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股市的逻辑-网络完整版 >

第1部分

股市的逻辑-网络完整版-第1部分

小说: 股市的逻辑-网络完整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股市的逻辑


此版本从贴库整理,仅供个人参考。作者已出书,全面内容请见实体书。

    (1)以前没有进入证券这个行业的时候,总觉得这个行业很神秘,觉得这个行业来钱很快,每个从业人员都西装笔挺,尤其是电视上的那些牛人,一个个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说话的时候神采飞扬,俨然股神转世,于是心向往之,总觉得自己也该做那样的牛人。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觉得这个行业要学的东西太多,自己懂得太少,什么东西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的,什么MACD,什么KDJ,什么波浪理论,江恩理论,一个个似乎都很神奇,于是拼命学这学那,有时候自己夜里看盘能看到两点。等到这个行业做久了,渐渐地我也慢慢成为众人口中所谓专家的时候,却又平生出很多的感慨,有了一点想写点什么的冲动。有人说冲动是魔鬼,但我却只想谈点股市里的事,写点股市里的逻辑。在接下来的帖子里,我不想写过多关于数据、图表的东西,因为这一类的话题已经被谈烂了;我也不想写过多关于行情分析的东西,因为这一类的东西每天都有成堆的人在说,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我总认为对于没有太多专业知识的读者来说,要了解诸多繁杂的股票知识,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其实,股市的逻辑原本很简单,各种所谓理论和分析方法把股市妖魔化了,我会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讲点股市中暗藏的逻辑。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行,希望能用力顶我,这样我有继续写下去的动力。欢迎大家灌水,拍砖。

(2)  我想写点什么的冲动最初是从营业部门口的那个早餐车开始的。
      北京早餐是一项从2002年6月就开始实行的健康便民工程,实施的初衷主要是解决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同时为市民吃早餐提供更多的便利。我所在的证券营业部的门口就有这样一辆早餐车,就有这样一个昔日的下岗工人,一位50多岁的大妈。她几乎是最早的一批北京早餐从业者了,从2002年7月开始就一直在营业部门口蹲点,一干就是八年。
      这个大妈的经营品种有包子、小糕点、小吃、茶叶蛋、豆浆等,她的茶叶蛋特别好吃,一个八毛、一块五两个。我经常买她的东西。四个茶叶蛋,外加一杯豆浆,就是我的一顿早餐。一来二去,我和大妈也就混熟了。
  有一回,我问她,”大妈你每天都在这里卖茶叶蛋,我都看你卖了好多年了,生意还好吗?挣钱吗?”
  “其实,我不靠卖茶叶蛋挣钱的”大妈回答。
  “那靠什么挣钱?”我奇怪了。
      “我靠炒股挣钱”大妈回答。
      “靠炒股挣钱?”我更奇怪了,”您为什么这么自信能靠炒股挣到钱呢?”
      “道理很简单啊”大妈有了几分得意,”我在这个证券公司门口卖茶叶蛋,每天都带100个来,如果在当天卖出的茶叶蛋在20个以下,我就满仓进;如果销量在20个到60个之间,我就持有,如果连续一周都能能卖完100个蛋,我就出货了。”
  “如果一个都没卖出去怎么办?”我又问。
       “那就只能说明一种情况,就是你们证券公司的人都穷得吃不起蛋了,那一定是百年未遇的大熊市到了,我会把我的早餐车都卖了,拿出所有的钱入市。”大妈坚定地说
  我又问:”那您现在挣了多少钱了。” 
  “这是秘密,反正有不少。”大妈颇有几分神秘。
  真有这么神?我很怀疑。茶叶蛋的销售数量真的和股市行情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或许大妈说的有几分道理。
  大妈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投资者,连证券营业部和证券公司的区别都无法分清,居然能想到茶叶蛋的股市投资学。即使不能算是后无来者,应该也是前无古人了吧。
  或许,我也应该去卖茶叶蛋……
  回到家,我开玩笑似地把我的”重大决定”和妻说了一下。妻不以为然地笑了,说:”你脑子进水了?好歹还是研究生呢?就这点出息?你就不想想这里面有什么道理?”
  对啊,我恍然,这里面肯定是有股市的逻辑。
  
(3)茶叶蛋的股市逻辑
      茶叶里有什么样的股市逻辑呢?大妈的早餐生意是在证券营业部门口进行的,那么她的顾客主要就是两种:第一种,证券公司工作人员;第二种,经常来营业部里做交易的股民。
      她的顾客群是有区分的: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是常客。他们天天都是要来上班的,只要习惯了买她的茶叶蛋吃,就应该会天天买,比如说我就是这样,我和我的同事们购买茶叶蛋的数量每天大体都是固定的。经常来营业部里做交易的股民,他们是散客。他们购买茶叶蛋的数量和股市行情的好坏有密切关系。行情好的时候来的人多,买茶叶蛋的人也就多,当行情到顶点的时候,人声鼎沸,100个蛋全部卖完的情况很肯能会出现。行情差的时候来的人少,买茶叶蛋的人也就少,当行情低迷到最低谷的时候,门口罗雀,散客们一个不买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这时候,买蛋的可能就只有我和我同事们了,这应该就是大妈说的低于20个蛋的情况。
      这么一分析,大妈研究出来的茶叶蛋理论还真的暗含股市的逻辑。
      我开始留心观察起生活,并有意识地把他们和股市联系起来,结果发现在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逻辑。

(4)公交车上的股市逻辑
      曾经有一个周末,我去营业部里给股民们讲课。在公交车上的时候,我想在讲课之前,最后再准备一下讲课的内容,于是看起了《艾略特波浪理论:市场行为的关键》这本书。
  结果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小伙子看到了,很好奇地问我看的是什么。我告诉了他,并问他炒不炒股。他说不炒股,但很感兴趣。于是和我攀谈起来。得知我是证券公司的证券讲师后,并且正要去讲课后,很激动,也决定和我一起去,他的女朋友也决定陪他一起去,而他们原本是要去西单商场买衣服的。
  这时候,坐在我前后左右的好几个陌生人参与到了我们的谈话中来,最后大家交谈的结果就是几乎所有参与谈话的人(除非真是有事走不开的),都去听我的讲座去了。
  上面的这件事情发生在2006年,2005年到2007的那波牛市中前期的时候。
  到了2007年,我再坐公交车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很热烈地讨论两个话题,炒房和炒股。买得起房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还是讨论股票的人多。行情最顶点的时候,甚至从车头到车尾每挪一步都能听到有人在说他的股票赔了或者赚了。
  这个世界怎么了?所有人都疯狂了?每次坐车,我都这么想。这时候,我的心中是特别惶恐的,因为我生怕暴露自己是证券公司的分析师,而围上来一大堆的”所谓”热心股民。
  而到了2008年,情况似乎变了。2008年开始的时候,车上还能听到有人讨论股票,当然这时候大家都是在讨论赔了多少钱、政府会不会救市和什么时候才是底。到了2008年末的时候,这样的讨论就很少听到了。
  所有人都远离股市了?我也很惶恐。
  于是,有一次,我特意做了一个实验,拿了一本16开的大大的马丁。J。普林格写的《技术分析》在公交车上翻阅,很多人都看到了,却装作视而不见。我把翻书的声音变大了一些,终于有人说话了:”还看这个有什么用?赔都赔死了。政府也不救市。”这时候,很多旁边的人也都用鄙视的眼神看着我,那目光就像看一个傻子。
  哦,原来他们都还在里面,只是不关心了,或者说麻木了。
  到了2009年,行情再好起来的时候,公交车上讨论股票的声音又出现了。而我却已习惯了这一切。
  公交车上也是有股市逻辑的:公交车上大家讨论股市的热烈程度与股市行情成反比。当公交车上所有人都陷入疯狂的时候,牛市的顶点可能已近在眼前;当连续几个月在公交车上都没有听到有人谈论股票的时候,熊市的低谷可能也快要到来。

(5)网络论坛里的股市逻辑
      网络论坛里也是有股市逻辑的。
      2007年,行情火爆的时候。网络上的各大股票论坛,随时可见有人在热烈地讨论股票,大家都在很热情很用心地灌水,大多数的人都在秀自己挣了多少多少钱,或者传授所谓的炒股绝技。各种强贴层出不穷。诸如,”2000万不是梦”、”短线实盘(目标一年翻三倍)”等这样的牛贴随处可见。写的人写得激情澎湃,看的人看得津津有味。
      2008年初的时候,帖子的主题已经换成了诸如”下跌中继还是启稳回升”、”也就是个诱空”这样对股市还抱有希望的帖子,很多人都认为牛市还没有结束。
      2008年中期的时候,类似”断头铡刀早有征兆,刀口舔血快意人生”、”暴跌倒计时,月底站上XXXX点”这样的帖子随处可见。因为,这时候大家已经把下跌做为了一种习惯。甚至还出现了类似”今天下午幸亏跑得快,才损失了不到2万余元!”这样的帖子,赔得少都成了值得庆幸的事情。
     2008年年底的时候,翻看所有的帖子,主题却换成了”有没有天理啊”、”中国股市除了暴涨就是暴跌”这样的帖子。所有的帖子似乎都只剩下了两个字——”绝望”。这时候熊市的末期也就到了。
      在股票论坛里,看了100个帖子,有95个都是说将来要上涨的,可能牛市顶部已经到来;如果有95个说将来是要下跌的,可能熊市底部已经到来。这就是网络论坛里透露出来的股市逻辑。
  
(6)证券分析师的股市逻辑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美国人做了有趣的实验,让一群投资专家与一群大猩猩比投资业绩,专家根据多年经验选股,而大猩猩的选股方法是把吃完香蕉剩下的香蕉皮扔向写满数字的墙上,扔中哪个数字就选相应代表的股票,结果居然是大猩猩赢了!这个实验并不是说猩猩比人聪明,而是告诉我们专家们强不到哪里去。
  在第一章中,我们早已说明了股票市场无专家的道理。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证券分析师们,他们对股市的看法根本就是不理性的。当兴趣成为工作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煎熬。当股票分析成为工作的时候,也难免会带有感情色彩。证券分析师很难站在中间的立场上说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行业景气程度高的时候,这个行业里的所有人都会因此受益,这个行业里的人都希望这个行业永远景气下去。证券行业和别的行业一样,当证券行业景气的时候,证券行业里的所有人都会因此而获益,因此,证券行业里的人也希望证券业永远景气下去。什么时候证券行业会景气呢?牛市来临的时候。这个时候,股票不断上涨,交易量不断增加,新股也不断发行上市,证券公司通过股民的日常交易所赚取的佣金收入和新股上市所赚取的承销收入迭创新高,作为行业旗帜的证券分析师们,此时的收入也似也是在不断提高的。反过来,当熊市来临的时候,也是证券业不景气的时候。股票价格不断下跌的时候,佣金收入不断下降,分析师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关心则乱,因为和切身利益相关,所以证券分析师进行股票分析的时候,往往会加入人为的感情因素,难免会有失之偏颇的地方。这就是证券分析师的人性弱点。
  由于做股票分析的时候,参杂了太多情感的因素,所以证券分析师的话并不可信。但是,用他们的观点来验证”茶叶蛋的股市逻辑”却是可以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证券分析师是”最坚定的多头”。我们已经知道,从感情上来说,证券分析师希望证券业永远保持景气,最不愿意看到股市下跌,也最不愿意承认股市行情变坏。他们很少会亲口承认熊市。如果熊市真的来了,分析师们通常会很有艺术性地说:”预计股市将震荡一段时间,注意逢低介入,逢高减仓。请做好波段操作,高抛低吸。”如果下跌的幅度太大,实在不好交待,他们又会说:”预计股市将在XXXX点位到XXXX点位的区域内做宽幅震荡。”几百点也可以理解成是宽幅震荡,几千点也可以理解成是宽幅震荡,说了等于没说。
  大家可以想想看,如果连这样坚定的最后的看多者,都看空的时候,说明什么问题呢?那肯定是熊市快见底了。如果仅仅一个分析师看空还不足以为信的话,那么多个,甚至所有分析师,所有证券研究机构,都异口同声,一致看空的时候,那么熊市的底部就真的有可能已近在眼前,甚至已经到来了。
  当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证券分析师们的看法来验证牛市是否见顶,是很难办到的。道理很简单,因为证券分析师是最坚定的多头,股市稍有反弹,他们往往会出奇一致地认为是牛市来了,或者中级反弹已经出现。

(7)媒体上的股市逻辑
  大家经常会看到看到媒体会发布类似这样的报道:披露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透露某只股票的题材,刊登股票价格一览表、发布股评家们的预测、揭示上市公司的快讯和种种提示、备忘录等。而且经常很多媒体会出现高度一致的情况:以翔实的资料,用貌似真实、准确、公正的态度,透露出同一个信息——某股票要上涨或要下跌。这种情况下,股民会相信这只股票必涨无疑或必跌无疑。
  其实,很多报道是撰稿人设置的一种圈套,引诱广大股民钻进来或被震荡出局。庄家要对某只股票建仓的时候,新闻媒体就可能会接连对其大加贬低,指出K线图走势不好,技术指标越来越坏,业绩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产业前景不佳,市盈率偏高,加上个股推荐榜上无名等等足以催垮散户持续信心的利空。使得散户们纷纷割肉出局,于是,庄家达到控盘目的。此后,等庄家准备开始拉升时,新闻媒体则开始一反常态,开始吹捧这只股票企业有了转机,今年可能盈利XX亿元,调整已经结束,有反弹要求等等。散户被诱又连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