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毛泽东谋略 >

第14部分

毛泽东谋略-第14部分

小说: 毛泽东谋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弱点,我方正是摸透了他的脾气和心理,才成功地争取了吴的起义。心理战讲究“兵不厌诈”,而同样是心理战,当作“政治攻势”来用,是应立足于“正义”二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极大限度地孤立顽敌,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要达到团结自己,孤立、瓦解敌人的目的,关键是要揭露敌人的非正义性,极大地宣传我之正义性。正义才是争取民心、甚至争取敌军中的动摇力量的基础。日本人也曾在中国使用心理战术。什么“日中亲善”、“大东亚共荣圈”等都是用来削弱中国人民对日军侵华的抵抗情绪的。但是,日军在中国领土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很快就揭穿了其政治欺骗的真面目,把全民族推向了抗战的前线。倒是我方成功地利用日本军人组成的“反战同盟”和“觉醒同盟”,直接把电话机接在日军的电话线上跟日军讲话,削弱了日伪的战斗力,对于瓦解敌军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三编  经济谋略
3?1  在毛的眼中,打天下并非容易,治天下也不是难得没办法帝国主义者曾预言:中国解放战争虽然胜利,但是财政经济的困难是无法克服的。国内资产阶级也说,共产党会打仗,军事可得一百分,政治可得八十分,至于经济只能得零分。面对这种预言,毛泽东乐观地回答:打天下并非容易,治天下也不是难得没有办法。为了实现财政治经济状况的好转,毛译东认为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及相应的工作策略。这三个条件是:(1)土改的完成;(2)合理调整工商业;(3)节省财政费用。完成土改是实现经济状况好转的前提条件之一,毛泽东一方面让没有土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并通过国家用借贷方式给予农民必要的帮助,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民高兴地说:“毛主席给了我们土地。”另一方面,毛泽东考虑到解放后出现的新情况,认为对待富农的政策与老解放区相比应有改变,即由征募多余土地变为保存小农经济,这样既有利于早日恢复农业生产,又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调动了富衣的积极性,减少了土改的压力。所以富农这样说:毛主席不叫动我们的土地财产,是因为我们这些人沾了个“农”字的光。在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策略上,鉴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既有利于国计民生,其存在和发展具有历史合理的一面,又有随其发展而表现出来的贪婪的剥削性质,即同工人阶级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一面,毛泽东不同意四面出击,特别是不同意某些人想立即向资本主义开刀的主张,他说:资本主义是要消灭的,但要分步骤,一是要消灭,一是还要扶持一下。毛泽东认为,在调整工商业中,必须注意改变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坚持公私两利和劳资两利的原则,使多种经济成份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并存发展,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毛泽东的策略思想,中央政府以贷款、给料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务公开等办法帮助经营困难的资本家渡过难关。这样做,与其是为了资本家,不如说是为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因为这样做,一是维持了生产,二是维护了工人,三是工人还可以多些福利。这种资本主义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内容,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离不开共产党了。这种混合经济的方法还包含着一种意图,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私人工商业引入社会主义,为后来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毛泽东把这种方法看作一种权宜之计,并非一种固定模式。“这大概是一个过渡的形式,我们的目标是完全的社会主义”,毛曾向法国前总理孚尔说。

3?2  毛没有模仿苏联的“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经验,相反,他找到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毛泽东不止一次说:“1949年那样大的胜利,并没有使我高兴,到 1955年,当我看到了有那么多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接着是私营商业的改造,我开始高兴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对毛泽东来说是他的路线、政策、策略的胜利,所以他开始高兴。毛泽东给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制定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总路线简称为“一化三改造”,对于“一化”和“三改造”的关系,毛泽东形象地比喻为“一体”与“两翼”的关系。“一化”即工业改造。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别构成“两翼”,“改”与“比”之间。“翼”与“翼”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鲲鹏展翅之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适同时并举。毛泽东对中国落后的工业状况,忧心如焚:“现在我们能造什么呢?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落后的工业基础,使毛泽东不能不把工业化战略目标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并通过逐步完成三个五年计划的步骤,基本建成一个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工业起飞,需要“三大改造”的双翼。毛泽东为进行庞大的改造工程而谋划着。毛泽东谋划的重点放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即通过合作社经济改造个体农业经济。在探索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上,既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并进的路线,又根据中国国情,寻求一条具体的道路。毛泽东没有模仿苏联的“后机械化,后集体化”的经验。相反,他找到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毛泽东是这样想的,认为中国农业生产力极为低下,农民用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金一年只有几十元,不可能利用个人的经济力量去购置机械化工具;同时,国家也不可能拿出钱去帮助农民添置。只有先合作化,利用集体的力量才能为购买机械化工具创造条件。这种“先”与”后”只是兼顾性的,与“同时并举”并不矛盾。它是建立在“同时并举”范围内的。但毛泽东强调先后距离不能过大,否则就会背离“并举”原则。他认为,可让合作化先行一步,随之而来的是进行技术改造、发展生产力,通过技术改造再把合作化推进一步,然后又利用合作化推动技术改造……毛泽东对农民和中国农业有深刻的了解。一方面他看到了农业落后的现实和农民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农民互相合作的积极性能动性。据此,他不强迫农民加入合作化,而且坚持人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大多数人愿干就大多数人干下去,少数人愿干就少数人干下去,即使这样也是好的。他还根据农民讲求实际的特点,运用典型引路,国家援助的办法把农民吸引到合作化道路上。他尤其认识到在农民中,上中农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对合作化的积极性不如中农和贫农高,故对上中农只能采取分期分批地吸收。在选择合作道路的步骤上,毛泽东也未采取苏联斯大林那样直接建立集体农庄,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由低向高互相衔接的方法。先建立互助组,这种组织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接着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初级合作社就是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过渡形式,最易为农民接受。因为,这不但可以使农民获得应得的劳动报酬,而且可使他们获得入股的那些生产资料的股息;同时,生产资料由于集中使
用可发挥更大的作用。初级合作社是走向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高级合作社的重要环节,毛泽东从合作化高潮看到了初露端倪的未来新型社会主义的曙光。随着农业社会主义的高潮的到来、毛泽东开始失去冷静,错误地看待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精神,仿佛不需要什么条件就可以一夜之间创造一切奇迹。在合作社的数量上求多,“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在发展速度上求快,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计划由15年,到10年、5年,最后变成了3年。他不允许对群众的积极性和合作化高潮有任何怀疑,为了批评合作化中的“小脚女人”,他提出了“促进会”和“促退会”的概念。认为“促进会”比“小脚女人”式的“促退好”好,他还把邓子恢等强调合作化要适当发展视为“右倾机会主义”。他用苏联合作化仅用6年完成的事实来为自己的大发展策略作根据。后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就是这一策略的必然产物。

3?3  毛把仁政分为大、小两种,他认为:为了长远利益,眼前利益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便开始着手于探索中国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最初,毛泽东以为只要以苏联为榜样,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就可以赶上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但经过一段艰辛的探索之后,毛泽东发现,苏联工业化道路并非是理想的模式,“总觉不满意,心情不舒畅”,特别是苏共二十大揭露出许多问题和我们照抄苏联经验暴露出问题之后,毛被迫去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毛运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来探索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道路。他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以及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写的按语,都体现了他关于发展道路的思考。当毛继续探索农业发展的出路时,便不得不把农业发展同工业化道路结
合起来。毛说,“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社设是以重工业为重点,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①这一思想表明,毛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原理同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提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一思想具体概括为“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毛从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角度,来说明工业和农业互为依赖的关系。发展工业不能脱离农业的发展,反之亦然,必须同时并举,用两条腿走路。因为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为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提供市场和原材料,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同时,农业也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市场,农业发展在促进轻工业的发展中同轻工业一起来推动重工业的发展。以工业为主导,即以重工业为中心,用重工业来改造农业,使农业工业化、机械化、现代化。所以毛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根据总方针,毛在经济建设的程序上着眼于农业、轻工业,提出以“农、轻、重”为序。毛批评斯大林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时,忽视了农业,结果把农民丢了。毛在会见保加利亚驻华大使时说:建设社会主义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丢了农民;建设重工业,丢了农民,这是不成的。毛在总结1958年以大办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使农业和轻工业受到严重影响的教训时,从以农业为基础出发,提出安排国民经济要以“农、轻、重”为序。他认为,这样做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原理。因为在农业中也有生产资料,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了农业,也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他强调“农、轻、重”问题,把重工业放到第三位,放它四年不提,不作宣传。由此可见,在这里毛并未把“农、轻、重”的程序绝对化,而只是为了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一种策略。从利益关系看,毛着眼于重工业,着眼于长远利益,把长远利益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毛虽然注意把农业、轻工业放在重工业的前面,但他最后还是着眼于重工业,着眼于长远利益。他曾以“施仁政”为例来说明这一向题,他把”施仁政”分为两类:一是“小仁政”,二是“大仁政”。他把党内外某些人由于看不到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片面强调改善人民生活、多搞些轻工业,视为“小仁政”;而把为了长远利益而搞重工业叫“大仁政”。毛认为,为了长远利益,眼前利益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总之,以不影响长远利益为宜。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 年 2 月 27日。

3?4  毛批评了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是八仙过海里的铁拐李,而自己则是“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从某些方面来说,是毛泽东整个经济战略的核心。这是一个通过“两条腿”尽可能快地走路,而不是单靠小型土法这样的一条腿独脚跳的方针(施拉姆)。毛泽东常常喜欢形象地用“两条腿走路”来形容工业和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一系列关系。毛曾多次批评苏联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只用一条腿走路,是《八仙过海》里的“铁拐李”。他说,斯大林吃亏在于只顾重工业、不顾轻工业、农业,只顾长远利益不顾眼前利益,这是“铁拐李”走路,一条长腿、一条短腿。手扶拐杖,比较偏颇。毛主张在经济建设上要两条腿走路,即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前提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他早在解放前夕就表明过这一思想。他说:“我们反对农业社会主义,所指的是脱离工业的,只要农业来搞社会主义。”在《论十大关系》中:他特别强调工农业发展并举的方针。他说,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他说,必须要处理好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做到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同时并举。在处理工农业关系上,他把我国的作法与苏联及东欧的作法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们片面注重重工业,而忽视农业、轻工业,使消费品紧缺,货币不稳定。而我们则避免了这种问题。毛认为,如果真想发展重工业,那就必须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积累更多一些,投到重工业的资金将也会更多些。毛对中国五亿人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