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之影-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禁级:XXX
'剧情'
故事发生在当代法国巴黎。18岁的娜塔莉和埃立克是一对情人,他们和埃立克的朋友布鲁诺合租一套单元房。美丽的娜塔莉在一家当商场模特儿兼售货员。两个小伙子则失业在家,无所事事,整天看电视。埃立克和布鲁诺最喜欢看的是《疤面煞星》,他们都很迷恋阿尔·帕西诺的一脸痞相。他们计划着到美国去经营服装生意,梦想着能发大财、过上幸福的生活。
为尽快筹集到实现这一梦想所需的资金,三人制订了一个抢劫方案:先由娜塔莉用色相作诱饵,勾引事先看中的男人,然后由埃立克和布鲁诺跟踪潜入上钩男人的住所实施抢劫或勒索钱财。
根据这一计划,他们居然成功地实现了前三次的抢劫,但第四次却出现了意外,因为受害者律师兼作家安东尼坚持说他家中没有钱。勒索不成的埃立克和布鲁诺恼羞成怒,虐待并杀害了安东尼。他们在另一个勒索目标奥莱恩家中作案时,由于保险装置精密,计划失败。几个年轻人不甘心,又二度潜入奥莱恩家行窃,因为他们坚信这家的保险柜里一定有贵重物品,但这一次他们依然出师不利,作案时不慎被奥莱恩发现。埃立克与布鲁诺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冷酷地虐杀奥莱恩。他们打开了保险柜,却失望地发现,里面只是一些不值钱的圣诞节礼品!娜塔莉戴上从奥莱恩脖子上扯下的项链,离开了公寓。
两次抢劫钱财未遂而导致杀人,三人产生了争执,特别是娜塔莉,对用这种罪恶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越来越感到紧张和恐惧。这时,警察根据三人最后一次作案时被监视器拍下的录像盯上了娜塔莉,逮捕并审问了她。当警察出示铁证后,娜塔莉对自己的犯罪经过供认不讳,并揭发了杀人犯同伙。然后,幼稚的她仰起脸来,对着检察官天真地笑了:我全说了,我可以在圣诞节前回家过节了吧?没人回答她,她的目光一点一点地黯淡下来。
'焦点'
本片真实地纪录了法国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的社会现状,片中描述的犯罪手法和细节令人震惊,因此在欧洲引起激烈的争议。
'背景'
本片导演贝特朗·塔维尼埃有着法兰西“电影先生”的美誉。他生于1941年,上世纪70年代初曾当过影评人,专门研究美国电影。1974年,他拍摄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圣保罗的钟表匠》,从此拍片不辍,所涉及的题材亦非常广泛,有历史片《狂欢节开始》、政治片《法官与刺客》、喜剧片《父亲的怀乡病》、科幻片《直接的死亡》、惊险动作片《达达尼昂的女儿们》等。他拍摄的《科南上尉》曾获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
'欣赏'
这是一部真实反映西方社会当代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影片,取材于1984年发生在法国巴黎的一宗真实事件。作为“警世导演”的塔维尼埃并不想让这部影片只起到一种简单的教化宣传作用,而是运用电影镜头极其客观真实地描绘了一个可怕的犯罪事实和经过,对当今人们生活的社会做了一次确切和无情的记录。影片中没有说教,也没有宽容,但却有着道德教化寓意。塔维尼埃认为,正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制度的不公,以及不健康和不负责任的西方视觉文化,诱使了青少年犯罪。
塔维利埃偏爱的电影主题之一即是在这个纷繁混杂的世界里人们价值观的失落,本片正属此类。在当今的法国社会里,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对很多人来说,生活似乎已失去意义、失去价值。
影片中作为法国中产阶级子弟代表的主人公尽管一表人才、衣冠楚楚、外表美丽,但却杀人不眨眼。其实,他们和生活在郊区的青年人不同,并非真正的穷人,事实是他们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从青年人梦想成为富翁,到有计划地实施抢劫谋杀,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过程,这中间美国的崇拜强者的思想对这些法国青少年不无影响。导演通过这部影片,即是想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电视、电影、广告等都是一种洗脑机器,是导致头脑空虚的祸根,传媒使这些青年人一切向钱看,为了钱可以甚至不惜去杀人。本片立足于当代特殊社会大竞技场,片名《诱饵》更具有寓意:犯罪的青少年也是社会受害者。导演塔维尼埃将影片的真实背景描述为“录像剪辑文化”时代是饶有深意的,在这个影象泛滥的年代里,青年人脑子里空空如也,心灵空虚阴暗,最终成为充满暴力和色情的好莱坞电影的牺牲品。
杀人狂
(1995/德/彩色)
'档案'
英文名:killercrazicess港台译名:变态杀人狂
导演:罗姆阿尔特·阿尔卡
主演:格茨·格奥尔格、于尔根·汉茨、皮埃尔·弗兰克、汉斯·米夏埃尔·雷贝格
获奖纪录:获1996年第46届德国电影最佳影片金碗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第52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剧情'
1924年是德国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在这一年,德国无声影片大师茂瑙拍出了著名的室内剧影片《最卑贱的人》,文学巨匠托马斯·曼写出了他的旷世之作《魔山》。此外,这年在汉诺威还发生了一起震惊德国公众的耸人听闻的刑事案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货膨胀,汉诺威呈现出一派萧条凄凉的景象,许多失业者和流浪儿徘徊在街头。5月的一天,人们在河边发现了一个年轻人的头盖骨,一个名叫弗里茨·哈尔曼的商人供认,他从1918年到1924年用咬断颈动脉的方法,曾先后惨无人道道地杀害了24名青少年,并将他们的尸体肢解、剁碎后投入莱茵河中,但他拒不承认犯有食人肉之罪行的指控。
法院委托恩斯特·舒尔策博士对哈尔曼的行为责任能力提出一份精神状况鉴定书。1924年8月,舒尔策博士在哥廷根一家精神病院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调查,终于揭开了这一臭名昭著的“狼人”的真面目。原来,这个哈尔曼在1918年后曾当过警察,直至案发前,已有过判刑15年的前科。他之所以杀青少年,既非有阴险意图,也非寻衅胡为,而是由于长期性障碍,陶醉于同性恋时的发泄行为。他的犯罪行为激起了众怒,庭审时,曾有200多人出庭作证。本片的情节即在舒尔策博士的调查室里展开,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博士与罪犯之间谈话的情景,当时的谈话内容由一位速记员记录,成了这部影片的基础。
'焦点'
被称作“20世纪最令人恐怖的杀人犯”的弗里茨·哈尔曼的罪恶行径,曾经引起众多德国著名艺术家的兴趣,从而导致了阿尔弗莱德·多普林的著名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29)与朗格的名片《M》等探索犯罪心理的作品的问世。其中,小说中的主人公弗兰茨·比伯考普夫和影片中的杀人犯都是以弗里茨·哈尔曼为原型创作成功的。
因而,事件过去70年后这部影片的拍摄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背景'
1995年8月30日晚,德国青年导演罗姆阿尔特·阿尔卡的故事片处女作《杀人狂》作为开幕式影片揭开了第52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序幕。令人称奇的是,这部影片不是根据剧本,而是根据一份长达400页打字稿的真实报告拍摄而成的,报告人是1938年去世的德国哥廷根市精神病专家、下萨克森州疗养院院长恩斯特·舒尔茨博士。1924年,素有小威尼斯之称的德国北部城市汉诺威屡屡发生青少年被杀的恶性案件,震惊了当时的德国舆论界。案发后,舒尔茨博士受委派对缉拿归案的嫌疑人进行有无责任能力的鉴定工作,这份报告便是他调查、鉴定的结果。
'欣赏'
本片根据一份长达400页的关于青少年被杀案的真实报告拍摄而成。按照常规,无论从片名还是影片内容本身,本片都似乎该给人一种鲜血淋漓、毛骨悚然的感觉,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是一部没有恐怖场景的恐怖片,导演对凶手如何杀人和为什么杀人均不感兴趣,因此影片里很少有血腥恐怖的镜头,杀人的场面也都作了虚化处理。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探讨的是一个心理变态者的心路历程,是他对自己的残忍行为有何反应,甚至连他究竟是个坏蛋还是个精神病患者,导演都未予置评。为此,导演受到部分影评人和观众的责难。
扮演哈尔曼的格茨·格奥尔格被誉为是“德国惟一的男影星”,他由于在本片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格奥尔格出生在一个电影世家,父母都是著名的电影演员,他11岁便登上舞台,15岁时即出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几十年来,格奥尔格扮演的角色不计其数,也让他成为德国家喻户晓的明星。由格奥尔格主演的喜剧影片《冒牌货》曾获199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美国精神病(1)
(2000/美/彩色)
'档案'
英文名:AmericanPsycho港台译名:美色杀人狂/美国杀人魔/美国狂人
导演:玛丽·哈隆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威廉·达福
禁级:XXXX
'剧情'
毕业于名校哈佛大学的帕特里斯·贝特曼是华尔街一家财务公司的副总裁,从外表上看,他年轻英俊、循规蹈矩、富有体面,已经拥有了一个成功男士所能拥有的一切,但实际上,他的内心世界却极度空虚,渐渐迷失了自我,变成了一个嗜血成性、不可救药的连环杀手,一个病入膏肓的精神病患者。他杀人的动机源自他对物质的疯狂追求和对他人的嫉妒心态,他绞尽脑汁也要把身边的朋友和对手比下去,就连小小的名片他也要印得比别人时髦。当他看见另一副总裁保罗带水印的名片比自己的更精致时,竟然由妒生恨而暗动杀机,这种偏执心理让他一步步走向了罪恶的深渊。
每当夜幕降临,贝特曼就从衣冠楚楚的雅皮士变成了一个恶魔。他身穿雨衣在街头徘徊,内心极度空虚,于是便开始把一个个“猎物”带回家,她们中有妓女、他的女秘书,也有他的同行业竞争对手。他喜欢一点点地折磨这些“猎物”,看着鲜血从她们的身体里涌出来,染红浴缸,然后沿着覆盖在被害者身上的报纸弥漫开去。这时,他会轻松地点着一支烟,享受着血腥带来的快感。待“猎物”痛苦地死去后,他便把她们肢解,肢解后的尸体被贝特曼分别藏匿起来,他甚至把死者的头颅储藏在家中的冰箱里。
贝特曼杀人并不需要什么理由,更多时候是为了寻求刺激。一天晚上,他把自己的女秘书珍引诱到家中,正当他把电钻枪对准她的后脑勺准备下手时,一个来电干扰了他,珍才在全无察觉下幸免于难。贝特曼又化名保罗召两个妓女上门,头一次鬼混后放过了她们,第二次就下了手,一个妓女见大势不妙夺路而逃,贝特曼竟然追出门去,从楼梯上扔下电锯砸死了她。
愈来愈疯狂的贝特曼在街头取款机前对一只野猫开枪,吓得过路老太太一声惊呼而惹来了杀身之祸。枪声惊动了警察,两辆警车飞速赶来,逃跑不及的贝特曼跟警察展开了枪战,击中并烧毁了警车。贝特曼匆匆地跑回公寓,颤抖着给自己的律师打电话,紧张地承认是自己杀死了保罗等几十个人,还把死人煮熟吃掉,然后哀叹这次逃不过去了。律师听了却以为是贝特曼开的拙劣玩笑而不以为然。第二天,贝特曼再次当面告诉自己的律师,律师仍说绝不可能,因为他十天前刚与保罗在伦敦一起进餐。律师斩钉截铁的态度把贝特曼也弄糊涂了。
贝特曼的杀人欲日益膨胀,手段也愈发残忍。他已完全被自己邪恶的一面所控制,成了一个衣冠楚楚的恶魔。终于,一连串的血腥凶杀案引起了警察局的注意,一位叫金波的私家侦探开始了对连环凶杀案的调查,而秘书珍妮也在记事簿上发现了贝特曼画下的恐怖图画,那是他连续杀人的记录……
'焦点'
本片“恐怖、野蛮和讽刺”的表现手法引起了影评界的强烈不安。如血腥的碎尸场景、成堆的无头尸体,细节描写花样百出,恐怖得如同外科手术,让人不忍目睹。据说,警方在一个加拿大连环杀手的床头就找到一本《美国精神病》,因此影片在多伦多取景时曾引发了市民的抗议。尽管导演将影片中贝特曼与两个妓女做爱的镜头缩短了许多,本片最终还是由于暴力和性爱场面而被定为了NC…17级。
'背景'
本片根据美国作家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1990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小说可说是美国文坛十几年来争议最多的一部小说,当初甚至曾遭到被拒绝出版的厄运。这部纪实性小说可谓美国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意识形态的说明书,其图解似的暴力段落曾激起公愤,对暴力场面的细致刻画及其肃杀灰暗的笔调也一度成为媒体和女权主义者口诛笔伐的目标,曾被誉为天才作家的伊斯顿也因此声名狼藉,但小说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也获得了评论界的赞扬。《纽约时报》的撰稿人克里斯托·弗莱曼·霍普特曾称“《美国精神病》似乎让我们重返了逝去的岁月”,他对小说中的人物做过一番描绘,或许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小说的思想精髓:“帕特里克生活在一个空虚的内心世界里,在他看来,服装的价值胜于皮肤,物质的魅力超乎骨骼,灵魂则只适宜用刀斧和钻头去探寻。”放眼望去,没有几个人物能像帕特里克那样赋予一个时代以个性化的涵义。就像“科学怪人”为他的年代留下了一个恐怖的怪物一般,《美国精神病》也在20世纪末撒下一片鬼魅。小说透过连环杀手的视角,展现了当代的城市生活,迫使读者进入杀手的思想去窥探他的动机,读来让人不寒而栗。小说面世十余年,时过境迁,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角度较之从前已有很大不同,站在新世纪的起点,循着小说里埋布的种种隐喻,我们发现,这个纪实故事本身其实并非看似那么离经叛道,而电影界也终于有人敢于对它重新评价和研究。
当46岁的加拿大女导演玛丽·哈隆第一次阅读这本纪实性畅销书时,书中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