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伦理学-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为的方式及对这些方式作出新的调整问题(包括婚姻的形式、婚前性关系、婚外
性关系、离婚问题等等)。但从最基本的方面说,人们在进行这种种调整之前,首
先要有一种性伦理观的变革。没有作为先导的新性观念和新性意识的产生,建立新
的合乎道德的性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
作为一个世界历史现象,性革命最初的主攻对象是19世纪西方虚伪的性文化。
西方历史上一般把19世纪后半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以此期在
位的英国女王来命名。所谓“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风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虚伪二
字。一方面,宗教、舆论、学校教育和政府拼命地贬低和谴责任何性活动,尤其严
禁“言性”;另一方面,非道德的性活动却达到一千年来的顶峰。
面对长期形成的尖锐的道德冲突,第一批为西方人打开另一扇窗的是人类学家。
人类学家通过介绍世界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告诉西方人,人类的性道德就象文化一样
众多。据穆多克(G·Murdock)的分析,在他所调查的民族中,绝对禁止婚前性行
为的不会超过5%,而另外20%认为婚前性行为不对的民族,并非基于道德的考虑,
而是不想为社会制造非法的私生子,因此,他们的矛头只好指向妇女。70%左右的
民族,则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容许婚前性行为。其他更耸人听闻的报告还有很多,阅
读这些异种民族无奇不有的性生活描述,除了给西方读者提供刺激外,更迫使他们
重新考虑自己那过分压抑的性伦理。
接着,一批性学家于19世纪末叶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其中,以弗洛伊德和霭理
士成果最丰富,影响最巨大。他们不仅是医师和性心理学家,不仅是性学第一发展
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而且也是当之无愧的性伦理学家。
20世纪初,叶南裴(Von Ehrenfels)出版了一本有关性伦理学的书,评论“自
然的”与“文明的”(文化的)性道德间的差异。为此,弗洛伊德撰写了《“文明
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不安》。这篇写于1908年的长文告诫人们,当“文明的”
道德占压倒性优势的时候,个人生活的健康与活力可能受损,而这种牺牲个人、伤
害个人以激进文明的制度,如果升达某一个高度,无疑将反转过来,有害于原来的
目的。西方社会目前流行的性道德特征必须对此负完全的责任;诚然,这种性道德
在推动文明进展上曾经具有高度价值,但改造它的时机已经到了。在弗洛伊德看来,
西方社会当时奉行的性道德的特征,乃是将往昔只施于妇女的标准,扩展运用到男
人的性生活里,以及除了一夫一委的婚姻外,对所有其他性关系施以禁忌(taboo)
性的压制。由于考虑到两性间天性的差别,社会却又公然纵容男人的偶或离轨,而
事实上等于对他施行了双重的道德标准。但是一个容许双重标准存在的社会,便做
不到“热爱真理、诚实和人道”,便不得不驱使其成员虚饰,做伪君子,习于自欺
和欺人。文明的性道德,其遗毒事实上还不止此;它荣耀了一夫一妻制,因而阻塞
了“性择”的可能——既然在文明社会里生存竞争已因人道与卫生的考虑,降至最
低,则唯有性择能影响种族品质的改进。
四年后,弗洛伊德又进一步指出:想使性本性和文化的要求妥协,根本是痴人
梦话;文化教育对爱情生活的限制,带来了对性对象一般性的降格。但是,反过来
说,一开始就给以全然的性解放,更不会有好结果。不难明白,一旦情欲的满足大
过轻易,它便不会有什么价值可言。想使原欲情潮高涨,一些阻碍是必不可免的;
历史一次复一次地昭告我们,每当阻滞满足的自然力量消灭,人们便建立习俗的阻
力,以便享受爱情。这样的现象,无论于群体于个人皆然。当性的满足畅行无阻,
比如说:当一个古老文明颓废的时候,爱情变得没有价值,人生十分空虚,渐渐地,
人们遂不得不再发展出“反向作用”,来挽救爱情的情感价值。上述看法构成了弗
洛伊德性伦理观的核心内容。
与弗洛伊德同时,霭理士于1909年完成了巨著《性心理学研究录》最大的也是
最重要的第六卷《性与社会》。在该卷中,霭理士详细地阐发了他的性伦理观。他
尖锐地指出:我们西洋文化里根本没有性道德这一门东西。大家想起历来社会对于
所谓“性道德”的三令五申,一定以为这是一种很可诧异的结论。不错,我们是有
适用于性的范围的道德的。但要知此种道德大部分实在是属于资产道德的范围,而
与性的范围无干,其间的标准大半以资产为依据,而不以性的事实为依据。完全参
考了性的事实而形成的性道德,我们还没有,至少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还没有。我们
普通的习惯是把现行的婚姻制度和抽象的“道德”混为一谈,以为合乎制度的,便
是道德的,否则,便是不道德的;不但如此,我们也往往不理会当代在进行中的种
种变迁,虽则很迟缓,很不易觉察,而对于我们的性道德,也未尝不在那里发生很
深刻的影响;其实任何时代都是如此,也不独我们所处的今日为然。换言之,道德
价值的转换与推陈出新是一种不断的过程;以前所公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现在也
许变做不道德的了;以前大家毫不置疑的认为不道德的东西现在也许变做一个崭新
的标准了。在此基础上,霭理士主张性道德有五根理论柱石:婚姻自由,女子经济
独立,不生育的性结合与社会无关,女子性责任自负自责,性道德的最后对象是子
女。其核心在于第三点,即凡是不生育的性行为、性结合,与社会无关,社会无权
过问。他断言:“性交的行为是一种生理的事实,为男子如此,为女子也未尝不如
此,它也是一件精神的事实,但不是一件社会的事实。”“假如没有生育的关系,
那么性交的行为,便和别人的私人的生理行为一样,当然和社会不发生关系。社会
要过问的话,不是横加干涉,便是多管闲事。”
弗洛伊德、霭理士以及其他一些被誉为“婚姻改造先进者”(其中有:约翰弥
尔、茂兰伯拉查尔、爱伦凯、舒拉巴尔、华尔门德、梅列德、斯托加、福莱尔、勃
兰)的性伦理观,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并推动了性革命的发生,并促进性革命首先发
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并在20年代形成第一次高潮。伯特兰
·罗素的《婚姻与道德》即是这次性革命高潮的伦理学总结。
1929年,《婚姻与道德》在英国出版。该书把侧重点放在当代,研究了爱情、
婚姻、优生、性权利以及卖淫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并就“试婚制”和“性在人类价
值中的地位”等敏感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英国当代哲学家艾耶尔在《罗素
传》中评价说:《婚姻与道德。一书在当时被认为具有冲击性的作用,因为它主张
某种程度的性自由,使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它是以令人钦佩的精神写作的,所表
达的道德观是合理的与人道主义的。这本书一出版,我就读了,所以能从我年轻时
的经历证明它们所产生的启蒙效果。罗素是以高度认真的精神探讨整个性道德问题,
他的意图不是要抛弃道德的约束而是要系统地阐述一种更仁慈、更人道的法规。罗
素写道:性生活不能不要伦理,但是它可以不要那种纯粹建筑在古代禁律基础上的
伦理。性道德必须从某些普遍的原则中推理出来。首先应当保证,男女间要有非常
深厚、非常认真严肃的爱情,它拥抱着双方的整个人格,导致使双方更充实、更提
高的结合。第二重要的是必须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儿童。在《婚姻与
道德乡的“结论”中,作者强调指出:我劝人的不是放纵主义2‘我的学说中所要的
自制,和习俗的学说中所包涵的恰恰一样多。但是,我所主张的自治,大部分是要
抑制自己,不去干涉旁人的自由,小部分才是抑制自己的自由。
罗素的这本书引起了很大争议。直至1940年,美国纽约市法官麦吉汉还以《婚
姻与道德》一书为主要证据,撤销了纽约市学院聘任罗素为哲学教授的任命。该法
官称这个任命是“对纽约市人民的侮辱”,是“事实上设立一个下流的讲座”,而
且这样做也是“专横的,恣意的,直接危害社会健康、安全和人民道德的”。顺便
指出,罗素被阻止在纽约市学院任教后,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讲学仍进行得一帆风顺。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此事发表评论说:“伟大人物都曾遭受庸人的剧烈反对。当
一个人并不轻率地顺从沿袭的偏见,而是诚实地、无所畏惧地运用他的聪明才智时,
庸人是不可能理解的。”1949年,罗素的这本书在美国出版发行;不过,书名改为
《婚姻革命》。这一更改,清楚地肯定了罗素的性伦理现在西方性革命中所引起的
重大作用。
1948年,美国出版了一部长达804页的大部头学术专著,其中的大部分篇幅是数
字、表格、曲线图,仅最后所附的专业表格就有120页之多。但就是这样一部艰深的
学术专著,首次印刷的20万册在两周内就被抢购一空,并马上在全美和全世界引起
极大震动。这就是《男性性行为》。1953年,该书的兄妹篇《女性性行为》再度出
版。至此,以这两部著作的作者阿尔弗雷德·C·金西的名字为标志的性学中的社会
调查学派宣告确立于世,国际性学研究也就此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它还标志着确
立于1886年的性学,经历了初创期,终于发展到了成熟期;标志着性学开始从学者
的书斋和医生的实验室与门诊所走出来,投入现实世界,投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开始对社会与文化发挥其巨大推动力了。
西方的许多研究者都认为,金西调查报告对60年代西方出现性革命的第二次高
潮具有“决定性意义”。此断语尽管颇显夸张,但金西的如下性伦理观逐步变成西
方许多人们的行动指南则是事实。在金西看来,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坚信不疑,
自己的性行为模式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但每一个阶层也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文饰
自己的性行为。对社会上层来说,所有性的社会行为都是道德问题,而道德这个概
念又成了性道德的同义语。这个阶层中的许多人相信:违反性道德是一切不道德行
为中最恶劣的一种。性的纯洁被高高地供奉在道德圣坛的顶端,使得社会上层中的
许多人认为,把自己的戒律强加于社会中所有人的头上,是自己神圣的宗教义务。
与此相反,社会低层人重视的是:什么自然,什么不自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
的性行为模式。低层人中有一些个人也把性行为看作道路问题,但是他们同时也承
认,总的说来,本能会战胜道德。中等阶层的男性一方面与众多乃至数百个姑娘性
交过,另一方面坚决不娶非处女为妻。而上层男性一旦偏离道德戒律开始性交,其
疯狂劲儿就比其他什么人都足。对许多上层男士和一些中层男性来说,道德戒律是
一种神秘的启示和天降之大任。性道德不需要理性讨论,不需要冷静探索,不需要
任何客观资料和数据来验证,即使不同的性行为模式相互冲突,也不需要考察其中
的原因。性道德就象宗教一样,只需要接受和捍卫。还有许多人认为,性道德甚至
比宗教更为重要。如果他们用其他办法无法捍卫它,他们就会宣布:现有性道德是
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和顶点,是人类智慧的最后结晶。金西的结论是,由性活动引
起的大部分悲剧,都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性态度相互冲突的产物。性活动本身不
会对任何人造成肉体损害,但是对性满足的否定却会造成人格分裂、丧失社会地位、
丧失名誉乃至丧失生命。
金西对于自然事实和数字的尊崇,直接导致了对于狭义的生理、物理和机能的
尊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已经成为西方性伦理以及与此相关的图书、杂志和电
影创作的思想基础。他的研究之坦率甚至粗鲁,他的思想之易于为人理解,再加上
他的成功,这一切也许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使性革命从激进分子和文化人阶层中的一
种倾向转变为一个群众运动。金西和他的同事及支持者总是坚决否认他有任何要助
长人们的性行为的企图。从一种机械论的立场出发,他的目标是科学的知识。既然
在数字和自然因素方面(也许只有这些方面是能被科学所接受的)应用科学方法十
分容易,那么,在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中,人们自然要偏爱这些因素。事实上,这种
否认尽管在那个时代是必要的,但即便是在那时,也是不真实的。
从总体上看,西方传统的性道德在性革命的猛烈冲击下已分崩离析,代之而起
的是一种“新”的性道德。这种性伦理观力图建立在如下的三个基本前提上:1.性
是健康的,自然的就是美的,任何让身体觉得愉快而又不会伤害到他人的行为都应
该被接纳。2.性关系是平等,要扬弃旧有的鼓励男人而压抑女人的“双重标准”,
在一种性关系中,男女两性均应有自由表达其需要并分摊责任的平等关系。3.传统
上为了调节性关系而建立的婚姻及家庭制度,应该尽可能具有弹性,符合个人的僻
性,而非强迫每个人都套进同一个框框里。
二、西方性革命的伦理代价
西方“性革命”实际上走上了二元发展的路。
严肃的思想家们(包括哲学家、伦理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性学家),
并不想使人类的性行为失控,也并不蔑视一切调整人类性关系的行为准则。他们所
忧虑的,是人类长期以来对性本能的不正当压抑。这种压抑,使原本属于人的正常
欲望的性,异化成一种附着神秘灵光的人的对立面。因此,他们所希望的,是克服
人的这种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