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生活中的经济学 >

第21部分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21部分

小说: 生活中的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文一开始就讨论了通货的定义,接着讨论了美国按不同定义的通货流 
动量。近几年信用卡在美国大行其道,总的发行量已超过 10 亿张(人均 4 
张),在商店购物可凭信用卡付款,信用卡代替了货币的作用。于是有人问, 
信用卡是不是也算通货的一种? 
    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作如下的探讨:如果信用卡算作通货,其通货量应如 
何计算?总不能说一张信用卡相当于 1 块美元或 10 块美元。可见信用卡本身 
并不是通货,它的支付能力才是通货。如果我持有的信用卡有 500 美元的存 
款作后盾,那末我这张信用卡就相当于 500 美元的通货。事实上美国开办信 
用卡的公司还允许持卡人善意透支。如果透支限额是 1000 美元,那未我这张 
卡相当于 1500 美元的通货。所以信用卡本身不是通货,它允许动用的钱数才 
是通货。从信用卡和通货的关系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货币本是一张纸, 
它之所以有购买力是因为这张纸表明了持有人的支付能力。信用卡则表明了 
持卡人有一定量的货币储备,是货币的代表,或是支付能力代表的代表。 
    信用卡或各种银行卡与钞票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记名的,后者则不 
记名。前者除持卡人外,其他人不能使用;后者则任何持有此货币的人都能 
使用,显然前者比较安全。现在美国有人开始研究电子货币,它把个人的生 
理特征,如指纹、嗓音、眼底微血管的形状和该人持有的银行存款相联系, 
将来人不必用钞票,也不必开支票或出示信用卡,只要按一下手印,就可买 
东西,将自己银行里的存款转到商店户下。此时不但节省了钞票的磨耗,点 
数钞票的人工,而且不可能再有伪钞,也不必为了防止钞票被偷盗而设置保 
险柜、运钞车。无形的信号取代了人类用了几千年的货币。那时你出门旅行 
永远不会忘了带现金、支票簿或信用卡,你的银行永远是“随身携带”的。 
电子货币的出现将引起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制度问题。例如什么条件下会出现 
通货膨胀?会不会发生货币供应不足?如何建立全球化的货币交换系统?如 
何从制度上进行监督防止舞弊和破坏? 
    50 年代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在 1974 年以及 1979 年到 1981 年,曾达 
到过两位数字(最高也没有超过 14%),其余年份均低于 10%;1983 年以 
来很少超过 5%。就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而言,物价水平上涨并不明显。原因 
之一是超级市场里商品的价格几乎每周都在变化,非涨即落。所以一年内总 
水平上升 5%就很难觉察。但有几件事会提醒大家物价水平的变化。一是每 
年租房要签一次租约,房租涨落虽然并不代表全面物价水平的变化,但多少 
与此有关,而且其心理影响是直接的。其次是当地各种公共事业的收费标准 
的调整,如公用电话、公共汽车,电费。还有就是全国性的邮资调整,近年 
来平均每两三年要调一次,每次幅度大约为 10%。 
    确切的物价变化,美国商务部每月都要发布。他们采用三个指标,一是 
消费者物价指数,二是生产者物价指数(过去称批发物价指数),三是国民 
生产总值折减系数。每种系数统计的内容有所不同,例如国民主产总值折减 
系数包括了政府投资品的价格变化,如国防工业产品,这在前两项指数中是 
不包括的。用得最经常的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它包括衣、食、住、行、医, 
及其它一切日常开销的价格。通过对全美国 85 个地区 2.5 万户租户及 2 万户 
自备住房户以及 3.2 万家企事业单位作的价格调查,再以每种商品在总销售 
额中所占比例为权数,加权平均计算出来。从经济理论来看,不存在一个绝 

对准确的物价指数,因为严格他讲,不同时期的物价水准不具有可比性,或 
者说,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用来度量物价变化。正好像在宇宙空间中不 
存在一个绝对静止的坐标,用它可以测量出物体的绝对位移。每年都有大量 
新产品问世,对于这些产品,找不到它们去年的价格,当然也无从比较这一 
年来的价格变化。即使同一种产品,质量在提高,因此价格就没有可比性。 
再有是人们在每种商品上的消费比例在变化,例如美国家庭开销中用于食物 
的部分 20 世纪以来不断在下降,而用于旅游的部分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这 
使得计算平均物价中的权数发生变化。所以物价指数只能给人一个大概的印 
象。 
    发生通货膨胀时,钞票的购买力在降低。如果通货膨胀率是 10%,则钞 
票在年底的购买力比在年初时降低 10%。在这一年中钞票(包括活期存款) 
不是在此人的口袋中就是在那人的口袋中。损失的 10%的购买力就是由这一 
年中在口袋里保存了钞票的人分担。为了避免损失,每人都倾向于尽可能少 
地保存现款;一旦收到一笔现款立刻将它用来买东西,或者存入定期存款。 
因为定期存款支付的利率至少会相等于通货膨胀率。上述的倾向会使货币的 
周转加速。当通胀率为 5%左右时这种倾向还不明显,但通胀率超过 10%时 
周转速度加快是明显的。前文曾提到,美国每一元的货币平均一年要周转 6.7 
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物价在一个月之内即上涨 3 
倍,货币在一个月之内就易手 3 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曾发生每月涨 
价 200 倍,货币每天周转 4 次的超级通货膨胀。那时人们做买卖都用跑步的 
速度。解放前国民党统治区下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也达到惊人的程度。买东 
西要用麻袋装钞票;刚印好的面值 2 元的邮票还未投入使用就加印上“哲作 
100 元”;最后物价都以亿为计算单位。由于当时的法市贬值太快,美钞和 
银元开始流通。人们愿意保存市值稳定的美钞和银元,而将法市尽快花掉。 
所以市面上一旦出现美钞银元就被人保存起来,而大量流通的仍是那种飞速 
贬值的法币。这种现象称为劣市驱逐良币。 
    持有货币的人损失了购买力,那么这部分损失的购买力为谁所占有了 
呢?因为财富不会自动消失,正像它不能无中生有一样。在通货膨胀过程中, 
人的货币利益关系受到广泛的影响。例如在借债当时未估计到通胀的话,债 
务人将因借债而受益,债权人则受损。但有一点是任何人逃脱不掉的,即每 
一名通货的持有者受到购买力的损失,这部分损失是被发行货币并有权将它 
推入市场的人或单位所攫取。一般来讲这就是政府或由它控制的中央银行。 
在美国也不例外,联邦政府发行债券,由联邦储备银行出钱买进,这笔钱就 
成了政府额外的购买力,其实是从每一个口袋里存钞票及银行里有存款的老 
百姓那里强行剥夺来的。这是不需要经过议会通过增税法律就可敛财的捷 
径。 
    美元至今仍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计价单位。石油、粮食、煤炭、黄金 
的市价仍以美元为单位。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 
全都用美元,近几年来日元和马克的比例在上升,但美元仍占优势。国际投 
资和债务关系中,美元更占着主要份额。别的国家(公私企业)向美国投资, 
买美国债券,或在美国银行存钱,等于是借钱给美国。目前美国已成了世界 
上最大的净债务国。但这些债务绝大部分以美元计算。美国如果打算归还债 
务,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出口美国货给债权国,以货折成美元抵债;二是 
印一批美钞出口还债。当然,后一种情况下债权国仍会拿美钞到美国来买东 

西。但至少美国不可能还不起债,而且通过通货膨胀可以名正言顺地赖掉一 
部分债。不像别的国家借了以美元计价的债务,还债的唯一方法是出口货物 
换成美元。如果找不到买主不能出口就无法还债。所以美国由于美元在国际 
财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而占有很大的便宜。 
    但是美国很少有可能用滥发货币的办法来处理他的债务。果真这样的 
话,美元将立刻丧失其国际货币的地位。一种货币要有资格成为国际货币, 
要为各国的买方和卖方所接受,首要的一条是市值稳定。滥发货币还将造成 
国内经济的混乱。因为货币是用来度量商品价值的尺度,在通货膨胀时货币 
的此种重要职能部分地丧失掉了。投资、储蓄、保险、期货交易等都将面临 
巨大的不确定性。当未来事物的不确定性普遍泛滥时,人变得只顾目前,对 
将来的影响和后果采取漠然的态度。这将导致道德水平的降低。我们知道, 
人类社会的存在,依靠法律、道德和市场。恶性通货膨胀将有力地削弱道德 
和市场,它是使社会关系变得脆弱的一个因素,我们怎能不对它严加防范呢! 

    小结:通过想象中(实际上是可行的)电子货币,对通货的性质作进一步的探讨。物价指数只 

能给出一个物价水平变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严格的理论支持。通胀会加速货币周转,因它使持市人 

受损,明显的通胀会削弱道德约束。美元被用作国际债务计算单位,使美国具有特殊的有利地位。 

                       30.现在如何与将来做交易 


    交易最原始的形式是物物交易。货币只是到后来为了交易的方便而发 
明,并为大家接受的。货币的出现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钱和物的交易在 
一切情况下都是可能的。现在我们来讨论,用钱做交易的媒介,能不能实现 
现在和将来的交易。 
    什么是现在和将来的交易?一种是期货交易,即现在交割钱款,将来交 
割货物。一种是银行存款,即现在存钱将来提取本息(也可以是现在借款将 
来归还本息)。保险、养老储蓄等都属于这一类。还有一种是投资,现在建 
厂将来生产。这些种交易对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不大会去追究在用货币作 
交易的中介时,不同时间的交易是否可能的问题。 
    严格他说,东西还没有生产出来,何以不同时间上的买卖可以成为现实 
呢?如果东西已经生产出来,暂时放在仓库里,到将来再行交货,从严格意 
义上不能算是不同时间的交易。仔细分析起来,不同时间上的交换只有在能 
找到另一位也有不同时间交换需要的人才有可能。例如把钱存银行,只有当 
有人愿意从银行借钱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否则银行将拒绝吸收存款,或者拒 
绝支付利息。其结果和你把钱放在家里没有区别。期货交易的情况也相类似, 
现在交钱将来收货,必须要找到一个现在收款将来交货的对象才有可能。 
    从个体来讲,从来没有人顾虑银行会拒绝吸收存款或支付利息,但从总 
体来讲,存款的数额恰好等于借款的数目却只是偶然的事。如果这二者不相 
等,而且无法加以调整,那么这种交易就不可能进行。 
    作者在《个体经济规律与总量经济规律》一文中,曾讨论到局部看的经 
济规律与从全局看的未必一样。有的学者认为美国由于工会的作用,把工人 
的工资抬上去(资本家受到剥削),使劳动密集产品的价格上涨,于是创造 
了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产品的条件,美国自己则成了技术密集和资金 
密集产品的生产地,从而变成了富裕大国。当然,更多的学者则认为美国是 
资本家剥削工人。但不管谁剥削了谁,靠剥削制度只能使一部分人变富,同 
时另一部分人变穷,总不可能使整个国家变富,因为自己剥削自己不会使总 
体的财富有所增加。现在我们又找到一个个体和总体不一致的例子,这就是 
不同时间的交易。人口减少造成人均负担增大,并不能单纯用增加银行存款 
的方法来解决。美国的人口还没有面临减少的危机,平均每年还增加约 1% 
(包括移民),但美国人口平均寿命近 20 年内延长了 5 岁;死亡率减低,20 
年内从千分之 9.5 减到 8.5;妇女总生育率稳定在 2%左右,其结果是 65 岁 
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在稳定地上升,1970 年是 9.8%,1980 年升到 11.3%,1990 
年升到 12.5%。老年人比例增大也意味着劳动力的负担加重。可以肯定,如 
果人类社会能避免人口无限增长,必然会经历劳动力负担加重的阶段。因此 
这将是具有全球性普遍意义的大问题。 
    美国公民都有一个“社会保险号码”,这个号码终身不变。当个人有收 
入时,不论是工薪、小业主的盈利或别的劳动或非劳动收入,每个月都要将 
一定比例的钱存入这个号码的社会保险账户。当个人职务变动时,保险账户 
跟着人走。当本人年满 65 岁时便可享受社会保险(但要求曾经工作过一定年 
限,这个年限定得很低)。社会保险涵盖的面很宽,不仅包括老年退休金, 
也包括长期丧失工作能力补助、死亡抚恤、失业救济、遗属救济、医疗补助。 
美国法律要求每个公民都加入社会保险,而且这笔基金是由政府管理的。从 

1975 年以来,在这个项目下支出的各种补助和救济的总额,稳定在国民生产 
总值的 19%左右。除了政府管理的社会保险金,还有各种私人保险机构。这 
部分支出的金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9%(1980)到 12%(1991)。公私款源 
相加,社会保险支出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 30%。目前美国社会保险事业面 
临最大的危机,就是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使每年收入的基金相对减少,而支 
出相对增加。在 1974 年以前收大于支,以后变为支大于收。准备金率(指年 
初基金余额与预计当年支出之比)逐年降低。1974 年时准备金率为 73%,82 
年降到 15%。里根上台之后采取急紧措施,才阻止了进一步的恶化。但美国 
面临的问题没有将来中国面临的问题严重,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