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

第15部分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15部分

小说: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违抗他就不仅会受到责备而且会受到惩罚。因此,一旦他下令做那些他发布任何这
种命令之前置之脑后就会受到极为严厉的责备的事情,不服从命令就确实会受到更大的
惩罚。然而,立法者的全部责任,或许是要抱着极其审慎和谨慎的态度合宜而公正地履
行法规。全然否定这种法规,会使全体国民面临许多严重的骚乱和惊人的暴行,行之过
头,又会危害自由、安全和公平。
    虽然对地位相等的人来说,仅仅缺乏仁慈似乎不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作出很大
努力来实践那种美德显然应该得到最大的报答。由于做了最大的善举,他们就成了自然
的、可赞同的最强烈的感激对象。相反地,虽然违反正义会遭到惩罚,但是遵守那种美
德准则似乎不会得到任何报答。毫无疑问,正义的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合宜性,因此它应
该得到应归于合宜性的全部赞同。但是因为它并非真正的和现实的善行,所以,它几乎
不值得感激。在极大多数情况下,正义只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它仅仅阻止我们去伤害周
围的邻人。一个仅仅不去侵犯邻居的人身、财产或名誉的人,确实只具有一丁点实际优
点。然而,他却履行了特别称为正义的全部法规,并做到了地位同他相等的人们可能适
当地强迫他去做、或者他们因为他不去做而可能给予惩罚的一切事情。我们经常可以通
过静坐不动和无所事事的方法来遵守有关正义的全部法规。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和以牙还牙似乎是造物主指令我们实行的主要规则。我们
认为仁慈和慷慨的行为应该施予仁慈和慷慨的人。我们认为,那些心里从来不能容纳仁
慈感情的人,也不能得到其同胞的感情,而只能像生活在广漠的沙漠中那样生活在一个
无人关心或问候的社会之中。应该使违反正义法则的人自己感受到他对别人犯下的那种
罪孽;并且,由于对他的同胞的痛苦的任何关心都不能使他有所克制,那就应当利用他
自己畏惧的事物来使他感到害怕。只有清白无罪的人,只有对他人遵守正义法则的人,
只有不去伤害邻人的人,才能得到邻人们对他的清白无罪所应有的尊敬,并对他严格地
遵守同样的法则。
 
  
       



道德情操论(2卷…2篇)
第二章 论对正义、悔恨的感觉,兼论对优点的意识
  
    除了因别人对我们造成的不幸而引起的正当的愤怒之外,不可能有合适的动机使我
们去伤害邻人,也不可能有任何刺激使我们对别人造成会得到人们同意的不幸。仅仅因
为别人的幸福妨碍了我们自己的幸福而去破坏这种幸福,仅仅因为别人真正有用的东西
对我们可能同样有用或更加有用而夺走这些东西,同样,或者以牺牲别人来满足人皆有
之的、使自己的幸福超过别人的天生偏爱,都不能得到公正的旁观者的赞同。毫无疑问,
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
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因此每个人更加深切地关心同自己直接有关的、而
不是对任何其他人有关的事情;或许,听到另一个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死讯,会
使我们有所挂虑,但其对我们的饮食起居的影响远比落在自己身上的小灾小难为小。不
过,虽然邻居的破产对我们的影响或许远比我们自己遭到的微小不幸为小,但我们决不
可以邻居破产来防止我们的微小不幸发生,甚或以此来防止自己的破产。在这里,同在
其它一切场合一样,我们应当用自己自然地用来看待别人的眼光,而不用自己自然地会
用来看待自己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俗话说,虽然对他自己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
整体世界,但对其他人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虽然对他来说,自己的幸福可能比世界上
所有其他人的幸福重要,但对其他任何一个人来说并不比别人的幸福重要。因此,虽然
每个人心里确实必然宁爱自己而不爱别人,但是他不敢在人们面前采取这种态度,公开
承认自己是按这一原则行事的。他会发觉,其他人决不会赞成他的这种偏爱,无论这对
他来说如何自然,对别人来说总是显得过分和放肆。当他以自己所意识到的别人看待自
己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时,他明白对他们来说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之中的一员,没有哪一方
面比别人高明。如果他愿意按公正的旁观者能够同情自己的行为——这是全部事情中他
渴望做的——的原则行事,那么,在这种场合,同在其它一切场合一样,他一定会收敛
起这种自爱的傲慢之心,并把它压抑到别人能够赞同的程度。他们会迁就这种自爱的傲
慢之心,以致允许他比关心别人的幸福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幸福,更加热切地追求自己的
幸福。至此,每当他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他的处境的时候,他们就会欣然地对他表示赞同。
在追求财富、名誉和显赫职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以尽其所能和全力以
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他们不允许作
出不光明正大的行为。对他们来说,这个人在各方面同他们相差无几:他们不会同情那
种自爱之心,这种自爱之心使他热爱自己远胜于热爱别人;并且也不赞成他伤害某个对
手的动机。因此,他们乐于同情被伤害者自然产生的愤恨,伤人者也就成为他们憎恨和
愤怒的对象。他意识到自己会成为这样一个人,并感到上述那些情感随时从四面八方迸
发出来反对自己。
    正如犯下的罪恶越大和越是不可挽回,受难者的愤怒越是自然地增强一样,旁观者
因同情而产生的愤慨以及行为者对自己罪行的感觉也越是加深。杀害人命是一个人所能
使另一个人遭受的最大不幸,它会在同死者有直接关系的人中间激起极为强烈的愤怒。
因此,在人们和罪犯的心目中,谋杀都是一种侵犯个人的最残忍的罪行。剥夺我们已经
占有的东西,比使我们对只是希望得到的东西感到失望更坏。因此,侵犯财产,偷窃和
抢劫我们拥有的东西,比仅仅使我们对所期望的东西感到失望的撕毁契约行为罪恶更大。
所以,那些违法者似乎要受到最严厉的报复和惩罚。最神圣的正义法律就是那些保护我
们邻居的生活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其次是那些保护个人财产和所有权的法律;最后是那
些保护所谓个人权利或别人允诺归还他的东西的法律。
    违反十分神圣的正义法律的人,从来不考虑别人对他必然怀有的情感,他感觉不到
羞耻、害怕和惊恐所引起的一切痛苦。当他的激情得到满足并开始冷静地考虑自己过去
行为的时候,他不能再谅解那些影响自己行为的动机。这些动机现在对他来说,就像别
人常常感到的那样,显得极为可厌。由于对别人对他必然怀有的嫌恶和憎恨产生同感,
他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自我嫌恶和憎恨的对象。那个由于他的不义行为而受害的人的处
境,现在唤起了他的怜悯之心。想到这一点,他就会感到伤心;为自己行为所造成的不
幸后果而悔恨,同时感到他已经变为人们愤恨和声讨的合宜对象,变为承担愤恨、复仇
和惩罚的必然后果的合宜对象。这种念头不断地索绕在他的心头,使他充满了恐惧和惊
骇。他不敢再同社会对抗,而想象自己已为一切人类感情所摈斥和抛弃。在这种巨大和
最可怕的痛苦之中,他不能指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对他罪行的回忆,使他的同胞从心坎
里拒绝对他表示任何同情。人们对他所怀有的情感,正是他最害怕的东西。周围的一切
似乎都怀有敌意,因而他乐意逃到某一荒凉的沙漠中去,在那里,他可以不再见到一张
人脸,也不再从人们的面部表情中觉察到对他罪行的责难。但是,孤独比社会更可怕。
他自己的顾虑只能给他带来黑暗、不幸和灾难,忧郁预示着不可想象的折磨和毁灭。对
孤独的恐惧迫使他回到社会中去,他又来到人们面前,令人惊讶地在他们面前表现出一
副羞愧万分、深受恐惧折磨的样子,以便从那些真正的法官那里求得一点保护,他知道
这些法官早已一致作出对他的判决。这就是宜于称为悔恨的那种天生的情感;也就是能
够使人们产生畏惧心理的一切情感。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行为不合宜而产生的羞耻心;意
识到行为的后果而产生的悲痛心情;对受到自己行为的损害的那些人怀有的怜悯之情;
以及由于意识到每个有理性的人正当地激起的愤恨而产生的对惩罚的畏惧和害怕,所有
这一切构成了那种天生的情感。
    相反的行为必然产生相反的感情。那个不是根据无聊的空想,而是根据正确的动机
作出了某一慷慨行为的人,当他对那些自己曾经为之效劳的人有所期待时,感到自己必
然成为他们爱戴和感激的对象,并由于对他们表示同情,感到自己必然成为所有的人尊
敬和赞同的对象。当他回顾他据以作为行为的动机、并用公正的旁观者会用来检查它的
目光来检查它时,他还会进一步理解它,并以得到这个想象中的公正的法官的赞同自夸。
在所有这些看法中,他自己的行为在各方面都似乎令人喜欢。想到这一点,他心里就充
满了快乐、安祥和镇静。他和所有的人友好和睦地相处,并带着自信和称心如意的心情
看待他们,确信自己已成为最值得同胞尊敬的人物。这些感情的结合,构成了对优点的
意识或应该得到报答的意识。
    
 
  
       

道德情操论(2卷…2篇)
第三章 论这种天性构成的作用
  
    事实就是如此: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天性使人适应他由以生长的那种环境。人
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互相帮助的状况之中,同时也面临相互之间的伤害。
在出于热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相互提供了这种必要帮助的地方,社会兴旺发达并令
人愉快。所有不同的社会成员通过爱和感情这种令人愉快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好像被带
到一个互相行善的公共中心。
    但是,虽然这种必要的帮助不是产生于慷慨和无私的动机,虽然在不同的社会成员
之中缺乏相互之间的爱和感情,虽然这一社会并不带来较多的幸福和愉快,但是它必定
不会消失。凭借公众对其作用的认识,社会可以在人们相互之间缺乏爱或感情的情况下,
像它存在于不同的商人中间那样存在于不同的人中间;并且,虽然在这一社会中,没有
人负有任何义务,或者一定要对别人表示感激,但是社会仍然可以根据一种一致的估价,
通过完全着眼于实利的互惠行为而被维持下去。
    然而,社会不可能存在于那些老是相互损伤和伤害的人中间。每当那种伤害开始的
时候,每当相互之间产生愤恨和敌意的时候,一切社会纽带就被扯断,它所维系的不同
成员似乎由于他们之间的感情极不合谐甚至对立而变得疏远。根据一般的见解,如果强
盗和凶手之间存在某种交往的话,他们至少一定不会去抢劫和杀害对方。因此,与其说
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虽然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
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
    所以,虽然造物主利用人们想得到报答这一令人愉快的意识,劝戒人们多行善事,
但是她并不以为在这种善举被忽略的情况下,有必要利用人们害怕受到惩罚的心理来保
障和强制人们行善。行善犹如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而不是支撑建筑物的地基,因此作
出劝戒已经足够,没有必要强加于人。相反,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
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建造和维护这一大厦似乎受到造物主特别而宝
贵的关注。所以,为了强迫人们尊奉正义,造物主在人们心中培植起那种恶有恶报的意
识以及害怕违反正义就会受到惩罚的心理,它们就像人类联合的伟大卫士一样,保护弱
者,抑制强暴和惩罚罪犯。虽然人天生是富有同情心的,但是同自己相比,他们对同自
己没有特殊关系的人几乎不抱有同情;一个只是作为其同胞的人的不幸同他们自己的、
哪怕是微小的便利相比,也竟不重要;他们很想恃强伤害一个人,并且也许有很多东西
诱惑他们这样做,因而,如果在被害者自卫的过程中没有在他们中间确立这一正义的原
则,并且没有使他们慑服从而对被害者的清白无辜感到某种敬畏的话,他们就会像野兽
一样随时准备向他发起攻击;一个人参加人们的集会犹如进入狮子的洞穴。
    在世界各地,我们看到各种工具都被极其精巧地调整到适应其所要产生的目的;并
赞叹植物或动物的肌体内的每样东西都作了何等巧妙的安排以促成天性的两个伟大目的,
即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的繁衍。但是,在这些以及所有这样的对象中,我们仍然要把效
用从它们各自的运动和结构的最终原因中区别开来。食物的消化、血液的循环以及由此
引起的各种体液的分泌,都是为维持动物的生存这一伟大目的所必需的作用过程,但我
们从来不像根据它们产生效用的原因去说明这些过程那样,根据上述那些目的去努力说
明这些作用过程;从来没有推测血液循环或食物消化自动进行的过程,也没有对循环和
消化的目的抱有某种观点或想法。钟表的齿轮都被巧妙地校准,以适应制造它们的目的,
即指示时间。各种齿轮所有不同的运转,以最精巧的方式互相配合以产生这个效果。如
果它们被赋予一种产生这一效果的愿望和意图,不见得会运行得更好。不过,我们从来
不把任何此类愿望或意图赋予它们,而将其赋予钟表匠,我们知道它们是由一根发条推
动的,这表明发条所产生的效果同齿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