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历代皇陵 >

第55部分

历代皇陵-第55部分

小说: 历代皇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一度收复洛阳,并多次建议朝廷移都洛阳,但东晋朝廷无志北还。哀帝(东晋第六位皇帝)时桓温被加授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等煊赫的官衔,成为东晋最有势力的人物。桓温曾挟持、专权了东晋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废帝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四代皇帝。随着权力的增加,桓温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曾说:“男子汉不能流芳百世,也应该遗臭万年”。但他还没付诸行动,就病死在建康。

  桓温死后,五岁的桓玄继承了父亲南郡公的爵位。青年的桓玄长得相貌奇特,英俊潇洒,而且知识广博,长于文章。他常以自己的门第、才识为荣,并以豪杰自居。但朝廷因为其父曾有过不臣迹象,所以对他有意压抑,因此到392年他23岁的时侯,才当了个太子洗马(太子出门前执掌仪仗队)这样一个很不吃香的官。后来虽补了个缺,出京当了一个义兴太守,但他仍然郁郁不得志。有一次,桓玄去当时的权臣,孝武帝的弟弟,琅琊王司马道子的府上做客,正赶上司马道子喝醉了酒,司马道子醉眼朦胧的当着许多人的面问桓玄:“桓温晚年想做贼,是何缘故”?弄的环玄伏在地上浑身冒汗,狼狈不堪,从此,环玄对司马道子恨的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不久,他登上高处,看着眼前浩荡的太朔,回想起父亲是何等得显赫,如此高门元勋,如今竟受世人毁谤、侮辱,不由得感慨万分,长叹一声说:“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辞官回了南郡自己得封国。南郡,先秦时为国地,秦时始置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东晋时辖江陵、编、当阳、华容、若、枝江、旌阳、州陵、监利、松滋、石首11个县,隶属荆州。南郡是桓氏世代盘踞的地方,桓玄回到江陵后,开始整顿兵马,等待时机。他在江陵为所欲为,当地的百姓都很怕他,就连荆州刺史殷仲堪对他也要退让三分。司马道子是孝武帝司马曜的同母弟。孝武帝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谢安曾感叹他的聪颖精明不亚于其父简文帝。孝武帝十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中书令谢安的辅佐下,也颇有些作为。然而他沉溺于酒色,经常长醉不醒,醒后过问政事的时候也很少,国家大事都交给了司马道子处理。这样,司马道子恃宠骄恣,结党营私,势倾内外,许多人都来巴结他。司马道子也特别爱喝酒,整日于孝物帝在宫中饮酒作乐,把政事又托付给了他的心腹王国宝。司马道子常常喝的烂醉如泥,丑态百出,平日里对皇帝也缺乏尊敬。司马道子的所作所为,孝武帝也耳闻目睹,但碍于手足情分,下不了废黜的决心。于是,他开始重用皇后的哥哥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雍州刺史郗恢、卫将军王昫等人,以制约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也引用自己妃子之兄王国宝及其弟王绪等人为心腹,朝廷内部分为两股势力,兄弟俩开始矛盾起来。

  396年9月,孝武帝被张贵人所杀,他的长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安帝。晋朝的奠基者司马懿和创建者司马炎都是以谋略著称于世,但他们的后代却偏偏出现了两个白痴,一个是西晋的惠帝司马衷,一个就是东晋孝武帝的儿子安帝司马德宗,这可能是天意吧。司马德宗比司马衷更为过之,他从小痴呆,口不能言,不能分辨冷暖饥饱,日常生活全凭他的弟弟司马德文照顾。这样一个痴呆皇帝连自己都不会管更别说要治理国家了。因此,国家政事都委托给了司马道子。孝武帝王皇后的哥哥王恭被重用以后,这时以势霸一方,他也想有所作为,无奈一直被掌握朝政的司马道子排挤、压制。孝武帝死后,他对司马道子在朝中胡作非为很是不满,而司马道子对他也是有忌惮、又愤恨,两人都视对方为心腹大患。司马道子贵为皇族,树大根深;王恭是外戚,一时难以除去司马道子。而作为司马道子心腹的王国宝并没有什么靠山,只是为虎作伥,而且臭名远扬,拿他开刀以反对司马刀子是为良策。于是王恭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历数王国宝的罪状,于397年4月与荆州刺史殷仲堪联合起兵讨伐王国宝。司马道子无力反抗王恭和殷仲堪的军队,只得杀了王国宝和王绪,请求王、殷退兵。第二年,王恭又以讨伐王愉(王国宝的异母兄、时任江州刺史)、司马尚之(司马道子的恣议参军)为名反晋,殷仲堪、扬佺期(荆州司马、南郡相)、桓玄也起兵响应。这次司马道子没了主意,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了他的儿子司马元显,自己则每日饮酒作乐。于是,司马元显自任征讨都督,讨伐王恭。王恭一向自负,他起兵讨伐王国宝全仰仗兖州司马刘牢之,但他又以自己的私兵监控于他,刘牢之因此怀恨在心。司马元显知道此事后,便派人去说服刘牢之并许诺事成之后将王恭的位子授予他,于是刘牢之战前倒戈,杀死了王恭。在王恭讨伐王国宝的过程中,桓玄崭露头角。397年王恭派人与殷仲堪联络起兵讨伐王国宝,桓玄得知后,巴不得天下大乱,他才能一显身手,便极力劝殷仲堪与王恭联合起兵,同时趁机招兵买马,树立亲信,发展自己的势力。王恭第一次起兵,他积极响应并乘机向朝廷请当广州刺史,司马道子怕他在荆州还会造事生非,便顺水推舟让他当了广州刺史。桓玄当了广州刺史,却不离开荆州。王恭死后,桓玄与殷仲堪、扬佺期回师寻阳(今江西九江)主盟抗拒朝命。之后,三人又相互猜忌,勾心斗角。399年荆州大水,桓玄乘机袭击江陵,杀了殷仲堪和扬佺期,平了荆、雍二州,占据了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

  398年,在朝廷争斗的同时,司马元显征发各郡佃户充当兵役,引起民愤,东晋琅琊人孙恩率众攻打会嵇,杀会嵇太守王凝之。会嵇、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八郡百姓一时俱起,杀长吏以应之,十几天之中聚众数十万。桓玄利用朝廷与孙恩征战之时,将势力向东逐步伸展到芜湖、当涂一带,直逼建康。这时的桓玄以控制了东晋三分之二的国土,而且兵势强盛。司马元显知道,不除掉桓玄终为祸患,于是刚刚平定了孙恩起义,就派兵征讨桓玄。402年正月,司马元显以刘牢之为前锋,司马尚之为后部,亲率大军西征桓玄。刘牢之一向讨厌司马元显,他担心灭了桓玄,司马元显更加骄横;又怕自己功劳越大,越被元显所不容。因此打算借桓玄之手除掉司马元显,然后再找机会灭掉桓玄,此刻他不愿与桓宣交手。恰好这时桓玄派了刘牢之的本家舅舅何穆来说降,牢之之子刘敬宜,外甥何无忌和参军刘裕等人极力反对,但刘牢之主意已定,还是投降了桓玄。解决了东晋唯一拥有强兵可以与之抗衡的刘牢之以后,桓玄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进到建康城下。司马元显退往宫中被活捉。桓玄进入建康,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荆、江三州刺史、假黄钺。桓玄大权独揽,杀了司马元显和司马尚之等人,将司马道子发配到安成郡(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桓玄执政后,一度黜奸佞,擢贤才,使京师百姓稍感安稳,认为可以过一段安定的日子。桓玄颁布了一系列政令,但往往是朝令夕改,使百姓无所适从。皇帝是白痴,他根本不放在眼里,当时。三吴一带发生大饥荒,户口减半,有的郡县甚至荒芜人烟,富人也往往是穿着绫罗、捧着金玉全家饿死。连安帝司马德宗也经常受冻挨饿,而桓玄对这些均置之不理。因此,朝野内外很快就对桓玄大失所望。而这时的桓玄,却在加紧僭位的步伐。403年9月,在亲信大臣的劝进下,桓选让安帝册命自己为相国、楚王、加九锡,并让安帝下诏对他实行天子待遇,封他的妃子为王后,世子为太子。11月,桓玄的亲信卞范之将拟好的禅位诏书扶着司马德宗的手让他抄写,之后,将他带到大殿上,由司徒王谧捧出玉玺,宣布禅位。12月 ,桓玄正式称帝,建国号为楚,改元永始。

  桓玄称帝后,对白痴皇帝还是不放心。他把晋室的太庙迁到琅琊国(今江西开阳县);将穆帝何皇后及司马德宗的弟弟驷马德文迁到司徒府;将安帝降为平固王(今江西兴国县);司马德文为石阳县公(今江西吉水县)。以后又把安帝迁往寻阳(今江西九江)。当了皇帝的桓玄也学前人的样子,亲临听讼断案,但他却不分罪行轻重,一律释放。外出时,遇到行乞的人,还常常给点吃食,以示新皇帝的恩惠。他对奏事的官吏特别苛刻,如发现奏章中有一个字不合字体或修辞有误,他一定要加以纠正,以显示他的聪明。一次,尚书回答诏书时,误将“春蒐”(搜:搜查的意思)写为”春菟”(兔:一年生草本植物),凡是经手这件事的人都被降了级。桓玄小事做的如此细致,大事却一点也不抓,当然他也不知如何处理,致使许多奏章堆积在找桌上。他还特别爱好游猎,有时竟一天外出数次。桓玄的种种作为,使得朝廷内外怨声载道,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桓玄称帝以后,另一位有政治抱负的人,桓玄的从兄、时任徐、兖二州刺史桓修的参军刘裕站出来,他同其弟刘道规(时任徐州从事),刘毅和何无忌(时任扬州从事),檀凭之(时任东莞太守),诸葛长民(时任桓玄参军)等人密谋,以讨伐桓玄、恢复晋室为名起兵。404年2月,刘裕与何无忌率百余名起事杀了徐、兖二州刺史桓修,占领了京口(今江苏镇江);同一日,孟昶、刘毅和刘道轨等人率数十人杀了青州刺史桓弘,占领了广陵(今江苏扬州)。刘裕又派刘毅去杀了豫州刺史刁逵,占领了历阳(今安徽和县)。然后,传檄四方,讨伐桓玄。桓选派顿丘太守吴甫之、右卫将军皇甫敷等去京口抵御。3月初,刘裕在江乘县(今江苏句容县境)亲执长矛,冲入敌阵,杀了吴甫之,又南进罗落桥斩了皇甫敷。桓玄听说二位将军出师不利,急忙挟迫着司马德宗和东晋皇室沿长江西逃到江陵。刘毅、何无忌率军西追,与桓玄在桑落州(今江西九江境)和峥嵘州(今湖北武汉境)打了两次大仗,桓玄大败。眼看大势以去,桓玄便把司马德宗抛弃在江陵往四川逃跑,404年5月至枚回州(今湖北江陵境)时被叛将益州都护冯迁所杀,时年36岁,在位一年。一个月后,桓玄的从兄桓谦和桓玄的侄子桓振率军重新攻破江陵为桓玄举哀,谥为“武悼皇帝”。随后,桓谦继桓玄为楚帝,改元天康,流亡在益州、梁州一带。408年,桓谦被刘道规击破被杀,楚亡。

  【恭帝司马德文】司马德文是安帝司马德宗的弟弟,也是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母亲陈旧女以美色和善歌舞被孝武帝选入宫中,拜淑媛,生下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司马德文虽然生长在帝王之家,但少有皇族的娇纵,暴躁、傲慢,而是善良忍让,恭敬谦虚,从小就颇得父母喜欢,因为恭谦他也被世人所称赞。他的哥哥安帝是个白痴,口不能言,也分辨不出天气的寒暑变化和饥饱。但司马德文并没有嫌弃安帝,而是细心照顾,无微不至,并且一直追随左右,直到安帝被害前,他还亲自为安帝尝食物的冷热;天气变化,为安帝试穿衣服体会暖凉;安帝生病,他又侍奉于床前,使安帝过的比较安逸。可以说,安帝的一生,全仗其照顾,如果没有他的照顾,安帝恐怕活不了那么久。桓玄称帝,安帝被迁往寻阳,他随同前往。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桓玄挟安帝败走江陵,司马德文并没有因为要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弃安帝而去,仍然追随左右。桓玄被杀,刘毅等认为大局以定,没有乘胜追击桓玄余党。桓振趁机起兵,攻陷江陵,兵至安帝行宫,桓振骑马执戈,再阶前准备杀安帝,并瞪着眼睛质问安帝:“我们家族有什么负于国家的,你要把我们斩尽杀绝”?安帝不会说话,司马德文代答到:“这难道是我们兄弟的意思吗”?桓振听后认为确实有理,于是下马拜见安帝然后离开了行宫,使安帝又躲过了一次灾难,得以保存性命。

  刘裕起兵杀了桓玄,功高声显,权力逐渐集中到他一人手中,安帝虽被迎回京师,但实际上只是个傀儡而已。不过,刘裕确实是一个较有才干的人。桓玄出身于世家大族,豪强连手,取得政权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而刘裕出身寒门,毫无根底,特别是在东晋士族地主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寒族要想有所成就,要付出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刘裕执政后,他以自己作典范,威禁内外。他下令禁止豪强地主隐匿户口,会嵇地主虞亮隐匿千余人,被他处死,以后豪强肃然,没有人敢违抗禁令。刘裕东征西讨,伐桓玄,复晋室,镇压孙恩、卢循起义,后又灭南燕、后秦,在地主阶级中树立起较高的威望,取代东晋的条件日趋成熟。司马德文生长于帝王之家,对刘裕之心自然有所体查,因此更是片刻不离安帝,使刘裕派去谋害安帝的人总是没有机会。直到司马德文有病出宫看病,才被刘裕的亲信王韶之把司马德宗用衣服勒死在东宫。东晋王朝失权以后,以司马德文之力保护安帝免遭毒手,确实不是他力所能及的,但其忠心可见一斑。安帝从小痴呆,司马德文若有野心取而代之,是比较容易的。而他却照顾了安帝的一生,可见其善良、敦厚。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皇室中,象他这样不争权夺利,照顾一个白痴一辈子的人,还是不多见的。在人们心目当中,司马德文是一个贤王,他常为东晋的国祚担忧。在藩国时,他曾让随从做射马的游戏,有人对他说:“马是皇族的姓,你自己射杀它,是不吉利的”。他听后马上醒悟,非常后悔,就再也不玩这种游戏了。但是,眼看东晋王朝就要倾覆,他自感无力支持,便在佛教里寻求一点精神上的安慰。他铸钱千万,用来布施。又造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金身佛像,步行几十里,亲自到瓦官寺把这尊佛家圣物迎接到洛阳,以示诚心。司马德文本来就善良,信了佛教以后,更怀仁慈之心,常被大家称道。由此看来,司马德文是一个精神空虚、无所作为的亲王。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