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陵-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椁室内仅存一些小件器物,但棺底“腰坑”幸存,出土成套青铜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等118件,青铜器出土时皆光泽如初,极为精致。铜礼器中有五件一组的列鼎、壶二式各5件、缶一对、有盖豆一对,还有敦、鉴、盘、匜、勺、鍪、釜、甑等;有编钟五件一组;兵器有戈、矛剑、月、钺等,生产工具有斧、削、凿等;是巴蜀墓葬中历来出土铜器最多的一次。可惜椁室内文物被盗,否则将更为丰富。从椁室内残存的盖弓帽和管形车器来看,原来还随葬一批车马器。研究者认为,文物中的釜、甑、鍪、盘是晚期古蜀墓葬中常见的组合,大批戈、剑、矛、钺和斧、斤、削、凿等也是巴蜀墓中的典型器物,其中鏊、釜、甑的出现早于中原,是巴蜀人的创造。文物中有陶豆及圜底罐、圜底釜等,几乎是晚期巴蜀墓必出之物。仅存一件漆耳杯两耳奇异,也为巴蜀特有文物。不少文物中有铭文,这大大提高了文物的史料价值。除汉字外,大批青铜器、漆器上铸刻有“巴蜀图语”,有一种图形
符号见于许多器物,可能为族徽。因此该墓葬的地方特色极为浓厚。据统计,出土的200余件文物中属于巴蜀者占百分之六七。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文物具楚及中原文化特征。属楚文化特征的有鼎、敦、盥缶等,其形制和纹饰均与楚器雷同。属中原文化特征的有А⒗湣⒏嵌埂⒑胫性浇#恍┢魑锷嫌泻鹤置模鐾猎布胺胶鹤钟「饕幻丁3啥疾┪锕菖卸ǜ媚乖崮甏粽焦衅谄纾强魍醭露荚偾ǔ啥嫉氖奔洹N蘼鄞庸婺!⑿沃啤⑽奈锸炕故谴悠魑锕娓窭捶治觯庾乖峋龇且话愎笞澹且蛔趿辍S腥巳衔靶露悸砑冶つ鹃つ钩鐾亮卸ξ寮谝患δ诳逃小凼持Α淖郑邸础ⅰ选咽浅笮罩唬质秦到逋琳咧拧保释贫衔鹾钪鳌3啥疾┪锕萑衔竽归な椅攀抑疲暗蔽跻患丁保凰嬖崞返奶厥庾楹希绺辍⒚㈩帷⒌丁⒔W槌晌灞茫笆侵性笊ブ竦奈灞啤保尽'、豆、甑、敦、鉴、盘、匜、勺一套是晏享之用的九器组合,“表明墓主人身份是君王地位”。新都拥有一座王陵证明该地确曾为古开明王朝都城。《华阳国志》中说,开明王朝第一世的丛帝来于楚国,文物中楚文物的出现证明此说不误。文物中有中原文化特征也证明古蜀王朝在两千多年以前与中原就有密切往来。马家堡大墓是至今历代古蜀王朝中发掘的唯一的一座帝陵。
古蜀王国崇尚大石文化,至今仍有遗迹。《华阳国志》称:“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唐代杜甫的《石笋行》说:“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证明唐时仍存,北宋时还可见,但到南宋时大石断裂,今在成都石笋街与西校场街民居水井内,仅存根部。与石笋同类的大石还有天涯石(成都东门天涯石街);地角石(原在成都西北角,已毁无遗);五块石(原在成都南郊公园北,已毁无遗)。另有支机石,原在成都西门支机石街,今移文化公园立栅保护,大势高约5尺,方柱形;石上原刻有唐刻“支机石”三字,以磨灭,今字为后代补刻,是古蜀王朝遗存至今的唯一文物。
【古蜀王朝世系】资料暂缺。
起6T点6T中6T文6T网6T授权发布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二章 三代(五)巴王朝
(起7V点7V中7V文7V网更新时间:2007…4…10 20:35:00 本章字数:4845)
巴王朝是湖北长阳部落首领廪君建立的。巴族起源甚早,据《华阳国志&;#8226;巴志》称: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故知巴族起源于先夏,距今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殷墟甲骨文中有殷王武丁用兵江汉,派妇好率沚戜伐巴方的记载。所说“巴方“被认为就是古巴国,证明至少在殷商之时,巴作为一个部族方国已经存在了。但巴族的起源及建国的具体情况,古文献言之不详,史学研究以推论为多。或认为巴有几个不同的部族,分别活动于不同的地区:夷水廪君之巴,其族为巫蜒,以白虎为图腾,商周之际已经开始进入文明社会,活动于今湖北西南,也许就是甲骨文中所指的“巴方”;周武王灭商曾封宗姬于巴,建国于今汉水中游,统治者为华夏族;涪陵水会之巴,其族为土著獽蜒之民,春秋战国时曾建都于今重庆涪陵,又称“枳巴”;而大约同时建都于重庆的又可能是另一个土著巴族;阆中渝水之巴源于古氐族,以蛇为图腾,自今甘肃、陕西、四川交界处南下,春秋战国时活动在今四川北及东北部,以后演化为“賨人”,又称巴氐。上述诸部族或部落式国家最终融合为强大的巴国。还有第二种说法,认为巴族起源于今长江中游广大地区,至今仍留下与“巴”有关的大量地名,如湖南岳阳古称巴陵,也称巴丘或其外港城陵矶古称巴丘;江西赣江畔也有巴丘;鄂东有巴水,入长江处称巴河口;鄂西有巴东县,而巴东、松滋、长阳等县均有巴水;川东巫山大宁河有巴雾峡,其北为大巴山等。这些巴族大约于商末周初自长江中游向四川盆地转移,脱离渔猎而转向农耕,定居于盆地东部建立巴国。据古文献记载的综合分析,巴的出现常与蜀相联系,自古即“巴蜀”并称,因此巴族起源于长江中游一带,而在四川盆地东部建国的可能性最大。据《世本》载:“巴郡蛮,本有五姓……
廪君名务相,姓巴氏,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皆登呼躧穴屋,掷剑刺之,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能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廪君于是君乎夷城”。这是巴国首建部落式国家的较为确切的记载。经各家考证,武落钟离山位于今湖北长阳西北约40公里的贺家坪与高家堰一带,这里是巴国发祥之地,而夷城则是其首次建都地点。夷城位置古籍无记载,但应在武落钟离山不远处的夷水旁。《水经注》卷三十七载:“夷水即佷山(湖北长阳都湾镇)清江也”。据《中国文物报》1994年12月18日载,在湖北长阳发现一处具上古三代遗物的香炉石遗址,正位于清江(夷水)之南,应为古籍上说的夷城。有人估计,巴族统一及始建国时间约在夏商之际,此后几百年间逐渐向西迁移,进入长江三峡。至商末,巴人已入川东建立了成熟型的奴隶制国家。
在巴建国过程中曾建立过多个都城。据《华阳国志&;#8226;巴志》称:“巴子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重庆合川南),或治平都(今重庆丰都),后治阆中(今四川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重庆涪陵)。”上古陵墓所在地实即国家都城,因此巴国明确记载的共有五都。古文献中也有将垫江及平都称为“巴子别都”的,可能指的是建都江州时的情况。五个都城先后的迁徙路线,古书没有交代,仅知主要都城在江州,建都时间最长,而最后建都阆中。有人认为,如果巴族由长江中游向四川盆地的迁移推断不误,则巴人迂徙应遵循武落钟离山(或夷城)—巴丘—平都一枳一江州一垫江一阆中的路线。巴国定都平都和枳大约在西周初年或前期,此时巴国已相当强盛,武王伐纣,巴师作战极其骁勇,立有大功,因此“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华阳国志.巴志》)。但巴国建都平都及枳时间都不会很长,两周中后期已迁江州。江州是巴国的主要都城和经营川东之地的大本营,建都长达四五百年之久(一说长达七百余年)。巴国盛时地域“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及湖北西南一带),西至僰道(今四川沪州、宜宾一带),北接汉中(今陕西汉水流域),南极黔涪(今重庆至贵州北部乌江流域)”,是一个相当大的国家。巴国的强大导致与四川盆地另一大国古蜀国争夺川中之地,两国间征战不断,成为世仇。东方楚国兴起,双方既联合又争夺。据《左传》鲁桓公九年(前703),巴与楚共伐邓(今湖北襄樊西北),巴国事迹始见于史籍。前688年,巴又与楚共伐申(今河南南阳北)。行动中“楚惊巴师”,两国关系暂告破裂。前676年,巴伐楚,“克之”,此后关系又告缓和。前611年,巴与秦、楚共伐庸(今湖北竹山),三分其地。前477年,巴人伐楚,败于鄾(今湖北襄樊北)。进入战国,巴与楚有联姻关系。大约与七国称王的同时,巴亦称王。《华阳国志&;#8226;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今传巴蔓子葬地共四处:湖北荆门山之阳是楚王礼葬头处;湖北恩施城西北都亭山有巴蔓子墓,也称“蛮王墓”;重庆忠县西北一里有“蔓子冢”,城东有“巴王庙”祀巴蔓子,传古“忠州”即因纪念巴蔓子忠贞于国命名;重庆七星岗也有巴蔓子墓,俗名“将军坟”。这些墓、庙恐多系后人假托,但也可反映巴国盛时地域。
至战国中期,巴势大衰,楚大举进攻巴国,先后占领鄂西南、川东及黔涪一带,迫使巴向川中转移。据《战国策&;#8226;燕策》苏代告燕昭王曰:“楚得枳而国亡”。燕昭王在位于公元前311—279年,故楚占领枳进而威胁江州迫使迁都垫江不会晚于前279年,也可能更早。前332年,巴国又迁都阆中。阆中紧接苴(今四川广元南昭化镇),苴本属巴,昭化宝轮院发掘的战国墓葬与重庆冬笋坝巴族墓群极为相似,同属巴文化。后来苴被蜀占领。约在公元前385年,蜀王封其弟葭萌为苴侯。据《华阳国志’蜀志》载:“苴侯与巴王求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欲并巴蜀久矣,巴引狼人室正是大好良机。前316年,乃
用司马错计,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大军入蜀,先灭蜀然后乘机灭苴与巴,执巴王归。巴国灭亡。
秦灭巴蜀后对巴和蜀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蜀地实行郡县制,由中央委任蜀侯封国管辖。而在巴地则保留王室及其他部族集团,采用怀柔和羁縻的政策,有的地方是郡县与部族统治并存。故古书有“君长世尚秦女,人民爵比不更”的记载,因此在今涪陵小田溪发掘的战国末期巴人墓葬仍有王陵存在。在秦汉之际及以后的长期发展中,巴人辗转迁徙分散于渝东、川北、鄂西、黔东、湘西等山区,与其他民族融合,逐渐演化为新的民族,如渝东及川北一带的巴賨和巴氐,黔北的巴濮,湘西及鄂西的五溪蛮等。西汉时有名的板楯蛮就是巴人的一支,其首领范目曾率板楯七姓助汉高祖刘邦暗度陈仓,定三秦,被封为慈凫乡侯。
【巴国王陵】《华阳国志&;#8226;巴志》载:“巴子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重庆合川),或治平都(今重庆丰都),后治阆中(今四川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重庆涪陵)”。枳是巴王朝在西周时期的国都,故是巴王朝的祖茔所在。但因年代久远,巴王朝早期陵墓尚未发现。1972年至1984年在涪陵市区东南19公里的乌江西岸,属白涛镇陈家嘴小田溪的地方,因被盗发现并发掘出八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棺木已朽,但铜环(兽面衔环)位置大体整齐,漆木痕迹明显,随葬品部分埋在土中保存原状,被盗文物已追回。出土文物众多,总数为189件,其中青铜器173件,有生活用具4l件,为釜、甑、鏊、勺、豆、壶、罍等;兵器54件,为戈、矛、剑、钺、弩机、箭镞等;生产工具3件,为铜质凿、斤;乐器37件,有编钟、钲、錞于等;陶器残片54件。其中一号墓出土14件错金铜编钟及错银铜壶最为精美。编钟之中,大的高27厘米,小的15厘米,纹饰繁缛,出土时光采夺目,制作极其精巧。其余钟架虎头饰件、双龙纹方铜镜等均为文物珍品。有虎纽铜錞于与铜钲出土,是巴蜀特有的乐器。青铜礼器特别是编钟的成套出土在四川巴人墓中还是首次。1993年在三峡水库淹没区调查中又发现9号墓。墓为竖穴土坑,长3&;#8226;86米,宽l&;#8226;7米,有棺,棺环铜制,非常讲究。出土文物52件,其中青铜器44件、陶器4件、玉器2件、琉璃饰件2件。兵器中以巴式剑为多。兵器及印章有巴蜀图文符号。以上9座墓的发掘证明,这是一处巴王室陵墓群。l号墓埋成套编钟,2号墓出土钲上有两个“王”字,9号鎏银巴式剑上也有“王”字,且极精美。此3墓大概都是王陵。从而证实古书上所说巴人“先王陵墓多在枳”的记载,因而具有重大史料价值。据青铜器铭文为战国晚期产物,此时秦已灭巴蜀,但巴王室仍然存在,有不少巴王见于史籍。如《后汉书&;#8226;巴郡南蛮传》载:“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华阳国志&;#8226;汉中志》也称:“魏武以巴夷王杜濩、朴胡、袁约为三巴太守。”还有“白虎夷王”的说法。因此小田溪墓群中出现王陵并非不可理解。
巴王朝在江州建都400年之久,必留有陵墓遗迹。但《华阳国志&;#8226;巴志》对巴国建都的情况说的甚详,却没有说明墓葬情况,仅说葬于枳。《舆地记胜》中有:“巴县西北五里前后有石兽石龟各二,麒麟石虎各一,即古巴国之君也”。《蜀中名胜记》卷17重庆府引《本志》说:“郡学后莲花坝,有石麟石虎,相传为古时巴君冢”。上述记载的遗迹今已不存。《名胜记》又有:“治北康村有小阜二十余,俗称古陵,也曰巴子冢”。但数十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