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新的尝试。该书作者茅于轼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在
1993 年被美国马奎斯出版社选为世界名人,他长期以来担任中国留美经济学
会国内联络员。
四、丛书的写作过程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是留学北美的中国经济学者的专业学术团体,成立于
1985 年 5 月,在中国和美国经济学界颇具影响力。学会从 1991 年下半年开
始由当时的学会会长田国强负责筹备编辑本丛书。1992 年学会成立了以田国
强博士为主编的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从 30 多份写作计划中挑选了 14 份,
通知作者开始写作。大部分作者在 1993 年年初完成了第一稿。此后编委会又
组织了审稿工作,审稿采取单向匿名方式(即作者不知道审稿人的姓名,审
稿人知道作者的姓名),每本书都有两名专家作为审稿人。20 多位审稿人对
书稿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修改意见。各位作者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各
书的第二稿于 1993 年 5 月完成。
我们在此对各位审稿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是:王直、王燕、王家卓、
邓胜梁、白重恩、卢菁、朱延光、李道葵、张春、张人则、郑德珵、徐滇庆、
陶海粟、栗树和、魏尚进、张欣、单伟建、田国强、易纲、张帆等。我们在
此也衷心感谢对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提供了各种帮助的朋友们,特别是陈听
先生为出好此套丛书,在编辑、出版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提出
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我们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智慧出版有限公司,他们
高效率、高质量、高规格地出版了此套丛书。我们还要感谢美国国际民营企
业中心(CIPE)基金会提供了资金上的帮助。最后,我们要感谢张帆和欧阳
明在我们写作此前言过程中提供的许多帮助和建议。
田国强 易纲
1993 年 6 月
前言
1986 年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我在哈佛大学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工
作了一年。在美国生活的一年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为什么美国如此富有?
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这个问题在我以后几次访问美国时仍在脑海中盘
桓。实际上,这个问题正是经济学希望解决的问题。1988 年底,中国社会科
学院美国研究所内部刊物《美国研究参考资料》的编辑张跃宏先生鼓励我在
该刊上辟一专栏,每月写一个题目,专门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专栏的栏目
就是“生活中的经济学”。张先生后来去了美国,现在编辑部诸君同意我对
过去的文章加以修改补充,重新编排,列入本丛书,以飨读者。对该刊编辑
的协作,特致以深切的谢意。
一个社会经济效率的高下,当然不像狭义微观经济学所认为的只是价格
作用的结果,而涉及到制度、法律、文化和习俗。所以本书所讨论的不限于
经济学本身,特别探讨了经济制度运行的整个社会背景。希望这样的讨论会
引起读者的兴趣。作者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细致负责地对本书初稿提出的建
议,使本书的质量得以提高一步。
本 书 所 用 的 统 计 数 据 , 除 特 殊 注 明 者 外 都 取 自 “ Statis…
ticalAbstractoftheUnitedStates”(1992)。
茅于轼
1993 年 2 月
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参考书目
1.PaulA.Samuelson:Economics,McGraw…Hill,1980。
2.U.S.Departmentofmerce:StatisticalAb
…stractoftheUnitedState,1992。
3.盛洪:《分工与交易》,1992,上海三联书店。
4.茅于轼:《生活中的是与非——新经济体制下的道德观》,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将于 1993 年出版。
5.茅于轼:《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1985,四川
人民出版社。
生活中的经济学
WEIGUANJINGJIXUEDIYIPIAN
第一篇微观经济学
1.喜欢搬家的美国人
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 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
人中有约 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 70 年代以来没
有什么大的变化。对比之下,我国从 1982 年到 1987 年的 5 年之内只有 2.8
%的人迁往他乡,平均每年只有 0.58%的人跨市镇流动。中国人跨市镇流动
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是有多种原因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相形之下,美
国人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也许这与美国人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有
关,至少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的恋乡感情。
他们为什么搬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因为工作变动,有的为了
改善居住条件,有的想节省开支,有的为了照顾亲人,等等。但主要原因是
工作变动。最初从欧洲来到美国的移民首先在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立
足,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对新资源的需要,经济实力的增强,人口和资金逐
渐投向西部。结果是使约 200 年来美国的人口重心以每年 4—10 公里的速度
不断向西移动,80 年代初这个西移速度再次达到高峰。这和我国人口、资金、
技术力量不断朝东部沿海移动适成对照。除了就业的地理分布的改变外,各
行各业的盛衰也使人们改变他们的工作。服务性行业(包括运输、公用事业、
商业、政府部门、金融和保险业)迅速膨胀,制造业(轻重工业)则相对缩
小。前者在近 20 年内增加了 3200 万人,占 20 年前人数的 60%,而后者只
增加约 100 万人,只占 5%。只有劳动就业发生了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才
能实现。不管是由于新技术(如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或是老资源(如美国
的石油)的枯竭,还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如美国的汽车从出口变为进口,都
意味着人们就业的改变。选择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
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美国有 1700 多种日报,大部分是地方报
纸,这些报纸的广告主要内容之一是招聘和住房。而且这两种广告互相关联。
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
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1986 年由于石油跌价,南部几个产油州削减生产,
失业增加,而东北部像马萨诸塞州等地由于发展了高技术行业,需要补充劳
动力。于是有不少人来此州寻求工作,使该地房租和地产飞涨一时。近年来
东北部经历了比全国更严重的经济衰退,房地产价格大跌,以前购进房地产
的商人蒙受巨大损失。
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制度,搬家不必经过任何人的批准,
甚至也不需要到警察局去报告一声。搬家也很方便,有专门的搬家公司,有
的专管本市搬家,有的则经营往外地的搬迁。搬家时,人们几乎 100%地都
用汽车作搬运工具,人们可以利用专门的搬家汽车。但家具一般是不搬的,
多半就地卖掉。搬完之后,再按房间的大小、色调和风格重新购置。
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因为有住房市场。对中国人来说,“住房市场”
这个名词已经变得陌生,正好像美国人不理解我们的“换房大会”一样。1949
年以后,我国很快就限制甚至取消了私房出租业务,要得到住房,几乎只有
单位分配这一条路子。换房大会和住房市场有两个基本的不同点。首先,换
房必须找到换房对象,有了“换房大会”已经比以前方便些了,但仍是很困
难的。靠着换房协调员甚至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可能找到三角换房或多边换
房的可能。但要使各方在住房的地点、面积、设备、朝向、楼层、环境等方
面的综合条件恰好相等,实在太难了。而住房市场则可以用租金的不同来补
偿条件的差异,因而各方可以有较广泛的选择机会。第二,在住房市场条件
下,通过房租水平的升降,供应和需求永远是平衡的。换句话说,在美国,
你只可能感到房租贵。而不会租不到房子住,所以即使你手头没有房子可以
和别人换,也一样可以租到房子住。我国从 1988 年开始住房改革,引进市场
机制。但开始大成纹。房改的主要方法是提高房租,然而房租在城镇居民总
支出中占的比重从 1.O%反而降到了 0.7%。①当然,是不是要像美国那样完
全通过市场来分配住房是有争论的。理论和经验都证明市场分配可以避免浪
费,但穷人的住房间题比较难解决。
由于修新房(包括配套设施)总要花一年以上时间,赶不上人口流动变
化,供给的变化赶不上需求的变化,因而房租的升降幅度很大,房地产事业
成为一项可以投机赚钱的大买卖。可是不要以为这种投机对社会不利,也不
要以为房地产商赚钱容易。它对社会的贡献是调剂了对房地产的需求在空间
上和时间上的余缺;而且地产商会投资于绿化、道路和环境,改善土地的利
用。如果赚钱容易,大家都去经营房地产了,而事实并非如此。房地产商估
计当地经济要走向繁荣时,纷纷事先购进,使得价格上升,刺激新住房的建
造。但如果估计错误,就会赔本。
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 1/4,这虽然只是一个平均数。
在纽约市中心租一个带厨房和厕所的单间,月租在 1000 美元左右,但在小城
市里有两间卧室外加客厅的一套中档住宅,月租仅 300 美元。房租由祖户和
房东协商确定,万一协商不成,双方都可另觅高就,直到满意为止。作者在
美时曾和房东(一家房地产公司)就房租剧烈地讨价还价。公司的理由是当
地房租普遍上涨,并出示了他们所作的市场调查,某某地点的住房,条件如
何,月租若干。我提出的理由是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没有那么高,我们的收入
没有增加,并历数他们服务质量中的问题,如没有按时来灭蟑螂,门锁坏了
没有及时来修等。最后双方都作了让步。公司把每月祖金增加 150 元减到只
增 100 元。于是我代表全体租户在为期一年的租房协议上签了字。附带提一
句,那次门锁坏了,我们打电话催促公司派人来修,可是他们拖延不来,最
后同意我们自己修理,将新购锁的钱外加劳务费从房租中扣除,扣了他们 25
美元。
大部分美国人并不祖房子,他们喜欢买房子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
府鼓励“居者有其屋”,所以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买房子的常见办法是分期
付款,标准年限是 30 年,每月付的贷款和租房子的租金相差不多,所以多数
人宁可买房,过了 30 年,房子就归本人所有。盂子说,民有恒产,始有恒心。
这句话在美国也不例外,自己拥有住宅的人家算是“殷实人家”,这种地位
在美国这样一个以信誉为联系纽带的商业社会中十分重要。向银行贷款做生
意、求职、赊购汽车等等,有房产的家庭往往得到优先考虑。
买了住房,会不会把一个人捆死在一地呢?不会。当他想搬家时,可以
把房子卖掉。如果这是分期付款,而账还没有偿清,他可以把房子和债务关
系一起出售。但出售的价格和原订的房屋价格会有些出入。如果当地房产价
格上升,他还可以从中获利,否则就会亏蚀。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商业发
达的社会里,不但商品可以买卖,债务关系也可以买卖。其实这就是资金市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91)》,280 页。
场的一个方面。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
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
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我
们从美国人搬家的这件事中,可以看到:市场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
小结: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
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
2.赌博在美国
赌博应不应该禁止?这在美国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一些人认为
只要双方机会均等,又是自愿参加,即使赌场所得乃不义之财,也算不上违
法。另一些人则认为即使双方出于自愿,此种财产的转移实无异于抢劫。
看来这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了把问题弄清楚,美国有不少研究
机构把赌博问题作为一个研究专题,从经济、法律、社会、道德等各方面加
以探讨。现在,人们对于赌博引起的各种后果,好的和坏的,都已经了解得
相当清楚了。可是对于赌博是否该禁止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仍然众说纷坛。本
来嘛,像这类涉及价值判断的是非问题并不存在什么“真理”。如果追求这
种“真理”,不是自己毫无结果,便是他人被你施以思想专制。美国的州权
力很大,各州有自己的宪法(但不允许与联邦宪法抵触)。在对待赌博问题
上各州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