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毛泽东谋略 >

第15部分

毛泽东谋略-第15部分

小说: 毛泽东谋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须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积累更多一些,投到重工业的资金将也会更多些。毛对中国五亿人口搞饭吃的生产方法甚为不满,因此他总结出两条经验,一是要工业改造农业,提倡农业机械化,二是机械化后农业可节省劳力又办工业。他批评苏联的集体农庄只搞农业,不搞工业。在工业布局上,毛主张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并举。他说,沿海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使工业布局平衡,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毛对沿海工业建设的重视,并非从对外开放的战略考虑的,而是基于两点原因:一是新的世界大战一下子打不起来;二是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强,除用来自身发展外,还可以帮助内地工业发展。毛的战略眼光更多地投向内地,主张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建在内地,一方面为了工业布局平衡,另一方面则利于备战。毛说:“如果是真想,不是假想,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
①只有沿海工业发展了,内地工业发展才有后劲。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毛也主张同时并举。认为国防是经济建设的保证。“国防不可不有”。但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毛说,如果你对原子弹要是真想、十分想。你就要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毛为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在企业结构上,还主张大、中、小并举、土洋并举,在大企业的主导下,大量发展中小型企业,在洋的主导下普遍采用土法。他反对那种片面追求新技术、新机器,追求大规模、高标准,看不起小中型的形而上学、认为那不是两条腿走路,而是“铁拐李”。
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25日。

3?5  毛用哲学论证了他的“独立王国”论,以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统一,最后达到建立一个能同时调动两个积极性的经济体制模式1956 年毛泽东对原有经济体制最不满意的是中央权力过分集中,于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独立工国论”。“独立王国论”是毛用来说明如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思想。毛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用。”
①他还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认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情况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鉴于苏联把地方统死的教训,毛认为中央的集中统一应建立在地方具有自决权的基础上。他提出之所以要在地方搞“独立王国”,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问题。所谓分权,毛认为,就是地方除了有党权、政权外,还要有人权、财权,包括过去由中央管的企业分出一部分由地方来办。毛说,只有这种分权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他借助于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种分权的意义。说我们过去背个筐子,现在挑个担子,过去背五十斤,现在可以挑一百斤,甚至可以更大。如果过去中央背六十斤,分给地方以后,看起来中央少了,但两头加起来就是一百斤,还多四十斤。他对欧美分权的体制特点十分称道,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欧洲的好处之一是多国林立,各搞一套,使欧洲经济发展较快。后来在同斯诺谈话时,又说要学美国那样把权力分给各个州,让地方有一点自主自决权。毛用哲学来论证他的“独立王国”论,认为“独立王国”论反对片面思想。任何事物都是“一”与“多”的统一,彼此不可分离,“多”通过“一”来表现。基于此,他认为具有活力的经济体制是应该让地方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权,同时又必须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的体制,即集权与分权统一的体制。他反对中央统得过死,不注重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的集权体制,也不允许离开中央统一领导而搞“八百诸侯”、各自为政的分权体制。毛还从地方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的角度去说明“独立王国”论,在他看来,利益是直接关系到发挥两个积极性的根本。中央代表着统一的整体利益,这种整体利益不是凌驾于地方利益之上的,而是在尽可能照顾到地方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离开了地方利益片面强调中央所代表的整体利益,就会影响地方积极注,反过来,国家整体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毛多次强调中央要注意地方的利益,也号召地方要向中央争取利益。认为这样只要不是从本位利益而是从整体利益出发,就不能叫地方主义,不能叫“闹独立性”。既要使地方搞“独立王国”,又不能使之脱离中央统一的领导,毛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民主集中制。这种制度具体化为两种方法:一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二是大极统管,小权下放。一定要有同地方商量办事的作风,集中的意见或下命令一定要建立在同地方商量好的基础上。综上所述,毛的总体思路,是企图通过让地方搞点“独立王国”以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统一,最后达到建立一个能同时调动两个积极性的经济体制模式。
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25日。

3?6  “半独立王国”,这里既包含地方分权给企业,也包含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的改革思想国家、集体和个人“三兼顾”原则,是毛泽东鉴于苏联和我国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也是解决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利益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则。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集中反映的是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毛认为,无论是苏联还是我国都有些教训。苏联在利益分配上忽视了农民,他们为了发展重工业,采取的”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我国虽然能注意到关心群众特别是农民利益,但也有失误,如 1954年在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水灾的情况下还向地方征收了70亿斤粮食。针对以上教训,毛明确地提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都要处理好,”不能只顾一头,而“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毛认为要实现“三兼顾”原则,首先要求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他一贯主张在群众中提倡顾全大局、从大处着眼,提倡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精神,反对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吃光分尽的败家子作风。他还认为国家和集体的积累不能过多,要以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且能不断改善群众生活为出发点。他特别注意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认为处理这一关系是实现“三兼顾”的主要基础。毛认为我国同苏联不同,注意了农民利益,通过来取缩小剪刀差、减少农业税以及等价交换等办法,使农民不仅没吃亏,而且还获得一定利益。但毛敲警钟说,即使是这样,如果粗心大意,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直接通过合作社同农民的关系来实现的,所以毛强调合作社要把同农民的关系处理好。在利益分配上,要把国家、合作社、农民各自该分多少,以及怎样分法,都要规定得适当,对此应同农民协商提出
一个合理的比例。与利益相关的权力问题。权力是利益的保障。为使企业和生产单位获得权力,他主张允许企业和生产单位同地方一样搞点“独立王国”。不过在他看来,这里的“独立王国”是指半独立性的,至少是几分之几的独立性、分开的合法的“半独立性王国”。“半独立王国”是一个策略的提法。这里既包含地方分权给企业,也包含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的改革思想。不过,毛的策略提法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经济体制的框架。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还加重了旧的经济体制框架。因为由中央下放到地方的权利并没有真正下放给企业,而是在多个层次上集中在党政系统。这样很难使企业通过发挥“独立王国”的作用来提高经济效益。

3?7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毛泽东曾以打麻将为例来说明“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他说,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打麻将也一样,就是最坏的“点数”,只要统筹调配,安排使用得当,就会以劣代优,以弱胜强。相反,胸无全局,调配失利,再好的“点数”拿在手里,也会转胜为败。毛的指导思想是要求我们制定计划、办事、想问题,要从六亿人口出发,进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毛说,我国六亿人口,人多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本钱、是好事。有了人,就有积极性、创造性,热情大,干劲足,可创造一切奇迹。毛也认识到,人多消费大,问题多,诸如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对这些问题必须统筹考虑,总的原则做到:“不准饿死一个人”,“十分困难时,饭匀着吃、房子挤着住”,平均分配,大包大揽。毛把“革命加生产”看作是解决六亿人民吃饭问题的最根本方法。毛认为,过去通过革命,推翻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为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提供了必要前提和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仍能解决吃饭问题。这种革命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毛企图通过这种革命去消灭人们头脑中的资产阶级思想,以实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活干的平均主义思想。仅有革命的方法不足以解决吃饭问题,毛认为还必须大力发展生产。他说:“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为了重视发展生产,毛把整个财政支出按其经济功能划分为两类: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他注意到既要兼顾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又要把重点放在生产性投资上。因生产投资关系到人民的根本的长远利益。至于非生产性投资,不可不投资,不可投资过多,以保证不饿死人为原则。

第四编  外交谋略
4?1  毛在国内没有上级,在国际上也不承认任何“上级”毛泽东在国内没有上级,在国际上也不承认任何“上级”。独立自主是他不可动摇的外交原则。外国人,不管你姓“资”还是姓“社”,都别想凌驾在他头上,对他指手划脚、发号施令。1938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在困难阶段,国际联盟组织想在中国设立一家由外国医生组成的医院,以帮助中国的抗战事业。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卡尔逊有一次就此事问到毛泽东的看法。毛泽东直言不讳地说:“我们欢迎这些医院,欢迎来援助我们的外国医生。这么多的外国人的麻烦在于过不多久他们就要下命令。他们应该记住,这是中国,我们期望他们的建议,但是建议是否接受以及如何付诸实施则是应由我们决定的事。”
①这就是他的原则:接受外国人的帮助是可以的,但决不出让自主权。1954年,刚刚上台不久的赫鲁晓夫率团访华。赫对中国不放心,想到各地方去看看,毛泽东对他说了几句双关语:“那你们就到各地去走走看看,随你们的便,愿意去哪都可以,就像在你们家里一样。我们也不准备作什么特殊安排。我喜欢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去活动,不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②这是暗示赫鲁晓夫:我不干涉你的行动自由,你也不要对我指手划脚。赫鲁晓夫似乎没有听进去。他在旅途中冒出一个想法,想邀请中国参加东欧经互会组织,说这是沟通欧亚经济合作、互相协作、互相配合、互相发展和加速经济繁荣的渠道之一。师哲把这个设想告诉毛泽东,毛泽东立即回答:他这个想法不实际,他们同我们之间的差距太大,困难很多,如果稀里糊涂挂上钩,将来的麻烦会不堪设想。当赫鲁晓夫在会谈中正式提了这个想法时,毛泽东斩钉截铁地予以回绝:“没有这个必要,这对中国的发展建设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相反,可能麻烦很多,纠缠不清,还会妨碍建设的进展。”
③赫鲁晓夫碰了钉子,马上改口,说中国的情况与东欧不同,中国有条件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国民经济。毛泽东对中国的独立和尊严视为至宝,他宁可走向闭关自守,也不让外国染指。赫鲁晓夫深有体会,他回忆说:“有一次我和他(毛)一边喝茶一边随便聊天”,“他问我:‘有多少征服者打进过中国?’接着他又自己回答说:‘中国曾经多次被征服,但中国人却把所有的征服者都同化了’。毛带着挑战的口气对赫鲁晓夫说:“想想看,你们有两亿人,我们有七亿人。”然后他又对客人讲起中国文化的长处。他举例说:“全世界别的国家都有‘ELECTRICTY’(电)这个字,那是从英语借用过来的。但是我们中国人却有自己的表达这个意思的字。”赫鲁晓夫后来说:“有一点我是能够肯定的,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④一个“民族主义者”,一个大国主义者,在历史上不期而遇,从而影响了20世纪中叶世界的政治格局和中国的外交环境。
①《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第150页。
②③《在历史巨人身边》第574页,580页。
④《我眼中的毛泽东》第172页。

 

4?2  “一边倒”建国初期毛泽东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即在政治上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团结在一起,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这样“一边倒”意味着两点:第一,政治上同资本主义国家绝然分开,打消一切对西方国家的幻想;第二,不能脚踏两只船,一只脚跨在社会主义这边,另一只脚跨在西方资本主义那边。5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苏、美各领一方,其他国家有四种可能的选择:一是倒向苏联一边;二是倒向美国一边;三是放在两者之间,左右逢源;四是谁也不靠,独当一面。中国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二、三两条路走不通;又由于实力不强,第四条路也不能走。只剩下一条路,倒向苏联一边。刚刚站立起来的新中国,几乎谈不上有什么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军队技术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