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在法国存在!怎么可能在巴黎,这欧洲社会的休息大厅里存在!午夜十二
点到一点,这一小时一向认为是群鬼出来大闹特闹的时候,可是这时在巴黎
的大街小巷还人声鼎沸,热闹异常,歌剧院里鼓角喧天,乐声悠扬,正在演
出最后一幕;无比欢快的人群从游乐场、杂安剧院蜂拥而出,林荫道上熙熙
攘攘,摩肩擦踵,跳跳蹦蹦,一片欢声笑语,到处逗趣调笑,大家到夜总会
去。一个可怜的鬼魂出来闹鬼,置身于这样一股欢乐流动的人群之中,他会
觉得何等的不幸!一个法国人,即使是个死人,如果四面八方都是形形色色
欢天喜地的人群在围着他嘻笑欢呼,他怎么可能保持住闹鬼时所必需的严肃
神情!我自己虽说是个德国人,假如我已经死去,要我半夜三更在这儿巴黎
闹鬼,那么只要有那么一个轻佻放浪的女神,从某个街角向我奔来,我就肯
定维持不住我那鬼魂的尊严,这种女神最善于冲着人家的脸发出迷人的媚
笑。”在这些到处是诗情诗意、到处是诗一般的想象与比喻之中,使人往往
沉迷于其诗般的境界之中而忽略了它的评论本性。或许,《论浪漫派》流传
100 多年以来给人的魅力,不在于它对那些作家作品的评论的权威与创见,
而在于它诗的品性,在于它富于海涅个性的充满机智和真诚的诗般的描述。
尽管《论浪漫派》中大多的作家作品对我们相当陌生,但《论浪漫派》
却十分容易使读者留下印象。我们也许记不住海涅在书中提到的有些拗口的
作家姓名,但我们脑中却有可能留着一个才气十足的诗人在用精彩的言词演
说他所感受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说,《论浪漫派》更像富有迷惑力的演说,
它不提示,也不留下沉重的思考,它用生动的感受来吸引人,使人不知不觉
堕入那种感受之中,因此,阅读成了对作者感受的享受。
(梁启谈)
《中国新文学图志》
杨义等著。人民文学出版出版。分上下两册,按年代分四卷。
人最初表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图形来表示的,正如最早的文字都是象
形文字一样。我们的孩童时代,不少记忆是由图象来保留的,连环画、卡通
画、电影、电视,都显示了图或者画面作为感受和认识方式的生命力。特别
近几年,文艺界出现了传播迅速、被普遍接受的音乐电视,这其中的原因就
是在于在耳听旋律的同时,可以眼看音乐的形象。尽管有人批评这会束缚人
的音乐想象力及想象的丰富性,但反过来,精彩绝伦的音乐形象画面,何尝
不是一种对音乐想象力的呼唤和提升。
在孩童时代有条件看连环画的人都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即连环画比光有
文字的读本好看多了。形象的画面比文字材料有吸引力,这其实对成人也是
一样的。
当然,《中国新文学图志》并不是连环画一类的书。有些地方它更像集
邮本。甚至对这方面有所研究但只接触过文字的人,也会惊讶在文字的背后,
竟然有这么丰富的和文字相辅相成的,但又有着与文字不同的魅力的封面、
插图、照片。
好多人对于阿Q 不算是陌生了。但肯定对于阿Q 的画像了解甚少,或者
根本不知道有谁替阿Q 画过像,《中国新文学图志》把有关《阿Q 正传》的
封面及阿Q 画像全搜罗集中到一块儿来了。在那几位名家想象之中的阿Q,
真是神采纷呈。特别是丰子恺先生所画的阿Q 像,那是画出了众多人心目中
的阿Q,使人拍案叫绝的阿Q。
《中国新文学图志》对于图的解释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常见的解释,即
就图说图。再以阿Q 像为例。介绍赵延年的阿Q 画像,即采用了介绍性的文
字:“这位侧面斜视的阿Q,下唇抿拢而前凸,带点对周围世界的蔑视,颇
能传达‘精神胜利法’的神态。”一种是不解释的解释,让读者像观赏画展
一样,由读者自己想象画的用意,体验当时世俗的趣味和精神。再一种是描
述加想象,让图画在描述和想象中活起来。比如介绍丰子恺为茅盾《林家铺
子》作的两幅插图:“其一是由于上海客商坐店索债,林老板就到恒源钱庄
借救急,谁知那位痨病鬼钱庄经理捧着那老古董的水烟筒卜落落卜落落的
吸,直到烧完一根纸吹,这才慢吞吞地说:‘不行了!东洋兵开仗,上海罢
市,银行钱庄都封关,知道他们几时弄得好!上海这路一断,敝庄就成了没
脚蟹,汇划不通,比尊处再好的户头也只好不做了。对不起,实在爱莫能助!’
那痨病鬼经理不仅没有借款,还逼使林老板在年关前还清所欠的六百元。丰
氏画上,林老板陪笑脸告借,以及痨病鬼皱眉头装腔作势,都神情可掬。”
这种方法,如同好的音乐电视的效果。
《中国新文学图志》所反映的年代是一个精神高扬的时代,综观其中的
500 多幅图,其为精神作广告的趣味很浓,它们对于精神的宣扬,正如今日
对于经济的重视。
这其中的图画,又几乎囊括了中外传统与现代的绘画形式,它们的艺术
生命十分地活跃与丰富,实际上,对于书中图画的浏览,也已可以有所收获。
遗憾的是,大概因印刷经费不足,《中国新文学图志》中的图画全是黑
白,更甚者画面缩小,有部分的图画只得其粗框,而细节处不清。比如下册
第506 页蔡若虹的《血的哺养》一图,母亲在逃难途中猝然被炮火击丧,而
幸存的婴儿仍仆在妈妈胸脯上紧紧吮吸母亲的乳头,直观此画,人们的心不
禁被它攫住:这可怜的婴儿活的希望又在哪?像这些图画,已传达了文字所
不好传达的东西。它的震撼力,大多来自这幅画精细的描画上,而书中的画,
因画面小,背景极黑,细节部分全无,妨碍了它的感染效果。
(梁启谈)
《金蔷薇》
[苏联]巴乌斯托夫斯基著,漓江出版社出版。
做过或正在做着文学梦的人大都知道一本名叫《金蔷薇》的书。这本书
的名字如此漂亮,只要听过一遍就永远不会忘记。这本书的写法是如此独特,
它用美文的文体来探讨文学创作的原理,探讨得如此细腻,如此透彻,如此
富有诗意,所有厌倦文学理论书籍的枯燥乏味的文学爱好者,读到这本书都
会眼睛一亮,如获珍宝。
作者巴乌斯托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俄罗斯广袤的土地到处都是奇异的风
景,这种壮丽的大自然不仅哺育了大批闻名于世的画家,而且陶冶了众多长
于抒情写景的作家。普希金、莱蒙托夫、叶赛宁,他们的诗歌为我们描绘了
只有俄罗斯才拥有的诗情画意。屠格涅夫、高尔基、肖洛霍夫,这些伟大的
小说家,他们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且,还使我们感受
到了俄罗斯草原清新的香味,伏尔加河冰雪的反光以及顿河不知疲倦的湍流
的声音。
巴乌斯托夫斯基没有辜负哺育他的大自然。《金蔷薇》这本讨论文学创
作原理的小册子,充满了令每个读者留连忘返的风景描写。这些风景描写不
仅描绘出了俄罗斯风光的五彩缤纷,而且描绘出了五彩缤纷中隐藏着的俄罗
斯大地的灵魂以及俄罗斯人民对这片土地代代相承的深沉的爱情。
因此,《金蔷薇》足以和世界上任何一本散文集相媲美。事实上,自问
世几十年以来,《金蔷薇》已成为拥有多种译本的美文经典,巴乌斯托夫斯
基也因此而成为公认的抒情散文大师。
但是,不要忘记,《金蔷薇》更是一部谈文说艺的理论著作。用巴乌斯
托夫斯基的话说,《金蔷薇》表达的是作者对作家劳动的理解,也是作者自
我经验的札记,作者的目的不过是希望读者对作家劳动的绝妙的实质有哪怕
最粗浅的一点了解。
这自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辞。事实上,我们读许多正儿八经,严肃厚重的
文学理论著作,对其中的论述大都有大而无当、隔靴搔痒、语焉不详的感觉,
而《金蔷薇》对文学创作本质、特点的理解,对文学技巧、规律的表述,却
处处使我们感到生动贴切、入木三分、透彻精当。它是真正内行人的经验心
得,是亲身实践者的真知灼见,任何门外汉的冒充内行,急功近利者的附庸
风雅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金蔷薇”不仅是一个美丽的书名,同时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清洁工
沙梅从废弃的尘土中筛取金屑打制了一朵精致的蔷薇。这个故事催人泪下。
它表明,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作家的创作不仅需要丰实的生活材料,而且
需要充沛的人生爱心。同样地,巴乌斯托夫斯基还用闪电来比喻灵感,用心
上的刻痕来比喻文学素材,这些比喻都因其形象贴切而使作者要论述的问题
得到了透彻的表达。另外,诸如怎样从大自然和人民那里学习语言,想象与
文学的关系,风景描写必须注入人的感情,以及作家怎样从绘画、雕塑、音
乐、建筑等艺术样式学习表现方法等问题和原理均在作者充满叙述感觉和描
写力量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传达。
巴乌斯托夫斯基写过大量传记小说、历史小说和科学小说,但他获得了
最大声誉的却是这本讨论文学创作原理的薄薄的小书。当你走进那些爱好文
学的年轻人的宿舍,在他们那个小小的书架上,会很容易看到这本散发着俄
罗斯白桦林气息的小书。凭着这本小书,巴乌斯托夫斯基走进了大量文学青
年的心灵。这是一个作家的幸运。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幸运使所有故作高深的
文学理论家问心有愧。
(黄伟林)
《诗词例话》
周振甫著。此书初版于1962 年,1979 年再版,如今又过了差不多20 年
的时间了,但对于读者来说,《诗词例话》仍值得一读。
《诗词例话》1979 年以及以前的版本的封面设计太素且简单,一块石头
和一枝竹子的构图,石头的颜色是浅褐色,竹子的颜色是浅天蓝色,这两种
色调本来都是属于冷色,再浅化则更显得毫无视觉上的刺激。在现时注重形
象包装的趣尚下,《诗词例话》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大多会被读者错过。但请
勿错过,不管对于古诗词有爱好还是对于古诗词无兴趣的读者,《诗词例话》
朴素简单的封面后的内容却丰富而又充满阅读趣味,它可能使诗词爱好者进
入诗词世界的另一个境地,也完全有可能使得以前对诗词兴趣不高的读者转
变他的阅读趣味。
古代诗词的每一点,比如诗词中的一字一词,诗词流传过程中的人们对
其评价的某一观点,都会进入学术层面而引出无穷的阐述和各种各样的抽象
概括,一般情况下论及这些问题的文章常常是数千上万言的篇幅。尽管这些
论述有价值且其目的是想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诗词,但因为论述的理论过于概
括过于抽象以及论证太细密,一般的人想通过这些论述去接近诗词,其结果
反而可能是远离诗词。因为接受那些高度概括的理论和细密的论证需要专业
性的知识,而就是这些理论和论证妨碍了读者接受诗词活的形态。
假如把诗词论述的那些高度概括的理论,化为明白直截,把太细密的论
证简练化,是否可以传达诗词中那些丰富的价值呢?
这样就等于把生铁锤炼成钢,把金矿提炼成金子,可能往往因简约而更
难懂。但如果能够既简约而又明白易懂地进行表述,传达诗词中丰富的内含,
那就无异于使读者略去金矿提炼的过程而直接看到闪光的金子,尽管过程简
单了,但金子所闪烁的光色和价值并未减弱。
《诗词例话》谈而不论,即作者以谈话、交谈的语言姿态进行表达,作
者把自己置于和读者对等的位置上,而不是论证、论辩式的滔滔不绝、居高
临下。作者把学术层次的术业经过自己的提炼后成为大众都容易明白的、可
接受的东西。可以论述数千上万的篇幅的论题,在《诗词例话》中转换成了
仅数百字或千字的表述。这并不是降低了层次,而是一种更具意义的方法,
这如同把金矿和金子让人们选择,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辨别金矿而知道它的
价值,而从金矿提炼成的金子,人们就很容易辨别接受。
正像好的诗词往往一直陪伴我们一样,《诗词例话》中的内容,由于作
者的提炼而具有长存的价值,因为这里提炼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东西,而是
过去无数人最精彩、最富智慧的诗词研究成果,所以它就显得丰富而可贵。
也许你一口气可以把它读完,但读完之后你往往会想:这本书我要好好保藏,
有时间再细读它。
(梁启谈)
[提要书目]
《文心雕龙》
刘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此书在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是我国文学批评和讨
论创作的第一部专著。从《原道》到《辨骚》五篇是理解全书的核心。作者
吸取了以前诸家文论的精华,而且逻辑周密,条理井然。作者精到的议论,
远远超过同时代学者的论述。
《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
[日]笠原仲二著,魏常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密,条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文字、浩瀚典籍和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的深入考察,
从一个新颖独特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人美意识的起源、演变、实体及本质。
《诗与真·诗与真二集》
梁宗岱著,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此为作者30 年代研究外国文学艺术的两本论著,出版后在我国文艺界起
过一定影响。“真是诗底唯一深固的根基,诗是真底最高与最终的实现。”
的确,以诗意的语言和精神去探究创作的真谛与艺术的美,恐怕是这本书给
予我们最初与最深刻的感受了。
《美学原理美学纲要》
[意]克罗齐著,韩邦凯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克罗齐把美学看作哲学中的一个部门,他用的方法主要是概念的分析和
推演,他反对用作为经验科学的心理观点去研究美学。克罗齐的文章逻辑严
谨、精确而不枝蔓,虽然读起来费力,但费力有费力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