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1978-2008私人阅读史-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世纪80年代出的书大部分都是讲文化、很有品位的,而且没有现代意义下的畅销书。现代畅销书一般都不是太深奥、太了不起的文学、学术著作,而是一些很通俗、很浅易的书,但上世纪80年代畅销的却是萨特、弗洛伊德的书,其实这是很怪异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出版市场开始变得商业化了,但具体商业模式应该怎么走,大家还在摸索。在这期间,一些很糟糕的出版情况也开始出现了,比如有大量的3?袭,还有大量的所谓“话题”热潮,有一阵子流行出一些“某某百科辞典”的工具书,结果市面上一下子就出现几十本这样的书,每一本书都大同小异,明显就是互相3?袭。这些都是市场的牟利动机在推动,这些书的出版社都想赚钱,但他们赚钱的方法却是一窝蜂地去做一些事情,彼此3?来3?去,很不要脸。
图书市场“光谱”变得开阔
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是整个内地出版市场逐渐成熟的过程。单从市面上的零售环节、从逛书店所看到的景观来看,我觉得已经跟国际完全同步了。这段时间书的种类所形成的“光谱”非常宽阔。也可以这么说,上世纪80年代主要受到注意的、最常见到的书,在别的正常市场上是高端的,而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大众畅销书。只有到2000年以后,从最通俗的畅销书到最高端的学术书,这中间的各类书籍才都出现了。国际市场上有一种书有点文化气息,但又不是最严肃的,另一方面它又不是很通俗,比如有些书是讲厕所的历史的,或者讲科学普及,还有讲经济学入门的等等,这些书属于“主流中间书籍”,它们的大量出现,使整个书籍市场的“光谱”被à?开了,显得完整了。既有非常畅销,能卖几十万、上百万册的书,也有只能卖个一二千册的书,但很多书籍是在一万册上下浮动的。同时,书在种类上也齐全了,记得上世纪80年代是没有讲电影书的,也很少有书讲建筑、讲设计,但现在这些书都非常多了。很多生活类的书籍,如旅游指南,讲吃喝的,讲穿衣服的书等等在市场上都大规模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书的量也增加得惊人。一个人有可能收藏上世纪80年代初某一年出版的所有书籍,但绝对不可能收藏完2000年出版的书。
《私人阅读史》第二部分 江晓原:我的30年私人阅读史片段(1)
流行书籍的??译最烂
图书市场的成熟也是相对的,它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首先是仍有很多粗制滥造的书籍,还会赶“题材热”,比如一流行“戏说历史”,就出版了一堆;一讲《论语》,就大家都来讲《论语》。应该说,现在纯粹以市场导向为眼光的作者也多了,比如师永刚写的那一系列??传,虽然不是很糟的书,但也不是很了不起的书,他的特点是眼光非常准确。此外,还出现了一些专门出畅销书的个人工作室,或者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首创在北京开了“贝贝特”,用这种“社中有社”的独立经营方式,开一种半民营的出版社。与此相反的趋势是,各省市的出版社走了集团化的路线,从而形成了一些大型的出版集团,像世纪文景、凤凰等等。从市面上来看,书的种类齐全了,书的??译也和世界同步了。
书量这么大,就难免良莠不齐,其中有不少??译质量很糟糕的书,尤其是流行书籍的??译最烂。在我看来,上世纪80年代做??译的人还比较认真,尤其是一个老专家、学者,可能他一辈子研究这个东西,就??译这个东西。但现在对于??译的概念就不同。上世纪80年代??译的大多是文学和学术,??译者都是很内行的人,而现在多了很多畅销书或“中流书籍”,没有人会是??译这些书的专家,比如说不可能有一个人是“哈利?波特专家”。所以就会出现“职业??译者”,往往是“你给我什么,我??译什么”,这种人的水准很不整齐。这种??译风气也影响到了严肃的文学、学术作品上,这样就使整个书籍市场的??译水准都下降了。虽然理论上我们出国留学的人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很多,但??译的东西却不一定是有保证的。
还有第三个问题是那种“编著”的书很多,我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出书方法。其实,所谓“编著”就是一种高雅的3?袭,作者承认自己不是原作者,而是“编著”,那“编著”到底是什么呢?他就不说明。
书评与读者需求尚有距离
我认为,我们的读者还不能独立地去判断一本书的好坏,而是会较多地关注一本书的题材是否吸引、轰动。另外,我们还比较少有“专门化的读者群”,虽然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但数量上还是比较少。比如说外国有一些专门看历史书的“历史迷”,或者专看爱情小说的读者群。而我们的读者往往是听说某本书大家都在看,于是自己也去找来看。所以,我们的读者虽然有对作者的忠诚度,但是还缺乏对“书种”的忠诚度。
如果从文化人或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报刊的书评版作者、编??跟市场之间有很大距离。虽然有很多畅销榜上的畅销书,比如一些讲财经的,或者教人怎么管理的书,但它们的书评却很少,甚至根本就找不到。因为大部分书评作者、报道书讯的记者和编??,都是一些很有品位的文化人,他们不一定会看这些畅销书,往往都是看自己“圈子里的畅销书”,所以这中间就出现了明显的落差。可是对于大部分的读者来说,他们恰恰需要畅销榜上那些书的书评和指南,因为这些书非常多,他们不知道要怎么去选择,也很容易被??。所以,我觉得这个缺口也非常值得关注。
(整理?钟华生)
《私人阅读史》第二部分 江晓原:我的30年私人阅读史片段(2)
江晓原江晓原,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是国际天文###合会(IAU)会员,国际东亚科技医学史学会(ISHEASTM)会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性教育D?会副会长,《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料》等国家级学术刊物常务编委。已在海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主编丛书等50种,在英、美、德、韩、中国大陆和港台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1。《左传》(可读中华书局的《左传选》)
2。《史记》(可读中华书局的《史记选》)
3。《玉溪生诗集笺注》,李商隐著,中华书局,1979
4。《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阅微草堂笔记》,纪昀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中华书局,2006新版
8。《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姜鸣著,三联书店,2002
9。《金庸作品集》,金庸著,三联书店,1994
10。《西方哲学史》,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1
11。《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
12。《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伽利略著,周煦良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站在巨人的肩上——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伟大著作集》,斯蒂芬?霍金编,张卜天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14。《路易十四时代》,伏尔泰著,吴模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
15。《西方的没落》(两卷全译本),施宾格勒著,吴琼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16。《1932—1972年美国实录: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著,广州外国语学院??译组译,朔望、??乐山、关在汉校,商务印书馆,1978
17。《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李德?哈特著,钮先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8。《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9。《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卡尔?波普尔著,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0。《西方科学的起源》,戴维?林德柏格著,王珺译,中国对外??译出版公司,2001
21。《萨顿科学史丛书》,萨顿著,刘兵、陈恒六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2。《剑桥插图天文学史》,米歇尔?霍斯金著,江晓原等译,山东??报出版社,2003
23。《中华科学文明史》,李约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003
24。《物理世界奇遇记》,乔治?伽莫夫等著,吴伯泽译,科学出版社,1978;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5。《时间简史》,史蒂芬?霍金著,吴忠超、###贤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6。《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é?著,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7。《海蒂性学报告》(女人篇、男人篇、情爱篇),雪儿?海蒂著,林淑贞等译,海南出版社,2002
28。《基地》三部曲(全11册),阿西莫夫著,叶李华译,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5
《私人阅读史》第二部分 江晓原:我的30年私人阅读史片段(3)
29。《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哈耶克著,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
30。《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阅读:一种心灵旅行
从11岁起,阅读就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阅读是每个搞学问的人必须去做的一项功课,占去了我们一生中大量的时间,从只事耕耘到无心插柳,慢慢地,自然会沉淀下一些东西,回顾起来,总是让人感慨系之。
1982年我到北京读研究生,在导师席泽宗院士的指导下,我才开始有计划地读书,精读了英文版《天文学史》、《西方数理天文学史》,还有意识地读了很多西方科学思潮及与科学史有关的书。我从读大学时就开始买书藏书,读研究生时开始通过写文章挣回买书的钱。
1986年我在上海定居,有了自己的家。回忆当年,书房里那种惬意:夏天,在书房中间的凉席上堆满了书,俨然一片书的海洋。我整日就趴在凉席上看书,累了就倒在凉席上睡觉,睡醒接着看。后来有了电脑,我有时就会从凉席上爬上电脑桌,在电脑上写论文和书稿。那段时间里我一直过着很安静的生活,读书的热情不断高涨,同时也是我写学术论文最有劲、最旺盛的阶段。
《万历十五年》是我学习撰写学术文本的入门书。我一直觉得,这本书在我最需要的时候问世,实在是某种缘分。1982年我正在读硕士研究生,写“学术论文”眼看将成为我的职业行为,为此我读了许多前人的论文,不幸的是它们经常令我昏昏欲睡,不拿出悬梁刺股的劲头就别想读下去。“难道我也要以写这样的东西为业吗?”我多次暗暗自问,感到有些沮丧。就在这彷徨犹豫之际,《万历十五年》出现了,它像一盏指路明灯,让我看到,学术文本其实还可以这样写!这坚定了我选择学术生涯的信心。
然而,阅读又是一件相当个人化的事情。我虽然有一个纯理科的“出身”——天体物理专业,但天生的兴趣却是在文学历史诗词歌赋琴棋书??之类的玩意儿上。除了大量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我还曾热衷于书法和×?刻,读过相当数量的书法作品和印谱。我的兴趣在那些“不务正业”的方面似乎更强烈、更浓厚。
20几年前,我有一段时间被《西厢记》迷得神魂颠倒。从“王西厢”到“??西厢”,从《会真诗》三十韵到赵德麟《商调蝶恋花》,我尽力收集一切和《西厢记》有关的材料,直到元稹的艳诗“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忆得双文衫子薄,钿头云映褪红酥”之类。后来我发现,其实《西厢记》不仅仅是一部元杂剧,它可以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从这里进去,唐传奇、唐诗、宋词、元杂剧,一气贯穿。元杂剧中取材于唐传奇的当然还有,但是崔莺莺的故事太迷人了,从这个故事中获取资源的创作活动持续了好几百年。更何况《西厢记》文辞之高华优美,几乎登峰造极,而与它有关的材料,也无不香艳旖旎之至。
金庸小说我全读过,其中许多部还读过几遍,其《天龙八部》是我认为金庸小说中排名第一的,故拿来作为代表。金庸小说最令我着迷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他笔下的武林世界,与当代学术界有着高度的“同构”;二是他总是让他喜欢的主人公“吃亏是福”——每一次痴情,每一次献身,每一次犯傻,都成为走向成功的意想不到的契机。段誉和虚竹,都是这两点的集中表现者——事实上几乎每一部金庸小说中这两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
《私人阅读史》第二部分 江晓原:我的30年私人阅读史片段(4)
对于我的“第二专业”来说,《秘戏图考》(EroticColourPrintsoftheMingPeriod)当然是必读之书。全书共三卷。卷一为“汉至清代中国人性生活专论”,又分为三篇:上篇为中国古代与性有关的文献之历史概述;中篇为中国春宫图简史;下篇为《花营锦阵》中与图对应之二十四阙艳词的英译及注解。卷二为“秘书十种”,皆为该书作者高罗佩(R。H。vanGulik)3?录的中文文献。卷三即明代春宫图《花营锦阵》全册。全书自首至尾,所有英、汉、梵、日等文,皆由高氏亲笔手书影印。考虑到后两卷内容不宜一般公众阅读,高氏未将该书公开出版,仅在东京私人印刷50部——由他分赠世界各大图书馆及博物馆。我所读的是后来台湾朋友帮我弄来的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