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鉴赏-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写之;元气复矣。
品茶用瓯白瓷为良;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也。制宜弇口邃肠;色浮浮而香味不散。
茶洗;式如扁壶;中加一盎鬲而细窃其底。便过水漉沙。茶藏;以闭洗过茶者;仲美、君用;各有奇制;皆壶史之从事也。水勺汤铫;亦有制之尽美者;要以椰匏锡器;为用之恒。
附录
《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兼吴贰公》
新夏新晴新绿焕;茶式初开花信乱。羁愁共语赖吴郎;曲巷通人每相唤。伊予真气合奇怀;闲中今古资评断。荆南土俗雅尚陶;茗壶奔走天下半。吴郎鉴器有渊心;会听壶工能事判。源流裁别字字矜;收贮将同彜鼎玩。再三请出豁双眸;今朝乃许花前看。高盘捧列朱萼堂;匣未开时先置。卷袖摩挲笑向人;次第标题陈几案。每壶署以古茶星;科使前贤参静观。指摇盖作金石声;款识称堪法书按。某为壶祖某云孙;形制敦庞古光灿。长桥陶肆纷新奇;心眼欷殻Ф喟祷弧<拍扪砸夤采睿蝗酥资终娣缟ⅰJ夹呕平鹜呒鄹撸蛔髡哒挂蔡旃ご堋<嫉涝伪舜朔郑豢仗萌胀碜倘尽
供春、大彬诸名壶;价高不易办。予但别真真而旁搜残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悦;诗以解嘲。
阳羡名壶集;周郎不弃瑕。尚陶延古意;排闷仰真茶。燕市曾酬骏;齐师亦载车。也知无用用;携对欲残花。吴迪美日:用涓人买骏骨;孙膑刖足事;以喻残壶好。伯高乃真鉴家;风雅又不必言矣。
林茂之《陶宝肖像歌为冯本卿金吾作》
昔贤制器巧含朴;规放尊壶从古博。我明龚春时大彬;量齐水火抟埴作。作者已往嗟滥觞;有循月令仲冬良。荆溪陶正司陶复;泥沙贵重如珩璜。世间茶具称为首;玩赏揩摩在人手。粉锡型模莫与争;素磁斟酌长相偶。义取炎凉无变更;能使茶汤气永清。动则禁持慎捧执;久且色泽生明。近闻复有友泉子;雅式精工仍继美。尝教春茗注山泉;不比瓶罍罄时耻。以兹珍赏向东吴;胜却方平众玉壶。癖好收藏阮光禄;割爱举赠冯金吾。金吾得之喜绝倒;写图锡名日陶宝。一时咏赞如勒铭;直似千年鼎彜好。
紫砂壶的保养(转贴)
紫砂壶是喝茶人的珍宝;但要使紫砂壶表现出真正的个性;就要有正确的养壶方法;泡壶是最好的养壶方法;具体可分以下六点:
1、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养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
2、切忌沾到油污。紫砂壶最忌油污;沾一后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
3、实实在在的泡茶。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光芒。
4、擦与刷要适度。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将壶中积茶销销刷洗;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试即可;切忌不断地推搓。
5、使用完毕要清理晾干。泡茶完毕;要将茶渣清除干净;以免产生异味;又需重新整理。
6、让壶有休息的时间。勤泡一段时间后;茶壶需要休息;使土胎能自然彻底干燥;再使用时才能更吸收。按这六步养亮的壶;虽养成的速度较慢;但亮度可经久也不褪;不怕人的手气触摸。
'转帖'《紫砂生产工艺技术问题的探讨》叶龙耕
宜兴紫砂陶是我国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崇高的艺术成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在素有〃瓷器之国〃历代名家辈出的中国;宜兴紫砂陶何以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异彩四放?它己成为广大陶瓷工作者和紫砂陶爱好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普及宜兴紫砂陶有关科学知识为目的;对宜兴紫砂陶生产工艺进行探讨。
(一)紫砂泥的制备及其对紫砂壶外观、内在质量的影响:
紫砂泥可以单独制成坯用泥料;与其它陶瓷坯料相比;具有加工工艺简便的优点。然而;泥料颗粒的粗细;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制成的紫砂壶产生了不同的时代风貌和不同的内在性能。
紫砂泥的制备;基本上分成手工和机械加工两种。民国徐珂在《清椑类钞》一文中描述道:〃泥初出山时;大如煤块。舂以杵;必数次;始取其较细者;浸之于池;经数月;则粗分子下沈。其最上层;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这是一种典型的手工加工方法。直到解放前后;有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制法;此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实现了机械化。用石轮辗破碎;加工细度控制在60目筛左右;1959年开始应用雷蒙粉碎机;细度在100目筛以上;湿水后通过真空绫泥机捏练;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表一)
试样时代紫砂泥团粒最大尺寸相应的中国筛号
宋朝中期0。7~0。5m/m26~35目
清朝前期0。5m/m35目
清朝中期0。3m/m55~60目
现代手工制0。3m/m60目
现代机器制0。15m/m100~120目
应用手工制备的熟泥;经手工成壶;烧成后;由于泥团粗细悬殊;烧成时体积收缩不一;外表粗颗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润光泽的质感。犹如天津鸭梨的梨皮状;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用机器练制的熟泥;尽管手工成型;烧成条件不变;但其表面已失去梨皮状的艺术效果;制品的吸水率从通常的3~5﹪下降到目前的1﹪左右。由此可得到这样的启示:紫砂壶的外表是鉴别世传与现代作品的方法之一。而茶壶气孔率的大幅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其实用性能。
(二)独特的成型技艺:
紫砂壶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注浆、旋坯和印坯等几种。其中手工成型是传统的制作方法。而制作技艺的关键则是脱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所谓精加工;系指用竹片、明针、刀具及用这些材质制作的其它专用工具;对已接上颈、脚、嘴、把手的壶口、身、盖的表面;进行精细的括平、修整;这是紫砂壶成为工艺品的关键之一。它的作用在于:紫砂熟泥颗粒大小不一;成型时坯体表面呈现高低不平;在精加工过程中;用上述工具将坯体整平;并把隆起的颗粒向下挤压;使坯面平整光润。这时坯体外表形成一层较细致的表皮层;而内壁面虽在打拍泥片时也受拍打;但往往是稍事加工;泥料颗粒之间相对疏松;烧成后制品表面成梨皮状;而疏松的内部呈现一定的气孔率。
紫砂壶造型别致多样。为不使它沦为一般的釉陶;以及历史原因;它的表面是不施釉的。要使紫砂达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工艺效果;必须把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成整体的制作要求;都需经过成型精加工来求得。同时;精加工也是提高坯体粘度的重要手段。例如大型圆条壶;壶口壶盖各有24条筋瓤对称。由于加工精细;烧成后壶盖任意调换方位;都能与壶口相吻。工艺水平高的紫砂壶;口盖准缝严密;二者之间的空隙(或称位移公差)一般都在0。5mm以内;是其它任何陶瓷壶类所无法比拟的;瓷器茶壶位移公差在1~3mm甚至更大。由于紫砂壶精度高;减少了混有黄曲霉等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渠道;成为紫砂壶泡茶不易发馊变质的原因之一。
(三)紫砂壶的烧成:
1。烧成窑炉;燃料及窑具:
烧成紫砂壶的窑炉;经历了龙窑、倒焰窑到隧道窑的演变。其中龙窑使用时间最长(宜兴羊角山早期紫砂窑址就是一条宽一米左右长十余米的龙窑)直到1957年才被倒焰窑代替。1973年;隧道窑取代了倒焰窑。龙窑所用燃料是茅草、松柴。倒焰窑的燃料是烟煤。隧道窑则以重油为燃料。
紫砂壶从明代中叶起就开始用匣钵(俗称掇罐)烧成;这与上述紫砂壶自明代起因饮茶方法改变;制壶发生历史性转折相关连;以防止产品表面发生火刺;色泽不称等缺陷。同时提高了制品的装窑密度;有效地利用了窑位空间。
2。窑炉烧成气氛的控制:
紫砂泥中的氧化铁含量相当高;根据SiO2?/FONT》Al2O3?/FONT》Fe2O3?FeO三元相理论;如果制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则物相在1400℃以下不产生液相图;不形成低共熔物;由于紫砂泥中尚有CaO、MgO、K2O、Na2O等成份;因此实际烧成温度低为1150~1180℃;在此温度下;泥料中各矿物相的扩散速度不大;赤铁矿不作为一种相存在;使制品成红色(低温)、紫红色(高温)。如以还原气氛烧成;则仅应按SiOn2?/FONT》Al2O3?/FONT》FeO系相图进行;在1100℃左右形成低熔共熔物而产生液相。Fe2O3大量还原FeO色泥由紫红变紫黑;制品表面提前烧结还原过程中沉积的炭素和分解的气体无法逸出而发生鼓泡、积炭;造成废品。
(四)紫砂泥和紫砂壶的显色:
众所周知;瓷器与陶器的主要差别之一;是瓷器含铁量低(<1﹪);通常红色陶器含铁量大于5。5﹪;在正常烧成条件下;陶土含铁量不同;呈色不一。含量≦0。8﹪;烧成后呈白色;含量1。3﹪;烧成后成灰色;含量2。7﹪;烧后呈灰色;含量2。7﹪;烧后呈淡黄色;含量5。5﹪;烧成后呈淡红色;含量8。5﹪;烧成后呈红色;含量10。5﹪;烧成后呈深红色。
但陶土中含有的氧化铁是以多种形式存在;如紫砂泥;就有下列几种:见表
二。
(表二)
矿物名称分子式矿物颜色
赤铁矿Fe2O3樱红、暗红色
褐铁矿Fe2O3、nH2O黄褐色至黑色
针铁矿Fe2O3、H2O淡红、淡黄、淡褐色
硫铁矿FeS2黑色
磁铁矿Fe3O4或FeO、Fe2O3铁黑色
经过紫砂泥中Fe2O3和FeO的分析;Fe2O3总7。41~8。62﹪;FeO为0。73~0。55﹪;赤铁矿占90﹪左右;其它为20﹪左右。同时由于MnO2、Cr2O3、CaO及其它少量色着色氧化物的存在;导致了紫砂泥的紫红色调。
烧成气氛对紫砂壶的显色关系重大;对宋代中期羊角山紫砂器分析的结果:Fe2O3(总)8。24﹪;FeO5。44﹪;制品断面呈黑色;近代紫砂分析结果:Fe2O3(总)9。95﹪;FeO0。55﹪断面呈紫红色。运用精湛的烧成技术;制品可以获得要求的色泽。紫砂壶的烧成气氛;以中性一氧化焰为宜。
(五)紫砂壶生产工艺的独特性和合理性:
紫砂泥确实是宜兴得天独厚的原料;天赋的合理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颗粒组成;使其具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等工艺性能;为多种多样的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丰富多姿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线条;对制作技巧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手工成型达到了高度的水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精巧的手法;越群的技艺;促成了紫砂壶造型的丰富多采的特色。这就是泥料?走?造型三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成型过程中的精加工工序;使制品形成一层致密的表皮层。由于它的存在;扩大了制品的烧成范围;不论是正常烧成温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层都能烧结;而制品内壁仍能形成气孔。因此;成型的精加工工艺;具有把泥料、成型、烧成三者有机地结凑在一起的作用;赋予紫砂壶表面光洁;虽不挂釉而富有光泽;虽有一定的气孔率而不渗漏等特点。紫砂泥经烧成形成了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矿、双重气孔等物相。其结晶相多而玻璃相少;使紫砂壶具有抗热震性、透气性;较高的机械强度;赋予紫砂壶优异的实用功能。
斯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宜兴紫砂壶以其得天独厚的泥料;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集符合科学的生产工艺;精美绝伦的器物造型;有口皆碑的实用功能;成为世界名陶。历代宜兴陶瓷工匠用烈火使陶土放出异彩;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提供了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让我们不断深入地进行紫砂陶的科学研究;探索奥妙;总结经验;古为今用;促进陶都繁荣昌盛;促使宜兴紫砂陶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茶语清心→红茶坊→壶里乾坤→闽南茶俗和紫砂壶'推荐'
闽南茶俗和紫砂壶'推荐'
闽南茶俗和紫砂壶(上)
文/王文径(福建漳浦县博物馆馆长)
中国人对茶的认识;传说起源于神农;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则发端于汉代;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开始倡导饮茶。到了两晋时期;茶文化开始登堂入室;魏晋时期;正逢天下混乱;群雄纷起;文人学子无以匡世;遂产生避世思想;大兴清谈之风;高谈阔论;多兴饮宴;当然;真正可以终日豪酒不醉的毕竟是少数人;更多的人选择了饮茶。同时;一些有见识的政治家不满当时的奢侈之风;最早提出了「以茶养廉」的口号;自此之后;茶已经渗透到每一种文化思想领域之中了。政治家饮茶;以塑造自身的形象;文人饮茶;以引发艺术创作的思维;佛家把茶当作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道家将饮茶作为身心与大自然交溶的手段;饮茶又与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一拍就合;结下永世之好。
历朝历代;似乎没有一个政治家;一个统治者对「茶」存有微词;而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不断扶植;推广。唐代开始出现了贡茶;说明了宫廷在大力推广饮茶;也正因为这样;产生了茶圣陆羽;也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理论。宋代更是大力提倡饮茶;当时朝野之间盛行的斗茶之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道风景线。几乎在文化史上知名的文人和政治家;都与茶结下不解之缘;饮茶的普及已经上及天子;下至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明洪武24年;朱元璋为了减轻茶农的负担;下诏废止团茶;改贡叶茶;于是延续至今的饮茶方式出现了。
饮茶法从煮茶、点茶到泡茶、茶叶也经历了粉茶、饼茶、团茶、叶茶等过程;一千多年来;茶文化的不断深入;改革、更新;每一次饮茶方式的改变;都是对新茶具的一次呼唤;唐代出土于长沙窑的各种水注;宋代建阳窑的黑釉盏;都与同时期的饮茶方式相适应;明代流行叶茶冲泡法;不久以后;紫砂壶也就出现了。
思亭款〈潮州朱泥壶〉。
饮茶方式和茶制品用了几个朝代的时间共同追求最佳的形式;茶具也花费了几个朝代的时间;三方面的互动;终于找到了紫砂壶。
紫砂泥与茶的邂逅;出现了紫砂壶;但这一特殊魅力的艺术品;充满了生命的躁动;并没有和茶叶从一而终;在短暂的亲密接触以后;人们很快发现泡茶远远不能体现紫砂的全部价值。
开始的紫砂壶是专门为泡茶而制作的;但饮茶习俗是多元的;茶壶不可能迎合各种饮茶方式;也不可能和某种饮茶方式绑得很紧;毕竟没有某种定律要求紫砂壶只能作为茶具。紫砂壶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属于自己的路。
一般认为;紫砂壶泡茶;有1、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