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禁之影 >

第11部分

禁之影-第11部分

小说: 禁之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藏的文化和哈雷熟悉的西方文化完全不同。哈雷发现,藏人对宗教的虔诚不仅仅是一步三叩的朝圣。哈雷为达赖建造电影院,挖地基的时候,为了不伤害地里的蚯蚓,喇嘛们不惜劳神费力地为蚯蚓搬家,还为这些小生灵念经。
  哈雷在拉萨过起了十分平静的日子。年轻的达赖让哈雷想念起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儿子。他不断地给儿子写信,告诉他自己还活着,活在天边的西藏。终于,儿子回信了,但信中没有丝毫对父亲的怀念,只是希望哈雷不要再扰乱他的生活。这封信对哈雷的打击无比沉重。这时,战争已经结束,但哈雷打消了回国的念头。
  哈雷向达赖介绍西方文化,达赖让哈雷学会爱,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竟成了终生的朋友。但是,平静的日子很快被解放西藏的战斗打断。达赖出生地的寺庙被毁,无数喇嘛丧生。在共产党看来,宗教是麻醉药,共产党要解放中毒的西藏人民。在解放西藏的战斗中,几千名藏民死于非命。
  哈雷要离开拉萨了,他要达赖一起走,达赖却说,我是喇嘛,我要与我的信徒在一起。哈雷只好独自离开。当他回头时,只见达赖站在布达拉宫的顶上眺望着。哈雷带着达赖最钟爱的音乐盒返回了奥地利。西藏7年,哈雷所得到的不仅是达赖喇嘛终生的友谊,还有他一直在寻找的自我。
  '焦点'
  《西藏七年》是好莱坞出品的一部所谓的“人权电影”,是一部彻头彻尾宣扬分裂中国、污蔑中国民族政策、为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歌功颂德的影片。由于1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办当局坚持在闭幕式上放映这部影片,导致中国拒绝参加该届电影节。
  '背景'
  影片《西藏七年》是好莱坞1997年拍摄的一部关于西藏的所谓历史片。影片根据奥地利人海因里希·哈勒的小说《在西藏七年》改编拍摄。这部影片出于推动所谓“西藏热”的需要,不仅严重歪曲历史,而且着力美化达赖,抬高主人公哈雷。某些西方传媒更是借机大肆鼓噪,将哈雷捧为“英雄”。影片的艺术手法有一定的新意,因此,影片是一部在引人入胜的艺术的掩护下,扭曲和捏造历史事实、试图向美国和全世界公众推销反华意识形态的宣传品。影片在干扰中美关系和阻挠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以及在妨害中国的民族团结方面可能产生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西藏七年》的导演兼制片人是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曾拍过《火之战》、《情人》、《玫瑰之名》等著名影片。他的影片擅长人物心理的微妙刻画,于是,在他的巧妙处理下,《西藏七年》成了一部着重描绘人物心路历程的史诗。
  '欣赏'
  《西藏七年》沿用了贝托鲁奇《末代皇帝》中出现的所谓“东方主义”──即西方人怎样启蒙年轻的生活在黑暗和愚昧中的东方人,教给他们知识,带给他们光明。哈雷是一位只对大山有感情,对人却没有爱情的登山家,当他见到达赖之后,受到感化,才变成了一个善良的人,这本是电影的主题,但故事并没有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最后却变成了解放军镇压西藏,所以,电影的主题是分裂的。影片根据现象学见解的启示,故意按照类化推断的逻辑,制造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负效应,使观众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被引入判断错误的圈套。在阿诺的影片中,西藏被描写为受到中国侵略的独立国家,达赖则被塑造成酷爱和平、既有神秘和宗教哲理色彩、又具有纯真无邪天性的圣者。观众从影片中似乎如临其境般地获取了史实,其实却是一半属于极端片面、一半属于编导者故意捏造的所谓“史实”。

 

 
西藏七年(2)
 


  《西藏七年》在叙事策略上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从主人公哈雷进入西藏开始叙述,花去四分之一篇幅描述他如何在恶劣的条件下,与死亡搏斗,又如何中途被英国人逮捕和越狱,如何最后越狱成功之后再攀登喜马拉雅雪峰,把哈雷塑造成令人赞美和爱怜的形象。
  《西藏七年》的致命弱点是歪曲历史,最基本的史实是,长期以来西藏乃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影片不仅不敢向公众公布这一事实,反而偷梁换柱,把“蒙藏委员会驻藏代表处”篡改为相当于驻外大使馆的“中华民国驻藏代表处”,藉此把西藏界定为中国之外的独立国家。在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西藏一直是农奴制度,95%的藏人没有土地和人身自由,农奴主可以自设私狱,对农奴施行酷刑。达赖本人就是最大的农奴主。当时的藏人分为九级三等,下等人贱如草芥,一条人命只值一根草绳。但影片却回避这些史实,而去描述达赖的天真和人性,用以代表达赖人格和行为的全部,这完全是歪曲史实的表现。影片把实有其人的张经武等中共军方代表描写得蛮横无理,对藏族和佛教没有一丝一毫的尊重,这无疑也是捏造,完全违背了我党的民族政策。影片结束时的字幕表明,自中共统治西藏以来,大约有百万藏民被杀害,这更是弥天大谎。十年动乱中,我党的政策确有失误之处,但我党已认识和批判了这些错误,截止到1994年,中央政府已在西藏恢复修建了1500多座寺庙。在经济、教育和人口生育等方面,中央政府还对西藏实行了更加优厚的特权政策。《西藏七年》在结尾处只讲毁坏西藏庙宇,避而不提其全国性的政治背景,不提中央政府在纠正过去失误方面的巨大努力,更不提西藏百万农奴的翻身解放,这是对史实的扭曲。
  从表现手法看,《西藏七年》值得电影创作者借鉴。但是以艺术手法作为掩护,肆意歪曲和捏造历史事实,愚弄观众、损害别国及人民的利益,则是好莱坞的耻辱。

 

               
 第四编党同伐异
               

海报:一个国家的诞生 《夜间看门人》中海报 DVD封面:死亡与少女   莱妮·里芬斯塔尔的摄影机没有撒谎,它所揭示的真相永远使人不寒而栗。它在无意中成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资料,暴露了它所歌颂的政权的两面性,即表面上的彬彬有礼和骨子里的野蛮。  ——乔治·萨杜尔(法国电影史学家)

 
一个国家的诞生(1)
 


  (1915/美/黑白/无声片)
  '档案'
  英文名:TheBirthANation
  根据托马斯·狄克逊的小说《同族人》改编
  编导:大卫·格里菲斯
  摄影:比利·比泽
  主演:亨利·沃索尔、莉莲·吉许、梅·马什
  禁级:XXXX
  '剧情'
  故事发生在1860年,奥斯汀·斯通曼即将成为众议院议会的领袖。他有一个漂亮的女儿艾尔西和两个儿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满。这天,住在北方宾夕法尼亚州的斯通曼两兄弟给住在南卡罗莱纳州的南方庄园主卡梅伦家长子本写信,说将去南方看望他。卡梅伦和斯通曼家的孩子同在一所寄宿学校念书,接触中,本杰明·卡梅伦和艾尔西·斯通曼互生情愫。卡梅伦一家在皮德蒙特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斯通曼兄弟的来访给卡梅伦家庭带来了欢乐与爱情。菲尔·斯通曼爱上了本的妹妹玛格丽特·卡梅伦,本看过菲尔妹妹艾尔西的照片后也暗暗地爱上了她。
  此时,南北矛盾加剧,政局动荡不安。由于局势紧张,斯通曼兄弟提前返回北方。美国总统林肯在华盛顿签署了征召7。5万名志愿人员为解放黑人奴隶而战斗公告。不久,南北战争爆发。北方的斯通曼兄弟和南方的卡梅伦家的长子都参加了战争。即将担任联邦众议院议长的老斯通曼举家拥护北方,本杰明则参加了南方军队,于是,昔日的好友转眼间成了今日战场上的敌人。
  两年多过去,本杰明在战场上接到家中来信,让他充满了怀乡之情。然而,战争残酷无情,好朋友再次相见,却是在战场上作为敌对双方面对。战争中,本杰明受伤被俘,意外地在医院里与志愿当护士的艾尔西相遇。本杰明一直暗暗地爱着艾尔西,此刻二人朝夕相处,艾尔西对本杰明也产生了感情。这对年轻人因祸得福,从此感情更笃。本杰明的母亲得知儿子受伤住院后,特地从皮德蒙特赶来探望儿子。伤愈后的本杰明被判处死刑,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在艾尔西的陪同下,面见林肯总统请求特赦,林肯答应了她。
  战争最终以北方获胜而告终。1865年4月9日,南军李将军向北军格兰特将军正式投降。同一天,本杰明被释放,返回南方家园。
  林肯总统对南方的宽容态度遭到激进分子斯通曼的坚决反对。1865年4月14日晚上,林肯和夫人到剧院观看庆祝南方投降的盛大演出。在剧院里,林肯总统遭枪杀,举国震惊。林肯总统遇刺后,大权落到了斯通曼手里。斯通曼派遣黑人林奇前往南方,组织过去的黑奴参加投票选举,将黑人提升到与白人完全平等的地位,希望借此建立一个种族平等的国家。林奇却假公济私,企图利用这个机会建立“黑人王国”,他使用各种手段操纵选举,黑人最终剥夺了白人的被选举权,在南卡罗来纳州大获全胜。林奇被选为副州长,成为一个独裁者。选举的胜利带来暴力升级,在林奇的煽动下,南方到处爆发种族冲突和暴力事件。黑人对白人疯狂地施虐,烧、杀、奸淫,无恶不作。由于州议院和法院掌握在黑人手里,白人无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迫使他们不得不通过组织三K党,用暴力来捍卫自己的权利。林奇的支持者则用暴力来对抗三K党。本杰明是三K党的创始人,而艾尔西则坚决地站在了父亲一边,反对三K党,不同的政治立场使这对恋人最终决裂。
  本杰明的妹妹弗洛拉·卡梅伦不顾哥哥的警告,独自一人到林中的山泉去取水。一个黑人逃兵图谋不轨,弗洛拉在逃避黑人追袭时不幸堕崖而死。本杰明救援未成,悲痛欲绝。他率领三K党人活捉了这个黑人,将他处于私刑,为妹妹报了仇。弗洛拉之死引发了新一轮暴力对抗,黑人疯狂地搜捕三K党人,而三K党则用更剧烈的暴力来回击。
  利令智昏的林奇扣押了斯通曼,并以此威胁艾尔西委身于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本杰明率三K党人赶到,粉碎了林奇的阴谋。林奇的倒行逆施促使卡梅伦和斯通曼两家再次联手共同为捍卫白人的权利而斗争。
  三K党人举行盛大的游行以庆祝胜利,因南北战争分离的两对患难情侣,本杰明和艾尔西、菲尔和玛格丽特,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结合,预示着一个新国家的诞生和统一。
  '焦点'
  本片由于露骨的种族歧视,从上映的第一天起,就引起了美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对,在一些城市甚至引起了骚乱。上至美国总统,下到平民百姓,特别是黑人团体,都纷纷出来表态。除少数种族主义分子外,绝大多数人都对本片的政治内容持否定态度。俄亥俄州公开宣布禁止这部影片在该州上映,法国电影检查机构禁映该片达7年之久。
  '背景'
  1915年2月8日,格里菲斯雄心勃勃的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美国首映。在拍本片之前,格里菲斯已拍摄了400多部短故事片,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创作这部巨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格里菲斯所处正是电影的草创时期,生产的影片情节简单,制作粗糙,篇幅也短小。《一个国家的诞生》却长达3小时,开创了电影史上史诗巨片的先河。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称它是“用光书写出来的历史巨著”。格里菲斯以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才华与气魄,在银幕上重现了南北战争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给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一部不朽的杰作,但遗憾的是,他是站在南方种族主义的立场上来描写这些事件的。

 

 
一个国家的诞生(2)
 


  格里菲斯仅用了9周时间和10万美元就完成了这样一部巨作,到1931年,这部影片的票房收入已达到1800万美元,到1946年观众人数超过两亿人次,至今仍保持着默片票房收入的最高纪录。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写到:“《一个国家的诞生》使美国电影在企业经营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好莱坞得以摄制那些比意大利影片规模更大、更豪华的故事片,由此开辟了走向超级影片和巨额片酬的道路。该片首次在美国上映的日子乃是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同时也是至少在以后几年里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发端。”
  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认为,格里菲斯“不仅创造了杰出的艺术作品,而且创造了一门全新的艺术”。悬念大师希区科克则说:“今天,你每看一部影片,里面总有一些东西是格里菲斯开创的。”艾弗森教授把格里菲斯的年代比作电影史上的圣经:“如果没有格里菲斯,简直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电影,或者电影的完全成熟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作为一部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为制片商带来了上千万美元的收益,导演格里菲斯本人也分得了100万片酬。这部影片正反面的巨大影响使格里菲斯深感震惊,同时也令他踌躇满志,他决心制作一部能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那样流芳百世的电影杰作。为了回答人们对他“种族偏见”的指责,他又精心制作了一部宣传宽容、反对暴力、结构更为复杂、片长达480分钟的巨片《党同伐异》。这部杰作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过了《一个国家的诞生》,但商业上却遭到惨败,格里菲斯为此负债累累,以至到死都没有还清。
  '欣赏'
  早在默片时代,历史片就是银幕上的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代表作首推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的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本片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可称得上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本片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商业巨片。此前的电影,长度基本上限于一本胶片,即10分钟左右,而《一个国家的诞生》的长度却达到了近3个小时,从而彻底改变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样式和面貌。本片在政治上虽然有些问题,但其艺术成就却不容抹杀。影片新颖的艺术形式和场面宏大的史诗格局都令人惊赞不已,使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