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述企业仍是一些小企业,而且从今后的发展来看,也还是小企业;但是,它们也同大公司一样,已完全地多国化了。
认为实行多国化的只是制造业企业的想法也是一种误解。多国化发展得最快的是金融业。美国的大商业银行早在其顾客之前就已实行多国化了。
多国公司领域中最有戏剧性的发展就是新的“国际银行团”,即各家大型和中型的商业银行将其资源汇集起来组成一个合资企业,成立一个多国性的“通用银行”。例如,CCB银行团就是由德国商业银行、法国里昂信贷银行、意大利罗马银行等组成的一个银行团;其它还有一些由英国、美国、加拿大、巴西、比利时、荷兰、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斯堪的那维亚诸国银行组成的一些国际银行团。
管理咨询公司、会计公司、广告公司等也早就在以美国为基地的制造公司之前就已实行多国化了。西尔士—罗贝克公司也是早于四十年代末期就进行多国化了,当时它同时进入加拿大和拉丁美洲。以后,它又于六十年代进入欧洲的一些国家。事实上,在拉丁美洲,在秘鲁、哥伦比亚、巴西等国,西尔士—罗贝克公司的各家商店比任何制造公司在拉丁美洲建立的子公司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产生的影响都更大。还有,当英国于1972年决定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时,里昂公司和马克斯—斯宾塞公司等零售公司比任何制造公司都更快地实行“欧洲化”。
一般流行的关于多国公司产生原因的解释,较之对其性质的解释,更为不对。人们一般都认为,多国公司的产生是对贸易保护主义做出的一种反应。他们认为,由于公司无法输出产品,于是只好在国外设厂。这种解释虽然看起来似乎有理,但并不符合事实。
多国公司发展最迅速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也正是国际贸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事实上,这一时期世界贸易的增长率——在绝大多数年份的年增长率达百分之十五左右——比国民经济增长得最快的国家(如日本)都还要快。而且,如果贸易保护主义使得日本以向海外出口为基础的经济扩张不能实现的活,它显然也不能以那种速率增长。多国化发展得最迅速的行业并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最严重的行业。例如,在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的化学工业中,多国公司的出现就较迟;而在贸易保护主义较轻的制药工业中,多国公司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占领先地位;至于贸易保护主义极为严重的钢铁工业中,则几乎没有多国公司的出现。
但是,最足以证明贸易保护主义不是多国公司产生的原因的是欧洲的发展状况。正是在欧洲大陆废除了贸易保护主义并组成共同市场时,多国公司开始发展了起来。
认为多国公司的发展同贸易限制有关的流行看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多国公司为其本国产品创造出了出口市场。多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是其母国机械产品、化学中间产品等的最好市场。
美国的贸易数字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美国的多国公司最活跃的领域,既不是其出口市场逐渐减少的领域,也不是其进口日益重要的领域。美国的纺织业几乎全部还都是跟于国内的公司。美国的磁器业、平板玻璃业、制鞋业也是这样。在美国汽车市场上所占份额愈来愈大的外国汽车,并不是美国汽车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所生产的,而是德国的大众车、雷诺车和日本的丰田车。但是,在美国的出口中,却有愈来愈大的份额,在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早期的出口制造品中也许达三分之一是由那些积极向多国化方向发展的公司出口的,特别是向这些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出口。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荷兰、瑞士、瑞典、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对外贸易。
多国公司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增长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决不是多国公司的产生原因,而是同它不相容的。事实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正是多国公司的最大威胁。
共同的世界市场
多国公司大量涌现的真正原因比美国的经济实力或贸易保护主义都要重要得多。那就是出现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市场,即不受民族、文化甚至思想意识等界限的限制或规定,而是超越于它们的一个市场。这个市场甚至已不是国际市场,而是日益成为“无国界的”市场,以世界性的共同需求和共同期望为基础。
任何市场都是由需求来规定的。正是需求创造出供给。正是需求事实上决定着什么是“供给”,决定着造成市场的各种机会、需要和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时期的伟大而没有前例的事件是,一个国家接着一个国家,随着其收入的增加,特别是信息的增加,发展出了同样的或类似的需求模式。这是未所预料的。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们“知道”的是,如果欧洲各国和日本即使能恢复经济的话,也会发展出一些不同的需求模式。那时,没有人怀疑,一个恢复了经济的法国,在胃口和需求上肯定会完全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日本、不同于苏联、不同于德国,也许甚至不同于邻近的比利时。这种肯定性是以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期的经验为依据的。也正是这种肯定性,使得戴高乐和赫鲁晓夫这样不同的人都认为共同需求即一个真正的世界市场的出现是“反常的”,表明存在着某种“阴谋”。
现在我们已知道,所有五十年代关于欧洲的“可口可乐化”都是无稽之谈。不是欧洲“美国化”了,而是大众市场,即社会学家所谓的“工业以后时期”的市场首先在美国出现并被大家看到了。但是,当类似于美国的这些条件在世界上其它地方出现时,全世界的需求模式都变得相同了。而这些条件也不过是收入高一些、流动性大一些、信息的范围宽一些。
这不一定意味着同样的商品和服务都有着相同的世界性市场,或在某一地区销售的东西会在另一地区畅销。
有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说的是一家经营加工食品的大型多国公司在美国市场销售脱水汤而失败的事。在欧洲,这种汤是该公司获得成功的一大支柱,在群众中日益流行而且发展迅速。当这种汤投入美国市场时,却遭到了失败。对于欧洲的家庭主妇来讲,这种汤是极为方便的,而对于美国的家庭主妇来说,它却毫不方便。脱水食品比起罐头食品来重量轻得多,但这对于乘汽车外出采购物品的妇女来讲,并没有什么意义。脱水食物的体积较小这一点,对于厨房面积宽敞的美国主妇来讲也并没有什么吸引力。而这种脱水扬调制起来却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调制以后不能长期保存,有腐坏的危险,这使得它虽然较轻和体积较小,却反而不如罐头汤方便。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是在美国、欧洲、日本以及所有的其它地方,家庭主妇都希望方便,而且愿意为之而付出代价。
世界经济中出现的需求模式并不是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需求模式。顾客再一次证明,他们比那些专家更了解自己需要些什么。
一种大量的需求是,人们要求有些机动性——以及有些动力——即要求能获得汽车所提供的满足。这种满足,以前除了极少数非常有钱、非常有力的人以外是无法实现的。另一个普遍的要求是要有些卫生保健,使得一个小孩能有相当的机会长大成人,维持合理的健康水平并不受疾病伤残的威胁。还要求有受教育的机会;要求能接触广阔的世界,即通过新闻媒介、电影、无线电、电视机使得广大群众能了解世界。千百年来,群众的知识、视野、眼界被束缚于他们周围的山谷和小镇中。在其中,每一个人都了解其他每一个人,而且每一个人都过着相同的生活。人们还要求有—些“小的奢侈”,即事实上表明个人已脱离开贫困的束缚的一些东西,如口红、棒糖、饮料和芭蕾舞鞋。
这些已成为全世界性的需求。它们不是以丰裕为依据,而是以更有力的一种东西即信息为依据的。如果说世界并不象加拿大作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chall McLuhan)所说的那样已成为一个“全球村庄”,那么它肯定已成为一个“全球购物中心”。
世界经济中这种变化的一个后果是,从今以后,每一个企业,即使是一个纯粹地方性的企业,也必须实际上作为在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中经营那样地来管理,尽管它只是在一个小地区内销售物品。它的视野必须是国际性的。这正好像例如德国巴伐利亚州西南地区的一个企业很早以前就必须用“德国”的眼光来经营,或者美国密西根州的企业虽然只是在一个小角落中经营,却必须了解和知道它本国的经济。同样的,从今以后,任何企业必须了解世界经济的主要潮流和趋向。
这种发展趋势是无法扭转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确能够使世界经济陷于贫穷并使它不能发挥作用,直到近于崩溃的地步。但它并不能毁灭这种共同的需求。它不能扭转这种世界性的视野和眼界。已发生的基本变化是无法逆转的。问题不在于这种变化是否会继续存在,而在于是否能使之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个人、并有利于工商企业。
多国公司既是共同世界市场出现的一种反应,又是其标志。
世界市场是一个结合者
市场有结合的作用。它把“各种资源”转化成“各种生产要素”。国家市场是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商业革命”的伟大成就。它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的范围内把“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目前正在涌现出来的共同世界市场在世界经济的范围内把同样的这些生产要素结合起来。
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述是认为各国在其“要素成本”上各有其“相对优势”。当各国生产它们具有最大优势的物品时,每一国家的资源都得到了最佳利用。典型的例子还是亚当·斯密指出的用英国的羊毛交换葡萄牙的葡萄酒。在这种理论中,一个国家既是把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一个市场。所交换的是各种成品。商品是流动的,而各种生产要素则是不动的。
但是,目前有一个共同的世界经济作为结合者,生产单位再也不是限制在一个国家的范围以内了。商品在世界各地都是相同的,或大致相同的。现在流动的是各种生产要素了。国际贸易本来意味着商品或劳务的贸易,而现在却日益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的贸易。
具体地说,—十九世纪最先进的多国公司可能要算是胜家缝纫机公司了。它除了在美国康乃狄克州桥堡市的原有工厂以外,还在苏格兰、法国、俄国、日本和其它许多地方设有许多大型的超现代化的工厂。设在苏格兰格拉斯哥附近克来德塞的工厂比桥堡市的工厂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规模更大。该厂同桥堡市工厂所生产的缝纫机相同,而且能生产胜家厂所有各种缝纫机。但是,虽然当时的关税很低,克来德塞工厂却只为英国市场而生产,同时它也生产胜家厂在英国出售的任何东西。
把它同现在的多国公司比较一下。有一家大制药公司在世界上八十多个国家中出售药品。它在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国家出售它生产的所有各种产品。它在十一个国家中没有制造厂。这些国家是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南非、日本和澳大利亚。这家制药公司的所有药品中,只有少数主要药品是全部十一个工厂都生产的,其它的绝大多数药品只有一家工厂生产,还有少数药品则由两三家工厂生产,即使在美国的工厂也并不生产全部药品。结果,每一家工厂部向八十多个销售公司中的每一家公司出售某些药品,而这些销售公司中的每一家公司都从这十一个工厂中的每一家工厂采购某些药品。药品是由化学中间产品(如柠檬酸,它是制造许多抗生素的化学基本材料)制成的。该公司在美国、墨西哥、爱尔兰、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七个国家制造化学中间产品。但也并不是每一个国家生产所有各种中间产品,而是专业化的。因此,每一个生产中间产品的国家都向全部十一个制药厂供货,但每一国也都将其产品的相当一部分——有时超过一半以上——直接拿出去卖给与本公司竞争的其它制药公司和各种化学制造商。最后,该公司的研究工作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巴西(在七十年代中期才开始)五个国家中进行。每个研究室也是专业化的。例如,法国的研究室专门从事该公司有关中枢神经药物和把人用药物转为兽用药物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室中的任何一个研究室发展出来的任何一种药物可能在该公司从事业务活动的八十多个国家中的任何一国首先进行化学测试和市场推销。
制药工业当然是较为复杂的。但多国公司所结合的是各种生产要素而不是各种成品,并不以制药工业为限。
底特律所设计出来的最成功的“小型”汽车、福特公司的“斑马”车,其引擎来自德国的子公司、传动系统来自英国的子公司、绝大部分电气系统来自加拿大的子公司,而成品车则由美国的福特公司全部在美国国内销售。类似的,在美国出售的大众车的主要零件是由在巴西圣保罗的大众汽车厂制造的。
英国政府于1972年春宣布,今后所有英国政府机构使用的电子计算机都将自一家英国公司——国际电子计算机公司采购。当时,美国汉尼威尔公司的英国子公司就此提出抗议,指出自己虽然是一家属于美国的公司,但所制造的电子计算机中包含的零件,其中属于英国制造的却多于英国所有的国际电子计算机公司制造的电子计算机。
在服务业务中,各种生产要素在一个共同性界市场中的结合,甚至更为深入。
有一家美国大银行于1971年初安排了一笔向一家日本的制造公司提供为期五年的一千五百万美元的贷款。这笔生意是在东京由该银行在日本的代表开始谈判的,在该行的伦敦办事处和佛兰克福办事处制定出详细办法,贷款集团由美国、日本、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瑞士、拉丁美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