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生活中的经济学 >

第20部分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20部分

小说: 生活中的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美金这一称呼。为了防止联邦储备银行(美国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滥发 
纸币,国会规定银行必须有相应的黄金储备(不一定正好等于纸币)才可以 
发行纸币。到 1968 年,连这一点联系也取消了。美元钞票上的那句诸也改成 
了“本券为公私债务的合法支付手段”。美元虽已不能兑成黄金,它具有购 
买力的事实却丝毫未变。 
    从这一点看,货币并不因为本身具有价值才能为大家所承认。严格地说, 
将贵金属作为货币还保留着以货易货的特点。或者说,黄金的购买力,或与 
别的货物的交换能力,取决于黄金本身的价值。如果发现了大的金矿,或新 
的炼金工艺,使黄金的生产成本降低,黄金作为货币的购买力将降低,表现 
为其它商品以黄金标价的价格普遍上升。纸币却没有这个缺点,它不会因某 
种商品的成本变化而使物价水平发生波动。纸币优于贵金属的另一个重要原 
因是贵金属本身具有价值,将它用作流通中的支付手段是积压了资金,损失 
了利息。或者说,一个国家如果用贵金属作货币,就要有一大批劳动和资金 
用来生产黄金供流通之需,而纸币的生产容易得多,大量用于生产黄金的劳 
动和资金就可以节省。管理得好的话,纸币是一种更为优越的货币。当今世 
界上已没有一个国家继续使用贵金属为货币了。 
    纸币只是一张纸,它之所以有购买力,纯粹是因为接受纸币的人相信别 
人同样会接受它,但一张纸币的真实购买力是会变动的,它取决于流通中的 
通货的总量是多于或少于“适当的量”。当货币流通量大多时,物价水平将 
上升;太少时则下降。 
    前面谈到,当货币量太少,不足以满足周转所需时,到银行和邮局提现 
款提不出来,出售商品只能得到一张欠条而不是现款。一些急于用现款去做 
别的交易的人,宁愿自己遭受一些经济损失也希望立刻得到现款。他们可能 
向银行提出,100 元的存款能付 95 元现款也可以同意;出售商品的店家也可 
能向顾主提出,如果能付现款,商品可以打 95 折。当货币普遍紧缺时,上述 
追求现款的交易也普遍存在。此时,昨天卖 100 元的商品今天只卖 95 元,出 

现了普遍的货币升值。这一现象曾发生在大萧条的美国,从 1930 到 1933 年 
的 3 年内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了 23%。在用黄金作通货的 16 世纪,英国也 
曾发生过因黄金供应不足,而各种交易迫切需要黄金,致使黄金价格上升到 
超过它本身价值的现象。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本身有 
多少价值无关,而与货币的供应和需求有关。和别的商品一样,当货币供不 
应求时货币的价值上升,它的购买力提高,这就是“通货紧缩”;相反,货 
币供过于求时货币价值降低,物价普遍上升,这就是“通货膨胀”。但是, 
自从世界各国采用纸币以来,通货紧缩的现象很少发生,倒是通货膨胀不断 
地困扰着大多数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社会主义 
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 

    小结:首先讨论了什么是通货,从现钞到国库券都可能作为支付手段,但其灵活性大不相同。 

黄金作通货有种种不便,纸币是更为优越的一种货币。通货供应不足会引起经济活动的中断,供应过 

多则引起物价水平上升。但多少通货供应算是恰到好处则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 

                     28.美国的通货膨胀(中) 


    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 
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 
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 
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 
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 
    通货膨胀如此可恶,那么通货紧缩,物价水平降低应该受欢迎吧?的确, 
就个人而言,把钞票锁在抽屉里就增加了购买力,财产可以从天而降,确实 
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经济学家从更广的角度看问题。因为财富不可能无中 
生有,一切财富都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生产出来的,如果财富不归生产它的人 
所有,而分配给了将钞票锁在抽屉里的人,生产财富的积极性就要受打击。 
这显然对社会不利。所以经济学家既反对通货膨胀,也反对通货紧缩。上文 
提到,美国在 30 年代初经济大萧条时,3 年之内物价下跌了 23%,其直接的 
原因是货币供应大幅度减少,其后果是打击各个从事创造性经济活动的人, 
使得大萧条肆虐达 7 年之久。经济萧条时减少货币的供应,是倒行逆施的经 
济政策。当时凯恩斯的理论还没有问世,决策者的无知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我们反复提到,要保持一个“适当的”货币流通量。然而这个量既无法 
观察到,也无法计算出来,使问题更加难的一个现象是,美国经济对货币流 
量的反应相当迟钝。多发了钞票要隔一年半之后物价才会上涨,等到发觉物 
价上升再来控制货币流通量时,为时已晚。这使人们更难从物价变化上去判 
断当前货币流通是多还是少。在 80 年代以前,美国用银行利率作为通货流通 
量的指标,利率上升说明大家对货币的需求殷切,意味着需要增加流通中的 
货币。所以货币的发行盯住银行利率,这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有效的。但在 
市场经济中,利率原应起到平衡储蓄和投资的作用,当储蓄少而投资过多时, 
资金供不应求。此时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利率上升,从而可以抑止过热的投 
资活动。可是如果用发行钞票来抵消利率的上升趋势,利率就不能抑制经济 
过热。这一调剂作用的丧失,曾使美国连年货币发行过量,发生两位数的通 
货膨胀。 
    在此期间,一种新的经济理论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这就是由 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时在芝加哥大学执教的弗里德曼所创立的货币 
主义。货币主义建议每年增加的货币发行量完全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量成 
正比。这个理论认为每一元通货在一年内被使用的次数大体不变,或者说, 
通货的周转速度不变。因此生产总值的增加,要有同样比例的货币增加来保 
证新增的产品有足够的支付手段在市场上交换。货币主义甚至还认为,在一 
定条件下,通货量增加的百分比可以决定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百分比。 
    货币主义的理论是弗里德曼利用美国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统计数字研究出 
来的。虽然他的理论还有不少争议,但他确实揭示了过去大家所忽略的许多 
重要关系,使人们对货币与经济运行的相互作用,有了比以前更深的理解。 
然而由于这一理论的前提条件太复杂,在理论的应用上还有许多问题。举一 
个例子,近一两年来东欧诸国的经济大大地开放,交易中广泛使用美元和马 
克;这使相当数量的美元流入东欧,如果不加补充,原来使用美元的地方将 
发生货币供应不昆的现象。可是究竟有多少美元流出(或流入)了美国,这 
是很难估计的。再说,假定货币周转速度不变也未必符合事实。计算机的应 

用、电子银行的出现、新金融规则的实施都影响周转速度,而且影响的程度 
很难定量估计。所以只把国民生产总值当作货币发行量的唯一指标显然不够 
周全。 
    为什么当今各国政府十分警惕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是政府(或有权 
使用新印钞票的机构)不费力气就可获得购买力的方法,它的诱惑实在太强 
了。让我们把从印钞票到物价上涨的具体过程作一番追踪。 
    假设钞票印刷厂开动印刷机印出 100 万元钞票,政府下令将这些新钞票 
沿着马路散发。行人拾得这些钞票后,将投向市场去买东西。显然,总生产 
量井未增加,而总购买力增加了 100 万元,如果原来的总生产和总购买相等, 
现在则总购买力超过了总生产。由于供不应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物价 
水平将上升,最后在新的物价水平下建立起新的平衡。当然,事实上没有哪 
个国家在马路上发钞票,但因货币供应增加而引起物价水平上升的过程,其 
本质就是如此。 
    在美国,政府发行债券(相当于我国的国库券)。如果债券出售给百姓 
或私营企业,其结果是购买力从百姓或企业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总的购买 
力并未增加,因此不会引起物价上涨。但如果债券出售给联邦储备银行,银 
行用新印的钞票付款,或者干脆在政府的活期存款的户头上加上一笔数目来 
付款,这就形成了政府新产生的购买力。这笔钱不论用于政府雇员的工资, 
或购买国防武器,或救济老残病贫,还是弥补政府的收支赤字,结果都是因 
新增钞票或活期存款(也是货币的一种)而新增了购买力,当它投入市场去 
采购时即引起物价上升。这里我们必须注意一个重要区别,在马路上散钞票 
和政府拿新印的钞票去办一件必要的事终究是有区别的。前者除了通货膨胀 
没有任何好处,而后者则可能解了燃眉之急。因此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适 
度通胀可能利大于弊。实质上争论的性质是:用什么方法支持政府开销更好, 
是增税还是发钞票。 
    按理政府以债券形式借钱以后是要归还的,但那是几年之后的事,而就 
目前来说,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事实。实际上几年之后需要还钱的时候,政府 
继续举新债,而且新债比旧债更多。还钱本应使通货收缩,但因新借的债比 
归还的旧债多,通货继续膨胀。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政府不论向谁借 
债,每年都要付利息,由于政府积累的赤字越来越多,债务利息已成为美国 
政府的一大开支,大约为每年国防开支的一半。二是由于通货膨胀的作用, 
钱越来越不值钱,过去借的债务 10 年之后通常贬值一半左右。这是名正言顺 
的赖账。 
    银行接受贷款,也可以创造出购买力,或者说,创造出货币。当我将 100 
元钱以活期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之后,这 100 元钱的购买力并未丧失,因为 
我随时随地可以提出来,或者开支票付款购物(美国银行中开活期存款的公 
私户都有权签发支票)。银行收到众多的活期存款后,知道他们不可能同时 
来银行提款(除非发生挤兑),所以敢于将活期存款总额的 80%借出去,以 
获得利息收入,主要用来支付存户的利息。余下的 20%就足够应付日常提款 
周转之需,这一部分称为准备金。从银行贷款的多半是企业,他们用经营中 
的利润来支付贷款利息。尤其妙的是,他们从这一家银行贷到款子后,又将 
它存入到别家银行。因为他们贷款的目的是借来一笔购买力并不是要把钞票 
放在口袋里。上面的过程还没有结束,收到存款的第二家银行又将存款的 80 
%借出去,于是同样的过程再次重复。学过代数的人都知道,最初的一元储 

蓄存款按上述过程不断发展,当准备金比率为 0.2 时结果会产生 5 元的新增 
活期存款,这是一个无穷等比级数之和。上次我们已经说过,活期存款等价 
于货币,因此银行的存贷作用会增加货币的供应。但银行创造的货币一般不 
会引起通货膨胀,因为银行的存在已经几十年几百年,今年和去年比并没有 
新增货币的供应,除非银行界突然降低了准备金比例。而且伴随着银行贷款 
过程,又有大体上相仿规模的还款过程。 
    美国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联邦储备银行将新增加的货币供应到流通中, 
并不只有消极的作用。不论货币进入流通渠道通过什么方式,终会有一部分 
货币为企业家所得,他们得到这笔新增购买力会从事生产活动,增加社会的 
总产出。如果不增加货币供应,这种活动原本不会发生。所以通货膨胀在短 
期内会刺激生产的增加。可是如果原来生产水平并非受货币供应不足的限 
制,而是由于其它的原因,则短期增加货币的刺激作用很快就让位于其它限 
制生产的原因,留下来的唯一后果只是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的上升,它完全不同于某一商品价格的上升。如果 
货币供应量不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只会引起另一些商品价格降低,而物 
价水平仍保持不变,因为消费者多花钱去买涨了价的商品,剩下较少的钱去 
买其他商品。如果其它商品不跌价,它们只好放在仓库里,因为没有足够的 
钱把它们买走。市场规律将迫使这些商品降价出售。单纯从商品的成本构成 
来分析,一种商品涨价只会引起涨价的连锁反应,不存在因此而使其他商品 
跌价的因素。这种分析的毛病是以为价格由成本决定,而与消费者的购买力 
无关,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埋怨诸如能源、交通等基础商品的调价而引 
起物价水平上升。其实这是莫大的冤枉。事实上对不合理价格的调整可以改 
进有关物资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加社会的总产出。当货币供应量不变时,物 
价总水平还会降低。这正是我们调整物价的目的。以为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 
总是低一点比高一点好,实在是一种幼稚的想法。然而它确实是当今最普遍 
的经济学的盲区。 

    小结:进一步阐明了确定合适的货币供应量的困难,介绍货币主义学派对此问题的看法。通货 

膨胀除引起物价上涨之外还有其它作用,这些作用引起了对通胀利弊的争论,最后讨论了新增存款使 

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 

                      29.英国的通货膨胀(下) 


    本文一开始就讨论了通货的定义,接着讨论了美国按不同定义的通货流 
动量。近几年信用卡在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