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管理]大前研一:无国界的世界 >

第13部分

[管理]大前研一:无国界的世界-第13部分

小说: [管理]大前研一:无国界的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日经平均股价突破16000日元大关,个人投资者应该会把资金从银行转到股市,如此一来,股价便会一口气上扬。外国投资家会相准这个时机,大卖股票赚取确定可得的利润(个人投资者即成了牺牲者),而这个时机也一定会带动加息或利率的提升,因为这个时候国债的收益率也必须上调。     
  对日本而言,最糟糕的就是国债暴跌。把国债、地方债、短期债务、财投债(是财政投资贷款财源)做个加总,日本政府在2004年的债务余额超过了1000万亿日元(图1…5)。因此支撑这一债务的国债一旦暴跌,日本国家财政就会破产。届时很难说不会发生阿根廷国债在2001年底无法偿债那样的事件,并引发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迫使日本政府采取紧急金融措施,封锁存款。     
  国债、地方债、短期债务及财投债,合计超过了1000万亿日元     
  (其他还有年金债务约800万亿日元)     
  (单位:万亿日元,2004年)     
  *政府短期债务:政府短期证券、贴现短期国债、财务省借款、存款保险机构借款。     
  **财投债:在政府保证下所发行的国债。     
  图1…5日本政府的债务余额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从日本税收及财政支出的变化来看,税收自20世纪90年代初即持续减少。2005年,日本的税收因为中国特需而增加了一些,但是从整体的趋势来看,可以说是“锐减”(图1…6)。(万亿日元)     
  为应对政府的财政支出,税收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政府增加国债发行量,发行财投债所造成的浪费,不久之后将以增税的形式,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国民的一大负担。     
  注:至2004年的决算基础数值,2005年初的预算基础数值。     
  图1…6日本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图表上所有的指标都显示,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进入“长期衰退期”。但是政府却未认清这个事实,把经济的低迷误认为是泡沫经济崩溃,是不景气的问题,于是企图利用发行公债刺激经济,为企业解困,结果造成财政支出的扩大。这些庞大的债务将来必须由全日本人民埋单。       
   
   
欠一屁股债的日本政府(2)         
   
  在有能力偿债的生产人口不断减少的现状之下,公共部门债台高筑成了经济不安定的一大重要原因。这是一种物理现象,所以不是靠“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国民心理,或者是期待政府大玩借换债日本在1967年正式建立减债制度,成立了偿债基金,并制定了公债60年平均还本规定。如果60年里并未将公债消化完毕,即由偿还基金再发行5年期、7年期或10年期的公债继续摊还债务,此时所发行的公债就称为借换债。魔术的“心理现象”就可以压制的。因此不要再相信“经济会恢复”、“不会有问题”之类的谎言,要正视这个物理现象,承认日本进入了“长期衰退”。只有找出衰退的原因,并从源头上着手治疗,才能够开辟一条通往繁荣的康庄大道。     
  这是小泉“打地鼠式”的改革绝对做不到的。       
   
   
执政者的观念误国         
   
  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根本原因,简单来说,就如同我在《新·资本论》中所说的,是因为太迟转换进入1985年即开始的“新经济”跑道了。     
  这块看不见的新经济大陆,涵盖了四个空间:第一是延续旧世界的“实体经济”空间;第二是资金流、信息流可以穿越国境自由流通的“无国界经济”空间;第三是由包含互联网在内的各种通讯技术所产生的“数字经济”空间;第四则是以自己资金百倍、千倍的倍数资金流动的“倍数经济”空间。在这块看不见的大陆上发生的所有现象,都是由这四个空间交织的复杂关系所产生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的地价狂飙、股价强劲上扬,接着即面临泡沫经济破灭现象,其实这一切全都是“新经济”作用的产物。泡沫经济破灭(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后,许多企业都陷入了危机之中,但是大部分的日本企业还是能够在无国界化、数字化之后,一边应对呈现倍数化的资金流动,一边转战世界各地。但是日本执政者的观念却仍然停留在对旧世界的认识上,持续抛出失去准头的政策。结果中央和地方共同制造了1000万亿日元的债务,并让年金制度陷入危机。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曾在《新·国富论》、《平成维新》、《新·大前研一报告》等书中反复提出日本应做的改革。在这些书中所提到的愿景及具体的创意,现在看起来不但没有任何跟不上时代的迹象,而且每一项都是必须马上去做的。     
  如果能够实现这些愿景,日本的经济就不会陷入长期衰退,民众的生活也将更为富裕,当然日本也就可以步上欣欣向荣的大道。在世界经济急剧变化的时候,完全提不出终止长期衰退的对策,并且让伤口持续扩大,对日本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创。想到这一点,我真的觉得非常遗憾。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日本尚有最后的机会。但是要活用这个机会的大前提是,必须先认清这20年来所发生的社会结构变化的本质。       
   
   
中低阶层时代已到来(1)         
   
  八成人口中低收入     
  进入长期衰退之后,日本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简单说,就是“收入两极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这些变化更为日本社会带来了戏剧性的“质的变化”。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人的平均收入都是增加的,但是从1998年起开始转为减少。2003年个人平均收入更下滑至580万日元(厚生劳动省在2004年做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这10年里,每个人的平均收入减少了15%,也就是80万日元。另外,根据国税局的调查,服务于私营企业的上班族的平均薪资,从1998年起连续7年下滑,2004年的平均薪资为4388万日元,比前一年少了整整51万日元(图1…7、图1…8)。     
  图1…7服务满一年的平均薪资变化     
  资料来源:私营企业薪资状况统计调查(日本国税厅)     
  (工薪家庭平均月薪)     
  图1…8每个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变化     
  资料来源:家庭调查年表(日本总务省)下滑的消费物价稍稍减少了大家的负担,大家也没有因为薪资减少而引发暴动。这也可以算是日本教育的一种成果吧!教育让日本人都拥有一流的“忍功”,但是每一位国民应该都深切地感受到了收入“衰退”、荷包缩水的痛楚了。     
  话虽如此,不过并不是所有日本人的收入都在往下掉。因为平均收入之所以减少,是收入两极化造成的结果。     
  假设以一个人平均年收入600万日元为标准,超过1000万日元的为上层阶层,600万…1000万日元为中上阶层,300万…600万日元为中低阶层,300万日元以下的为低层阶层,日本的中低阶层及低层阶层人数明显增加,上层阶层也微微增加,但是在中段的中上阶层的人数却大为减少。     
  尤其中低阶层以下竟然在所有人口中占了近八成(789%)的比例,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信息(图1…9)。“中低阶层人数的增加”,是让经济、社会产生质的变化的最大因素。     
  上班族年轻时候的收入虽然不多,但是随着资历增长,地位和收入都会随之上升,最后可望以中上阶层的身份退休。这是大部分上班族都默认的共识。但是随着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上述的人生规划也随之瓦解,所以现在大家都已经开始觉得“搞不好,或许自己的一生就在中低阶层度过了”。这是2004…2005年所发生的现象。根据2004年的富翁名次表资料,投资顾     
  (收入阶层年度薪资)     
  图1…9薪资收入人数的结构比率变化     
  资料来源:私营企业薪资状况统计调查(日本国税厅)问公司的上班族以年收入百亿日元名列第一,这表示“无等级差别的社会”已经成为幻想。     
  这种意识上的变化,为社会结构带来了质的变化,而且这种情形至少要经过二十多年才会呈现一种固定的形态。     
  中产阶级社会全面崩溃     
  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造成收入两极化,尤其是中低阶层薪资的人数占了日本全体国民的大半,影响到的层面并不只有个人的生活。当市场产生戏剧性的变化,催促着企业改变战略、组织重整体系的同时,也为社会及国家的结构带来了极大的变革。     
  战后,日本社会的中坚一直由中产阶级构成。在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EO李·艾柯卡和新进职员收入相差百倍的时代,日本的社长和新进员工的收入差距只有8倍。这种没有贫富差距的均质性社会,可以说是日本的优势,也是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员工进入公司后,在终生雇佣制度的保障下,一辈子安安稳稳。年轻时虽然薪水不高,要从低层阶层或中低阶层开始起步,但是往后因定期加薪、升职,最后总是可以升到中上阶层,顺利的话,甚至可以以上层阶层的身份结束职场生涯,退休之后也有足够的退休金,可以安享晚年……这种人生模式深入各个阶层,是日本人的共识。社会的产业结构、社会组织,甚至连教育体系也是在这个框架中形成的,所以制造商所销售的商品、服务都是为中产阶级而设计、制造的。       
   
   
中低阶层时代已到来(2)         
   
  但是,就像前面所说的,这种情形今后只能是幻想。     
  根据年收入阶层的家庭比例(图1…10),我们可以知道1992年是以年收入400万日元的中层阶层为中心的,从而通过统计数字对“中产阶级社会”有一番正确的认识。但是到了2002年,占人口大多数的收入阶层向收入较低的方向偏移,年收入在600万日元左右的中间阶层减少,年收入超过1200万日元的人数反而增加了。这种趋势在这几年尤其明显。     
  在劳动人口中,占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崩溃之后,收入阶层的分布即往低层阶层和上层阶层上下两极移动,迈向左右两端高峰、中间低谷的“M型社会”。美国在“里根革命”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在保守主义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着手削减税收和政府开支,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这些政策的实施被看做是一场经济政策方面的“里根革命”。里根革命的名言:不要再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寄希望于政府,政府正是问题之所在。之后,这种趋势格外显著,日本在20年后,也沿袭了这股潮流。     
  和10年前做比较,可以看出中间阶层减少,收入阶层往上下两极移动,呈现两极化的现象。     
  图1…10年收入阶层的家庭比例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但是大多数人好像还是无法走出过去的梦幻。根据日本内阁2004年4月所做的“国民生活调查”显示的数字,虽然这个数字比上一次的调查稍稍减少了一些,但还是有895%的人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居于中间阶层。     
  为什么会有这种自我矛盾的心理?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部分的日本人仍然滞留在虚构的中产阶级社会之中,抱着“希望居于中间阶层”的愿望。     
  这种心理是通过日本特有的教育扎根的,因为现在的教育告诉大家无差别、无等级之分就是好的。再加上日本的大众传媒就像公布政府消息的机关,让日本国民无法接触正确的信息,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模样及自己的真实处境,以至于无法正视现实。     
  迈入M型社会的证据     
  日本已迈向M型社会,收入阶层薪资有两极化现象。       
   
   
非正式员工增加(1)         
   
  因裁员等原因,正式员工减少了。自由业者等非正式员工的增加,造成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之间的薪资等级落差,这和“收入两极化”有密切的关系。     
  正式员工在1995年左右减至最低,伴随而来的当然就是非正式员工的增加。相对于2003年3500万的正式员工,非正式员工的人数达到了1500万人。换句话说,日本每三位劳动者之中,就有一位是非正式员工。随着这种趋势的增强,到了2005年,正式员工甚至减至3333万人,而非正式员工则增至1591万人(图1…11)。     
  注:2001年之前,含2001年,每年各取两个月的人数数字;2002年之后,取1月…3月的人数数字。     
  图1…11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人数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劳动力调查”和正式员工相比较,非正式员工的收入较低,其中64%的合同工及外聘员工的年平均收入更在500万日元以下(图1…12)。由此可见,非正式员工的增加,和收入两极化及中低阶层的扩大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非正式员工的增加,加大了和正式员工的薪资等级差距。     
  图1…12正式员工和合同工、外聘员工的平均年收入比较     
  资料来源:《劳动经济白皮书》(2004年版)◆产业的收入差距     
  从主要产业的年收入(图1…13)上也可以看出,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正急速拉开。在上市公司服务的员工平均年收入是566万日元。以行业来看,在大众传媒业中,富士电视公司员工平均年收入以1567万日元排名第一,其余传媒公司员工最低的年收入也有800万日元,因此服务于传媒行业的员工,平均年收入是1200万日元。有浓厚反强权、扶持弱者色彩的,仿佛是“正义骑士”的朝日新闻社员工,更是平均年收入达到1331万日元的高收入者。     
  日本全体国民平均年收入为576万日元(参考:服务于主要企业的员工平均年收入)a富士电视1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