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源看红楼-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要对诗词文字的使用特别关注呢?因为有些比较情绪化的人和其他人相比,在赋诗填词时由于性格、情绪甚至潜意识的影响,对不同条件固然会有不同反应,而且在相同条件下作出的反应也会留下自己独特的心理指纹。表现在文字上就是对语区、语料的选择、组合与节奏会产生特定指向。黛玉在几次受到强烈的情感震颤时,都写出长篇歌行或三首以上的诗篇,并在语词组合上有明显的悲字大量使用,重点悲字高频连用,节奏变化快,问句、叹句多等特点。最典型的是占黛玉诗作全部字数五分之一强的《葬花诗》,是她去怡红院时晴雯误会不开门引起她的怀疑、担心和悲伤时所写。全诗悲字多达74个,占20%。其中表示死亡的就有10个,最后八句56字中就集中了8个,还有“未卜侬身何日丧”,“他年葬侬知是谁”,“花落人亡两不知”三个充满强烈哀伤情绪的问句和叹句,真是字字泣血,句句啼泪。宝玉被父亲毒打后让晴雯赠帕传情,黛玉虽然深为感动,却又担心宝玉的真情未必能够得到家长认可。在这种复杂情绪下,她连写了三首绝句,84字中竟用了23个“泪、泣”以及和流泪相关的字,加上“伤悲”等总共达28个。再如由于说起自己“无依无靠投奔了来”,下人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等,这种痛苦的情绪就集中表现在了《秋窗风雨夕》中,20行140字,用了15个“秋”,常常是一句两个,一联四个,造成一种十分浓重的悲凉肃杀凄厉的气氛。全诗悲字多达41个,占总字数三分之一。同一悲字的大量复用,高频迭用,从而大大加重了某词表达的中心情绪。这已经成为黛玉诗词的突出风格。有时候虽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让她心酸之事,但由于这种情绪已经变成了心理积淀,凝固成了某种心理图式,诗词语言便会出现惯性指向。
道德评判上宝钗不如黛玉
不过要论诗词水平的高下,林黛玉和薛宝钗很难说谁更高一些。比如宝钗的《螃蟹咏》,堪称千古绝唱。她们的主要区别是诗歌观念不同,诗歌风格迥异。由于黛玉在诗词中倾注的是满含血泪的真情,因此更加动人,一些名句也比较易于为读者所记住。如果给她俩出诗集,那么《林黛玉诗集》的销路肯定比《薛宝钗诗集》好得多。当然啦,林黛玉也罢,薛宝钗也罢,她们的诗词都是曹雪芹写的,著作权可不能弄错了。曹雪芹能够把不同人物的诗词写得水平、风格都不一样,而且还都暗示了她们各自的命运,真是奇迹。普天下岂有第二人哉!
作为艺术对象与生活对象的比较
在贾府,连贾母的命根子宝玉和荣国府执掌大权的王熙凤别人尚且“虎视眈眈”,别人对黛玉说个闲话什么的就很自然了。而她由于父母双亡,所以心理上特别容易受到伤害。这种脆弱心理必定爱生气,多疑,不容易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容易自我孤立。这是黛玉不如宝钗之处。
从性格上来说,黛玉是情感型、外向型的,率真;宝钗则是理智型、比较内向,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但是自清代以来,一直就有人认为宝钗奸诈虚伪。我觉得,这正是曹雪芹运用真真假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写作手法的成功之处。有时候是咱们读者自己误读,有时候可能是作者有意识地将读者引入误区,慢慢让读者自己再走出误区,从而得到更多的审美情趣。王熙凤对她的评论“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常常被用来证明宝钗虚伪,会做人。宝钗在贾府是亲戚,是客,所以她对贾府的事轻易不表示意见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封建道德规范的要求,并不虚伪。而在她姨妈王夫人让她和探春、李纨共同管理大观园时,薛宝钗接着探春的话侃侃而谈,对那些负责承包的婆子、媳妇们指出,为什么应当拿出一部分收入来与院子内外左邻右舍们分享的道理,两段话说了几乎有1000字!如果说探春表现出一个大经济学家的水准,提出了承包制(当然这是曹雪芹的思想,当时这种思想在西方也刚刚兴起),那么薛宝钗就表现出一个大政治家的风度。她提出的主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实行承包制这种财产再分配的情况下,如何照顾到左邻右舍,保持大观园下层社会的和谐。要论管理才干,林黛玉就不如薛宝钗了,再说她也没有兴趣呀。要不是有紫鹃,恐怕她连潇湘馆都管不好。
薛宝钗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抽到的诗签“任是无情也动人”,她虽然有时无情,却也有十分动人的一面,这不仅是指她美丽、博学、多才,还有其他一些优点。在群体中生活,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很重要的修养与能力。薛宝钗的“会做人”,常常被认为是虚伪,我不认为是这样。薛宝钗的悲剧恰恰在于她极其真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并且也真诚地劝别人这样做。她批评黛玉在行酒令时引用《牡丹亭》、《西厢记》的词语,说什么“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的倒好”等等,恰好证明她真诚。有些人是被迫作为牺牲,而薛宝钗是自觉地把自己放在祭坛上作为牺牲,这正是她的悲剧性的深刻所在。
黛玉和宝钗究竟谁优谁劣,除了对这两个艺术形象作客观的具体分析外,关键在于要考虑到艺术欣赏对象和生活对象两个方面的区别。以不同的标准衡量,黛、钗各有短长。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黛玉和宝钗都是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很难分出高下。“林妹妹”博得那么多人的好感与同情,甚至成为某些长得美丽瘦弱、爱哭、爱耍点小脾气少女的代名词。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薛宝钗形象的刻画难度更大,因为她很难看清楚,说清楚,有更多的让人反复琢磨的东西。就像达·芬奇的那幅名画《蒙娜丽莎》(又名“永恒的微笑”)一样,蒙娜丽莎在笑么?没有。仔细看看,仿佛是在笑,有那么一丁点儿笑意。是什么样的笑?冷笑?讥笑?恶毒的笑?还是发自内心快乐而有所克制的笑?每个不同教养,不同心情的人,会有大不一样的看法,永远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也不需要。薛宝钗就属于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形象。
从道德评价上来说,黛玉显得格外清纯、率真,对爱情追求的执着,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觉,对封建礼教的某些反抗,都比宝钗强得多。宝钗最大的缺点就是有些冷酷无情,有点过于世故,封建意识浓厚,缺乏自我意识,她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她自己酿成的。因此在道德评判上宝钗不如黛玉。
女性中的佼佼者
尽管从艺术评判来说,许多人可能更喜欢黛玉一些,但是作为生活对象,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宝钗。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艺术欣赏可以保持距离,审美客体(艺术品)和审美主体(艺术欣赏者)之间没有功利关系。因此艺术形象的缺点并不会转化为审美主体实际上遇到的麻烦,有时候这种缺点还会给人们的审美带来快乐。但是作为生活对象,比如找对象,让一个女孩成为自己的妻子或儿媳妇,成为生活中的实际存在,那么双方就时刻存在着功利关系。黛玉是诗人气质,只会做诗,不擅做人。她健康状况欠佳,爱生气,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缺乏管理才干。而这些正是宝钗的长处和优势。尤其是到了现代,封建道德观念已经不成为现代女性的问题,因此宝钗身上不可接受的东西相对比较少。相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为人宽容,会关心人,善于持家,比较健康,这些都是男子择偶必定会考虑的因素。
黛玉和宝钗都是曹雪芹倾注了极大爱心的少女,对黛玉更多一些。她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而二人所长相加则是曹雪芹理想中的少女,所以“钗黛合一”既反映了曹雪芹的愿望,也表明了他的无奈。周思源看红楼五辣俱全凤辣子并列“女一号”
《红楼梦》数以百计的人物中,贾宝玉自然是无可争议的“男一号”,那么谁是“女一号”呢?从和贾宝玉的关系来看,当然非林黛玉莫属。但是从在整部小说中所占的比重来看,王熙凤要略大于林黛玉。这是因为,《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条是以宝黛钗感情纠葛为中心的爱情线,这是明线;另一条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家族败落和社会衰落线,乍一看不那么明显,所以是暗线。站在两条主线联结点上的重要人物有不少,如贾母、王夫人等都是。但最重要的是三个人,男的当然是贾宝玉,女的就是林黛玉和王熙凤。
在前八十回的前半部分,林黛玉在进府、含酸、葬花等回中处于显著地位,在宝、黛、钗三角关系中总是扮演着一个主动者的角色,她和男一号贾宝玉的对手戏也加重了她的女主角地位,因此女一号的位置十分明显。但是王熙凤在进府、惩瑞、理宁、出殡等多回中有大量的戏,也经常处于中心位置,人物性格十分鲜明、丰满。从总体上看来,戏份不下于林黛玉,五辣俱全凤辣子茉莉粉替去蔷薇硝如果不说是并列女一号,也相差无几。但是四十五回林黛玉和薛宝钗剖心交谈,解释疑团之后,二人的疙瘩基本解开了。宝、黛、钗三角关系构成的矛盾虽然没有彻底消解,不过在前八十回的后三十五回里已经不尖锐,不明显。小说的这条主要线索大为削弱,而家族败落线则变得明显起来。五十九至六十一回由于丢失茉(莉粉)、蔷(薇硝)、玫(瑰露)、茯(苓霜)引起的小橱房风波;六十五至六十九回二尤事件和七十三至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是后面这三十五回中的三大高潮。前两个重大事件和林黛玉毫无关系,第三个除了到潇湘馆去抄了一回,基本上也没有关系,而在这三大高潮中,王熙凤要么是主角,要么通过授权平儿,在背后发挥着重要影响。
我曾经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做过一个统计,按照林黛玉和王熙凤在每一回中出场篇幅的多少和内容的重要性,划分为六个档次:无,极少或带过,少,少而重要,多,多而重要。结果发现,在这八十回中,黛玉的戏头重脚轻,风姐的戏则多而平衡。其中第四十五回是黛玉故事的明显转折点。到此为止,黛玉有17个“多而重要”,另有8个“少而重要”,由于十七、十八按两回算,所以总共在26个回次中有重要情节。而王熙凤在这四十五回中,有18个“多而重要”,7个“少而重要”,总共25个。大体上与黛玉相当。但是四十六回以后的35回中,黛玉仅有4个“多而重要”,1个“少而重要”,有13回中完全没有戏,另有6回中“极少”或“带过”。也就是说,在后面的35回中几乎有19回基本上没有黛玉的活动,从而表明林黛玉已经不是第一女主角。她只是在一些诗词活动中才回到舞台中央。她的4个“多而重要”有3个是诗词活动:四十八回教香菱学诗。六十三回则是由于她掣到诗签“莫怨东风当自嗟”,体现了曹雪芹对她悲剧命运的设计和评价。七十回是咏桃花诗和柳絮词。五十回和七十回的“多”也是联诗。很明显,从四十六回开始,林黛玉已经不处于小说的矛盾中心。而王熙凤则不然,她在四十六回以后有8个“多而重要”,3个“少而重要”,比黛玉多出一倍。而且害死尤二姐、抄检大观园都是贾府的重大事件。另外一些事情,我们可以从贾琏和平儿等人身上看到凤姐的影子,她虽然没有直接出场,但是她的“场效应”在发挥作用,而黛玉就缺乏这样的场效应。也就是说,从四十六回开始,王熙凤的戏份要比林黛玉的多而且更加重要。因此至少从前八十回来看,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并列女一号”。
在人类发展的阶梯上,兽性、人性和神性是三个主要阶段。曹雪芹在塑造王熙凤时,给她的定位和贾宝玉、林黛玉有明显的不同。贾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尽管在天堂地位卑微,毕竟也属于神。他落草时与生俱来的那块晶莹美玉,乃女娲补天所炼已通人性之石所变,也是神物。因此贾宝玉身上有一些一般人没有的高贵品格,就是人性中非常高尚的那种达到了神性的东西。林黛玉之所以有一些超凡脱俗的观念和情感,和她在西方灵河岸边的前身也有关。她由绛珠小草而为绛珠仙子,也是神。所以曹雪芹着重表现贾宝玉和林黛玉美好的人性和某些常人所无的高尚神性。王熙凤则不然,曹雪芹给她的定位是“凡鸟”(第五回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暗示她是个十足的凡人。但她毕竟是人中之凤,无论相貌、才干、言语都是女性中的佼佼者。
脂粉队里的英雄
如前文所说,《红楼梦》的人物群体中从性别上看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同辈中男性一律不如女性:史太君贾母是贾府第二代硕果仅存者,三十五回她自己说,当年她像王熙凤那么大的时候,比王熙凤还要能干呢。作者暗示我们,当年的史太君比她丈夫那一辈的男子要强得多。贾府第三代文字辈,贾敬一心炼丹成仙,所以宁国府才会乌七八糟。第五回《红楼梦曲·好事终》明确指出:“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贾敬是宁国府败落子孙不肖的罪魁祸首。贾赦既不思守业,也不知养身,已然一把年纪而且姬妾成群,却依然好色无度。贾政思想僵化,内不懂教子持家,动不动就训斥宝玉,甚至毒打,差一点把他打死;外不能知人善任,将贾雨村这种小人举荐上去,而且交往密切。而王夫人却含而不露,小事不问,全交给了凤姐;自己特别善于抓大事,两眼紧紧盯住宝玉身边的少女,尤其是丫头们,致有金钏之死、晴雯之死和司棋被逐。第四代玉字辈,贾珍身为族长,不仅不能为族中子弟表率,反而淫乱儿媳,调戏小姨。贾琏贪恋女色男风,糜烂不堪。贾宝玉和这几位兄长相比固然卓然不群,但在黛玉、宝钗、湘云们面前不时总要出一些小洋相,多次要姐姐妹妹们相助才能摆脱困境,侥幸过关。元春省亲时他就是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