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 >

第7部分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第7部分

小说: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不妨借用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英国作家)的小说人物鲁滨逊――他漂流到孤岛与世隔绝生活了许多年――把这一个人的经济称为鲁滨逊经济。

现在我们来看鲁滨逊经济中会发生什么故事。由于宏观经济关注于宏观经济变量,比如就业、产出(GDP)、物价(通货膨胀)、工资、汇率、储蓄、投资、增长等,我们也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来看看这些宏观变量在一个人的“宏观”经济中如何被决定以及如何对外在的冲击做出反应。由于鲁滨逊经济只有一个人,没有劳动分工,也没有市场交易,货币是不需要的,没有货币也就不会有物价,更谈不上汇率等。因此我们的分析集中于就业、产出、消费―储蓄(投资)、增长等问题上。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即使放到现代工业社会复杂的市场经济中也是成立的。因此“鲁滨逊经济”其实为大家思考宏观经济提供了一个最简单的模型。

就业与产出

日常生活给我们的印象,就业是指一个人有工作的状态。没有工作而又在积极找工作,这个状态就叫失业了。但是,一个社会对劳动就业更准确的度量,实际上是一定时期内这个社会的劳动力在多少时间内拥有工作。在鲁滨逊经济中也是如此,它的就业就是鲁滨逊提供多少时间的劳动。因为鲁滨逊经济中,产出是劳动决定的,一旦劳动时间决定了,则产出也就决定了。

就业与产出的决定

鲁滨逊会决定劳动多少时间呢?首先,他的时间将会分为三部分:一是维持个人身体发展或延续的必要时间(如睡觉等必要的休息时间);二是娱乐自己的时间,也就是享受闲暇,花一些时间从事令自己轻松愉快的活动;三是劳动的时间,对于鲁滨逊,劳动是获得财富的必要手段。一般来说,维持个人身体发展和延续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大致占一个人总时间的 1/3。所以,鲁滨逊要决定的实际上是花多少时间享受闲暇,花多少时间劳动。

闲暇为什么令人追求?因为它娱乐我们,令我们身体和心灵能够得到放松。劳动为什么令人讨厌?因为它会占用我们的时间,使我们用于闲暇享受的时间更少。①【这里顺便多讲几句关于“闲暇”与“劳动”的划分。闲暇与劳动的区分标准,并非人们所从事活动的内容,而是人们所从事活动的目的。譬如,约几个朋友一起打篮球,我们是在享受闲暇;但是科比打篮球比赛则是在劳动。约几个朋友一起去KTV唱歌,我们是在享受闲暇;但是刘德华的歌唱表演则是劳动。因为我们打篮球、唱歌是在娱乐自己,所以我们需要向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人付费;科比打篮球、刘德华唱歌是在劳动,在娱乐大众,所以大众要(通过他们的老板)向他们支付工资。显然,从经济学家的视角来看,没有人会“热爱”工作、“热爱”劳动。如果读者朋友身边有人宣称他热爱工作、热爱劳动,那么你就可以建议此人的老板向此人停发工资并收取费用,因为此人来公司是来“享受”工作和劳动的,他应该为其“享受”付费。】所以,单位时间的劳动,其机会成本正是单位时间的边际闲暇效用。但在另一方面,劳动创造财富,我们需要通过劳动才能得到支撑我们消费的财富。因此,单位时间闲暇,其机会成本正是单位时间劳动创造出的边际财富所具有的效用。

第二章 一个人的世界(9)
闲暇享受可增进一个人的效用,财富消费也可促进一个人的效用。对于鲁滨逊来说,闲暇享受和财富消费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又不是彼此可以完全替代的――即,如果没有一点闲暇,那么闲暇的边际效用就会变得很高而财富消费的边际效用就会变得很低;如果没有一点财富消费,那么财富消费的边际效用就会变得很高而闲暇的边际效用就会变得很低。结果,最优的选择,将是在闲暇和财富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最优的选择实际上位于这样一个时间配置点上:单位时间的边际闲暇效用与单位时间的边际财富效用相等。在这个时间配置点上,鲁滨逊确定了最佳闲暇时间,同时也就确定了最佳劳动时间(因为闲暇时间和劳动时间总和是固定的);而劳动时间投入的确定,也就确定了鲁滨逊经济中的产出。

财富增减等外生冲击如何影响就业和产出

我们在就业和产出的决定中,给出了均衡条件(单位时间用于闲暇或劳动的机会成本相等),但并没有指出就业和产出是多少。因为没有设定具体的效用函数、产出函数,所以就不能得到具体的就业和产出数字。不过,对于理解现象而言,就业和产出数字上究竟是多少并不重要,我们更关注于定性的方面而不是定量的方面。我们只需要知道就业和产出是如何决定的就足够了;因为明白了其决定机理,我们就可以预测某些外生的经济冲击对宏观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先来看看财富增减等冲击的经济影响。财富减少的冲击有自然灾害、战争破坏等;财富增加的冲击有突然发现新的金矿、石油或者突然接收到一笔外国捐赠等。这些冲击会如何影响就业和产出?在鲁滨逊经济中,如果财富突然增加,意味着鲁滨逊的财富消费水平上升,于是财富消费的边际效用将变小(请回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消费财富量越多,财富的边际效用越小),这意味着单位时间的劳动(创造财富)的边际效用下降了,而单位时间闲暇的边际效用就会相对较高,于是鲁滨逊将增加闲暇享受而减少劳动时间,经济中的就业下降了。就业下降,势必导致产出的下降;不过,由于闲暇享受和财富消费的非完全替代,就业下降所导致的产出下降,一般会低于突然增加的财富量,结果是,鲁滨逊能够消费的总财富水平仍变得更高了。

由此,可以总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财富的突然增加,会导致该经济中就业量下降(闲暇增加),产出下降;但产出下降的量小于财富增加的量,因此社会的总财富水平仍是增加的;从而,经济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比以前提高。图2―1示意了这一情形。

反过来,如果因为战争、灾害等冲击导致经济中财富损失,基于与财富增加情况相反的推理,容易知道鲁滨逊不得不增加劳动时间(减少闲暇享受)以维持新的情况下单位时间的边际闲暇效用与单位时间的劳动(创造财富)的边际效用相等。产出增加了,但产出增加的量将小于财富损失的量,经济的总体财富水平下降,鲁滨逊的生活变得更糟糕了。

这里,如果忽略掉一些中间环节,我们就可以说:财富突然增加,可以使人们享受到更多的闲暇、消费到更多财富,因此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提高。财富突然减少,便会使人们闲暇享受和财富消费都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会降低。呵呵,大家看到了,复杂的经济分析,其实与我们的常识理性非常一致。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人,知识越来越多,常识却越来越少,以至于居然认为自然灾害对于经济是一件好事,可以拉动内需云云;更有人常常拿出“破窗理论”【破窗理论说的是这样一回事:一个小孩踢足球打坏了邻居家一块玻璃,这对经济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邻居购买一块新的玻璃,增加了玻璃厂的收入,玻璃厂因此雇用更多的劳动,劳动者的收入提高,消费也便增加,经济中消费需求增加,导致国民产出增加。哇,一块玻璃的破损居然成为经济繁荣的起点!这与常识多么相悖啊。事实上,破窗理论的致命缺陷,是没有考虑机会成本。当这个邻居花钱买一块新玻璃时,其实他在其他物品方面的消费就被压缩了,然后这个被压缩的其他物品的消费需求经过与玻璃需求反向的运动,买玻璃促进消费需求的力量和压缩其他物品削减消费需求的力量相互抵消,结果就是:社会净损失一块玻璃!根据我们这里对鲁滨逊经济的考察(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中也成立),我们还可进一步知道,这块玻璃的损失带来社会财富减少,将迫使社会的劳动者们减少闲暇(虽然这点减少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一块玻璃的价值确实不高)、增加劳动,经济的产出确会有所增加,但经济总的财富水平是下降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将下降。“破窗”的故事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讲出,他强调考虑机会成本很重要,并且是把破窗理论作为批判的靶子的,可是后来却有人误解了这位最能揭露经济诡辩术的学者。】来论证,实在可笑。常识告诉我们,灾害始终都是灾害,永远不可能变为一件好事。

第二章 一个人的世界(10)
技术进步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技术进步如何冲击宏观经济?我们的鲁滨逊经济模型也可回答这一问题。假设鲁滨逊突然发现了一种新技术,提高了其劳动效率。这意味着与过去相比,同样的劳动时间却可以产出更多。这会产生两个效应:

一是劳动替代闲暇的效应。比方说,技术进步前的均衡是,鲁滨逊每天工作8小时,闲暇8小时;还有8小时是身体发展和延续的时间。其最后一单位时间投入到闲暇上的边际效用为10;投入到劳动(生产5单位粮食)上的边际效用也为10。技术进步后,最后一单位投入到劳动上可生产7单位粮食,7单位粮食带来的效用是12而不再是10了,也就是说,最后一单位投入到劳动上的边际效用增加了。于是,鲁滨逊将增加劳动时间而缩短闲暇时间,这是劳动替代闲暇的效应。

另一个效应是财富增长效应。技术进步使得同样的劳动时间产出更多,意味着在原有均衡选择点下可消费的财富更多,财富的边际效用下降(这使得原来最佳劳动时间上最后一单位时间的7单位产出边际效用降到比10还小),劳动(创造)的边际效用也会下降,结果鲁滨逊将减少劳动天数。这被称作财富效应,即财富增加导致鲁滨逊增加闲暇消费,减少了劳动生产。

上述两种效应是同时发挥作用的。无论哪种效应,都会使得经济体的总财富比技术进步前增加了;但在就业量上,则要看哪种效应更显著才能明白结果――若替代效应大于财富效应则就业增加,若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就业减少。换言之,技术进步带来经济中财富增加,但对就业量的影响则不明确。

消费―储蓄(投资)

消费、储蓄(投资)是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鲁滨逊经济中也存在消费―储蓄(投资)决策。为了简单直观说明,我们假设鲁滨逊生产的财富就是供其作为生存粮食的小麦。鲁滨逊很清楚一点:若某一个年度把小麦吃光,那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因为连小麦种子都没有了,下一年度怎么种植出小麦来呢?因此他要储蓄,即把一部分小麦保存下来,投入到来年的生产中去。哦,当我这样说的时候,读者可能会指出,这部分储蓄下来的小麦,实际上是作为投资品留存下来的啊,为什么不叫投资呢?当然,我们也可以叫这部分小麦为投资品,把这种储蓄行为称作投资。

在任何一本宏观经济学教材中,都有一个恒等式:储蓄=投资。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恒等式,现在这个鲁滨逊经济中,这个式子实在太好理解了:储蓄和投资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而已。只不过,现实中很多人往往把储蓄狭义地理解为把钱存入银行――这是储蓄,但是这些钱会通过信贷等渠道转化为投资的。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储蓄决策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变量是利率,利率是资本的价格(由此也可见储蓄决策与投资紧密联系)。在鲁滨逊经济中,这个利率可理解为小麦种子的产量回报率。你种下一单位小麦,可以收获多少单位小麦?种下小麦的数量与收获小麦的数量之比显然影响着当年的小麦储蓄量,同时也就影响消费量。小麦产量回报率(利率)越高,意味着当年消费小麦的代价越高,鲁滨逊将减少当年的小麦消费量,增加储蓄(投资)以便将来获得更多小麦财富;同时,当期小麦消费量减少,会产生财富效应,即鲁滨逊会减少对闲暇的消费,劳动时间会增加。换言之,小麦产量回报率的增加,将导致鲁滨逊经济体中把近期的消费推迟到未来,经济体中储蓄增加,当期的就业量也会增加。

经济增长

显然,增长源于储蓄(投资)。鲁滨逊若不进行小麦储蓄,来年就不会有小麦产量,也就不会有经济增长。经济之所以能增长,是因为放弃的当期消费,可以在将来时期产生更高的回报;而只要储蓄(投资)的回报率足够高,就可带来经济增长。

给定生产技术不变,而生产(投资)的边际产出递减,最后就会出现增长的收敛。在鲁滨逊经济中,直觉告诉我们应该会有一个稳态。假设各种外在的条件不变,包括小麦产量回报率也不变,则鲁滨逊会逐渐调整到一个最佳的小麦储蓄率,在每个时期都按照该储蓄率来储蓄小麦,然后每个时期都得到相同的小麦消费量和储蓄量,这就是稳态产量了。由于鲁滨逊经济中人口没有变化,也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因此一旦经济进入稳态,增长也就停滞了。

一个人的世界,最优(消费)选择理论无需考虑与他人互动的情形。这样一个世界中,没有分工,没有交易,没有货币,也没有盗窃抢掠、尔虞我诈,因此无需制度来对经济行为进行治理。但我们仍扩展分析了选择机会的重要性,强调拥有选择的机会对于个人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并主张应让人们有更大的选择的自由。对于政策评价而言,扩大选择的自由比效率和公平等抽象原则更具现实意义。

个人通过选择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一般原则是:让单位货币支出在各种物品上的边际效用相等。这也是单位货币支出的机会成本相等原则。我们扩展了效用、边际效用等概念对于生活幸福的启示。

最后,在只有一个人的“宏观”经济假设中,我们讨论了一些基础的、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比如就业和产出的决定以及如何对外生冲击做出反应;消费―储蓄(投资)决策与经济增长等。这些从一个人的“宏观”经济中得到的结论,对于现代工业社会复杂的市场经济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