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华西:中国村庄创业传奇-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进入生产管理数字化阶段,错综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着工业监控系统,星罗棋布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体现了安全防范意识。
华西的钢铁建材公司、有色公司、毛纺公司等企业的科技含量都比较高。华西钢铁公司的高炉、转炉等设备堪称一流,除尘、脱硫、喷煤、富氧等工艺也的确先进,生产的产品品质出众。“华西热带”拥有六项全国第一;“华西高线”创下了三项全国第一;“华西钢铁”成功引进、研发、创新TCO投弹技术,此项技术只有中国、美国有,中国只有华西有;“华西法兰”是“亚洲最大的法兰基地”。“华西毛纺”拥有中国纺织面料及花样设计大赛金奖等殊荣。
近年来,华西依靠雄厚的资金积累,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一流的设备、技术打造出一流的产品,提升了华西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知名度。
现象十三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华西的财务完全公开,而且做到日清月结,而且每个月在村民大会上公开一次,每一项收入和支出都公开在村民面前,做到完全的透明,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华西的财务完全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从华西建村以来,历届主管财务的负责人都不是老书记吴家的人,也不是吴家亲戚,全是外姓人。财务集中却并不是吴家人专权、擅权、滥用职权。
严格、科学的财务管理,杜绝了资金的挪用,杜绝了贪污,所以华西近50年来从未出现过严重的干部贪污腐败问题,这难道不算华西管理上的又一个奇迹吗?
财务公开还带动和促进了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使华西村的治理制度和机制在阳光下运行。
现象十四零库存
60多家企业,400亿的年产值,1万多种产品,这些数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华西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基地,这种基地必然有着大片的仓库,用以囤积生产出来的产品。但是,当我们走入华西,我们并没有发现大片的仓库。华西生产的产品哪里去了呢?华西人幽默地说,产品都在车上,或者在别人仓库放着。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曾在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对创业者选手说过这么一句话:“库存积压是个要命的东西,现在企业都想着实现零库存。”华西已经形成了“循环式”产业链,炼钢厂出来的钢坯,直接送到线材厂、轧钢厂,作为它们的原料,形成的终端产品是建材,由于产品质量好、价格低,加上华西信誉好,一出厂就被用户一抢而空。毛纺厂生产的精美布料,直接运送到服装厂、针袜厂等,制造出来的高档服装、袜子,通过华西国际贸易公司的大量订单,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华西巧妙地利用“以销定产、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的方式实现了几乎零库存的境界,从而通过减少库存积压的方式,降低了产品成本,加快了资金流通,实现了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第一章 惊叹:不可思议的华西现象(6)
现象十五账上没有应收款
生产型企业常常被巨额的应收款所困扰,对于年产值400亿的华西,是否也会为此而苦恼呢?华西的答案令我们吃惊:华西几乎没有应收款!
熟悉大型企业的人都知道,要想让企业没有应收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华西是一个以制造为主的生产性企业集团,数百亿的销售额居然实现了无应收款,这不能不说是华西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奇迹。
华西能做到没有应收款应归功于老书记制定的一项经营策略——“薄利多销现钞,厚利欠款不要”。只要有欠款,再高的利润,华西也不做这笔生意。为此,吴仁宝曾说过,如果谁产生应收款,我就撤谁的职。其实最根本的奥秘是华西作为一个集体企业几十年来形成的商誉、诚信,使华西赢得了客户的信赖。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信誉让客户乐于和华西做生意,敢先给华西打巨款,排队等候发货。华西也一直信守承诺,坚持客户至上的原则,从来没有耽误过客户的事。
没有了应收款,就没有了呆坏账,也不用为三角债而焦头烂额,保证了资金链的正常运转,也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转。正因为如此,华西各个企业永远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现象十六农民创造的世界品牌
谁能想到农民生产的产品会成为世界品牌?华西人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
2000年,“华西村牌”门窗漂洋过海,安装到塞舌尔国家教育部大楼。到塞舌尔访问的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正巧看到“华西村”牌门窗,高兴地说:“中国华西门窗都出国了,而且超过了英国公司,了不起!”
精明的吴仁宝早就带领华西集团员工打响了创名牌的攻坚战,将华西60多家企业的1000多个品种、1万多种规格的大部分产品都注册了“华西村”牌、“仁宝”牌商标。村上由两名村党委副书记专职抓名牌工程,20多家骨干企业组建了各自的创名牌小组。现在华西有2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2国家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拿到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50多个产品获得了国家、省、市优质产品称号。
第一章 惊叹:不可思议的华西现象(7)
现在华西集团在澳大利亚和香港设有贸易公司,而代理“华西品牌”的公司更分布在韩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等多个国家。热轧、冷轧、焊管、法兰等系列钢制品,已远销日本、印尼、菲律宾以及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西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法兰生产基地,其产品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不锈钢法兰已占据中国出口日本市场相关份额的50%。
“此天宝物华,既是洞天也舜天”。商贾鼎盛,使华西由昔日的荒凉田野变成了世界品牌的诞生地。
现象十七太多的“第一”
走进华西村,村口耸立着一块大匾,上面苍劲有力地写着“天下第一村”。是因为华西繁荣的经济、优美的环境和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才称为“天下第一村”吗?不是。事实上,华西村之所以能名副其实地称为“天下第一村”还远远不止因为这些。在繁荣局面的背后,华西人曾经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太多的“第一”。
华西是全国第一个别墅村,又是第一个轿车村,还是全国第一个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电脑村。1999年8月,“华西村”A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顺利上市,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村级企业上市的纪录,成为“农村第一股”。在工业上也有很多第一,集团公司生产的热轧钢带,已拥有“六项全国第一”,被称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高速线材,一举创下“三项全国第一”。
华西还拥有花费2000多万元铸造、重达140吨的世界第一大钟,还有世界第一大鼓。华西被国外数百家媒体报道过,平均每个月要接待一次国外知名媒体的采访。华西村的多名村干部到国外考察时,还受到了外国总统和总理的亲自接见,这也是第一。吴仁宝与华西村已经创造了50多项“中国第一”,增强了影响力和创新力,华西“天下第一村”名副其实。
令人难以置信的华西经济、令人流连忘返的华西美景、令人敬佩不已的华西人文精神……眼前令我们震撼的种种华西现象,更激发出我们探询华西发展奥秘的好奇心。在如今“富甲天下”的华西背后,人们有太多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改变了自己,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呢?华西究竟是怎么起步的?在如今竞争惨烈、企业陷于一片“红海”的市场环境下,华西又是如何屹立不倒,而持续快速增长的?追寻华西作为一个经济体的成长之路、管理之道,是一件令人兴奋与期待的事情,因为从这里可能挖掘出值得无数创业者和管理者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二章 赢之道:一个村庄的“中央处理器”(1)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俗语或古训无不在阐明一个道理:无论是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还是一个企业的日常管理,都必须靠一定的制度来维系。制度不是企业成功的全部,但它一定是企业成功的基石。
自古以来中国“善人治而弱法治”的文化使国家和企业深受其害。1996年,华为总裁任正非仿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制定了《华为基本法》。从而,实现了华为一切按制度说话的机制,《华为基本法》也成为“制度第一”的典范。据说,有一次任正非到公司上班,忘了带工作牌,他故意给门卫讲了很多好话,但是门卫始终没让他进。《华为基本法》的制定,成为华为与国际接轨,迈向国际化大企业的第一步。
在华西,也有一套成熟的“基本法”——“三制”,即体制、机制和班子(华西当地方言中,“制”和“子”同音),这是华西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是华西之本。在华西,各种会议报告中大家说得最多的是“三制”,和村民座谈、聊天,他们谈得最多的也是“三制”。吴仁宝说,为什么华西能几十年“红旗”不倒?为什么华西能每年保持高速增长?关键在于华西的“三制”。“三制”中,体制是指华西各种制度,主要是指华西的经济体制;机制则是指华西内部各个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包括华西的分配机制、福利机制、决策机制等;而班子则是指华西的领导干部团队。
第一节从“一村两制”到“大腿、小腿”
华西村制定的“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华西的经济体制是:“一村两制,不允许一家两制,更不允许一人两制。”华西村的“一村两制”体制及其内涵,从制度上、运行机制上保障了集体的利益,防止了村领导、职工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村民要么一心一意为集体,稳稳当当走共同富裕道路,要么就专心致志搞个体,敢冒风险成为暴发户或是破产户。
新“两制”:“一村两制”、“一家两制”与“一人两制”
众所周知,“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提出的创造性方针,但让人惊奇的是,如今华西内部也实行着“两制”。
华西的“两制”是什么含义呢?吴仁宝告诉我们,华西的“两制”是指“一村两制,不允许一家两制,更不允许一人两制”。
在华西村制定的“村规民约”中,第七条明确规定:“实行‘一村两制’,就是本村村民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这是针对一家一户来说的,这符合中国的法律和国情,也符合华西的村情。不允许‘一家两制’,就是一个家庭中不允许既有搞集体的,也有搞个体的;更不允许‘一人两制’,就是村民个人不允许既搞集体,又搞个体。”
制度的制定总是来源于实践的经验。当华西村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小有成就的时候,华西的领导者就发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比如丈夫在乡镇企业当领导,妻子在个体饭馆当老板,企业经济交往中人来客往,丈夫把人领进妻子的店,集体的“肥水”流进了个体的“田”。还有的父亲在企业搞供销,跑业务,儿子在家搞个体,父亲联系到好业务,先给儿子做,结果“富了和尚,穷了庙”。吴仁宝还曾经风趣地说,如果丈夫在集体企业当厂长,而老婆在开个体饭店,集体企业办事,就在个体饭店吃饭,吃了100元可以交1000元,这岂不是助长了腐败?不允许搞“一家两制”,就从运行机制上防止了假公济私行为的发生。
更不允许“一人两制”,就是说,华西的“村规民约”禁止职工白天上班干集体,夜晚下班干个体。这样做,可以使职工树立“以厂为家,一心为公”的思想。
1998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华西村时,吴仁宝向他汇报华西村的“一村两制”,江总书记听后高度评价,你这样做是正确处理了权与钱的关系。
第二章 赢之道:一个村庄的“中央处理器”(2)
的确,如果吴仁宝一家人搞“一家两制”或“一人两制”,他们一家早就成了亿万富翁。但吴仁宝没有这样做,他的家人也没有这样做,他们宁做集体的百万富翁,也不做个人的亿万富翁。
领导干部是这么做的,村民也是这么做的。华西旅行社的杨永平说,他负责旅行社的市场业务,而他哥哥是华西钢铁公司的一位总经理,每年员工有大量的旅游活动,如果可以一家两制,他们家就可能成为亿万富豪,如果可以“一人两制”,他也可以成为千万富翁。在华西体制下,他从他哥哥那里得不到任何“好处”,因为这些业务都不属于个人。即使这样,杨永平对自己几十万的年薪也十分满意,他说宁愿走共同富裕道路,也不向往过上暴发户的生活。
企业运作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不稳定的因素。“不要奢望每个员工给你打一辈子工,即便有这样的员工,那也不是什么好员工。”盖茨说,即便是在微软,他们也没办法彻底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
华西村显然也不例外,假如村民在企业学到了技术,掌握了业务来源,学全了经营管理,要外出办厂搞个体怎么办?华西的“村规民约”中对“一村两制”还有更精彩的“外延”。即:家庭成员外出办厂、经营或劳动力外流,应得到村委会同意,办妥有关手续方可外出。
华西的“一村两制”体现了华西人对集体经济的坚定信念,同时也是坚持走集体经济道路的内在机制。
“大腿”与“小腿”:催化私营经济发展
“悠悠万事,富民为大。”私营经济实质上是“民本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能激发民众的创业创新精神,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激活财富涌流的源泉,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华西村一手抓巩固和发展股份制新集体经济毫不动摇,一手抓鼓励、支持和引导发展私营经济毫不动摇,采取切实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激励全民创业,催化私营经济的发展,实现“公有、私有‘双富有’”。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华西村就建立了“个体工商户一条街”,招聘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到华西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