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2感恩是成功之道
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要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而你也够聪明的话,就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
“领袖的责任之一便是谢谢。”那些当选的领导人,总是要拿出一些时间去答谢曾经支持和帮助过他们的人和组织,否则,他便不可能得到继续乃至更多的支持。过河拆桥的人是走不远的。
一家日资公司的公关部招聘一位职员,许多人参加了角逐。公司的面试和笔试十分繁琐,一轮轮淘汰下来,最后只剩下5个人。
这5个人都有较好的外表和学识,都毕业于名牌大学,个个都优秀,公司通知这5个人,聘用谁得由日方经理层会议讨论后才能决定。于是这5个人安心地回家,等待公司最后的决定。
几天后,其中一位的电子邮箱里收到一封信,信是公司人事部发来的,内容是:“经过公司研究决定,你落聘了,但是我们欣赏你的学识、气质,因为名额所限,实是割爱之举。公司今后若有招聘名额,必会优先通知你。你所提交的材料经过电脑存档后,不日将返还于你。另外,为感谢你对本公司的信任,还随信寄去本公司产品的优惠券一份,祝你开心!”她在收到电子邮件的那一刻,知道自己落聘了,十分伤心。但又为外资公司的诚意所感动。两天后,她收到了寄给她的材料和优惠券,另加一个电子邮件中没有提及的带有公司标志的小礼品。
她十分感动,顺手花了3分钟时间用电子邮件给那家公司发了一封简短的感谢信。
但两个星期后,她接到那家日资公司的电话,电话告诉她经过日方经理层会议的讨论,她已被正式录用为该公司职员。
后来她才明白,这是公司的最后一道考题。公司给其他4个人也发了同样的电子邮件,也送了优惠券和小礼品。但是回信感谢的只有她一个。她能胜出,只不过是多花了3分钟时间去感谢。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美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
二、要感恩(2)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一个过路人到加油站问路,并打探前边镇子的人对待别人如何。加油站职工反问他从前住的镇子的人怎么样?过路人回答:“糟透了。”职员于是说:“我们这个镇子的人也一样。”随后,第二个人驾车来到这里,并问了相同的问题,当驾车人回答说他原来镇上的人很友好时,职员说:“你会发现我们这个镇上的人完全一样。”第一个过路人忘记了沿途人的所有的优点,记下的却是别人偶尔的失误,而第二个驾车人是一个感恩的人,他记住了沿途的美好,下一个镇子的人必回报他美好。
人是三分理智、七分感情的动物。“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感恩就会被感恩”。
行为孕育行为。你对我友善,我对你也友善;如果你不友好,我也不可能友好地对待你——这就是心理学的互惠关系定律。
二、要感恩(3)
3用感恩的心态为客人服务
“不管你是一名修理工,或是一名发放工资的职员,或者是一个会计,我们能有这份工作,那是因为客人愿意为我们付费,这就是我们的'秘密'”。新航前总裁JosephPillay在创业伊始就不停地以此告诫员工。事实上,正是持之以恒地心怀感恩,尽可能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新航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感恩的第一点就是感谢客人,客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客人的厚爱,我们将难以生存。在感谢客人的同时,我们还要感谢生活,有能力为他人服务是我们生命中最幸运的事。“当我们有能力给予时要给予,生活才没有遗憾”。“把每一个客人都当作你服务的最后一个对象,因为这一天肯定会到来”。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感谢,感谢所有养育过、关心过、帮助过、培养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让我们成为优异的服务者。
许多人一想到日本企业的员工,马上就会想到挥汗如雨的工作狂形象,他们为什么会是工作狂?知道的人并不多。我们企业的管理者现在常挂嘴边的“企业文化”发源于哪里?知道的人也不多。日本人不仅发明了“企业文化”,而且还将民族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企业文化”中,在大多数日本企业文化中,日本民族的感恩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光大。感恩思想深入日本员工的骨髓,其具体表现就是玩命地工作,以工作报恩,报老板的知遇之恩、企业的培训之恩、客人的“养育”之恩。
4感恩的基本前提就是“不计得失”
人在生活中总是有得有失的,而懂得感恩的人之所以快乐,并不是他们总是利大于弊或者得多于失,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去算计自己失去的部分,而永远对自己得到的心怀感激。如果我们用感恩的心态为客人服务,我们还会计较细微的得失吗?还会在意付出的多少吗?那么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够克服呢?
表达感恩的最好方式是——努力地为客人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一、语言美(1)
1礼貌用语多多益善
(1)“请”字开路
不论在欧美国家,还是在我们中国,日常生活中“请”字不绝于耳。当一个人需要别人帮忙时,总是“请”字开路;当要从人群中穿过时,要说“请让开一下”;当坐汽车嫌空气闷热时,要说“请把窗户开一下”;当乘车要在中途下时,要说“请停一下车”;当上下火车时,乘务员要对乘客说:“请出示您的车票。”在机场,海关人员要对客人说:“请出示您的护照。”在饭店,客人要对服务员说:“请你给我一杯咖啡”或“请你给我来一份牛肉面”;服务员要对客人说:“请稍等”,“请买单”。在旅店,客人对服务员说:“请给我一个单人间”;招待员会对客人说:“请办理住店手续。”在商店,客人会对营业员说:“请给我一盒万宝路香烟”、“请递给我那双蓝色的运动鞋”;营业员会对客人说:“请走好,欢迎再次光临。”即使在家里,美国人也十分客气,丈夫无论做什么,都得先对妻子说:“请允许我这样做。”而妻子总是很认真地回答:“请你自便。”在中国家庭里,也常常可以听到“请给我倒杯茶”、“请把工具递给我好吗?”。总之,不管何时何地,也不管何人何事,只要你需要别人帮忙时,就必须先说:“请”。
“请”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姿态。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请”时,这个人已经将“尊贵”和“显赫”给了另一个人,将谦恭的姿态表现了出来,被“请”的人将非常乐意为“请”字后面的行为努力,因为他体会到了“尊重”和“恭维”。所以,从事服务的你,请多用“请”这个美好的词语来表达你对对方行为的希望和要求,你的所有愿望将可以如愿以偿。
(2)“谢谢”压阵
“谢谢”别人的好意帮助是文明的标志,社会的规范,更是感恩的一种具体表现。能够说好“谢谢”的人是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有一则笑话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7岁的小彬手里拿着一支雪糕兴冲冲地跑来,对爸爸说:“小张叔叔给我买的。”
爸爸说:“你说了谢谢吗?”
小彬说:“没有呀。”
爸爸说:“真没有礼貌,快去,对小张叔叔说声谢谢!”
过了不久,小彬回来了。
“谢了,但已经没有用了。”小彬回答说。
“为什么?”
“小张叔叔说不用谢。”
在人际交往中,在对客人服务中,有许多人在不同程度上就是这个小彬。他们在这方面主要有两个缺憾:
一是认为没必要说“谢谢”;
二是确实不会说“谢谢”。
这两种情况,前者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后者是技术能力上的问题,但都会对服务造成不良的后果,必须予以改变。
“谢谢”就是对别人的帮助自己言辞上的一种情感回报。“谢谢”有下列几种功能:一是表达自我情感。人们在接受别人的善意言行后,都会产生一种感激之情,情动于衷,发乎言辞。二是强化对方的好感。人际关系学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方的善意行为必然引起另一方的酬谢,而这种酬谢又将进一步使对方产生好感,并发出新的善意行为。三是调节双方距离。
服务人员在说“谢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说“谢谢”的最大要领是要情动于衷,言为心声。所以,应该在语言行为的表现上下功夫,做到声情并茂,表情恰当。切忌夸张、生硬。
(3)“对不起”不离口
许多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在对客人说“对不起”的时候心存顾虑,怕一声“对不起”为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不起”不是责任的划分,只是服务人员对客人歉意的表达。事实上,你的麻烦往往是你从不说“对不起”而让客人愤怒后产生的。“对不起”不仅仅是一句客套,更是“客人总是对的”的服务理念的体现。及时、到位的一声“对不起”,可以浇灭客人因不满意的服务而生起的火焰,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调节人际关系。
一、语言美(2)
有这样一家公司,人际关系很复杂,谁也不服谁,谁也不容谁,互相仇视,上班像是去报仇,很不开心。不久,换了一个经理,姓王。王经理到任,就把大家召集起来,他笑容可掬地说:“对不起,我年纪比你们大。所以先当经理了。”如此开场白,逗得大伙哈哈大笑,之后是雷鸣般的掌声,他不像一个经理,但大家喜欢。
王经理说,我们往往为了保护自己而推卸责任或与人争吵,殊不知认错未必是认输,即使认错就是认输,一个人哪能一生永远赢?一个人敢认错,敢认输,这不但不丢人,反而能够赢得他人的谅解和尊重,说声“对不起”,不但能表现个人的修养,还可以反省自己,激励向上,化干戈为玉帛。
王经理的一番话,让全场人鸦雀无声。大家曾经的傲慢、无礼、自私与偏见,往往都是冲突的导火线。我们都曾诅咒恶劣的工作环境,可惟独忘了检讨一下:自己是否也是这个恶劣环境的始作俑者……
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却给我们提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说一声对不起,就往往能够化解矛盾?
抽象地说,谁都承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在具体的矛盾冲突中,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绝对正确,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一般说来,发生矛盾冲突,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只不过责任的大小不同而已,如果双方都不认错,人际关系只会越来越紧张,相反,如果有一方主动承认自己有错,主动说一声对不起,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在一个“对不起”非常稀缺的社会环境中,如果客人能突然听到一声“对不起”,内心感受会如一股暖流通过!
在日本,“对不起”几乎成为了日本人的口头禅。
有一个中国人到日本的商店买衣服。试了一件上衣后觉得不合适,脱下来,交给售货员就走了。马上要到学校时,忽然发觉自己的背包不见了,而他所有的证件都在那个背包里。吓出一身冷汗的他赶紧回到该商店。导购小姐看到他们回来,忙迎过来问:“你们是不是找一个背包?”后来,他们来到商店办公室向一名工作人员说明了来意,工作人员将背包递还给他时,还一个劲地给他鞠躬:“实在对不起,耽误你的时间!”
还有一次,他在日本骑自行车撞上了一个日本老太太,结果,老太太倒在了地上,他心想,这回完了,非被人家赖上不可。没想到,老太太麻利地爬起来,连连给他鞠躬:“对不起,我耽误你行路了。”
另外一次也是骑自行车,在拐弯的时候,撞到了一辆直行的面包车上,把人家的车门给撞了一个大坑。司机下来,没有看自己的车,而是先奔过来问他:“你没有事吧?”他说没事,司机才回去检查自己的车门。然后给他鞠躬说:“对不起,如果你觉得有什么不适,请按我的联系方式找我。”这把他搞糊涂了,到底应该谁给谁道歉啊?
可见,日本人是多么爱说“对不起”。其实,“对不起”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它会使很多复杂的问题一下子变得简单和温暖。所以,从事服务的你一定要会说并主动说“对不起”,它可以为你排除许多的服务障碍。
我们提倡“对不起”不离口。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打扰别人,都必须说声“对不起”。当一个人要经过别人的面前时,要说“对不起”;在公共汽车上,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要说“对不起”;在离开宴会时要说“对不起”;在公共场合,无意之中打了个饱嗝要说“对不起”;无意之中打了个“喷嚏”要说“对不起”;无意之中打了个哈欠要说“对不起”;在中途离开会议时要说“对不起”;约会时迟到了要说“对不起”;上课时晚了几分钟要说“对不起”。在美国,甚至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即两人迎面而过,其实相距甚远,根本不会碰撞,但必有一方会说“对不起”,而另一方连忙说“抱歉”,然后彼此道声“多谢”,各行其路。这种情形对美国人而言如家常便饭,早已习惯。简言之,当一方说“对不起”时,另一方也应用“对不起”、“没关系”、“抱歉”之类的礼貌用语来应答,以示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在一段时间内将“请”、“谢谢”和说“对不起”作为企业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