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禁之影 >

第5部分

禁之影-第5部分

小说: 禁之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阿纳伊思要好好照顾亨利。此时,亨利和阿纳伊思都迷恋上了琼,琼也开始成了阿纳伊思作品中的人物。
  这天,亨利和阿纳伊思夫妇到酒吧跳舞。阿纳伊思走进舞池,跳了一场性感舞蹈。亨利受到诱惑,随阿纳伊思来到舞台后面,两人首次发生了性关系。此后,阿纳伊思不顾表兄爱德华的忠告,又多次与亨利幽会。在一次街头的狂欢集会中,阿纳伊思被人群的欢乐气氛和色情氛围所感染。这时,一个戴着面具的男人突然跳出来,粗暴地强奸了她,而她却意外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感。
  阿纳伊思决心改变与丈夫雨果的性爱方式。为了帮助雨果掌握她从亨利和琼那里学到的色情知识,阿纳伊思把丈夫带到亨利经常光顾的妓院,不料看到两个妓女正在做爱,夫妇俩都感到十分尴尬。
  亨利终于完成了《北回归线》的创作,并把它拿给阿纳伊思,让她先睹为快。阿纳伊思身穿诱人的黑色网状连衣裙倚窗而立,亨利一见便欲火中烧,迫不及待地与阿纳伊思上床行云雨之乐。这时,雨果突然回家,阿纳伊思一见忙用热吻将雨果引开,好让亨利有时间穿衣离去。当雨果和阿纳伊思躺在床上阅读亨利送来的书稿时,亨利正企图悄悄离去。蒙在鼓里的雨果对亨利的新作大加赞赏。
  亨利忙于出版新书而与出版商杰克交易。这时,琼回家了。由于出版商只肯给亨利7%的版税,这引起了琼的不满。出版商离开后,亨利、琼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亨利勃然大怒,琼则一气之下,跑到楼上哭泣。见此情景,阿纳伊思上楼抚慰琼,琼像恋人那样把她带上床,尽情享受同性恋带来的快感。但是,当琼得知阿纳伊思与亨利的情人关系时,非常气愤。琼将两人的手稿抛向空中,气冲冲地夺门而去。阿纳伊思收拾好自己的手稿,宣称自己享有文学创作自由。她与亨利道别,和雨果离开了这座城市。亨利骑着自行车,若无其事地尾随着,最后消失在一条街道里。
  '焦点'
  由于本片有大量的性爱暴露镜头与毫不掩饰的女同性恋场面,成为美国电影协会主席杰克·瓦伦蒂诺1990年宣布取消X级并增加NC…17级(17岁以下儿童不宜)以后第一部被定为NC…17级影片。后来导演本人到华盛顿抗议,最后改为X级(色情影片),也就是在一般影院不得放映,只能在X级影院放映。
  '背景'
  本片取材于阿纳伊思·尼恩的日记。阿纳伊思·尼恩在她死后出版的日记中描写了她对亨利·米勒的感情纠葛。这成为本片剧本的基础。阿纳伊思(1903—1977)出生在巴黎,从小热爱写作。她的父亲是一位作曲家,母亲是一位歌手。后来父亲遗弃了她们,母亲带着她和两个哥哥前往纽约谋生。阿纳伊思20岁时嫁给了银行家雨果·吉勒。1930年,她随银行家丈夫重回巴黎,因而结识了亨利。1931—1932年,她在巴黎有过一段放荡不羁的生活经历。阿纳伊思一生写过许多小说,但最受注目的却是她的日记。她在日记里详尽地描述了她同作家亨利·米勒和他的妻子琼之间所度过的那些日子。

 

 
亨利和琼(2)
 


  亨利·米勒(1891—1980)是来自布鲁克林的一个普通青年,做过清洁工和列车乘务员等工作,也曾跟父亲学过裁缝。1917年,亨利·米勒娶了比他年长的钢琴教师贝特丽丝·韦肯斯为妻,两人育有一女。6年后,他在舞厅门口邂逅了琼,随即坠入情网,结果被妻子赶出家门。于是,他和琼结婚。这时,亨利·米勒开始致力于写作。他写的诗歌由于没有读者而失败。后来,夫妇俩得到一笔钱前往巴黎。在巴黎的艺术氛围里,亨利继续从事写作,1931年冬,他结识了阿纳伊思·尼恩。他的代表作《北回归线》便是同阿纳伊思热恋的结晶。直到1977年阿纳伊思去世,他们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亨利·米勒的作品由于露骨的性爱描写,在20世纪60年代遭到英、美两国禁刊,不得不改在法国出版。他的代表作《北回归线》几乎在所有讲英语的国家遭禁长达27年之久。从亨利·米勒的私生活来看,他的确是一个感情放荡不羁的男人,亨利·米勒在1934年与琼离婚后,他又有过三任妻子。
  本片导演菲利浦·考夫曼1936年出生在芝加哥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是家中的独子。他的青少年时代,学业一帆风顺,从芝加哥历史系毕业后,他先到剑桥法学院攻读了一年课程,后又回到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完成硕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考夫曼和妻子到欧洲旅游,正是这段奇异的欧洲生活,改变了他成为历史教授的信念。其间,考夫曼看了很多与美国商业片迥然不同的欧洲片,尤其感受到法国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冲击。从那一刻起,考夫曼决定拍电影。考夫曼的第一部影片是《金酒杯》,他把日常对生活的观察熔铸在这部处女作中。考夫曼并不是一位多产导演。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剧本的挑选极为苛刻,他的电影总是把故事摆在首位。他对那些形式花俏的影片表示不屑,美丽的泡沫破灭之后,真正能留下来的是骨架和血肉。考夫曼不顾好莱坞几十年来形成的明星制,他拍片不愿用明星,在他看来,明星百万富翁的生活和气派让他们难以摆脱金钱味。就像他勇于挑战自我一样,他也希望演员能够突破自身的限制。我行我素固然容易保持自己的风格,但很难得到好莱坞的支持,考夫曼却不准备为此妥协。他既不依从于主流好莱坞的种种教条规范,又与独立制片的新潮青年拉开距离,从题材到挑选演员都有一套特立独行的准则。
  菲力普·考夫曼一向对性爱题材情有独钟,从《布拉格之恋》到《鹅毛笔》,他执导的情欲纠葛总是能轻易地掳惑所有人的目光。考夫曼酷爱文学,他的许多影片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与文学的联姻保证了剧作的质量。他的妻子罗斯·考夫曼是他亲密的合作伙伴,他们一起担当了他大部分影片的编剧工作。
  本片在美国反应平平,票房也不高,但在欧洲却受到热烈欢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瑞典、意大利、法国影片进入美国,这些严肃影片改变了传统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式,在性表现上欧洲电影也比好莱坞更少约束、更多暴露。艺术片的爱好者从中既受到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又得到了感官上的刺激,一时间,好莱坞导演开始纷纷次效仿欧洲影片的风格,考夫曼的《布拉格之恋》和《亨利和琼》便是这样两部具有典型欧洲风格的好莱坞影片。
  '欣赏'
  本片记录了因色情描写而声名狼藉的作家亨利·米勒的一段经历,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渴求。导演菲力普·考夫曼认为,阿纳伊思日记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的那些令人感兴趣的私生活素材,而在于如实描写了阿纳伊思令人作呕的思想以及她对性解放理想主义的诠释。当时正处于性主题在文学中获得突破的时期,因此日记可以看作“现代文化”转折时期极其重要的纪录。电影按照原作日记的叙述方式,以阿纳伊思·尼恩为影片的核心人物,整个故事围绕她而展开。本片第一个镜头就是阿纳伊思·尼恩的形象,一个典型的清纯少女,她的甜美、动人和可爱让人无法与情欲二字联系起来,但正是这一形象把女主人公外在的纯美和内在的情欲和谐地融为了一体。她让人相信:性爱只不过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是充满邪恶的洪水猛兽。
  本片是导演考夫曼继《布拉格之恋》后又一部致力于反映个人情感和情欲的影片,它描写了一个女作家情欲的觉醒。影片刻画了一个才华横溢、不拘小节、不落俗套的男子,一个美丽动人、情欲强烈的女子和一个引人瞩目、情欲反常的女人。亨利的妻子琼是个性格反复无常的漂亮女人,在影片中,她是情欲的化身,她既给自己的丈夫带来灵感,同时也带来痛苦,她的每一次出现既强化了三人的情欲,又深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阿纳伊思是一个优雅细腻的有着混合血统的女作家,她同时爱上了亨利夫妇,在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她的性经验很快成熟,从而也确定了她对性的看法。她是用性的唯美主义的观念来表述三者之间的配偶关系和情欲冲突的。
  疯狂的情欲是本片描写的重点。片中的性爱场面并非故弄玄虚或者虚张声势,而是出于呈现人物真实思想面貌和精神世界的必要手段。弗洛伊德认为,爱欲尽管有其生理基础,但本身也是一种心理趋向。他认为个体具有两种情感:一是精神的爱恋,二是肉欲的冲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指出,弗洛伊德关于爱欲的论述,无疑揭示了现代西方病态社会的诸多问题。影片《亨利和琼》中许多情欲的描绘既是疯狂变态的,又是现实可信的。情欲使亨利和琼结为夫妻,情欲使亨利和阿纳伊思情意绵绵,情欲使雨果陷于阿纳伊思的爱恋之中而难以自拔,情欲也使琼和阿纳伊思共尝了同性恋的禁果。影片里充满了裸体和色情镜头,导演考夫曼以这种自然主义手法描绘了正常与反常的情欲,给观众以强烈的刺激。

 

 
野兽之夜(1)
 


  (1991~19992/法/彩色)
  '档案'
  英文名:SavageNight港台译名:狂野的爱/夜夜夜狂/裸夜
  编导:西里尔·科拉尔
  主演:西里尔·科拉尔、罗曼娜·波林若、卡洛斯·洛佩
  获奖纪录:本片荣获第18届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处女作、最佳剪辑和最佳女新人奖。
  禁级:XXXX
  '剧情'
  故事发生在1986年,当时艾滋病在法国还没有被人们觉察到是一种不可逾越的现实。影片的主人公让是一位年仅30岁的电影人,他的性生活开放随意,同性异性之间经常滥交。终于,让得知自己染上了艾滋病毒,但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不久,在一次物色新片演员时,让结识了一位17岁的少女罗拉。罗拉是一位健美热情的姑娘,和让一见钟情。很快,两人便生活在一起。让并没有向罗拉隐瞒自己是个同性恋者,他甚至告诉罗拉,自己还爱着一个叫萨米的橄榄球员。对此,罗拉虽然痛苦,但又舍不得离让而去。
  让有时也光顾男妓聚集的最阴暗的场所,对此,他有时对罗拉也感到歉意,但是,让没有对罗拉提及自己已患上了艾滋病。当他们做爱时,让也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直到最后,让才向罗拉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罗拉尽管感到绝望和气愤,但出于爱,还是原谅了他。她甚至主动要求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和让做爱,以期用爱使让回心转意,从此与放荡不羁的生活决裂。然而,惯于随心所欲的让已经不能自拔,难以再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在多次挽救无效的情况下,罗拉愤然离去,这时,让才感到他与罗拉的感情的珍贵,可是为时已晚。影片最后,让面对着大海和高山,高声呼喊:“我活着,我在生活……”
  '焦点'
  法国电影第一次直面艾滋病问题,电影对于同性恋和性场面的直率表现,引起了强烈争议。
  '背景'
  1993年3月8日,法国电影恺撒奖评委会将最佳影片等4项大奖授予了三天前被艾滋病夺去生命、年仅35岁的青年导演西里尔·科拉尔的遗作《野兽之夜》,这部类似自传的电影成了他最后的辉煌,从而使该届恺撒奖在法国电影史上写下了沉重的一笔。在颁奖仪式上,银幕上映出了西里尔·科拉尔面带微笑的形象,从来没有哪一位死者在这生者的聚会上如此牵动人心。虽然,被病魔夺走年轻生命的科拉尔没能参加颁奖典礼,但那天晚上却成了名副其实的科拉尔之夜。
  西里尔·科拉尔1957年12月19日出生于巴黎,是独生子。他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后出任法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负责人,母亲是家庭主妇。科拉尔多才多艺,曾在大学读数学和物理,但不久就失去了兴趣,他说:“我渴望创造!”于是,他改行从影,给著名导演莫里斯·皮亚拉当助手。他曾在1983年的影片《我们的爱》中出任小角色。随后他陆续拍摄了一些短片和电视片。在1986年他刚完成小说《爱情罪犯》时,艾滋病给他的生活投下了浓重的阴影,由于感情和性生活的混乱,他受到了惩罚。在刚刚选择了新生活的道路之际,悲剧的命运就注定了要降落在他的头上。科拉尔患上了艾滋病,当他得知后,开始发愤工作,先后写了两部小说和许多歌曲,还拍摄了多部电视片,并着手筹划将自传体小说《野兽之夜》搬上银幕。科拉尔是最早公开宣布自己患有艾滋病的法国人之一。但是,他的拍摄计划却屡遭制片人拒绝,挑选男主角也费尽周折,许多著名演员都担心会有损自己的形象,“艾滋病”的名声吓坏了他们。最后,科拉尔毅然决定自己集编、导、演于一身,他还谱写了影片的歌曲,并亲自演唱。对他来说,这些创作活动与阻止艾滋病这个邪恶的猛兽发展的药物治疗同样不可少。
  科拉尔的才华和英俊的银幕形象令大批巴黎观众倾倒,该片自1992年10月21日在巴黎首映到1993年3月,仅半年时间,法国就有近90万人前去观看。科拉尔的英年早逝使影片几乎成了真实的生活,电影与生活的双重事实更令人激动和震惊,法国人掀起了竟相观看《野兽之夜》的热潮。
  伴随着这部影片的诞生,法国影坛还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她就是在影片里扮演罗拉的19岁法国女演员罗曼娜·波林若。科拉尔为她提供了一个全世界女演员都梦寐以求的角色,她表演得惟妙惟肖,无懈可击,因此获得了该届恺撒奖最佳新人奖。
  '欣赏'
  本片是身染艾滋病的青年导演西里尔·科拉尔用生命拍摄的一部半自传体电影,影片改编自导演本人1989年出版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无论从电影史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而言,《野兽之夜》这部激情之作均堪称里程碑。影片第一次直面艾滋病患者的真实生活,且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着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严格地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