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经济危机下的过冬必备书+谁是最后的 >

第7部分

经济危机下的过冬必备书+谁是最后的-第7部分

小说: 经济危机下的过冬必备书+谁是最后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前的中国和十几年前的日本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人民币面临着升值压力,中国也需要用低利率增强国内需求,大量的资本也在迅速流向房地产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黄皮书中,以大量篇幅分析了目前在世界各地蔓延的房地产热潮,并且提出“虽然中日的国情不同,但是以增大房地产泡沫为代价来扩大内需的教训不应在我国重演”,中国应该吸取当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第二部分 泡沫后的风暴

    第二节  泡沫后的风暴

经济出现大量泡沫,投机风气盛行,往往会引发一场剧烈的金融动荡,人们将其形象地称之为“金融风暴”。事实上,金融风暴并非在泡沫破裂之后才开始,当经济泡沫膨胀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时,必然会破灭,这个过程将迅速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最终形成金融危机。金融风暴,事实上就是经济泡沫破灭的过程。它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是人们记忆中最为惨痛的一次教训。

这场金融风暴几乎波及了整个亚洲,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无一幸免。对所有的东南亚人来说,他们过去曾拥有的一大笔财富在瞬间化为乌有。甚至亚洲之外的国家也受到了金融风暴的冲击。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袭击俄罗斯,使俄罗斯再一次滑到经济崩溃的悬崖边。不久,拉丁美洲及欧洲也感受到了它的震荡,连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也遭到冲击。直到1999年年底,遭受金融风暴冲击的亚洲国家才走出低谷,经济开始复苏。

热钱无孔不入,防不胜防。2007年1月19日,在《中国经营报》的一篇文章中,一个当事人以自己的经历对“热钱”进入中国的途径进行了描述。

张先生是江苏一家金融机构主管经济业务的负责人,目前,已成功地操作了十几亿美元的境外资金入境再进入股市,并因此在2006年赚得盆满钵满。他说最难的一次操作发生在2006年3月,外方要求在一个月内将7亿美元安全入境,并进入国内近千个股东账户。

只有这种级别的投资基金才会有如此魄力。当他回想起这7亿美元进入股市时境外操盘手的操作时,还心有余悸。如果按外商投资的办法操作这笔资金入境,时间上来不及。他只有选择走贸易和地下钱庄这两条成本最高的资金入境途径。

走贸易途径,基本的方法就是用虚高价格出口商品,获取差价。例如将国内价值1元的东西以100元的价格卖到国外,这样等于有99元的境外资金进入了国内。

同张先生所在的金融机构相关联的十几家企业,在2006年4月向境外基金在境外的公司出售了交易总额达到5亿美元的刺绣、雕刻等低关税或无关税的商品。

“热钱”就像是一群饿狼,随时在寻找机会扑向忽视了自我保护的绵羊。

在一国的金融市场出现泡沫的时候,“热钱”大量买入金融产品,进一步推高泡沫,而在泡沫达到一个极限的时候,它们又利用“做空”机制,将手中大量被高估的该国货币抛出,攫取高额的利润。在“做空”的交易中,利用金融杠杆可使这些资金呈数倍甚至几十倍的放大。

例如某人有1000万美元的资金,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之前,他可以利用这1000万美元做担保,从泰国银行贷入25亿泰铢,然后兑换成1亿美元。这实际上是泰国政府借出泰铢,而又用自己的外汇储备将这些泰铢买回的过程。当金融风暴到来的时候,泰铢剧烈贬值,这时此人只要拿出5000万美元以1∶50甚至更高的比例兑换成泰铢,就可以连本带利还给泰国银行,自己则获利近5000万美元。如果是做外汇保证金的交易,这个数字就更加可怕。按照规则,投资者只要付5%的保证金即可操作。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做1000万美元的交易,实际上只需要付出50万美元就可以了。

就是因为这种被称之为“杠杆效应”的情况存在,金融市场的风险会被“热钱”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放大。“热钱”的攻击一旦开始,大量流动性强的资金就会迅速撤离,加速泡沫的崩溃,股市、汇市纷纷暴跌,人们对国家经济的信心急剧下降,抛出股票、取出存款,纷纷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整个国家的经济会陷入恶性循环,甚至全面崩溃。

热钱一般以经济正在起飞的发展中国家为目标,这些国家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股市不断上扬、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吸引着大量热钱涌入,而当该国经济出现衰退的征兆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大量变卖以该国货币计价的资产,如外资拥有的股票、国债、投机性房产和土地等,换成他国货币之后离去,再寻找下一个机会。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临界点,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高企、股市房市泡沫高涨、热钱汹汹而来,金融风暴会出现在中国内地吗?2008年6月23日,星展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学家梁兆基表示,“如果今年通胀进一步恶化而出口没有明显受挫,意味着中国能承受的升值幅度将超过今年预期的10%,明年中国将遭遇更猛烈的热钱冲击”。

在次贷危机加速美国经济下滑的时候,它的影响也波及了中国,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机遇。如果我们能够适时采取合理的经济措施,把握住这次机遇,将加快中国走在世界经济前列的步伐。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第二部分 次贷危机带给我们什么(1)

    第三节  次贷危机带给我们什么

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的简称,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美国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美国银行对个人采取信用评级打分的制度,分数越高,信用就越好,在贷款时利率也就越低。

美国常用的信用分打分范围是325—900,如果贷款人的信用分达到680分以上,金融机构就可以认为借款人的信用卓著,可以毫不迟疑地同意发放贷款。如果借款人的信用分低于620分,金融机构或者要求借款人增加担保,或者干脆拒绝贷款。如果借款人的信用分介于620—680分之间,金融机构就要作进一步的调查核实,采用其他的信用分析工具,作个案处理。

按照正常标准,如果一个人的信用记分低于620分,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就不会发放住房贷款。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这些人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选择这种按揭贷款的人,一般都是房产贷款。在“政府鼓励居民拥有住房”的政策的影响下,许多银行对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这样的住房贷款一般被称为次级房贷。

美国的次级贷款业务本身是一件挺好的事,其出发点是为那些信用等级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提供贷款,让他们可以实现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在1994年—2006年间,有超过900万户的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次级贷款。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负面因素逐渐浮现,最终导致危机爆发。

从事次级贷款业务明显是高风险的投资,但是因为它的按揭贷款利率大约比基准利率高2%—3%,回报很高,所以很多银行和贷款公司还是趋之若鹜。为了争夺客户资源,从事次级贷款的机构推出了许多灵活的贷款方案,例如无本金贷款,三年、五年、七年可调整利率贷款,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等。

这些贷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的按揭支付很低而且固定,但是当优惠贷款时限过去之后,还款压力就会突然增加。贷款者们并没有把这太当一回事,他们认为在优惠时限到来之前,他们的房产的增值部分就足以让他们连本带利还清房贷,而贷款机构也大肆向民众灌输这种“稳赚不赔”的理念,其结果就是许多不需要住房的人也纷纷加入到贷款行列中来。

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很清楚这些贷款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他们将这些贷款进行证券化,也就是说将这些贷款的债权出售出去,用一部分利息收入为代价来分散风险,这种债券叫做CDO(债务抵押凭证的缩写)。发行的证券通常会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等级越低,风险越大,收益率也就越高。

CDO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风险依次升高,高级CDO占所有贷款的80%,中低级各占10%。一般来说,如果贷款出现问题,将首先出现在风险最高的低级CDO部分,也就是说,如果贷款还不上,银行先赔的是这部分钱。在房地产市场不出现崩盘的情况下,高级CDO还是非常安全的,因此美国的资产评级机构往往将这部分债券评为AAA级别,也就是风险最小的优级债券。

2002年,美国房地产价格疯狂上涨,而CDO也被投机商们越炒越热,投机商们仍不满足,又利用CDO作为风险抵押,衍生出一系列的金融产品继续炒作,在杠杆效应的作用下,利润成倍扩大。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第二部分 次贷危机带给我们什么(2)

    所有的人都被高额的利润所诱惑,忘记了在利润背后成倍放大的风险。随着这张“大饼”越做越大,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大量资金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在此种情况下,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借以压抑通货膨胀。可是,利率提高后,那些本来缺钱的穷人变得还不起贷款了,这导致次贷市场还贷拖欠比例迅速上升。

2006年,美国房价开始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限也在这时到期,次级贷款者们无法偿还贷款,又无法将房屋出售或者抵押,据美国按揭银行家协会估计,2006年获得贷款的美国人,有30%可能无法及时偿还贷款,这条脆弱的资金链因此开始断裂。

在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之下,贷款机构连本金也收不回来,造成大量亏损,而由此发行的债券自然也不值钱了,持有这些债券的机构和个人损失惨重,继而波及其他金融领域,股市暴跌,使更多机构和个人出现亏损,无法清偿贷款的人数继续增加,美国经济进入了恶性循环。

2007年,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说,美国经济已经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了,已经进入了衰退期,并且衰退期的长度和深度可能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自8月9日至30日,美联储已累计向金融系统注资1472。5亿美元,以防次贷危机恶化。

这次由美国房地产市场低迷引发的危机的影响力早已超出房贷和美国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最大变数。次贷危机首先波及欧洲,整个欧洲的房地产市场都开始降温,同时信贷市场也在恶化。

2007年9月,英国的银行遇到了160年里的第一次挤兑,仅14日当天,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银行——诺森罗克银行约有10亿英镑(约合20亿美元)的存款被储户提走,当天该行股价剧跌24%,并导致英国股市金融股整体走低,至2007年年底,伦敦、法兰克福等地的银行已损失数十亿美元。2008年5月,法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2点,倒退到了2005年年底的水平。2008年6月,德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挫至4。9点。欧盟的经济分析人士指出,物价快速上涨导致消费欲望不断萎缩、欧元汇率居高不下、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引起海外订单的大幅减少,使欧洲企业承受着来自国内外两方面的压力。雪上加霜的是,欧洲股票价格此时正处在六年来的最低水平。

相似的情形同样也出现在亚洲。日本政府公布的月度经济报告显示,从2008年3月份到5月份,日本经济整体继续处于“增长停滞”状态。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于今年6月27日发表的《2008年亚太经济社会调查》报告中称:“最糟糕的情况是美国经济陷入停滞局面,这时经济出口依赖度较高的韩国、新加坡、台湾三个国家和地区将遭受最大打击。”

2008年2月12日,为避免房贷违约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美国政府和六大房贷商提出“救生索计划”,以帮助那些因还不起房贷而即将失去房屋的房主。次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签署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大幅退税,刺激消费,进而刺激经济增长,避免经济陷入衰退。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第二部分 次贷危机带给我们什么(3)

    3月14日,美联储决定,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提供应急资金。7月13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救助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提高“两房”信用额度,并承诺在必要情况下购入两公司的股份。

7月26日,美国参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房”股票。9月7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以避免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发生。

但美国政府亡羊补牢的措施似乎已经晚了,次贷危机已经引发了美国金融机构的连锁反应,美国政府连番出手相救,但终究无法挽救所有的金融机构。

2008年9月15日,美国有着158年历史的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而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也在同一天忍痛出让控股权给美国银行,华尔街迎来了一百年里最黑暗的一天。当天美国股市大幅低开,随后一路下滑。

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504。48点,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下挫4。71%,为“9?11”恐怖袭击后股市重开当日以来的最大跌幅;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3。6%。

雷曼兄弟的破产将不可避免地加速和加深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系统的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