修创业大厦,还有购买呼叫中心……阿里巴巴的当事人面对金钱的诱惑不为所动,面对利益的诱惑大义凛然。至今在阿里巴巴没有发现重大的受贿贪污案例,这的确发人深省。财务上的防范和制约制度肯定有,但阿里巴巴主要是靠价值观。诚信于团队和公司(其实公司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负责于投资人的钱,这是阿里巴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星大厦办公室的装修很一般,与后来的创业大厦不能比。但搬到华星之后,大家还是有鸟枪换炮的感觉。

  从湖畔花园拥挤的居民楼搬到华星大厦宽敞的办公楼,随着空间环境的变化,阿里巴巴创业者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风波

  阿里巴巴进驻华星大厦之后,开始了规章制度的建设,这是任何一个规范化公司无法规避的大事。马云把此事交给了负责人事工作的彭蕾。不久彭蕾把制度和流程起草出来了,但一贯彻就遇到了阻力。

  也许阿里巴巴的创业者们已经习惯了那种充满人情味和家庭味的工作氛围,习惯了那种既像兄弟姐妹又像部队战友的团队氛围,习惯了那种不分彼此不分高低,同甘共苦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突然搞起制度、流程和奖惩来,大家一下子很难适应。




树欲静而风不止(2)




  这一点连负责此项工作的彭蕾也很矛盾。但她知道推行规章制度是从一个创业团队转变为一个正规公司的必由之路,不推行公司很难发展,推行就必然伤害到团队的家庭氛围和兄弟感情。

  最后规章制度还是强制推行了。

  搬到华星之后,随着公司正规化建设的开始,划分部门明确分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而有了部门就得有负责人,于是提干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在18个创始人中,第一批提干的有三人:孙彤宇、张英和彭蕾,职务都是部门经理。

  于是原来的18个创业者分成了两拨:4个官和12个兵。从北京EDI时代起,这支团队就习惯了只有一个头,那就是马总,其他人都是平等的兵。湖畔时代也是如此。到了华星时代,这种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现状突然改变了。

  地位和职务的变化是一个原因,当时的职位也是与薪酬挂钩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搬到华星之后,公司大了,人员多了,原来的18个创始人见面少了,沟通也少了,再不是当年在湖畔花园一起睡地铺,一同吃盒饭,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时代了,于是误解和不理解越积越多,矛盾和怨气越积越多,终于爆发了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风波。

  搬到华星不久的一个晚上,马、张、孙、彭之外的十几个创始人来到一家名为名流的咖啡馆聚餐。大家开始说好不谈工作只叙旧,不想谈着谈着就说到公司说到工作,所有的不解、疑惑和怨气都发泄出来,一直谈到半夜。团队里的老大哥楼文胜首先倡议:说了这么多,屁股一拍就走,于事无补,我们应该写出来送给马云。大家纷纷响应。于是由楼文胜执笔,大家补充,整整写出了一大张纸。

  散伙之后,楼文胜回家将这份东西整理成一封写给马云的长信,然后发给了马云。

  第二天傍晚,马云收到信后立即把18个创始人召到一起,大家围着圆桌坐下后,马云说:“今天大家不用回去了,既然你们有那么多怨恨,很多人有委屈,现在当事人都在,都说出来,一个个骂过来,想哭就哭,所有都摊在桌面上,不摊完别走!”

  马云说完,十几个人接连发言,把昨天在咖啡馆里说过的每件事都说了一遍。矛头自然是指向马、张、孙、彭,但主要矛头又都是指向孙彤宇,以至于前一半的会有点像孙彤宇的批判会。

  涉及马云的只有一件事:马云有一个亲戚(实际上并不亲),在阿里巴巴做程序员,但大家提出他并不称职。会后三天这个程序员就走了。涉及张英的也是一件事:一个黄页过来的人,做得不好,在一次淘汰谈话中,被张英保下来,大家提出这是走关系,还提出因为你是马云的老婆,大家会对你有不同的要求。

  当时会上张英很委屈,事后证明张英的决定是对的。

  针对孙彤宇的事则有很多,也可以说90%的事是针对他的。会上孙彤宇做了一些解释。孙彤宇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个性很鲜明。在北京EDI时,他就和张英吵过,后来又和盛一飞大吵过,此事引来马云电话过问。华星风波中大家对孙彤宇的猛烈批判,有些是误解,有些是孙彤宇性格造成的。所有这些跟孙彤宇的职务升迁并无多大关系。事后作为当事人的楼文胜和戴珊都认为,对孙彤宇的批判“有些事有点过”。

  孙彤宇回忆:“这个会可以说是对我的批判会。在很长时间内我身上存在着跟大家沟通的问题。不是职位的问题,而是做事的方法,说话的方法,有时对人有伤害。那天晚上,我没有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方式,请大家接纳。那天我有很多委屈。但一个巴掌拍不响,大家没坏心。”

  那次风波之后,孙彤宇还同程小咚大吵过,在马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