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伦理学-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不同。而性别(gender)则是指男女在各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社会学家把男女
在行为方式上的对照性差异称为性别角色。跨文化的、历史的研究充分证实了性别
角色的社会规定性,就是说,“男性”和“女性”这两个概念置身于特定的文化之
中。这也恰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瑞士心理学博士、解剖研究所的费盖尔’哈林教授在《爱的剖析》一书中分析
说:人分男女,兽为雌雄,都有性本能。但是,人的这一自然属性只不过是身心生
活的一个层面;在这层面之上,人类还有许多更高级的心灵层面。人类的性在很大
程度上受精神、良知和意志的影响,性朝着更高目标发展的方向,被看作履行某些
道德义务;当高尚的心灵力量在性行为中失效的时候,就会在人类的秩序与命运中
发生矛盾。因此,性爱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基本方面,假如这个问题单纯从生物学
的角度提出,那么这一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按照社会角度说,性爱是根据民法与宗
教认可的合法的性综合形式。人们发现,性爱在生命之纲里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而
生命之纲通过一场辩论也拓宽了含义。当弗洛伊德谈到性爱时,他经常使用德语的
trieb,关于这个词的翻译方法,法国的精神分析学派曾经展开过一场辩论。在翻译
弗洛伊德的许多著作中,人们使用了“本能”一词。兰卡及其学派争辩说,trieb并
不是“本能”的意思,因此他们建议译成“冲动”。对于翻译的这一严格态度,引
出了弗洛伊德与莱格之间的分歧。为了确定性的范围,弗洛伊德选中了“性欲”一
词。荣格则认为,“性欲”应该解释为“普遍的本能”。弗洛伊德本人确定了“性
欲”与“生殖”之间的区别,前者指的是“性的倾向”,后者则专门限定在“性与
生物”的范畴。“生殖”的内容包括形态学以及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与病理机能,
即主要是解剖学的范畴。而性则整个涵盖了性本能、决定性本能的生物条件以及调
节性本能的法律与伦理的准则。
日本学者大井正则给“性”加了个定语:“超越理性的”。他的那本《性与婚
姻的冲突》借助柏拉图《会饮》篇的奇妙的人形观告诉我们:被译成爱或恋的eros
的原意是性爱或性欲。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的儿子厄洛斯,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丘比
特(Gupid);丘比特就是欲求的意思,所以,爱、恋与欲求、欲望具有相同的意义。
eros,是一种企图恢复人类原来形态的欲望。所谓恢复人类原来一形态,就是从半
个人变成完全的人,这样,eros也包括了男女两性结合的欲望。至于性,英语称se
x,是从拉丁语sexus(割裂)一词演变而来,与柏拉图的半个人相恋观点相似。但
是,日本语中的“性”,在中文“性”字意思基础上,又有天生性情的含义;所以,
日本语的“性”含义与英语的sex的意思是不同的(见藤堂明保编著。学研汉和辞典》)。
性受最初的意义,不是以生殖或繁衍人类为目的的情感,而是以性交为直接目的、
寻求个体完整的欲望或意识;性交之后才有了自然的生殖。所以,性爱的真正含义
是性交,应当与以生子为目的的生殖区别开来。但是,如果从生物学目的论的角度
来看,性爱的目的,又是生殖。大井正认为,在考察人类的性问题时,要去掉男性
与女性共有的要素。这样,可以把性定义为:“女性所缺少的是男性身上的东西,
而男性所没有的正是女人身上的东西。”因此,可以把男人身上的诸要素和女人身
上的诸要素称为男性性器官和女性性器官。一般习惯把阴部称为性器官,实质这是
狭义的性器官。按上述定义,性器官是广义的,阴部只是性器官的核心,这样的性
器官,它的特殊意义在于使用,即男性或女性的性行为。伦理学所要讲的性行为,
不仅仅是狭义性器官的使用,而是形成人格的重要手段。
更值得重视的,是中国专家学者近年来对性的研究。1982年了月,科技文献出
版社在北京出版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会长、著名泌尿外科学家吴阶
平教授主持编译的《性医学》一书。这在我国医学史、出版史以至文化史上,都是
颇有意义的。它标志着一个森严的禁区被打破,一个显著的空白被填补,一个为广
大人民群众所迫切需要的医学科学领域被开拓。这也为我们深入研究“性”的问题
提供了医学依据。该书第一页科学地指出:“性行为和性功能本质上并不仅是生物
学性的,而且没有任何别的方面比性领域更能充分表现出精神和肉体之间的相互作
用。性是诸因素,包括自我力量,社会知识,个性和社会准则等与生理功能密切结
合的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
笔者的朋友、年轻的性社会学家潘绥铭,在其专著《神秘的圣火》'注'中,颇
具胆识地为“性”写出如下界说:“由动物遗传下来的生殖机能所决定的能量(或
称张力),为其释放而要求或产生的一切构造、机能和行为的总合。”在这个定义
里,能量或张力是指卞丘脑和生殖腺(辜丸和卵巢)之间激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对人的推动力;释放一词,可以理解为能量或张力突破临界点以后的过程。作者特
别强调:人类在性问题上最大的无知与谬误(至今仍很盛行),就是把性归为一种
生物或生理学上的存在,或者因为动物式的天性或本能。人类历史上,无论颂扬性
这个现象的,还是否定它的和调合它的,都立足于这个谬误之见的基点之上。其实,
对于人类的历史现实与社会现实来说,性至少有三种存在方式——生物存在、社会
存在与心理存在。性的生物存在显示着性的发生现象,即性是能或张力的产生、积
聚与释放的过程与方式。它的基础和本性是由生物的生殖机能遗传决定的“性本能”。
性的社会存在显示着性在生态——社会整个系统中的实际状况,即被这个系统按照
自己的标准判定为“性”的那些现象。(注意:所谓社会的判定,绝不仅仅是压抑
意义上的制约、管理或调节,也包括促进、扩大和增强。)它的基础和本体是生态
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注意:是两者的相互作用这个现象实体,而不
仅仅是某种既成的或不变的人为社会条件。)性的心理存在显示着处于生态——社
会系统中的人所感受到的性的状况,即对于人的主观来说(不论意识还是无意识),
性实际是什么样子。它的基础和本体是具体的人(不论个体还是群体),而不是抽
象的人。性的这三种存在极不相同。人们正是观察了某一种存在,或侧重观察某一
种存在,才得出不同的看法和结论,创立了性学领域中的不同学科。
综上所述,性伦理学应该从广阔的角度去把握性的丰富内涵,特别是不能忽视
性的社会存在。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性视为一个通体现象;是诸因素,包括自我力
量,社会知识,个性和社会准则等与生理功能密切结合的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以
此为基本出发点,性伦理学又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进一步揭示性的伦理本质——A,人
是一种有性别的生物;B,性冲动是人的天性的根本部分;C,性关系是人类文明的
重要尺度;D,性伦理是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二、人是一种有性别的生物
“人是一种有性别的生物”,是考茨基在1927年出版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中
所曾详尽阐述的命题。
笔者首次阅读这本著作,是在10年动乱时期。那时,我们对于这个命题不仅不
理解,甚至颇有抵触。其原因在当时看来极其自然——该书的封面赫然印着一行大
字:“老修正主义哲学资料选辑第一辑”;扉页上又郑重地记录着编者的告诚:
“这是一部集修正主义观点之大成的长篇著作。”
近年来,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学术观点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当
我们探索性的伦理本质之时,考茨基的有关思想重新涌入脑海,要我们进行一次再
认识。
大家知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包括马克思主义两性观的发展史)上,卡尔
·考茨基(1854~1938)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作为第二国际的理论权威和一度
实力强大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思想领袖,考茨基曾经在历史上扮演过一个重要的角
色,对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直到如今,我们还能够在资产阶
级的所谓“马克思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看到他的思想影响。
考茨基生前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部巨著,是于1927年完成的五卷本《唯物主
义历史观》。该书序言告诉我们,本书的完成,偿还了作者数十年来的宿愿。作者
写道:“我应当把写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这部书称为全面性的,因为就我所知,它研
讨了我们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时所涉及的一切领域。”'注'其中包括“填补在马克
思和恩格斯关于历史观的论著中存在着的伦理方面的空隙”。'注'
历史唯物论的研究不能离开人和人性,伦理学,特别是性伦理学的研究尤其不
能离开人和人性。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独到之处即在于专门写有一卷:
《人的天性》。在他看来,“人类从他的动物祖先继承下来的愿望,是人类历史发
展进程的起点。”'注'属于这种愿望的,有自我保存欲、种的保存欲(繁殖)、社
会保存欲(伦理)、美的需要欲,以及人的探究欲。该卷第四篇分八章专门研究了
种的保存欲,即两性关系问题。在总标题“人是一种有性别的生物”之下,考茨基
强调指出:“生殖欲是人的意志中最有力的因素之一,如果忽视了那个因素,我们
就无法理解人的意志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而且,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两性关系,
对每一个时期的社会结构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完全无怪乎我们在人身上
不仅见到很高的智力,而且见到了强烈的性要求,以及对待自己的幼儿的深厚温情,
人的幼儿在能够独立生活之前,是比任何一种动物的幼儿都更需要辛苦照料的。情
欲和精神决非一个是肮脏的兽性,一个是圣洁的神性,互相对立着。二者是同样地
服务于种的保存。”'注'
的确,“人是一种有性别的生物”这个看来浅显的命题,是很值得重视的。
其实,早在考茨基之前,达尔文就已经依据进化论研究了人类的性问题。这位
19世纪英国学术上破旧立新的大师,虽身患痼疾,仍努力揭示人类起源的奥秘,终
于在1871年(《物种起源》出版后的12年),发表了《人类的由来》这本巨著,用
来阐明他以往已形成的观念,即对于物种起源的一般理论也完全适用于人这样一个
自然的物种。作者在“引论”中写道:“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个看法,认为在人类
分化成为若于所谓种族的过程之中,性选择似乎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注'当这
部60余万字的著作行将结束时,作者颇为动情地追记道: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当我
在一处荒凉而破碎的海岸上,第一次看到一队火地人的时候所感觉到的一阵惊诧的
心情,因为当时立刻涌上心头的想法是——原来这就是我们的祖先。这些人真是一
丝不挂,全身涂上颜料,又长又乱的头发纠缠成许多结子,陌生人在他们中间所引
起的激动使他们口流白沫,他们的神情是扩野、张惶、狐疑的。他们几乎没有什么
手工艺,并且象野兽一样,抓到什么就吃什么,他们没有政治组织,除了他们自己
的小部落中人以外,对谁都可以加以残杀。任何在自己的本土见到过一个野蛮人的
人,如果被迫而不得不承认在他自己的血脉里也未尝不流动着一些比他自己更为卑
微的人的血液,他不会感觉到太多的羞辱。但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我要在猿猴类祖
先与野蛮人祖先之间作一抉择的活,我宁愿认猿猴,而不愿从野蛮人。
诚如进化论创始者所言:人这样地兴起而攀登了生物阶梯的顶层,固然并不是
由于他自己有意识的努力,但若他为此而感到几分自豪,也是可以理解而受到原谅
的;这样地兴起,而不是一开始就现成地被安放在地面上。这一事实会给他希望:
他还可以提高,面向遥远未来中的一个更大的幸运。但我们总得承认,人,尽管有
他的一切华贵的品质,有他高度的同情心,能怜悯到最为下贱的人,有他的慈爱,
惠泽所及,不仅是其他的人,而且是最卑微的有生之物,有他的上帝一般的智慧,
能探索奥秘,而窥测到太阳系的运行和组织——有他这一切一切的崇高的本领,然
而,在他的躯干上仍然保留着他出身于寒微的永不磨灭的烙印。这其中就烙着“性”、
“性别”、“性选择”几个大字。结论:“人的各个种族或旅,在体貌上的所以各
有差别,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人和低于人的动物的所以不同,原因固然不一而足,而
在一切原因之中,要以性选择为最有效率。”'注'这样,达尔文以其卓越的研究,
不仅证实了人的生物体是从某些结构上比较低级的形态演进来的,而且进一步阐明
人类的智力、人类社会道德和感情的心理基础等精神文明的特性,可以追溯到性和
性选择,从而为把人类对性的认识归入科学研究的领域奠定了基础。这是人类自觉
的历史发展上的一个空前的突破。
当然,对于性伦理学来说,进化论关于性的研究成果仅仅为之提供了研究的基
础,而不能就此止步。相反,它应进而探索:为什么人类的性具有伦理意义。
应该说,考茨基在阐述“人是一种有性别的生物”时充分注意到了问题的这个
关节点。他一方面指出:“我们必须承认,人类和动物一样,是一起头就十分重视
自己的自由,也十分重视自己的性自由,无论在哪一方面,要他们听任一种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