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上所有个人储蓄之和形成的总储蓄必定与现期新投资的数量相等。
认为银行系统创造信用,进而能产生没有与“真正的储蓄”相对应的投资的观点,是孤立看待银行信用增加产生的一个结果而不及其余这种做法的产物。确实,在某个特定方向上出乎意料的投资增长会使总储蓄和总投资产生无规律的变化,而在投资增长能被充分预料到的情况下这种变化是不会发生的。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银行提供贷款会产生三种趋势:(1)产量将增加;(2)用工资单位来计量的边际产品的价值将上升(在报酬递减条件下,产量必然随之增加);(3)以货币来计量的工资单位将上升(这常常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而产生)。实际收入在不同人群间的分配可能会受这三种趋势的影响。但这些趋势是产量增加这种状态所固有的特征,而不论产量增加的原因是不是由于银行增加了贷款。只有不采取任何可能提高就业量的行为,才能避免上述趋势的发生。
所以,储蓄总会引致投资这种老式的见解是不完整的,而且会产生误导。它的错误来源于貌似合理的推断,即个人储蓄会使总投资等量地增加。诚然,个人的储蓄能使自己的财富增加。但上述这个结论忽略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个人储蓄的行为可能会对另一个人的储蓄起反作用,进而对另一个人的财富起反作用。
储蓄与投资是恒等的,但个人的储蓄又有明显的“自由的意愿”,即不论他自己或其他人的投资为多少,他都可以自由地决定他的储蓄。这两者能协调的原因主要是,与消费一样,储蓄也有两个方面。因为,尽管个人的储蓄不太可能对其收入产生重大影响,但他的消费量会对其他人的收入产生反作用,从而不可能使所有个人同时进行任何既定数量的储蓄。每一个人都试图通过减少消费来增加储蓄的行为,会使收入下降到这样的程度,以致这种行为失败。当然,就社会整体而言,储蓄小于现期投资量同样是不可能的。原因是,如果这样做的话,收入必定会提高到使个人愿意储蓄的数量总和正好与投资量相等的水平。
以上所述与下面这个命题很相似。即怎样把每个人都有改变他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的自由,与每个人所持货币数量的总和又必须与银行系统所提供的现金数量相等并与之相协调。上述两个货币数量的相等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与他们的收入或者各种物品的价格(主要是有价证券的价格)是相关的,购买物品是除持有货币之外另一种保存财富的方式。这样,收入和价格必然会变化到这样一个水平,在这个新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上,直到个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的总和与银行系统提供的货币数量相等。这是货币理论的基本命题。
这两个命题都是来自同一个事实,不能只有买者没有卖者,也不能只有卖者而没有买者。虽然个人交易量与市场交易量相比是很小的,因此可以忽视需求不是单方面交易的事实,但当我们考察总需求时,忽视这点将会使理论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总体经济行为理论与个体经济行为理论之间最重大的差异。而在个体经济行为理论中,我们可假定,个人需求的改变不影响他的收入。
更多热门小说,请访问宜搜小说搜索(b。easou)
'7'第三编消费倾向
第一章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一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找到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就业量。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得到初步的结论,即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的交点决定了就业量。总供给函数主要决定于供给方面的物质条件。在第五编第二章,我们还要再来讨论总供给函数,并分析总供给函数的反函数,我们将这个反函数称之为就业函数。一般来说,人们容易忽视总需求函数的作用,所以本书第三、第四编专门讨论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涉及到任何既定就业水平与该就业水平预期能实现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既定的就业量水平下,“收益”是社会消费的总量与投资的总量的和。这两个量是由差别很大的因素决定的。本编主要讨论的是:当就业量一定时,什么因素决定消费量。在第四编中,将讨论是什么因素决定投资量。
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假设就业量一定,那么用于消费的数量是多少?严格地讲,我们应把消费量(C)与就业量(N)联系起来讨论。为了便于论述,我们讨论Cw(以工资单位计量的消费量)与Yw(相当于某一就业水平N下以工资单位计量的收入)相联系的,但略有不同的新函数。对于这个新函数可能会有一点疑问,即Yw不是N的唯一函数。因为在总就业量N一定的条件下,Yw会因劳动力在各行业的分布的不同而不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应考虑这一点,但在一般情况下,假定Yw由N唯一决定还是可行的。所以,可以定义如下:消费倾向Cw与就业水平N下的收入Yw之间存在函数关系X。
即Cw=χ(Yw)或C=W&;#8226;χ(Yw)
显然,社会用于消费的数量:第一,部分地取决于社会总收入;第二,部分地取决于其他客观环境;第三,部分地取决于社会成员的主观需求、心理偏好和习惯,以及成员之间收入的分配。影响人们消费动机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的心理特点、社会习俗和制度。除非在反常的或革命状态下,短期内它们不会有大的改变。在做历史的研究或不同类型社会制度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必须要考虑主观因素,分析主观因素的改变是怎样影响消费倾向的。下一章我们将对主观因素做详细的分析。但在下文中,我们将大致假定主观因素不变,即假设消费倾向仅随客观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二
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要客观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单位的改变。显然,与其说消费(C)是货币收入的函数,不如说是实际收入的函数。在技术、偏好和决定收入分配的社会条件不变的状态下,实际收入随着劳动者所支配劳动量的增减而增减。虽然当总产出改变时,由于受报酬率递减规律的影响,一个人实际收入的增加比以工资单位计量的收入要少。但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假定:在就业量不变的情况下,工资单位发生改变,那么消费也会像物价一样随工资单位的改变而作同比例的改变。尽管我们必须考虑某些特殊情况。例如,当工资单位改变时,有可能改变企业家和食利者之间的收入分配,从而有可能影响消费。但除了这种情况外,我们已经考虑到了工资单位自身的改变,因为,我们是依据以工资单位计量的收入来定义消费倾向的。
2。收入与净收入之差的改变。上文已指出,消费量与其说由收入决定,不如说由净收入决定。因为根据定义,净收入是一个人在决定其消费量时首先要考虑的。在某一给定情况下,收入与净收入可能有着某种稳定的关系:不同的收入水平和与其对应的净收入之间存在着唯一的函数关系。但如果情况不是这样的,当收入改变而净收入不变时,由于其与消费无关,这种改变必须忽略不计。同样,当净收入改变而收入不变时,则必须要考虑净收入变化对消费的影响。但是,除非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我始终对这个因素的重要性表示怀疑。在本章第四节中,我们再详细讨论收入与净收入之差的变化对消费究竟有什么影响。
3。在计算净收入时,我们没有考虑资本价值的意外变化。这些意外变化在改变消费倾向方面更具重要性。因为这些意外变化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或没有规律性的。富有阶层的消费量或许会由于这些意外变化而变得非常敏感。这应该算是短期内可以使消费倾向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4。时间贴现率(即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之间交换的比例)的改变。时间贴现率并不完全等同于利率,因为前者考虑到了所能预测的未来购买力的变化和各种风险,例如没收性的税赋、早亡等。但作为一种粗略的估算,利率可以被认为等同于时间贴现率。
利率对于某一特定收入下消费量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古典学派利息理论认为,利率可使储蓄的供求相等。所以由此可以推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支出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但一般认为,利率变动对当前消费的影响是不确定,而且是很复杂的,需要视几种相反力量的强弱而定。因为,当利率提高时,有些增加储蓄的动机会得到满足,而有些动机则会削弱。在长期中,如果利率有实质性的改变,则有可能大幅改变社会习惯,从而改变主观消费倾向。但除非有事实为根据,否则很难确定影响的方向。至于利率的短期变动,如果变化不大,一般不会直接影响消费。利率变化对消费的间接影响也许要多一些,但作用的方向也不完全相同。利率影响消费的最主要途径,也许是当利率改变时,证券以及其他资产会因此出现增值或贬值。当一个人的资本有意外增值时,他会倾向于增大当前消费;反之,当一个人的资本有意外贬值时,他会倾向于减少当前消费,虽然就收入而言,他的资本价值与以前一样。但是,我们已经在上述第3点中涉及到了这种间接影响。除此之外,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不变,除非利率变化非常大,否则短期利率的变动对其消费量的影响是次要的。如果利率确实降低到很低的水平,致使一定数额的钱所能购买到的年金与该数额金钱每年的利息之比上升到造成负储蓄的程度,那么这个上升的比例将促使人们去购买年金,以备年老所需。
消费倾向受到剧烈影响的反常情况(此时人们对于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具有极度的不确定性),也应被归纳在这一点中。
5。财政政策的改变。由于决定个人储蓄的因素是人们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因此,不仅利率对储蓄有决定作用,而且政府的财政政策对储蓄也有决定作用。所得税、资本利润税、遗产税等其他类似的税赋都和利率一样对储蓄产生影响。而且,至少在预期上财政政策所能改变的限度比利率的大。如果财政政策被人为地当做收入分配平均化的手段,那么它在提高消费倾向方面的影响还将更大。
偿债基金是政府为了偿付债务而设立的,其来源是税收,它会对总消费倾向产生影响。由于偿债基金代表了一种集体储蓄,大量设置偿债基金会降低消费倾向。因此,当政府从借债政策转向设置偿债基金政策时,它能导致有效需求严重缩小;而政策向相反的方向执行时,会使有效需求出现显著的扩张。
6。人们改变其对现在和未来收入水平差距的预期。这个因素对个人消费倾向的影响可能比较大,但对全社会消费倾向的影响,很可能会因每个人预期改变方向的不同而彼此抵消。另外,一般来说,该因素的不确定性很大,不会对消费倾向产生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在既定的条件下,如果抛开以货币来衡量的工资单位的改变,那么消费倾向这个函数可以被认为是非常稳定的。
一般情况下,以工资单位计量的消费支出主要由就业量和产出量决定。即使其他因素可以改变,但作为总需求函数组成部分的消费量一般还是取决于以工资单位衡量的总收入。三
既然承认消费倾向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函数,所以,一般来说,总消费量主要取决于总收入量(这两者都以工资单位来计量),而消费倾向自身的变动被认为只有次要的作用。那么消费倾向这个函数的普通形式是怎样的呢?
从人类本性和实践经验来看,有一条基本心理规律:一般来说,人们的消费会随着其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没有收入增加得快。即如果用Cw表示消费量,Yw表示收入(都以工资单位来计量),那么,ΔCw和ΔYw正负号相同,但后者大于前者,也就是说:dCwdYw的值为小于1的正数。
如果我们考察的是短期情况,事实更是如此。在所谓就业的周期波动期间,人们此时的习惯不同于更持久的心理倾向,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环境。由于人们通常会先从收入中扣除他们已习惯的生活水平所需的开支,而倾向于把实际收入与这个开支的差额用于储蓄。或者,如果人们确实随着收入的改变而调整其开支,短期内的这种调整是不完全的。因此,储蓄常常伴随着收入的增减而增减,且开始时的变化规模会比以后的大。
除了收入水平的短期变动外,较高的绝对收入水平显然一般也倾向于使收入和消费的差距扩大。而且,随着实际收入的增加,人们往往会把收入中的大部分用于储蓄。但不论人们是否会把大部分收入储蓄起来,我们可以承认以下这条任何现代社会中基本的心理规律:当社会实际收入上升时,其消费增加的绝对数量不会等于收入增加的绝对数量,所以,若非其他的因素同时出现剧烈且不平常的变化,该社会较大的绝对数量必将被用于储蓄。我们在下文将要阐明,经济体系的稳定性事实上依赖于这条在现实中广泛盛行的规律。这意味着:如果就业量增加,进而导致总收入也增加时,新增加的消费量不会把所有新增加的就业量都消耗掉。
另一方面,当就业水平的下降导致收入也下降时,如果下降的幅度非常大,则有可能会使消费超过收入,这不但是由于他们花费了其在经济状况较好时积攒的储备,还有可能是由于政府有预算
预算主要是用来满足政府财政支出的,过大的赤字和盈余都是不利的,因此必须保持其基本平衡。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突然出现波动,即使将来会出现预算赤字,政府也要尽可能地动用更多的支出来缓解经济波动。此图摘自搜狐网财经频道;其中分析的是2005年中国全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意或无意地产生了预算赤字,或通过借款来发放失业救济。因此,当就业量下降至低水平时,总消费量减少的数量将比实际收入减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