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 >

第13部分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第13部分

小说: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无论三毛何处去,她的心依然归属一块她不居住的土地。三毛终于把自
己关于故乡和祖国的那一个遥远而悠长的梦,变为了现实。她在故乡和祖国
的山水之间,寻找她一直心向往之的精神之根。

根,对于奇怪而坚韧的中国人来说,是他们从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源泉。
根,不是抽象的概念的附属品,中国人的根,活在他们每一颗跳动的心里,
活在他们生活着、想念着的土地上的每一处山水中。这里有陶渊明的恬淡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豪迈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杜甫的雄壮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然还有王维的空灵美,“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恐怕再没有别的民族像我们的文学前辈如此的
重视息息与共的大自然家园了。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化为一株引颈而
望的向日葵,将根深埋在那忘也忘不了的古老的文化土壤里,让身躯匍匐在
那望也望不尽的绵绵山河上,然后,引吭而歌。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人们太容易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亲近的
人熟视无睹,对长久生活的地方产生厌倦的情绪。人们往往偏爱不断出发的
生活方式,期待不断感受新世界的不平凡经历。

但是,出发和观赏是完美的旅程的一体两面。否则,旅行便无完整的意
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成为吸引人们驻足欣赏
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山水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所以,在《中国名胜
与历史文化》一书中,作者才如此自觉地把这种人和山水相融的文化意识,
在介绍和描述中国名胜的文字中,细腻而生动的凸现出来。她按历史文化特
点将中国名胜分成11 个大方块,如“京华大观”、“中原览古”、“川滇山
水”、“丝绸之路”等。

首先让我们从“京华大观”进入,好像由此引领我们进入京华大观园的
迷宫之门,随即便迷失在一处又一处的用历史和文化修建的园子,它们有时
很大,有时也很小,但你对它们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觉;偶尔,你会
迷失在纵横交错的小路上。(通往园子的小路,铺满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掌
故,地理、宗教、建筑、民俗等形状各异的石块,俯拾皆是。)你因此会有
一点点心焦,也有些许欢喜,一下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别有另一番世界。
执着而聪明的旅行者总会收到一些意料之外的礼物。这样的旅行随兴而至,
你或许可以接着到“中原览古”,或领略“朔漠风光”,或倘佯“川滇山水”,
也可以由北至西,沿着勇敢的古代商人和冒险家的足迹,一路探索美丽而神
秘的“丝绸之路”。。

如果你曾为曹雪芹的《红楼梦》的悲欢流下不能自己的泪水,如果你曾


对岑参、高适描绘的八月飞雪的胡地产生过惊奇,如果你曾经神往过敦煌莫
高窟的飞天艺术,如果你曾经被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悲恸深深震惊,那么,就
带着你的好奇和爱,看一看那“太神秘、太丰沃”的祖国山水,以及理解它
们所蕴含的并不单纯的意义——其间,有生死,有爱恨,有人性的光辉与盲
点。

愿我们在没有翅膀痕迹的天空自由飞翔,让我们把渺小如尘芥的喜怒悲
欢轻轻放手,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在此起彼伏的海浪中。。
(梁丽明)


《中国人气质》

[美]亚瑟·亨·史密斯著,张梦阳、王丽娟译,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记得初看龙应台女士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当时的感觉真的
可以这样描述:震惊后的痛快。一个成熟的民族和成熟的人应对自身有比较
深刻的了解,认清自己的种种伪装与弱点,把握其内在精神的本质,并努力
显现自身的价值。这便留下了中国许多有识之士认识自身的文字。鲁迅先生
一针见血地指出“阿Q 式精神胜利法”的盛行;辜鸿铭先生描绘的“永葆青
春”的真正的中国人;胡适先生戏谑而悲哀地选出的榜样——“差不多先生”;
龙应台女士愤怒地批评的“不会生气的中国人”。。他们自为中华民族中的
一员,其充满智慧和警醒意味的看法,源自于他们将深深的关怀完全倾注在
了解、完善国民精神的工作上,并且揭出国民的一些内在的东西。

中国的一首古诗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孜孜探求的行为,都还是中国人自
己向内审视的自省。池鱼故渊,剖析之深,期望之切,拳拳之心可见。因此,
希望获取一种比较成熟、全面、深刻的见解,自我审视固然重要,却也不能
不诚恳地借助来自外部的客观评判。没有坦荡的胸怀和从容的气度,要做到
这一点,并不容易。

鲁迅先生就曾经严厉的批判过,在中国民族特性里,对罪与恶缺乏一种
正视、反省的勇气,更安于在瞒与骗的沼泽中欺人并自欺,“造出奇妙的逃
路来”,让“怯弱、懒惰,而又巧滑”的行为,落荒而逃。这真正是一个民
族在思想、情感、承受力等方面缺乏自我体认和直面现实的能力的悲剧呀。
鲁迅先生在逝世前14 天发表的《“立此存照”(三)》一文的结尾处,为了
疗救这种普遍的精神痼疾,语重心长地说:

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
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
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注:《支那人气质》即《中国人气质》)

据《中国人气质》一书的译者张梦阳先生的介绍,Arthur H。 Smith,音
译为阿瑟·亨·史密斯,是美国传教士。生于1845 年,死于1932 年。前后
共在中国居留50 余年之久。他所写的最著名的代表作
《ChineseCharacteristics》,是根据他在中国传教22 年的见闻和观察,以
“中国人气质”为总题,在上海的英文报纸《中国北方每日新闻》上发表的
一系列文章,后集印成书。此书与后来作者所写的《中国的农村生活》、《中
国在动乱中》等书,被公认为在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最切
实的著作。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和忠实的传教士,史密斯写作《中国人气质》的态度
是诚实和中肯的,因为他把关于中国人的研究,看作是一门关于人的艰深的
科学研究。作为一名严谨的学者,他坚信卡莱尔的格言:“在指出一个人的
缺点之前,首先看到他的优点。这对于正确地判断任何人和事都是有益的,
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史密斯的确首先看到了中国人勤劳、节俭、生命力强
等种种优点,并认为它将会成为地球上最繁荣的民族之一;但是,《中国人
的气质》的价值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于,作为一名目光敏锐、思辨深邃的外


国人,史密斯直接切入我们日常熟视无睹的一些平庸、丑陋的社会现象,以
及一些无益甚至阻碍建构、升华人的精神世界的民族劣根。其间许多切中肯
綮、尖锐批评的字句,真是令每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惭愧不已,恨不
能有机缘与史密斯先生一辩高低。然而,正是利用这种清醒的旁观者的批判
眼光来审查自我,才会使我们有一种充分认识自己、他人及世界的理性精神,
逐渐成为一个高度自觉与高度成熟的现代民族。

诚如鲁迅所说,《中国人气质》“似尚值得译给中国人一看”,“虽然
错误亦多”,例如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行径进行了掩饰和美化,引
用中国典故也有失误之处,有时批评的缺点也难以使人同意,而且全书旨在
传布基督教,期望以基督精神升华人格,革新中国。这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
物主义的态度与辩证的思维方法来看待它,分析它。

“啊!我多么希望,有什么神明/能赐我们一种才能/可使我们能以别人
的眼光/来审查自我。”(勃恩斯)然后,直面现实,“变革,挣扎,自做工
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梁丽明)


《漫话圣经》

[美]房龙著,施旅、于一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其中,犹太教的正式经典称《旧
约圣典》,基督教的经典除《旧约圣经》之外还包括《新约圣经》。一般所
说的《圣经》包括《新约》和《旧约》两个部分。

《旧约》成书于公元前,内容包括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犹太民族的古
代历史和宗教信仰。《新约》成书于公元后,主要记载耶稣的生平言行和早
期教会的活动情况。

《圣经》对于西方人,就如同《论语》对于中国人。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文献,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部书,《圣
经》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它也是一部
文学著作、历史著作、哲学著作乃至伦理、道德著作。许多西方的文学家和
思想家都受到了《圣经》的哺育和启蒙。要想深刻地了解西方文学、西方历
史、西方哲学,必须读《圣经》;要想深入地了解西方人,必须读《圣经》。
可以说,《圣经》是西方人文化心理结构的浓缩和显影。

当然,由于成书年代久远等各种原因,今天的人们阅读《圣经》原作自
然会有许多不顺畅之处。于是,各个时代,不少国家都有许多关于《圣经》
的通俗读物出现。房龙的《漫话圣经》正是一部杰出的圣经故事读本。本书
出版于1923 年,是为美国青少年读者写的,目的在帮助他们对《圣经》有一
个大纲式的了解。因此房龙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并用他自己的语言来写《圣经》
的有关内容,把他认为和《圣经》有关背景知识提供给读者。

房龙是把《圣经》作为“一部文学遗产”来对待的。这也就构成了全书
第一章标题的名字。在第一章里,房龙生动地叙述了《圣经》的由来和最后
定型。而在后面几乎完全遵循《圣经》的结构叙述犹太人的历史的那些篇章
里,房龙也常常以叙述者的身份解释这些故事的来历、传说的原因乃至《圣
经》的特点。比如,在第四章开篇我们就读到这样的文字:“《旧约》实际
上是一本互不关联的短篇史籍汇编,是在犹太民族的缔造者逝世将近千年之
后编成的。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是这部编年史的最初的主人公。但是他们
生活在一个犹太人尚无文字的年代,他们的经历是由父亲口传给儿子,每一
代人都在自己祖先的光荣史上加枝添叶。在这样的历史记载中,很难有一条
主线贯穿到底。”在第六章,作者又开门见山地指出:“《旧约》是一本犹
太民族的剪贴簿,它包含历史、传说、家谱、爱情诗、赞美诗,经过分类整
理,再分类再整理,但是完全不按编年次序,文字上也不加修饰。”这些解
释很有必要,它不仅剔除了《圣经》中所有神学的成份,还其以人的内涵,
而且还使读者获得了对《圣经》一书全貌的历史的认识。

如房龙所说,《圣经》本身千头万绪,主线并不分明,文字未加修饰。
房龙的《漫话圣经》却做到了删繁就简,主线分明并保留了最亮丽、最富有
人情味和人性色彩的故事情节或细节,并以房龙极富文学色彩的文字加以表
达。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构成了犹太人定居埃及的完整故事
线索;摩西——约书亚——参孙——路得——大卫——所罗门,构成了犹太
人自我独立建立国家又陷入内战直到灭亡的完整故事线索;之后,波斯、希
腊、罗马相继对犹太人的生活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行文至此,犹太人


最伟大的先知耶稣诞生。整个叙述脉络分明、主线清晰,犹太人的生存史和
心灵史跃然纸上。

当然,在我看来,《漫话圣经》最引人入胜的恐怕还不是故事情节的精
彩纷呈、富于想象,更可能是房龙思想的明晰透彻,深刻精警。整本书虽然
以历史事件为线索,但同时贯穿着房龙的整体思考,即基督教的信仰为什么
能征服犹太人民和整个西方。信仰的征服力不是武力,而是精神之力。具有
这种精神征服力的人就是先知。房龙说,“先知是犹太人民的精神领袖”,
“先知的声音就具体表达了民族的良知”。基于这样的认识,房龙把握了《圣
经》中最可宝贵的思想,那就是耶稣关于“生命的真谛究竟是什么?”的思
考,他这样说:“耶稣的这颗纯朴而伟大的心,提出了一种改变这些不良现
实的方法。他称之为爱。他的教义总的来说也就是这一个字。”

爱,在房龙看来,正是《圣经》抑或基督教信仰中的全部精髓所在。基
于此,房龙高度赞美了无名氏对耶和华性格的新的、独特的见解。在无名氏
看来,耶和华不再是小小的一个闪族部落的上帝,他的名字是横贯在所有土
地的上空的,他是全人类的统治者,他是唯一的上帝。这个上帝不是一个仇
恨非信徒的凶暴的上帝,恰恰相反,即便是对生活在黑暗中、从来不知道他
的名字的人,他也给予爱和同情。他不是把自己的容貌藏在秘不可测的云雾
之后而不让人看见;任何有眼者都可以看到他,任何有耳者都可以听到他的
话。他是所有人的慈父,他是要把无知的羊群引导到和平和正义的安全港的
牧羊人。

如果说无名氏正确地理解了上帝,那么耶稣则不仅正确理解了上帝,并
且,他还以生命殉了他的这种理解。于是,耶稣的理解成为信仰。耶稣殉道
的一生,为信仰孜孜不倦、生命相许的一生使之完成了他人所不可取代的功
业。因此,耶稣成为上帝之子。耶稣的肉身虽然死去,他的思想却超越躯体,
成为永恒。

关于《圣经》的著作汗牛充栋。以虔信的态度待之的不计其数,走进任
何一个基督教堂,都可以听到牧师虔诚的赞美;以批判的态度待之的亦有不
少,我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