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 >

第46部分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第46部分

小说: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味着每个公民都要为政府提供的服务和财产多付一点钱。    
     在大都会公司的ABC,巴菲特试图组织一群不会研究这种“退出战略”  
的人。ABC曾是个最动荡的电视网,在这次交易后它成了财政稳定、业务过  
硬的电视网。它白天播放肥皂剧,晚上放新闻,而且都是在黄金时间。与之  
相比,加拿大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则由于管理班子动荡和对主人拉里·茨  
克和通用电气公司的不信任而苦苦挣扎。伯克认为巴菲特的投资使他感到放  
心舒服,要没他“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尤其是在那么严重的衰退时期,  
公司可能被削权而不能正常运作。它本来很可能会遭到与《时代》杂志同样  
的命运。现在默菲和伯克不断获得巨额利润,而且巴菲特对它的支持也使大  
都会公司的股价急剧反弹。    
… Page 178…   
                              15公开与私下    
     当大都会公司的交易还在进行时,已有人纷纷效仿巴菲特。在奥马哈就  
有50人因为巴菲特而成为百万富翁,在全国则有好几百。当他去哥伦比亚商  
学院讲投资时,有200名热心听众被拒之门外,房子装不下了。《福布斯》  
称他为“神话般的英雄”。在堪萨斯城和纽约分别有人给爱犬取名为“沃伦”  
和“巴菲”。毕业于斯坦福商学院的威廉·奥本德福在见过巴菲特后,辞过  
了麦金西公司的工作,毅然决定搞投资。钱商克里斯托福·史塔文为儿子洗  
理取名为亚力山大·沃伦。奥马哈的股票经纪人道格拉斯·史特里久慕巴菲  
特之名而无缘相见,当他妻子马莎即将分娩时,他拿了份 《财富之王》的复  
印件给妻子大声念有关巴菲特的章节,好像要以此胎教提高未出世儿女的智  
商。  
     到1986年,伯克希尔的股价已突破3000美元。在21年里巴菲特已把一  
个小纺织厂的碎渣变成了黄金,股票翻了167倍,而同时期的道·琼斯只翻  
了一倍。整条华尔街对他却是又敬又怕。当他告诉范妮梅的主席大卫·麦格  
斯韦说他对他的公司进行了投资时,麦格斯韦激动得想跑到窗前对外大喊:  
 “沃伦·巴菲特买了我们的股票!”福布斯问:“他真高兴成这样么?”头  
条新闻的作者称他为“迈达斯”,(希腊神,据说有点石成金术。)“巫师”,  
 “奥马哈来的智者”和“奥马哈神”。  
     许多不相识的人围着巴菲特要“做生意”。一个巴基斯坦的移民要把自  
己的书报摊卖给他,还有个女人要卖一幢战前盖的大楼,(“你出钱我出点  
子,我们会成功的。”巴菲特取笑说。)最惊人的是有个从内布拉斯加州的  
林肯来的人狮子大开口要1亿美元的“贷款”买农场,被巴菲特拒绝后,他  
竟拎着把手枪来到凯威特广场,结果被巴菲特雇来的FBI成员逮捕了,巴菲  
特则坐在他的桌旁纹丝不动。  
     尽管巴菲特很受公众注目,他私人生活还是保持很平静很平常,不像现  
在的总裁们。他不会事先安排时间,宁愿随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比尔·格  
雷厄姆(凯的儿子)问他什么时候来拜访方便时,他回答说:“什么时候都  
行,我没有什么时刻表。”《华盛顿邮报》的经理理查德·西蒙斯对他房间  
里的简朴宁静大为惊讶,这间翠绿的房子里几乎连一个牛呀熊呀什么的雕像  
都没有。玻璃圆顶下只有一台老式的爱迪生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一张普利  
策的奖状,几帧家庭相片 (有一张是本·格雷厄姆的)和一张长椅。上面有  
一层灰,说明这其实都是摆设。他没有计算机,没有股票终端也没有电子计  
算器。“我就是计算机。”他这么对采访者说。当他在办公室时,西蒙斯形  
容说:“看起来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只是有时比尔·斯科特(巴菲特的交易  
人)探头说‘1000万美元,股价125 18 ,行不行?’电话也不常响。  
与别的总裁比起来,巴菲特的时间太充裕了。”他每天的分分秒秒都很自由,  
他会坐在马蹄般的红木桌旁看上几小时的书,靠电话与外界联系一下 (还是  
自己接的),还有三条私人线路通向:所罗门兄弟公司,史密斯·巴内公司  
和戈德曼·萨克斯公司。  
     不管是谁先说的,第一眼看到巴菲特时的确觉得他有点天真。一个年轻  
的投资商西什·卡拉曼与这位亿万富翁在波士顿的里茨卡尔顿吃了顿早餐,  
卡拉曼发现他跟传说中的一样,当他在服务台前等候时,没人会注意他,也  
不会知道他是谁。“他吃的是整条的香肠和几个鸡蛋,是全美最后一个吃香    
… Page 179…   
肠的人。”好莱坞制片人诺曼·利尔在奥马哈机场遇到这位富翁时,错把他  
当成了司机。他微微有点发胖,平平的脸上戴着副玳瑁眼镜,头发稀疏,没  
怎么梳理,手里拿着车钥匙,只有杂乱的眉毛显示出他独立的个性。  
     作家亚当·史密斯发现“这位获得巨大成功的美国佬有点怀旧”。这位  
亿万富翁自己开车,自己管家,住的房子也是1958年花了31500美元买的。  
他就像美国神话中描写的那样,以正义和公德取胜的见多识广的老狐狸。理  
想的传统战胜了瞬息万变的肤浅的现在。伯克希尔的股东中不仅有著名的钱  
商马里奥·加贝利等人,还有爱荷华州休克斯的专栏作家埃皮·莱德勒和  
a。k。a。安·兰德斯,他们与巴菲特一见如故,且为几百万普通的美国人提提  
居家过日子的建议。巴菲特则是华尔街的意见专家。  
     到80年代中期,巴菲特追求平凡而被人大吹大捧,真是有趣。赞扬他的  
文章常以“噢,是沃伦·巴菲特”和“一个吃玉米的资本家”这样的话为标  
题。里面讲的是他自我批评的明智和朴素的生活作风。他朋友卡罗尔·卢米  
斯在报纸上写道:巴菲特并没有对这些报道津津乐道。但不久就证明这话错  
了。有人问维恩·麦肯齐——伯克希尔60年代的财务主管——他的老板有什  
么变化,他说巴菲特开心多了。“我从不知道他原来这么喜欢镁光灯和引人  
注意。”他说。  
     其实他一直喜欢,只是过去别人不曾注意他罢了。他一向健谈,爱娱乐  
且喜欢让自己载入史册。不过他善于在采访时把自己伪装成漫不经心的寒碜  
模样。他总是谈自己的工作成绩;不管是与朋友同事交谈还是演讲,他都有  
神话自己的过去的强烈愿望。他总是给自己的过去穿上点糖衣,像要使它更  
完美一样。巴菲特的高中同学丹利还记得他,丹利的第一台弹子球游戏机是  
他自己买的。而巴菲特后来说是他们合买的。大学时代的鲍勃·鲁塞尔回忆  
他们的排名表“男孩排行榜”是用铅笔写的,巴菲特说的则冠冕多了,说它  
是公开印刷的。  
     巴菲特的自传中没有夸大自己的成功,反而删了不少自己的雄心和打  
算。比如说,他说自己去哥伦比亚大学念书是因为与本·格雷厄姆太要好了,  
而不说是哈佛开除后决定去第二好的大学念书。同样地,他说自已放弃在格  
雷厄姆—纽曼的职位去奥马哈不是“为了当头儿”;他与伙伴之间也只是亲  
人般的劝告和恳求。这可不是他的本来面目;当奥马哈《世界先驱报》报道  
巴菲特从纽约回来时,他的伙伴们赶紧努力工作了三星期。他还说让他充当  
汤姆·默菲的“大猩猩”是默菲的点子,而他自己对此的努力也众人皆知。  
好像他有点想把自己的成功说成是上天的安排,而不是他一生努力追求财富  
的结果。  
     其实朋友们最喜欢他的一点是他十分谨慎、认真,他从不心不在焉。诺  
曼·利尔说:“他一生都给人快乐,他没有缺点。”这种印象也是巴菲特充  
沛的、少年般的活力造成的。他不很正式但不“马虎”,坚定而不无动于衷。  
     巴菲特能把一些普通的乐趣变成享受。有一次《纽约杂志》报道说他“大  
口地喝百事可乐,因为他喜欢红色甜食”。巴菲特过去在奥马哈的邻居唐·凯  
奥——他曾拒绝与青年巴菲特一起投资——凑巧读到了这篇报道,他被激怒  
了。凯奥现在是可口可乐公司的经理,他给巴菲特写了封信,提出要让他尝  
尝“神的玉液琼浆”。几个来回后,巴菲特同意试试这种新“红色可口可乐”  
的样品,然后就是试用。“他对红可口可乐有点上瘾了。”凯奥说。实际上  
他一天喝5瓶, (不要百事可乐了。)而且常常小孩一般给凯奥写张条子说    
… Page 180…   
他有多开心。据一位来访者说,他的办公室里塞满了土豆片和“几千个”红  
色可乐的瓶子。当1986年(白宫换届那年),凯奥再次遇到了巴菲特,他认  
为这位老邻居一点儿也没变:“这家伙还是那样热爱生活。”  
     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度会议时,巴菲特的神话传说就会达到顶峰。  
过去在奥马哈,只有几个股东参加在附属它的国家赔偿金公司的自助餐厅举  
行的这项会议。当零星有几个外地股东来时,巴菲特把会议的地点改在红狮  
饭店的地下室。到1986年,股东们潮水般地涌来了,他租下了粉红色大理石  
装饰的陵墓般巨大的乔斯林艺术博物馆。股东们拿着他的报告,像鸟儿一样  
塞满了奥马哈。其中有巴菲特的崇拜者,钱商,格雷厄姆的追随者,纽约银  
行家,退休了的富豪和向往财富的年轻投资人。他们有的西装革履,有的短  
袖衬衫;有的从东部来,有的从南部来,也有来自西海岸的。相比之下,其  
他公司的年度会议几乎连一个股东也吸引不了,因为那是浪费时间,来奥马  
哈参加会议的共有450人,会议结束后,巴菲特就带他们参观B夫人的家具  
世界,那儿陈列着一些卖价1万美元的东方地毯。  
     会议本身就像是巴特尔斯&杰姆斯的聚会。桌上放着咖啡壶,桶里装满  
了罐装可乐——公司的“官方饮料”。与会的95%的股东至少持有股票5年  
了,这种忠诚在华尔街上独一无二,其中多数人把积蓄都转到这种股票上。  
他们对它如此依恋,简直到了宗教信仰的地步。巴菲特就是他们的神。他们  
仔细注意他的每个手势,每句话,好像可以把它裱起来挂在墙上一样。他们  
都美滋滋地认为自己也有那么点荣耀——即使自己不是天才,至少他们发现  
了天才。这个教派有自己的教义(“格雷厄姆和多德”投资哲学),它的教  
徒都是些感觉良好的虔诚教徒。  
     他们当中有读过“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图森的冶金工程师詹姆斯·雷克,  
有在波卡特洛、爱达荷经营一家保险公司的罗纳德·弥尔顿,还有奥斯汀的  
摄影师迈克尔·奥布里恩,他是在写转让证书时认识巴菲特的。读了巴菲特  
的书信体报告后他买了他的股票。还有一个是杰克逊维尔的叫萨德·麦克纳  
尔蒂的钱商,他对巴菲特如此崇拜,于是他带着妻子来庆祝自己的结婚纪念  
日。  
     还有一个忠实者来自密西西比的蒂姆C。梅德利,是个杰克逊的财政计划  
人。他的妻子吃惊地问他:“你花1000美元一直到内布拉斯加,只为了听人  
讲话?”梅德利只有一股股票,“也许我是有点疯狂,”他承认说,“可你  
是个忠实的教徒,你常去教堂,巴菲特对我就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梅德利第一次遇见巴菲特是在梅德利的走廊里,当时巴菲特正在欢迎投  
资者。他头发乱糟糟的,穿着蓝色短便上衣,一条肥大的灰裤子,皮带眼的  
地方都磨薄了,看上去就像一个中学蓝球教练:一个梅德利深感敬畏的“普  
通人”。  
     当巴菲特和芒格走上讲台时,人群崇敬地安静了下来。台上放着一夸脱  
的红可乐,像圣餐一样。巴菲特很快地介绍了一下公司的业务情况,然后就  
开始回答问题。他一本正经地说要早走的人只能在芒格发言时走,他说的时  
候可不许。以后的几小时他们随便,无隐瞒地谈起了年度报告,回答了关于  
伯克希尔和业务方面的问题。  
     芒格扮演的是配角,他老是提起“文明”的问题,好像现在世风日下一  
样。在一次会议上他高谈道:“这个屋里坐的都是智慧的人。”但他不是人  
们最赏心悦目的人物,对他捧场的人廖廖无几。    
… Page 181…   
     巴菲特抢了所有镜头,他的眉飞色舞的玩笑一个接一个,眉毛好像在脑  
门上跳起了华尔兹。他喜欢看到熟悉的面孔——他认识多年的人,因他而富  
的人,还有像贫民道·安格尔这样的人,他现在可有了1500万美元。他对一  
个朋友说,他觉得自己在画一幅巨作,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称羡不已。也许他  
在伯克希尔的这种救世主般的地位正是他连一股股票都不愿卖,并把股东会  
开成典礼一样的原因吧!他谈到了通货膨胀,B夫人和公司的管理,并回答  
了关于投资,大都会公司和本·格雷厄姆的问题。还时不时用个简明的小故  
事来说明道理,随便得听起来像是夏天下午慵懒地在安乐椅上闲聊一样。  
     有一次巴菲特在大都会公司做即兴演讲,有人问他有什么管理技术可推  
荐的。他讲了一个陌生人在一个小镇的故事。他想与当地人交朋友,他走到  
村子的广场上,看见一个“德国牧羊人般狼狈的”报时员老头。巴菲特接着  
说:    
     他小心翼翼地看着一条狗,问道:“你的狗咬人吗?”老头说:“不”。于是陌生人弯  
     腰拍了拍这条狗,狗扑上去,很熟练地咬下了他的袖子,陌生人一边动手补衣服一边问  
     老头:“你不是说你的狗不咬人吗?”老头说:“不是我的狗。”故事对管理人的寓意  
      是:问对问题是很重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