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之谜-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人井没有记载,这数字或许是他们向犹太人的十二个支族传道的象征。门
徒们传教的范围越来越大,皈依者们也把福音带回了家乡,带到了更远的地
方。耶稣的思想和有关福音的种种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非犹太人中
间,传向了外邦人中间。外邦人开始把有关耶稣的福音作为一种新的宗教接
受,他们不管它与犹太的关系如何密切,把信仰耶稣作为得救的条件,而不
分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他们听到耶稣的生平事迹和教诲之后,把他看作是新
宗教的创始人,是一位圣人,是一位救世主。因而他们对耶稣的看法与感情,
与耶稣的门徒对他的爱和尊敬截然不同,因为这些门徒对耶稣的言行是一种
神圣的回忆。
这样,外邦基督教便逐渐形成,它已不再是改宗的犹太教,而是基督教,
犹太教只不过是它的前奏和历史准备而已。他们没有必要为了获得拯救而非
要变成犹太教徒不可。从一部分犹太教徒,经希腊化的犹太人和外邦皈依者,
再及一切遭受罗马统治的民族和罗马社会的下层民众,基督教的传教速度十
分迅速。犹太人带来了他们的《圣经》,也带来了认识上帝和天国子民品性
的门径,外邦基督教于是与犹太基督教熔为一炉,它的成份一度纷繁各异,
使得早期基督各派差异很大。基督教的形成(而不应说是建立)与那稣的神
话是同步的。这一情形到公元1 世纪中叶圣保罗传教时期即已十分清晰,此
时距耶稣遇难不过几十年。在大约同一时期成书的以《马可福音》为底本的
同观三福音中,耶稣还是一个人。而到了30 多年后,公元100 年前后成书的
《约翰福音》中,耶稣已被刻画成了神,他的神力已不再是上帝所赐,而是
同先于世界存在的道一脉相承而来。人身上的弱点已经不见了,耶稣的死也
已不再是被处死,而是为了拯救人类而自愿献身。钉死于十字架也不再是受
难,而是超升并回到天父身边。在同观福音中,耶稣在十字架上悲惨地喊道: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表现出极大的痛苦和对人生的向
往。而《约翰福音》中则变成大喊:“事情完成了!”丝毫没有了人的情感。
公元70 年前后圣保罗时期,教会组织已趋向于完善。尽管罗马帝国百般
迫害基督教,但直到公元4 世纪罗马帝国完全接受基督教为止,它的迅速发
展就再也控制不了了。基督教终于成为世界性宗教,而耶稣便也彻底地成为
了至高无上的神了。可见,人对于神的创造本是件容易的事,而若要再还神
以人的本来面目,其难度则是成几何级数增加,甚至在某些年代则成为完全
不可能的事。这一点不是已无数次地为古今中外的造神运动的事实所证明了
吗?
耶稣作为犹太人心目中的救世主,并没有能够改变犹太民族当时那种苦
难的命运;但是,他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却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
灭的业绩。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在犹太教内部分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个新的
宗教——基督教。这在世界历史上,可谓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变革。他
在《福音书》中所垂范的令人感动的同情品格和平等思想,不仅使他在基督
教世界享有精神领袖和道德宗师的美誉,也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
在。
二、浓缩希伯来文明的《圣经》
犹太民族是为人类贡献了《圣经》的民族。
所谓《圣经》,顾名思义就是具有至高神圣性的经典。
犹太人给了《圣经》如此高的评价,那么《圣经》对犹太人又意味着什
么?
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这样一个小小民族的小小一本书竟分别孕育出世界
三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感召那么多善男信女皈依上帝、
天主或真主,这又意味着什么?
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一度成为西方文明
的发源地,被称为“双希文化”。这又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翻开西方悠远的初始时期的神奇画卷,诵读隽美而富有异国情调
的赞美诗,仔细体味一下亚当、夏娃和挪亚方舟故事的深刻底蕴吧。
□《旧约全书》的形成及其内容
《圣经》后来被奉为基督教的经典,但它所记载的是希伯来人的部分经
历,希伯来人在其大半的历史中没有《圣经》,那个被尊为祖先的亚伯拉罕
没有《圣经》,他们的领袖摩西没有《圣经》,王国时期也没有《圣经》。
那些时期有的是形形色色的作品汇集,它们大多没有严格限定的章法要求。
这些著述有的形诸笔墨之前就在民间口头流传,它们包括英雄传说、古老的
爱国故事、神迹记述、神圣的法规、对万物起源的解释、族谱和家谱、宫廷
档案,特别是形成于出埃及和征服迹南时期的故事,回答了“希伯来人是谁?
他们怎样来到巴勒斯坦?”等一系列问题。
“巴比伦囚虏”时代,犹太人面临被东方文化同化的危险,许多入因为
失去了家园而表现出无比绝望的情绪,许多人在奴役和压迫下无所寄托。于
是,一些先知就自动组织起来,为防止同化而开始发扬和整理犹太人自己的
文学和宗教遗产,大约用了500 多年的时间编写了一部新的法典《托拉》(又
称《摩西五经》),后世尊称其为《圣经》。整个工作是由犹太人的精神领
袖文士和祭司完成的。《圣经》中从《创世记》到《列王记》,以及哀歌和
雅歌都是犹太人在这个时期的杰作。
犹太人的这份遗产被后来的基督教部分接受,编入他们自己的《圣经》。
为了加以区别,基督徒们将犹太人的圣经取名为《旧约全书》,把自己的圣
经称为《新约全书》,前者的意思是“希伯来人与上帝的契约”,后者的意
思是“基督徒与上帝的契约”。基督教的《圣经》是《新旧约全书》的合称,
天主教的《圣经》是《旧约全书》、《圣经后典》和《新约全书》的合称。
犹太人的《旧约全书》共有三十九卷,犹太人一般将其分成三大类律法
书、先知书和文集。
律法书分五卷,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
记》和《申命记》,相传为摩西所作,通称为《摩西五经》(又称《托拉》)。
“托拉”一词为希伯来文的音译,其词根为“引导”或“指路”之意,意指
律法是上帝指引人的行动与处世之道,必须严格遵守执行。《托拉》的正典
约完成于公元前400 年左右,是希伯来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每一个犹太
人都必须每天研习的典籍。时至今日,“托拉”一词的含义已进一步扩大,
不仅指“律法书”,而且指全部《旧约》。再有甚者,把犹太人的口传律法
与成文律法的评注与解释书《塔木德》等也包括在内,泛指全部犹太律法、
犹太习俗与礼仪。
先知部分,包括前期先知书(四分法者将这一部分称为历史部分):《约
书亚记》、《士师记》、《撤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
后期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小先知
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哈该
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
文集部分,亦称“文学圣卷”,包括:《诗篇》、《箴言》、《约伯记》、
《雅歌》、《路得记》、《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但以理
书》、《以斯拉一尼希米记》、《历代志》(上、下)。
各部书的大致内容是:《创世记》主要是希伯来神话、传说的汇集,共
五十章,分为前后两篇:前篇11 章,包含有上帝创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
偷食禁果遭罚、该隐和亚伯之争、大洪水和挪亚方舟、巴别塔等故事。第十
二至三十六章是传说部分,描写希伯来父权制民族时期和民族社会解体时期
的社会关系,以及希伯来人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过程,再现了当时希伯来的
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崇拜仪式及其与四邻异族的关系等。
《创世记》三十七至五十章,《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
《申命记》、《约书亚记》和《士师记》是一组史诗。它们主要用散文写成,
其中也杂有诗歌,各篇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整体,生动反映了
希伯来人从埃及出逃到以色列犹太王国建立前的历史画面,其中记述了约
瑟、摩西、约书亚的英雄业绩和底波拉、基甸、参孙等士师的英勇行为。
《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不仅是关于摩西
的一部宏大史诗,还以神学形式生动地描述了希伯来律法的产生和发展过
程,详尽记载了各种法律条文,是一部著名的奴隶制时期的成文法典。
前期先知书六卷大体出自申命派史官之手,具有编年史和纪传相结合的
特点,记述了希伯来人西渡约旦河后,经士师、王国、南北朝三个时期,直
到犹太王国灭于巴比伦帝国的历史。
后期先知书和十二小先知书产生于公元前8 世纪至公元前5 世纪之间,
当时希伯来民族正处在多难之秋。面对外患内忧,一批被称为先知的仁人志
士挺身而出,凭照人们对神灵的向背,权衡国家的兴亡得失,以宣讲“神谕
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见解。他们针眨时弊,抨击统治者,对国民进
行教诲,发出警告,为民族振兴奔走呼号。
文集部分的《诗篇》、《哀歌》、《雅歌》、《箴言》、《传道书》、
《约伯记》、《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和《约拿书》,这
些作品编入《圣经》正典的下限大约在公元1 世纪前后。前三篇是优美动人
的抒情诗歌集,既有赞美感激的颂诗、情深意长的恋歌,也有情感炽烈的爱
国诗篇和悲痛欲绝的哀歌。《箴言》、《传道书》和《约伯记》是哲理诗集,
也称为智慧文学。它们是希伯来人智慧的结晶,收录了从上古到公元前3 世
纪的名言警句和长短不等的哲理诗,其中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对日常伦理
道德的归纳,也有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寻求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路得记》是一篇富于田园牧歌色彩的短篇小说,文中用借古讽今方法
批驳了当时流行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讥讽了“血统纯洁论”的荒谬。
《约拿书》和《以斯帖记》也是优美的短篇杰作,前者通过约拿到亚述
传教的故事,以奇幻的情节和夸张的手法宣扬了希伯来——神教的大同思
想。后者根据波斯王居鲁士统治时期的传说改写而成,旨在讴歌犹太历史上
的民族英雄,鼓舞民众的斗志。
《雅歌》、《哀歌》、《路得记》、《以斯帖记》和《传道书》统称为
“五卷书”,它们每年在固定的节日中集体诵读,以激发居住在异国他乡的
犹太人的民族感情。
《但以理书》成书于公元前164 年,是启示文学的奠基作。启示文学是
希伯来人的一大创举。它是希伯来志士炽热情感和冷静思索相结合的产物,
是在民族灾难深重之时,在先知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神学的文学形
式。《但以理书》借历史事件隐喻现实,用异象预示未来,以宗教的形式,
曲折地表达了爱国主义思想。第1—6 章,叙述但以理为迦勒底王译解“泥足
巨人”的梦和“手指书文于壁”之谜,并叙述了其三个朋友“被掷于火毫无
损伤”的故事。
总之,《圣经》使神学家从中找到神的旨意,使道德家从中找到人伦的
准则,使社会学家找到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使革命家找到反抗暴君的公义,
《圣经》在人类历史的如此长的时期内如此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
心理,从而实际改变着人类的现实存在,以至于被公认为“对世界历史影响
最大的十本书”之首。
□预言盛衰存亡的先知
在前面的章节中一再提到先知,耶稣也是犹太人的先知,那么什么是先
知,先知在希伯来历史中起何作用?
先知一般指接受上帝委派、听取上帝启示并向民众传达上帝旨意的人。
先知的最初形态是中东地区民族崇拜时期的巫师和法师。原始宗教形成时,
他们成为神庙中的神职人员,以主持祭神仪式,解释普通人难以理解的事理,
行使各种法厄禳灾的法术为业。他们就战争的胜负、收获的丰歉、疾病或瘟
疫的结果等重大问题讨论并传达“神意”,具体方式有解释异象、圆梦、解
释星象、解释“牲畜之动作、禽鸟之飞翔、水面浮游之情状”,以及“献祭
牺牲之内脏”的喻意。这些活动有时在由奏瑟、击鼓、吹笛、弹琴造成的神
秘气氛中进行,进行时当事人一面念念有词,一面进入恍惚迷狂的精神状态,
有的甚至用刀自刺,直至流血。
希伯来人中第一个被称作先知的是其族祖亚伯拉罕,其后是英雄摩西和
第一任祭司亚伦,之后,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先知,
他们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哀哭呼号。这些人的言论已被收编人《圣经》正典,
被称为“正典先知”。
正典先知中第一个出现的是阿摩司,阿摩司对其生活的时代的腐败非常
痛恨,提出强烈抨击:“亚卫如此说:‘以色列人三番五次的犯罪,我必不
赦免对他们的刑罚,’因为他们为银子卖了义人,为一双鞋卖了穷人。他们
见穷人头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阻碍谦卑人的道路。父子同跟一个寺庙的娼
妓睡觉,拿别人抵押给他们的衣服当床单,在上帝的殿宇里,拿剥削穷人的
钱去买酒喝。”于是,阿摩司向人们传达神谕:
我厌恶你们的节期
也不喜欢你们的严肃会
。。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
使正义如江河滔滔。
另一个先知何西阿,则刚开始就很窝囊:亚卫初次同何西阿说话,便要
求他去娶淫妇为妻,收容那些因淫乱所生的子女,因为这大地淫乱横溢,人
们纷纷离弃亚卫。于是他娶了一名淫妇,她虽对他不忠,但他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