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历代皇陵 >

第89部分

历代皇陵-第89部分

小说: 历代皇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辜湮С牵焱碜曰嵬巳ァ薄2幌胛罕骄墼蕉啵笥邪纬侵啤4藁劬凹撇幻睿勾幽厦糯壳幼撸溆喔鞑考涣酥鹘捕枷嘈优堋

  萧衍禁遏不住,也只好且战且退。此次战后,齐明帝为了加强雍州防务,特选萧衍为辅国将军兼领雍州刺史。498年,明帝萧鸾病死,太子萧宝卷继位。萧宝卷即位以后,诛杀大臣无数,文武群臣皆不自安,江州刺史陈显达起兵造反,但不过数日即被扫平。后豫州刺史裴叔业降魏,萧宝卷遣萧衍的哥哥萧懿为豫州刺史,负责征讨裴叔业事宜。平定裴叔业以后,萧懿被拜为尚书令、征讨水陆诸军事,当时,就有人劝萧懿废掉萧宝卷另立明主,但萧懿不听,500年10月,萧懿被萧宝卷赐死。500年11月,哥哥被害,萧宝卷就要攻打自己的消息传到襄阳,当天晚上,萧衍就请自己的心腹,州录事参军、襄阳令张弘策,州中兵参军吕僧珍,长史王茂,别驾柳庆远,功曹吉士瞻等来府中商议废昏立明的事情,大家闻听,踊跃欢呼,当即就组织了甲士千余人,马千余匹,船3千艘,并联络了荆州(14岁的南康王萧宝融时任荆州刺史)长史萧颍胄共同讨伐萧宝卷。501年3月,萧衍、萧颍胄共推萧宝融为帝。不久,萧颍胄病死,萧衍率军直取汉口,在加湖之战中,击败了萧宝卷的援军吴子阳,随即攻下郢州、江州,这年的12月进入建康。502年3月,萧宝融被逼自杀;4月,萧衍称帝,建元天监,建立了萧梁王朝。

  萧衍登基以后,鉴于刘宋,萧齐亡国的教训,总是勤于政务,孜孜不倦。即使是寒冬腊月,也是五更即起,批改公文,以至双手破裂。萧衍还注重纳谏,特诏令在东府前谤木肺石旁各置一函。凡布衣处士,要想直陈时事,有所建议,可投书于谤木函中;如有功劳未达,才不尽用,可投书于肺石函中。萧衍在全国率先提倡勤俭,他一顶帽子戴3年;一床被子盖2年;所穿的衣物,都已洗过数次;平时吃饭只以菜蔬豆羹粝食为主,并且每日只吃一餐,遇有事务繁忙,便喝点稀粥充饥。每当简选长吏时,务必求选廉平,并亲自于殿前召见,勉之以为政清廉之道。他下诏全国,如小县令有才干政绩者,即迁大县;大县令有才干政绩者,迁2000石。当时朝臣中有二人以廉洁著称,被分别提拔为内史、太守。于是上行下效,萧梁王朝吏治有了不少起色。萧衍和历代君主一样,也对开国元勋大加猜忌,梁王朝开国功臣首推张弘策、范云和沈约。张、范二人在开国之初就已相续去世,沈约是萧衍的好友,又助萧衍受禅登基,本应好好重用,但事实并非如此。萧衍先是重用徐勉、周舍,后又重用谢朏,最后起用寒士朱异,让其职掌权要20余年。沈约不被重用,虽不与计较,但常被萧衍呵责,不久即病重而死。萧衍对开国元勋如此刻薄,但对皇室权贵却是恩礼有加,关怀备至,甚至显得愚懦不堪。萧衍目睹了刘宋、萧齐亡国的教训,认为他们或由于皇帝专权引起王室互相残杀,或是皇权旁落而为大族所控制造成的。因此,他上台后,想通过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调整,即通过优待宗室,笼络士族等办法,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在刘宋和萧齐时代,为了加强对宗室诸王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典鉴”制度,即在诸王和刺史身边派驻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典鉴,其职责是监视诸王和刺史,并随时把他们的情况秘密报告皇帝,典鉴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担任。他们的职位虽然比较低微,但“盛行州郡,权重藩君”,诸王和刺史十分畏惧他们,诸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穿衣饮食,都在典鉴的严密监视和控制之下。典鉴制度显然不利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好转。因此,萧衍一上台就废除了这个制度,给予诸王以实权和优厚待遇,使宗室诸王十分感激。萧衍虽然总结了刘宋、萧齐亡国的教训,但他的改革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包庇宗室。萧衍的六弟、临川王萧宏大肆搜刮民财,奢侈无比。萧宏有装满银钱物资的库房100余间,其中光现钱就3亿多,布、绢、丝、帛不计其数,平日锁得紧紧的,有人怀疑并向萧延密告说萧宏私藏武器,萧衍亲自去检查,看到藏的是财物而不是武器,反而说:“阿六,你日子过得不错吗”。并且还一起喝酒到深夜,兄弟更加和睦。萧衍知道萧宏不会谋反,对他更加信任了。以后,萧宏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肆意妄为,后来竟与萧衍的长女永兴公主勾搭成奸,而且两人还秘谋篡逆,派二僮行刺萧衍,不料二僮稍事磨蹭,错过时机,被御卫捉住斩首。永兴公主自觉无颜再见父亲,回宫后即自尽身亡。萧宏得知事情败露而忧惧成疾,不久也病死。豫章王萧综是萧衍的次子,生母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萧宝卷的宫姬。被萧衍纳为妃后极为宠爱,仅7个月就生了萧综,504年萧综2岁时就被封为豫章郡王,邑2千户。19岁(521年)入朝为侍中、镇右将军。后吴淑媛色去宠衰,心怀怨恨,便将萧综7月所生之事告诉了萧综,萧综以滴血法印证自己为东昏侯之子。525年,萧综奉命出镇彭城,都督诸军。不久,北魏调临淮王元彧为东道行台,率军进逼彭城。萧衍恐怕萧综失利,便召萧综还朝,而萧综却单骑投降北魏。北魏见萧衍的次子来降,非常高兴,当即授萧综为侍中、太尉、高平公、丹阳王,邑7千户。萧综也改名为缵,字德文,萧综还特地为萧宝卷举哀,服丧3年。萧衍得知萧综投降北魏,大为惊愕,马上削去萧综的爵土,撤除属籍,改其子孙为悖氏,废吴淑媛为庶人。后来梁直阁将军陈庆之护送北魏降将元颢伐魏,萧衍听说萧综有南归之意,便让吴淑媛拿出萧综小时侯穿的衣服让陈庆之捎去,但萧综坚决不回。不久吴淑媛病故,萧衍又生怜惜之心,下诏恢复萧综的爵位,谥吴淑媛为敬,又封萧综的儿子萧直为永新侯。

  儒学在东汉末期已经开始衰落,尤其到了刘宋和萧齐时代已很少有人能通经史,三德六艺也早已被废。萧衍本人精通儒学,他深知儒家经学对于治理国家,维护政权的重要性,因而即位之初就下诏在建康设立五经馆(《诗》、《书》、《易》、《礼》、《春秋五经》),设置五经博士。每馆由五经博士一人主持,招收学生数百,由国家统一供给生活费用,学成后优异者给与一定的官职。因此,吸引了许多庶族地主到建康求学。在京师以外,萧衍也派博士、祭酒到州郡办学。萧衍曾亲自指导大臣制定吉、凶、宾、军、嘉王礼典一千多卷。萧衍虽然日理万机,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一看就是半夜,并亲撰了《春秋问答》、《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言》等计200余卷,王侯朝臣如有质疑,萧衍还亲为解释。于是四方郡国,趋学成风,云集于京师者不可胜数,萧衍在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就连北朝的士大夫也都投奔到了萧衍的手下。萧衍是一个狂热的佛教徒。萧衍早年信奉道教,并不信奉佛教。自到了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以后,可能是与名僧以及信奉佛教的文人名士交流的熏染,加之他精通儒、道和文学,知识的广博和兴趣的广泛,为他接受佛教提供了条件,由此转而信奉佛教。502年,萧衍在称帝后的第18天亲自到无碍殿受戒,取法号名冠达,成为中国古代帝王中唯一在位的和尚皇帝。504萧衍年正式宣布舍道归佛,亲自撰写了《舍道事佛文》,发誓信奉佛教,并要求王公贵族乃至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教,共同成佛。他宣布佛教为国教,以佛教为主,儒、道为辅。还亲自下诏修建大爱敬、智度、新林、法王、仙窟、光宅、开善等宏伟壮丽的寺院,分别供养数以百计千计的和尚和尼姑,并赠送土地和给寺院。如强买江南士族王骞在钟山的田产80多顷,施舍给了大爱敬寺。萧衍进入暮年,尤其是526年以后在萧宏、萧综两次事件的打击,62岁的萧衍更加看破红尘,更加沉湎于佛事,527年,为方便祭拜佛祖,萧衍命人在皇宫后面修筑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取梵语“以协同泰”之意,同泰寺有大殿6座,小殿及堂10余座,有高7层的大佛阁和高九层的宝塔,寺内供奉有十方金佛像,十方银佛像等。同泰寺规模宏大,在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首屈一指。萧衍还在皇宫后面开大通门直对寺门,以方便早晚由此门入寺拜佛参禅。由于萧衍的积极提倡,在他在位期间,各地建寺成风,造像成风,做斋会成凤,佛寺佛像遍地成林,萧梁王朝几乎变成了佛的国家。据史书记载,萧梁时期各地有佛寺2864所,僧尼82700人,仅在建康一带就有佛寺500多座,僧尼10多万。整个国家君臣子民都在香烟缭绕的殿宇内,匍匐在佛像前,诵经忏悔。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写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南朝当时佛教兴盛的真实写照。为表忠心事佛,萧衍竟于527年、529年、547年三次舍身入寺,所谓舍身,一是舍资财,即把自己所有的身资服用,统统舍给寺庙;二是自舍自身,即自愿加入寺庙为众僧服役。最后,群臣花了数亿钱才赎回了这个“皇帝菩萨”。萧衍还十分重视戒律,他不仅自己断绝女色,不食荤腥,还亲自撰写了《断酒肉文》,从多方面阐述了断禁肉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诏全国,今后祭祀宗庙神灵,不许再用牛羊猪等,此令一下,朝野为之震动。祭祀不可杀生,就意味着不能再吃肉了,由此群情汹汹,竟引动了朝廷的商议,拟用大脯(肉干)代牛,但萧衍坚决拒绝用牲。最后经再三请求,才允许用面粉捏成牲像祭祀。此令从而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僧徒食三净肉的习惯,对后世佛教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萧衍还诏敕名僧撰写佛经注疏,如命宝亮撰写《涅槃经》疏;命建元、僧朗撰写〈涅槃经〉注;命僧旻等编纂《众经要抄》88卷;命智藏纂集众经义理为《义林》80卷;命宝昌抄撮《经律异相》55卷,纂集佛教传来后,僧俗叙述佛理的著作《续法门论》70余卷。萧衍还三次敕编有关佛经目录,其中第三次由僧祐撰的《出三藏记集》是中国较为古老而且较为完备的佛经目录。萧衍恢复和提倡儒学,博得了文人学士的好感;大兴佛教,取得了寺院地主势力的支持。萧衍以此来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加之当时北魏朝廷内部也开始分裂,无暇顾及进攻南朝,所以萧衍统治期间基本属于偏安时期,战事较少。萧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唯一在位的和尚皇帝,还是我过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工于草书和隶书,还精通乐律,曾创制准器四具,名“通”;又制造长短不同的笛子12支以应12律。对于阴阳纬候、卜筮占决、骑马射箭,也无不精通,萧衍在学识上可称的上博学多才。唐代十八学士之一的姚思廉对萧衍推崇备至,认为通观古往今来为帝王人君,很少有像他那样“恭俭庄敬,艺能博学”的。据说,萧衍文思敏捷,能下笔成章,洋洋洒洒可万言,千赋百诗随手可作,一生著作颇多。他精通儒家经学,著有《周易将疏》、《尚书大义》、《孔子正言》等书典200余卷;他深谙佛道,著述有《制旨大温檄经讲疏》等书典数百卷;还著述有《通史》共600百卷(现已佚)。萧衍天资聪敏,顺手成章,还能随时解释群臣的疑问。后世的明朝人张溥把萧衍的著作收集并编成《梁武帝集》共一卷。该书辑录了梁武帝萧衍有关的诏令、敕、制、书、表、箴、序、文、诗赋等著作。

  萧衍虽然是个才子,但决不是一个明君。他也有历代君王贪婪残忍的一面,514年,萧衍不顾水工关于淮河沙土不坚,不可筑堰的警告,征发徐州、扬州的百姓,每20户出五人服徭役,共计20万人到安徽凤阳去修筑浮山堰,企图用淮水淹没北魏军队。当时,役夫搬运木石,把肩上的肉都磨烂了,而且疾病流行,尸骨满路,引来无数的苍蝇和野狗。到了冬天,有冻死冻伤无数,而修筑浮山堰的结果是,淮水上涨,冲毁大坝,沿淮河一带10万人被冲入大海。萧衍在位期间,百姓长期服役,却连野菜也吃不饱,导致大批人死亡。为了逃避繁重的劳役,大批人不得不卖身到大族庄园或寺院。对于逃亡的人,萧衍法律规定:一人逃亡,全家罚做苦役;百姓有罪犯法连坐,就是老人幼童也不放过。萧梁注籍的户口只有500多万人,而每年就有5000多人被判处两年以上的徒刑,监狱里罪犯塞得满满的。侯景之乱前夕,更是达到了“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的严重地步。所以,在萧梁一朝,农民起义的次数远比刘宋和萧齐两朝为多,规模也更大。547年,东魏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司空、司徒、河南道大行台侯景以河南13州为条件,投降萧梁。当时,满朝文武都认为侯景狡诈多变,反复无常,普遍反对。只由中书舍人、中将军朱异一人赞成,萧衍力排众议,以“得景则塞北可清,机会难得”为名,接纳了侯景,并封他为大将军、河南王、都督黄河诸军事、大行台,并派司州刺史羊鸦仁率兵3万去瓠城(今河南汝南县)接应。同时派侄儿、已故哥哥萧懿的长子、贞阳侯萧渊明率兵5万攻打东魏的彭城,以牵制东魏,结果萧渊明在寒山堰(今江苏徐州市外)兵败被俘。东魏大丞相高澄为了在南朝制造矛盾,使用反间计,向萧衍提出以萧渊明换回侯景。众臣都识破这是高澄使用的反间计,不可信,而又是朱异一人表示同意交换战俘,萧衍刚恃自用,复信说:“贞阳(萧渊明)旦至,侯景夕返”。没想到这封信被侯景截获。见到信中萧衍要出卖自己,走投无路的侯景便孤注一掷,于548年8月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以朱异乱政,兴师除奸为名起兵攻打建康。萧衍的子孙们虽都据重镇,拥强兵,但都不积极驰援,反而伺机夺取帝位。临贺王萧正德是萧衍六弟临川王萧宏的第三子,萧衍在没生儿子之前,养萧正德为子,称帝后,有了儿子,于是就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