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陵-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6V点6V中6V文6V网更新时间:2007…4…14 21:14:00 本章字数:373)
帝王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464—455孝公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454—439成公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438—415文公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414—370简公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
369—362桓公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姬载361—333成侯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文公之子332—321易王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姬哙易王之子320—312燕王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姬职姬哙之子311—279昭王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昭王之子278—272惠王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惠王之子271—258武成王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武成王之子257—255孝王河北保定易县燕下都
姬喜孝王之子254—222燕王待考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三章 西周十二诸侯 (十二)秦国
(起8H点8H中8H文8H网更新时间:2007…4…14 21:17:00 本章字数:5578)
秦国,西周十二诸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姬姓。开国君主为五帝颛顼的后代秦非子。夏朝时,颛顼的孙女女修,生子名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生子伯益。伯益在舜时为舜管理山川,驯养鸟兽,后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弗(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赐姓赢,故伯益又称大弗,弗伯。大禹晚年的时候曾指定伯益为继承人,后被禹的儿子夏启所杀。伯益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大廉的后代孟戏,中衍为商王驾车。中衍的后代中谲也在商朝为臣,“在西戎,保西垂”(居今甘肃省礼县东北30公里的红河乡)。中谲的儿子蜚蠊在商纣王时为臣,他助纣为虐;蜚蠊的儿子恶来也在朝中为臣,他好进谗言毁谤诸侯,周武王灭商时被杀。恶来的儿子女防传4世到非子时,为周孝王在岍、渭二水之间养马,受到孝王的嘉奖,被封于秦亭(今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成为周的附庸国(次于诸侯国的小国),故非子也称秦赢,他的后代也以秦为姓。到非子的曾孙秦仲时,周历王无道,诸侯或反或叛,国人暴动,周历王被驱赶到彘(今山西霍县)。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任秦仲为大夫,秦仲在一次攻打西戎时战死。后秦仲的儿子庄公打败了西戎,被周宣王任命为“西垂大夫”。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骊山被犬戎围攻时,秦庄公的儿子秦襄公曾领兵相救,力战犬戎。后又率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周平王始封秦襄公为诸侯。当秦襄公要离开洛阳时,周平王对秦襄公说:“我封你为侯,赐你歧(今陕西省歧山、扶风县)西之地。但歧西之地已被犬戎占领,你若能收回,这些地方就是你的,作为你的永久封地”。
秦襄公回国后,立即整顿兵马,商议计策,不到3年,就把犬戎杀的七零八落,最后被赶到西芜,将犬戎侵占原周朝的土地全部收回,消灭了附属犬戎的12个小国,并正式建国,都西犬丘(即西垂),成为西北地区方园千里的大国。春秋早期,秦国的疆域主要在今甘肃省东南和陕西省西部的渭水流域,故古人称今天水地区南到礼县、北到张家川一带为“秦川”。春秋中期,秦国势力最为强盛,并逐渐向东扩展,但在向东扩展过程中受阻于强大的晋国。几百年间秦与晋之间战和不定,时而兵戎相见,时而又缔结“秦晋之好”。公元前645年,秦穆公趁晋国“骊姬之乱”夺取了晋国的河西之地,但在公元前627年又大败于晋,最后,穆公采用由余之谋,发展经营西垂,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穆公以后,秦、晋长期争夺河西之地,秦胜少败多,逐渐衰落。战国初期,自历公至出公7世,秦长期内乱不止,无暇外顾,河西之地被魏国夺取,并逼秦退守洛水之西。后来,秦国内矛盾缓和,自简公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战国中期,秦献公改革幅度更大,实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逐步转变。从此,秦国势大振,公元前364年大败魏军于石门。尤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行什伍连坐之法和民户分异制度,按军功大小定爵位,奖励耕织,使秦日益强大。孝公死,惠文公虽车裂商鞅,但变法未废。以后,秦又攻灭巴、蜀和西戎最强大的义渠部族(今甘肃省东北部庆阳、泾川一带),夺取了楚国的汉中郡(今陕西东南角、湖北西北角),又扩地千里。秦昭襄王时,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屡次大胜韩、魏、齐、楚等国。后又大败赵国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先后攻占并建立了三川郡(今黄河以南、河南省灵宝县以东、中牟以西及汝河上游地区);太原郡(今山西省句注山以南、霍山以北、五台县、阳泉市以西、黄河以东地区);东郡(今山东东阿、梁山以西、定陶、成武以北、河南延津以东、清丰以南、长垣以北地区),疆域迅速扩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大国和强国。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同齐愍王并称东、西二帝,是中国历代王朝称帝之始(此前的五帝及夏、商诸王有称帝的都是后人对他们的褒称,他们自己并没有称帝)。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君及东周王朝。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君,东周王朝正式灭亡。尽管后来魏国信陵君及赵国庞暖曾联合诸国攻秦,但也没能扭转秦灭六国之大势。秦王赢政公元前238年即位后,用了近10年的时间,先后攻灭了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秦国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破赵,迫使赵公子嘉逃代自立为代王;前226年破燕拔蓟,迫使燕王喜逃辽东;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代;前221年灭齐,建立了统一全国的秦王朝。
秦王赢政统一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5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疆域辽阔的中华帝国,是彪炳千秋的伟大业绩。夏、商、周三代的建立,虽然也是一种统一过程,但这种统一是对众多林立的原始型邦国的兼并,与秦对天下的统一有本质的不同。春秋、战国是对周代统一的第一次大分裂,秦帝国的建立是结束这种分裂的第一次大统一,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秦王朝的统一又是空前的辽阔,它东西跨越1600公里,南北约2000公里,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
秦国自非子公元前897年受封到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共传三十六王,计六百四十八年。
【秦穆公争霸】秦穆公是继晋文公后起来争霸、秦国第十四代君王。
公元前628年,中原霸主晋文公病故,他的儿子晋襄公继位。在西垂站稳脚跟,逐渐强盛的秦国,想趁晋国国丧、没有精力过问别国事物的时候,向东扩展势力。于是,秦穆公派大将孟明视带领战车300辆,去攻打晋国的近邻郑国。刚刚即位的晋襄公当然不愿放弃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而且他也早想消除秦国东进给他带来的威胁。于是他决定在秦军必经之路的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伏击秦军。晋襄公凭借崤山的险要地势,在那里布下天罗地网,孟明视带领的秦军一进崤山,正中晋军埋伏,秦军死伤过半,连孟明视也被活捉。孟明视被释放回国,秦穆公听到秦军全军覆没的消息,身着素服,亲自到城外迎接并承担了指挥失误的责任,让孟明视官复原职,孟明视感激涕零。以后,他一心一意认真操练兵马,决心要为秦国报仇雪恨。公元前625年,孟明视向秦王请兵,带着400辆战车攻打晋国,但晋军早有准备,这一次,秦军有大败而归。孟明视一败再败,秦穆公并没有埋怨他,孟明视深感内疚,觉得对不起国家,他把自家的财产和俸禄全部献出来,抚恤阵亡的将士家属;在操场上他身先士卒,勤操苦练;在兵营里,他粗茶淡饭,与士兵同甘共苦。这年冬天,晋国联合宋、陈、郑三国攻打秦国,四国联军又夺走了秦国的两座城池。一连打了三次败仗的秦国,在诸侯面前丢尽了脸,西戎的一些邻近小国也相续脱离了秦国。
公元前624年,孟明视经过充分的准备,精心挑选将士,组织了500辆战车,整装待发攻打晋国。秦穆公拿出大批的粮食和财帛,安顿将士家属,激励他们英勇作战,为国争光。秦国大军渡过黄河,孟明视抱着有进无退的决心,提议把乘坐的渡船全部烧掉,憋闷了几年的秦军将士都表示同意,他们说:“打了胜仗,不愁找不到船;打了败仗,还有什么脸面回家”。群情激昂,气愤悲壮。两军交战,秦军斗志旺盛,胆豪气壮,又都抱有视死如归的决心,吓的晋军闻风丧胆,不敢交锋。一连几天,秦军一举收复了被晋军霸占的两座城池,紧接着又攻下晋国的几座城池。晋国上下这才领教了秦军的厉害,晋襄公同大臣商量后,命令军队只许守城,不准出城迎战。秦国军队在晋国的土地上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秦穆公见晋国已经服输,率领大军来到崤山,收拾起三年前阵亡将士的尸骨,好好埋葬,又隆重的祭奠一番,才高歌返回。西戎部落和邻近小国,听说秦军打败了中原霸主晋国,又争先恐后的向秦国进贡献宝。秦国虽然没有进入中原当上霸主,但在西戎确定了霸主地位,并一直独霸西方。
【秦国王陵】西周以前至春秋早期秦国国君陵墓在今甘肃省陇南地区礼县东11公里的长道镇永平乡西,汉水北岸的大山堡子山坡。1993年在边境口岸追辑走私盗卖文物的行动中,查获一大批秦先世文物并查明来自于甘肃礼县。此案引起了文物部门的注意,随即进行发掘。经考古证实,这是一处规模巨大的商和西周时期秦国先人墓地,墓地密集,但已被盗墓者严重破坏,墓区挖掘凌乱,满山狼籍,令人惋惜,损失极为惨重。墓葬分“中”字形和“7”字形两种。由于被盗严重,文物多已散失,现已收集到部分青铜器,证明此墓葬群是秦国先人墓葬,大墓墓主为秦国先君。现已清理出3座大墓,3座大墓均为正东向,间距35米。朝向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相同,这是秦人的传统葬式。一号墓墓道长15&;#8226;5米,宽10米;主墓室长21&;#8226;85米,宽12&;#8226;9米,规模相当宏大。二、三号墓范围尚未查明,估计墓的规模更大,长约15米,宽约11米。墓主及其它待考,但秦先祖陵墓的发现证明,今甘肃礼县和天水地区确为秦人的发祥之地。
春秋中期及战国早期的秦国王陵在今陕西风翔县南关外雍城遗址南10公里的南指挥乡三峙原,与雍城遗址隔雍水相望,俗称西陵。秦国王陵于1976年1月开始进行钻探发掘,现探明陵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3公里,总面积约21公里,是著名的河南商代殷墟王陵的180倍,规模极其宏大。王陵区外绕隍壕(壕沟)现保存西、南、北三面,隍壕宽2至7米,深2至6米,全长10多公里,陵区以内探出大墓44座,大墓皆带墓道,东西向,平面呈“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目”字形,“刀把”形和“园”形等,并发现了21座大小不同的车马坑。根据墓葬形制,布局及隍壕分布,将陵区分为13个陵园,每座陵园有大墓2至8座。陵园及部分“中”字形大墓周围都设有中隍和内隍,宽3至4米,深2&;#8226;7至3&;#8226;5米,隍壕总长达35米。大墓地面上均无封土,部分墓室顶部发现有建筑遗迹,即柱洞、散水和瓦制构件等,说明原有享堂一类建筑。根据钻探材料推断,陵区墓葬年代大约在春秋中期和战国早期,与秦国在雍城建都的年代相符,因此,这里埋葬着在雍城当政自德公(公元前677年)起至出公(公元前385年)止的19位君主和夫人。
王陵区内最大的墓葬为秦公一号墓,大墓位于陵区一号陵园内。一号陵园平面呈梯形,周围绕以中隍,东壕长517米,西壕长450米,南壕长585&;#8226;5米,北壕长852米,隍内面积34098平方米。南壕和北壕有一段未通,应是南北两门,南门宽23米,北门宽28米。一号陵园内除秦公一号墓外,还探出2座“中”字形大墓,一座“甲”字形附葬墓和四个陪葬车马坑。各墓依大小次序由西南向东北排列在一条斜线上,车马坑在每座大墓的右前方。秦公一号墓用了10年的时间于1986年发掘完毕。该墓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它不仅是整个王陵区最大的墓,也是目前已知东周时期最大的墓葬。墓坐西向东,有东西墓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9&;#8226;4米,南北宽38&;#8226;8米,深24米。东墓道长156米,东端宽8&;#8226;7米,与墓室相连的西端宽19米;西墓道长85&;#8226;5米,西端宽6&;#8226;4米,东端宽14&;#8226;3米。墓室四周有三层台阶,每级台阶宽2至6米。墓室底的三层内为椁室,深4&;#8226;2米。椁室分主、副二室,呈曲尺形。主椁室位于墓室中部,东西长6米,南北宽8米;副椁室位于主椁室西南,东西宽5米,南北长7米,深2米。主、副椁室各有椁具一套。主椁室四壁与底部均为双层枋木叠垒,首尾榫卯衔接,椁上以三层枋木铺盖,组成长方形框式结构,形同一座木屋。椁室东西两壁及椁底、椁盖所有南北向的枋木两端均有长2米,宽8厘米,高9厘米的榫头伸出。如此椁室南北两侧凑成的框式规范,就是后来“黄肠题凑”葬具的原始形态。椁室四周充填了3&;#8226;3至3&;#8226;8米的防潮木炭,木炭之上为坚硬的夯土。三层台阶上及墓道中共殉葬166人,分箱葬和匣葬二类。箱葬72具,大部分布在曲尺形椁室四周,葬具较大,用枋木垒成长方形,箱内放框架,框架内放头顶向西的殉葬人,这部分人的地位较高。匣葬94具,多放箱葬以外靠近墓室四壁处,葬具较小,仅为薄木棺,这部分人的地位较低。殉葬人的葬式均为卷曲状。在大墓的填土中还发现人骨20具,有些是填土时埋下的,有的则是在墓建成后再挖坑埋入的,这部分的地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