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的力量-连载-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如3M公司非常有名也非常有特色的“15%规定”:该规定有着悠久的传统,意在鼓励科技人员最多把时间的15%用在自己选择和主动提出的计划上。鼓励未经规划、可能意外变为成功发明的实验和变化。正是这项“15%规定”孕育出了无数的3M科技发明,孕育出了无数的新兴项目,其中就包括3M被广泛使用的“及时贴”。
3M公司还有一项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25%规定”:要求每个部门前5年推出的产品和服务生产的营收应占年度总营收的25%以上(从1993年起,比率提高到30%,期间缩短为前4年)。鼓励继续不断开发新产品(以1998年为例,3M公司106亿美元的销售额中有32%来自前5年推出的新产品)。这就解决了众多企业老产品吃老本、新产品推出慢的弊端,为企业基业长青奠定了坚实的业务基础。
3M还有“进步奖”颁给负责在3M公司内部取得创新事业成功的人,刺激内部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创世纪奖”则作为内部创业投资基金分配给开发原型及做市场试销的研究人员,一笔最多给付5万美元,支持内部创业精神与试验新构思。
3M的创新人员拥有“自营事业”的机会:3M人成功推出一种新产品后可以得到机会把这种产品视为自己的计划,由部门来经营(视产品销售额水准而定)以刺激内部创业精神,由此,3M鼓励小型、自主性部门与单位,1990年时有42个产品部门,每个部门平均年销售额大约2亿美元;工厂的中等部门规模为115人,分布在全美40个州,大多数设在小镇上。3M提倡“大公司内有小公司”,借以刺激个人首创精神。
相信读者对3M的创新理念与刺激创新的机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中国的企业如何开启创新的大门呢?创新当中最大的秘诀是什么呢?
谈到创新理念,怎样去打破惯性就变成了一件极为重要也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了。其实,如果高管对企业的发展担忧和顾虑,这恰恰是创新的好机会。因为“小富即安”、“自我满足”、“沾沾自喜”的心态绝对无法进行革命性的创新。所以,怎么样打破惯性,对企业的每一个高管、经理人来讲都非常重要。我们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并不是因为你的模式与战略是多么的正确,并不是因为你的未来多么的光明与美好,而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多年下来已经养成了习惯,于是,创新首先一定要打破惯性。
那么打破惯性的方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在思考时,在进行决策时,都会有“假设”,而把“假设”推翻,就是创新的开始。因此,所谓创新的方法,先寻找、挖掘出我们决策、思考时的“假设与前提”,然后探讨“假设与前提”是否绝对正确,如果能够推翻传统决策时的“假设与前提”或者是行业竞争对手都认为的“假设与前提”,那么,创新的可能就出现了。
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理解如何通过推翻传统的“假设与前提”来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如果我们假设“任何媒体都一定需要内容”,那就不会有分众传媒,这样一个5年时间里就在挑战传统媒体巨人——中央电视台的新媒体。分众传媒正是颠覆和推翻了“任何媒体都一定需要内容”的“假设与前提”,成为全世界第一家没有内容的媒体。过去传统的认识是“凡是媒体都要有内容”,没有内容怎么能叫做媒体?这是我们过去多年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我们决策的一个“假设与前提”,当分众传媒把这个假设拿出来讨论时,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如果我们假设凡是媒体都应该有内容,就不会有分众传媒的迅猛发展。
商业模式的力量 第二部分 第2章 商业模式创新(5)
如果我们假设“咖啡厅是让人来休闲的”,那么就不会有今天能够挑战星巴克咖啡的85度C咖啡,它在我国台湾地区已经超过了星巴克。咖啡不一定非得卖文化,依靠平价咖啡和新鲜面包,85度C在台湾两年半开出300家分店,营收、利润、市场占有率都打败全球咖啡老大星巴克。
过去我们认为打败星巴克几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它在全球有数万家门店,将咖啡店做成了一个巨大的行业,我们认为喝咖啡就去星巴克,星巴克的咖啡才是真正的咖啡。在星巴克绝不仅仅是喝咖啡,更多的是体验、文化、交流与休闲,坐在星巴克里,那种休闲的感觉,那种交流的感觉,那种文化的感觉,才是咖啡应有的品味,85度C咖啡推翻了这一“假设”,85度C咖啡说“喝咖啡就是喝咖啡,咖啡就是一种饮料”,85度C咖啡门店每一店面只有两三把椅子,并没有顾客在咖啡店里休闲交流。因为几乎所有来85度C喝咖啡的人都是外带。85度C咖啡并不强调传统餐饮门店的“翻桌率”,它只有一个概念叫做“外带率”,它90%的客户都是拿着咖啡去别的地方喝,这就颠覆了传统的咖啡厅模式,尤其是颠覆了已经非常成功的星巴克咖啡模式。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在咖啡厅喝咖啡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休闲、交流、交友等,星巴克则把咖啡厅的文化品味发挥到了极致。而在85度C咖啡店的创新商业模式里,咖啡厅不再是一个休闲、交流、文化的场所,咖啡就是咖啡,拿走就可以喝,这就颠覆我们对咖啡厅的传统认识。
都是店内现磨香喷喷的咖啡,85度C只要8元一杯,只有星巴克咖啡的1/3。最便宜的面包不过3元,蛋糕5元。店里挤满了买咖啡、选面包的顾客,在收银机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虽然价格便宜,但是85度C咖啡并不因此牺牲品质和口感。为什么85度C咖啡取了个这么奇怪的品牌名称?就是因为咖啡在85度时的口感最好,所以,85度C咖啡虽然每杯只卖8块钱,但是它的口感和品质都很好,咖啡来源于高品质的咖啡产地。
85度C的创始人曾经给媒体算过一笔账,每家店平均每天2000张单,一张单算两人,就是4000人,一张单大概22块,每天就是5万元,一个月就是150万,最高一家店面做到197万单月销量。从2007年上半年进入中国内地,85度C在内地已经开了29家店,单店每月平均营业额120万,单店净利润率20%。所以,咖啡虽然便宜,利润却很可观。这其中的秘密在哪里呢?
秘密就在85度C通过外带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店面房租。“我一杯咖啡8元,你要坐多久?坐半个小时我就疯了,座位不能太多。”85度C创始人这句形象而生动的话清楚地表明他对自己运营模式的深刻理解,他深深地知道房租恰恰是零售连锁最大的成本之一。同时,因为店面面积要求不大,因此,可选择的优质店面反而更多了,85度C选址尽量选在社区和商业区相结合的临街拐角处的最佳地段。
所以,85度C咖啡的成功就源自于它对人们传统假设前提的彻底推翻。我喝咖啡就是为了品尝咖啡的,咖啡未必一定是文化,未必一定要休闲交流,咖啡就是咖啡,你来85度C没什么其他目的,就是为了来喝一杯咖啡,为了提神、为了醒脑。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经典案例。如果我们假设“面包就是为了吃饱肚子的食品”,那么,就不会有“面包新语”(BreadTalk)。“面包新语”一家店往往就要投资一两百万,在上海到了每年情人节,情人们都去“面包新语”吃面包,作为情人节的活动之一,它代表了一种时尚和文化,面包不再是面包,而是一种时尚的文化。由此,快公司也不一定只在互联网上产生,新加坡“面包新语”成立3年就上市,是你能在全球买到的第一只面包股票。
商业模式的力量 第二部分 第2章 商业模式创新(6)
BreadTalk直译就是“会说话的面包”,利用面包讲故事,将生活中常吃的面包,赋予更多趣味和流行价值。比如电影《卧虎藏龙》上映的时候推出一款内藏腌肉面包,取英语腌肉bacon与“宝”的谐音,取名“卧虎藏宝”。另外,一款有眼睛有嘴巴的卡通脸造型的面包则被称为“上海侬好”。“面包新语”每推出一个新的产品,从款式设计到命名都花费很多工夫,“面包新语”认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只是一个吃饱肚子的东西。”这使得它在众多的面包店中脱颖而出,在这样一个成熟的市场里做到“与众大不同”。
当绝大多数同行都将目标客户放在掌握家庭食品预算的女性与年龄较成熟的消费群时,“面包新语”却看到,在上海年轻人比其父辈挣钱更多,消费能力更强。“面包新语”首次将上班族定为目标客户,尤其是年轻、时尚的18~35周岁的女性白领。
要接触这些目标顾客,选址准确很重要。传统的面包房,基本上都在社区和一些食品店里面。“面包新语”第一家店就选择了上海最好的A级商圈“来福士广场”。在一楼名表、高级品牌服装店的旁边开面包店,毗邻哈根达斯,光装修筹备就花费了大概200万元。上海的高端面包在35~4元之间,“面包新语”则差不多5~6元。可是高价并未拦住周围写字楼里的白领前来排队购买的热情。“面包新语”的销售额至少相当于一般面包店的四五倍。
一般面包店,传统观点认为是家庭的消费,通常采用暖色调,装修材料大多是砖头、木头,营造一种家庭温暖的感觉。而“面包新语”为了迎合新一代年轻人,玻璃、不锈钢、白色的大理石这些一般面包房不敢用的冷色调,全部被用来装修店面,明朗开阔。“把我们店里所有陈列面包的架子拿走,你再放上时装,绝对可以成为一个时装店。”这就是“面包新语”的文化品味。
虽然“面包新语”建立在传统食品的基础上,但追求对面包“体验”的完善,使它迎合了年轻男女的时尚追求,所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面包行业,创造出一连串的好业绩:80~120平方米的店面,每天营业额25000多元,每月80万,每年20%的增长,净利润10%。
“我们认定‘面包新语’不是食品业,我们提供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正是依靠这种独特的定位与商业模式,5年多的时间,“面包新语”已经在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城市开了100多家直营店和加盟店。今年,许多连锁企业都纷纷收缩战线,它却有80家店铺的发展计划,并打算在未来3年内扩张至500家。
所以,如果我们假设“面包就是一个吃饱肚子的食品”的话,就肯定不会有“面包新语”的诞生与成功。“面包新语”的成功就源自于对我们传统假设的彻底推翻。
因此,只要推翻传统的假设与前提,创新的机会就来了。正如我们上文所讲到的中国动向Kappa的案例,如果我们假设“运动服装只是在运动的时候穿”,那就不会有今天在中国红火一时的Kappa运动时尚装。中国动向2008年的销售额33亿元,毛利润率62%,净利率是40%,一年净利润就是13亿。Kappa服装并不是高科技,属于典型的传统行业,而且做服装的企业多如牛毛,国际企业、本土企业强手如林,但为何中国动向异军突起,短短5年就成为中国服装企业市值最高的企业?这一切主要依靠了资本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Kappa在中国走出了一条“运动时尚”的全新道路,这源自于Kappa的运动服装大胆地定义为不是单纯在运动场上穿的运动服,甚至在非运动场合穿着时间多于运动场合,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假设。
商业模式的力量 第二部分 第2章 商业模式创新(7)
综上所述,创新的方法就是首先要寻找出“你的假设与前提到底是什么”,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你有怎样的假设与前提?然后,再来探讨这个“假设与前提”是绝对正确的吗?是不能推翻的吗?如果我们更改了、推翻了、颠覆了过去我们所认为的各种各样的行业认识、假设,那么,创新的机会就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了。所以,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当然创新也绝不简单。创新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发现并找到我们决策的假设与前提,然后探讨与研究推翻和颠覆这些假设与前提,这就是创新可执行的方法。
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方式有很多种,本节笔者仅仅总结两种效果较明显、操作性较强、突破性较大的创新路径。第一种创新路径就是“跨行业、跨国界进行复制”,第二种路径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深入地与客户进行交流碰撞创造性思维探索寻找全新的机会。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种创新路径即“跨行业、跨国界进行复制”。这也是很多风险投资商经常所说的“copytoChina”(复制到中国来)。
很多读者会想,既然是复制,为什么还叫创新?其实,很多企业所谓的“复制”往往都只能复制外在的表象,往往都只能复制一个概念和一个提法,并无法复制到整个企业的关键性运营系统。
商业模式是庞然大物般的“系统”,并非只是一个概念、提法或方向。就像冰山一样,我们能够看到的海平面以上部分的冰山只是很小一部分,只占到冰山总体积的1/7~1/6,真正的庞然大物都是在海平面以下。撞沉泰坦尼克号巨型游轮的,并不是海平面以上的冰山,而是海平面以下的庞然大物。
商业模式也是如此,提出一个概念方向并不难,但是建立商业模式的庞大系统却有相当难度,我们的企业复制国外的项目往往只是在复制外在的表象、提法和概念,而真正的庞大商业模式系统还需要我们企业自身去建立,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依然是一种创新,甚至是一种高难度的创新。所以,“copytoChina”往往只是一个好的开始,商业模式的庞大系统依然需要企业家去完成,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外企业的外在表象,但是内在运转系统都还需要我们自身去完成,尤其是中国的本地化运作与国外的环境必然会有很大的不同,这都需要企业家进行调整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