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战俘营奥运会纪实 >

第24部分

战俘营奥运会纪实-第24部分

小说: 战俘营奥运会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已于1953年10月接替克拉克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赫尔,在12月23日发表声明:立即终止对战
  俘的解释工作。并声称:自1954年1月22日起,这些战俘将有权得到作为平民的自由。印度部队将不再有权力看管他们。“大韩民国”、“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已公开声明邀请他们去。“现正通知这两个国家的代表们,我司令部将使用一切可利用的便利来加速运送”这些人。12月24日,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拒绝朝中方面提出的继续解释的要求。同一天通知朝中方面,自12月24日起将不允许解释代表为进行解释而与战俘接触。朝中方面的解释工作被迫中止。
  由于美方蓄意阻挠和破坏,加之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未能行使合法的职权采取有效措施,以致朝中方面在规定
  的90天解释时间内,实际只进行了10天解释,并且每天不足8小时,有机会听到解释的朝中被俘人员还不到总数的15%。而听过解释的战俘也由于继续处于美方特务的恐怖影响下,绝大多数未能自由表达其要求遣返的愿望。对此,朝中方面表示了强烈谴责和抗议。
  12月27日,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在“临时报告”中指出:“总部地点在汉城,受大韩民国宪兵总司令官的控制。这一总部与控制六个战俘围场的四个分支组织是相联系的。分支组织则控制着所有五十五个营场中的营场组织。在这三层组织之间有一个有效的通讯系统在工作,联合国军第六十四野战医院在这一通讯系统中构成了最重要的一环”。“这种组织的主要目的是抗拒遣返和阻止那些愿意遣返的战俘行使此项权利。”
  1954年1月6日,印度军事法庭开始审讯美方34名杀人凶手。
  1月14日,中立国遣返委员会主席蒂迈雅致函停战双方,指出:由于停战协定规定的政治会议在规定的时间
  内没有召开的希望,停战双方又未对继续由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看管战俘达成协议,因此,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必须于1954年1月23日终止对战俘的看管,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必须于2月22日或在此前解散。惟一的出路是在1月23日以前将未遣返的战俘交还他们的原拘留各方,建议原拘留一方自1月20日9时开始恢复看管的工作,并尽速予以完成。
  从1月20日上午8时50分起,印度看管部队将21805名朝中被俘人员非法移交给美方,至21日上午3时
  移交结束。美方一意孤行,不惜冒重新挑起战争的危险,破坏停战协定和“职权范围”的规定。在从印度看管部队手中接过这些战俘的同时,就公开宣布,自1954年1月23日朝鲜时间零时1分起解除上述战俘的战俘身份,恢复为平民,将其交给南朝鲜和台湾当局。
  从1953年9 月10日至1954年1月21日,共有629名(其中志愿军被俘人员441名,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
  188名) 冒着生命危险要求遣返而回到祖国怀抱。另有74名人民军被俘人员和12名志愿军被俘人员随印度部队被送往印度。美方口口声声坚持“自愿遣返”、“人道主义”、“尊重人权”,实际上是对日内瓦公约的亵渎,践踏人权自由,摧残人道主义的原则。
  遣返归来的志愿军被俘人员,不仅个个精神上经历过无数的磨难,而且大多数人的肉体也遭到了极大的摧残,
  其残忍,令人发指。《十足的背信弃义》一书第十章“把人当豚鼠”中说:“6000名被遣返的志愿军被俘人员中,有1609人是严重的病、伤、残者。在1172名外科病历中,有840人或说71%的人被截肢而致残。在261个被截肢者中,共截下来360截肢体(上、下肢),那就是说,有半数人被截下两截肢体。最为残酷令人不忍睹的是,这1172人中,竟有十多人是只剩下躯体没有四肢的全残人,其中多人原来不过只有一点冻伤而已。”


双方战俘遣返纪实(6)


  朝中方面对美方公然违反停战协定,强行扣留朝中被俘人员的行动,提出了强硬抗议。1月29日和30日,
  中国外长周恩来和朝鲜外相南日,先后发表强硬声明。
  2月18日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在“最后报告”中说:“军事组织的存在,并暴露了战俘组织的基本性质与目的。南营战俘组织及主持这些组织的首领否定了关于自由选择的一切假设或妄言。”遗憾的是,中立国遣返委员会主席蒂迈雅不顾朝中方面的抗议,2月18日将谋杀要求遣返的朝中被俘人员的17名特务凶手交给了美方。
  同日,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印度、瑞典、瑞士委员不顾波兰、捷克委员的反对,决意在1954年2月21日24
  时解散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对此,2月20日,朝中方面首席代表李相朝致函中立国遣返委员会主席蒂迈雅,表示了严重的抗议。
  在整个战俘遣返过程中,美方为了达到强迫扣留战俘的目的,而不惜采取政治流氓和法西斯等各种手段,不
  讲信义,任意破坏协议。正如周恩来在1954年1月29日的声明中所指出的:“现在,任何人都可以看清,美国方面对于国际公约和国际协议是随意破坏的,对于公理正义和人道原则是根本抹煞的,对于人类尊严和自由是横加蹂躏的。”
  当这场战争中幸免遇难的战俘被遣返之后,接下来还有那些永远无法回家的战俘的尸骨需要交接。
  1954年7月,按照《朝鲜停战协定》中的第二条甲项乙款的规定,在军事停战委员会属下成立了一个临时组成的部门—墓地注册委员会,负责进行双方尸体的交接工作。该委员会由双方各派两名校级军官组成,朝中方面的代表是首席委员朝鲜人民军金禾之大校和志愿军委员曹文南中校(50军保卫处处长)。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确定从1954年9月1日开始在非军事区进行这项工作。
  交接尸体的协议达成后,我方立即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一、为保证9月1日交接死亡人员遗体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在开城附近的土城设立了一个尸体转运场,提前将碧潼俘管处的伤病死亡战俘从该处的坟墓挖掘出来,用胶布袋密封包装后运往土城的转运场逐个重新登记,并临时掩埋保存,待交接之日再从这里起运,交给对方。二、对于对方提出的埋葬在我方控制区的死亡军事人员墓地,我们也进行了认真的查找、挖掘和登记、转运。三、法医组组长陈康颐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著名法学专家)及其助手给参加挖掘尸体全体人员上课,讲解人体的骨骼特征及分辨各种骨头的常识,以便在挖掘美军尸体时,对尸肉已经全部腐烂掉的尸骨进行识别和搜集,保证尸骨的完整。
  志愿军墓地注册委员会下面,组建了三个负责挖掘和搬运尸体的“搬尸队”,每队30余人,按班、排编组。同时,每个搬尸队还配备了多辆由军用卡车改装成的密封运尸车和必要的挖掘、运载工具、装尸胶布袋与消毒器材等。
  碧潼俘管处程绍昆、冯江涛、祝继光等同志处理有关事宜,并派出周道、贺德荣、马庆彪等同志参加开城代表团墓地注册委员会的移交外俘遗体的具体工作。
  我搬尸队分工负责挖运美军以及其他外国军队的死亡人员尸体。在挖掘这些军事人员遗骸时,有的尸体已经腐烂,有的成为一堆白骨。大家冒着炎热的夏天,顶着尸体发出的冲天臭气,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和一丝不苟的工作,对每具遗骸的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共206块,完好无缺地挖掘、搜集、验收、登记和装袋(如图),终于在9月1日前将伤病死亡外俘1050具尸体挖运到转运场临时墓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尸体转运工作。与此同时,我们也做好了接收我方死亡军事人员尸体的各项准备工作。
  1954年9月1日双方死亡军事人员尸体的交接工作正式在板门店附近的东场里非军事区开始了。上午10时,朝中方面按照协议将美方死亡军事人员尸体200具(其中193具是美国人,无法识别国籍的7具)运往非军事区南侧美方接收地区。每具尸体均用特制的防雨胶布袋封装。随同送交的还有军号牌、军人证及其他收集到的识别物,以及死者的各种遗物。
  美方在下午1时交来以纸袋封装的我方死亡军事人员尸体共600具,其中500具是朝鲜人,100具是中国人。
  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首席委员李相朝将军和志愿军委员丁国钰将军,以及众多代表与工作人员肃立在东场里的接收地点,迎接归来的烈士遗体。
  下午3时,在东场里接收区镶有朝中文的“英灵千古”的金字牌坊前,举行了迎灵式。在哀乐声中,全体同志向烈士遗体致敬,接着肃立默哀,敬献花圈,然后将接收的烈士遗体由专人护送到开城烈士陵园安葬。


双方战俘遣返纪实(7)


  在非军事区东场里进行的双方军事人员尸体交接工作,持续了将近一个月,到9月底告一段落,我方移交对方非朝鲜籍战俘尸体1050具,陆续接收志愿军被俘人员尸体8440具。以后,敌方又提出了一连串关于美军飞机在北朝鲜被击落的清单,清单上标明每架飞机被击落的经纬度位置,要求我方为其找回死亡的上千名飞行员的遗体。其实,在东场里的移交尸体中,就已经包括了被我方击毙的美军飞行员的遗体,其中还包括有美国的 “王牌飞行员”戴维斯的遗骸。尽管如此,我墓地注册委员会仍然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组织了两个小分队,循着敌方提供的飞机击落地点去查找、搜索美军飞行员的遗骸,历时两个多月,并将收集到的美军飞行员遗骨和遗物在非军事区移交给了对方。
  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下属的墓地注册委员会成立时,美方正值美国国内的一些死亡军事人员家属急于要求运回她们亲属的遗体,甚至组织游行向美国政府当局施加压力,因而,该项工作从一开始,美军当局就比较重视。敌我双方的整个交接工作,都是在宁静肃穆的气氛下进行的,既没有一年前的交接战俘时的那种喧嚣与现场控诉场面,也少见蜂拥而来的记者采访。总的来说,交接工作是比较顺利的。
  出于礼貌,我方还为对方运送尸体的工作人员与卡车司机设置了一个休息帐篷,里面摆了香烟和饮料。当我方在卸车进行清点工作的时候,让对方的人员到该帐篷去休息。对照我方的做法,敌方有好几处是不如我们的,例如:对方在其接收区没有为我们搬运尸体的人员设立休息帐篷;装运尸体的袋子,从第二天的交接工作开始,对方才仿效我们,将其装尸袋改为胶布袋子。
  在我们接收的600具我方军事人员尸体中,有一部分是在敌战俘营死亡的被俘人员。他们之中有许多是被敌人残暴杀害或虐待致死的。为了查明有关情况,我法医组曾对送回的这些遗体逐个进行了检验,发现有的肋骨骨折,有的手臂骨或腿骨被折断,有的头骨被子弹穿了孔。死难的烈士们虽然已不能像活着归来的人员那样亲口揭露和控诉敌人的罪行,但是这些遭受虐杀的遗体上的累累伤痕所散发出来的无声抗议,却强烈地震撼着在场接收归来烈士遗体的每个人的心,并更加激起每个人对在美军战俘营面对敌人残酷政治迫害和肉体饱受摧残的痛苦,宁死不屈,壮烈牺牲的林学逋、阳文华、张子龙等烈士和在济州岛美军战俘营为保护国旗而壮烈捐躯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勇、陈建中、邓洪斌等56名烈士,以及在巨济岛“杜德事件”中坚持斗争,英勇献身的31名朝鲜人民军烈士的深深怀念和哀思。
  在朝鲜开城市北郊,有一块风水宝地。开城市政府特将这块风景秀丽的地方,用于修建两个彼此相邻的烈士陵园,分别安葬停战后从敌占区搬运回来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死亡人员的遗骸。
  此外,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申请,经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在桧仓修建的志愿军总部烈士陵园(毛泽东之长子毛岸英等134名中国人民志愿军阵亡将士安葬在这里)和在朝鲜各地的大大小小近百个志愿军烈士陵园、墓地,总共安葬着17。1732万名志愿军革命烈士(摘自《正义的战争伟大的精神》,主编李洪杰)。正是他们的英勇作战和捐躯战场,才促成了朝鲜的战局从鸭绿江边推进,并稳定在三八线一带,最终达成了朝鲜停战的协议。在桧仓陵园的入口处,是一座琉璃瓦牌坊,上面有一块由郭沫若同志题词的横匾“浩气常存”,经过牌坊,有一座绿瓦红柱的六角纪念亭,亭里竖立着一块白色纪念碑,碑上刻着由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敬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烈士永垂不朽!”十四个大字。
  长眠在桧仓烈士陵园、开城烈士陵园和在朝鲜境内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墓地的烈士们,英灵千古,永垂不朽!中朝两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结语:
  至此,朝鲜战争中的战俘问题也划上了一个句号。在两年九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对待“联合国军”战俘所表现出的让人难以置信的宽容与仁慈,以及对人权的充分尊重,尤其是对以“和平、友善、奋进”的奥运宗旨为代表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与光大,都是与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正所谓“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


中华优俘传统备忘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曙光最早升起在旧大陆的几条大河谷地带,即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各岛。这五大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创造了至今仍令人惊叹的伟大奇迹和灿烂文化。
  在公元前,中国是最早建立的20个文明古国之一。举凡宗教信仰、制度礼仪、农业经济、天文水利、医学医术、哲学理念、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园林建筑、军事体育和科学技术等诸方面,中国都有其独特的创造与发明,曾长期保持着领先于同期世界各国的先进水平,取得了不少举世闻名的辉煌成就,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