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精细化管理 >

第2部分

精细化管理-第2部分

小说: 精细化管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权、产品制作技术、经营管理诀窍等授予加盟商在规定的时间和地区内使用;公司为加盟商提供员工培训和管理咨询,但加盟店的餐具、食品和原料并不由公司直接提供,而是由专业供应商为其统一供货。麦当劳还要求加盟店必须严格遵守公司制定的管理制度,接受公司的指导和监督,使用麦当劳统一的名称、标识,采取统一的广告宣传,保证统一的产品质量。

食品质量标准化
  麦当劳对食品质量都要求做到标准化,并要经过40多项质量控制检查;任何原料都有保存期,过时就报废;食品生产过程采用严格电脑控制和标准操作,制作好的成品和时间牌一起放到成品保温槽中,超过时限还没有卖掉就要立刻扔掉。

服务规范化
  麦当劳的服务非常到位,所有的店员都面带微笑。员工实行快捷、准确、友善的服务,不能让顾客排队超过2分钟,顾客点完食品后,服务员要在1分钟内将食品送到顾客手中。员工穿着打扮上也有严格要求,男的不允许留长发,女的要戴发网,并不准浓妆艳抹。
  为了保证店堂清洁,麦当劳总裁甚至亲自去餐厅检查卫生。在麦当劳的员工规范中,有一项条文是“与其靠墙休息,不如起身打扫”。
  在麦当劳店内,所有的餐具在打烊后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地板要刷洗干净,餐厅门前也要保持清洁。

完善员工管理
  麦当劳有自己统一的作业程序和对员工统一的培训,员工“小到洗手有程序,大到管理有手册”。员工上岗操作前必须严格用杀菌洗手液消毒,规定两手至少揉搓20秒钟再冲洗,然后用烘干机烘干;如果手接触了头发、衣服等,就要重新洗手消毒。
  所有这些都表明:麦当劳从来没有偏离其创始人雷克洛克最初所确定的管理准则。在麦当劳这个庞大的跨国连锁集团内,它的规矩多而严,一切遵照连锁中心的指示,一切按照手册来办,品质、服务、清洁的标准和目标从来都一成不变。因为这种一致的标准,一致的管理,在细节中不断追求完美,才使麦当劳赫然有别于其他企业。麦当劳的竞争对手可以抄袭麦当劳的很多秘密,却无法抄袭麦当劳的工作伙伴对麦当劳事业的自豪和热情以及他们对工作细节的不断追求。

二、为什么要实施精细化管理
1.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企业在面对本土企业竞争的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国外跨国公司更大的挑战。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粗放式管理已经不能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的管理必须转型。另外,国外公司在管理上十分精细,如果我国的企业想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改变粗放管理的模式,实现向精细管理的过渡。

2.趋于成熟和复杂的消费群体诞生
  消费品市场竞争白热化,传统制造业随着社会发展进入大调整、大重组和全面优胜劣汰的境地,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顾客可供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水平日益提高,个性化需求成为消费趋势,消费者购买商品越来越挑剔,越来越满足于享受超值、舒适的服务细节。例如现在的牙膏品种越来越多,分别针对老人、儿童和妇女的不同要求而各自专门设计生产。因此,企业为了生存,为了符合顾客的需要,不得不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3.投资者和公司监管机制趋于成熟
  无论是国企、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必须要对投资者负责。股东追求的是投资回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他们需要准确的数字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差不多”之类的话无法令他们满意。股东真正关心的是回报率、销售收入、成本和利润。因此企业管理必做于细,企业需要新的管理思维和逻辑,要从粗放管理迈向精细管理。

4.市场分工越来越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工业产品和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到几十个、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企业,有些还涉及到几个国家。如:一辆上海牌小汽车,有上万个零件,需上百家企业协作。日本的本田汽车,80%左右的零部件是其他中小生产商提供的。一架波音747飞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涉及的企业单位更多。这就需要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各类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从技术和组织管理上把各方面的工作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从而保证其生产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庞大的系统是由无数个细小的工作结合起来的统一体,忽视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带来想像不到的灾难。
  可以说,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一个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麦当劳是世界第一快餐连锁企业,当它开到8000家的时候,有人问其创始人雷克洛克为什么不搞一些房地产等其他方面的投资,他说:“我现在有8000家麦当劳,就有8000家厕所,我要等到这
8000家厕所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时候我才去从事其他的行业。”这就是专业化,有了专业化,把事情做到极致,才有竞争优势,这也是一种追求精细的精神。

5.产品利润趋向于零
  身处微利时代,我们或许有许多困惑,面临许多问题,市场越来越规范,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生意越来越难做,整个经济进入微利时代。一夜暴富的神话已难再有,企业经营者普遍感受到了获利减少的压迫感。经营者如何应对利润逐渐下降的状况?除了赚钱的思路、观念需要及时进行转变外,还需要进行更精细的管理。

6.同质化——企业经营的全球性难题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和企业之间在产品、技术、成本、设备、工艺或服务等方面的同质化越来越强,差异性越来越小,在某种层面上而言,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细节上的竞争。例如,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行业,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谁能为消费者想得更周到、细致,谁就会在竞争中胜出。这从各大厂商对服务的重视中略见一斑:春兰的“大服务”概念,海尔的“星级服务”、“个性化零距离服务”,荣事达的“红地毯服务”,等等。当然,按照发展的观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完善的精细会层出不穷,根本没有止境,产品或服务也正是在这样的追求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7.追求卓越,追求完美
  什么叫卓越,比优秀更好就是卓越。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但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尽其所能做到最好,尽可能追求完美、追求卓越。我们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追求细节的完善直到完美的过程。任何卓越的表现,不管它是来自于企业、团队还是个人,都是可以追溯、探究到非常实在的东西,而且它们必定是建立在精细执行的基础之上,由于各方面的出色表现才会有领先他人的卓越特征。同样的道理,任何团队或个人的失败,都可以从事物发展的蛛丝马迹中寻找到失败的根源。
  追求卓越源于细节又归于细节。中国古代就有类似说法的总结,如“见微知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这些名言强调了任何“细小”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系统放大,既可以“成大事”,也可以“乱大谋”。
  我们一般最容易忽视的就是那些看似简单、细小、琐碎,实际上却很重要的事情。在从事企业管理、产品研发、项目投标等工作时,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看似简单容易的事做起来却常常马马虎虎,漏洞百出,最后非要遭到市场的惩罚和看到企业利益受损之后,才明白忽视细节所酿成的恶果。
  伟大源自细节的积累,而一些人一心想做大人物,想做大事,对上司安排的工作,总是不能踏踏实实地落实好,行事流于空泛和夸大,经常会脱离质量和效果去追求数量和效率。但要知道,没有质量保证的工作往往是无效的工作,而且数量越大、效率越高,危害也越大。
  卓越并非高不可攀,也非遥不可及。每一个人只要认真地从自己做起,从日常每一件小事做起,都可以达到卓越。《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讲“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老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做大事,要使事业达到卓越,就应该从容易之事和细小之事起步。
不过,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贫富差距加大,助长了部分人的浮躁,或好高鹜远,大事做不了,小事不屑做;或朝秦暮楚,心猿意马,这山望着那山高;或三分钟热情,虎头蛇尾,浅尝辄止,不把事情做到位,不将工作进行到底,善始而不能善终;或不在前、不在后,我在中间随大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人非但自己不愿实现卓越,还影响别人的斗志,妨碍我们追求卓越。因此,我们必须警觉,并设法帮助他们改进。
  “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论你是什么角色,不论你做什么工作,要是每个人每一天都能把每一件平常的事做到不平常,何愁不能卓越?何愁民不富?何愁国不强?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常出现的9大问题

1.传统管理“管”的太多,“理”的太少
  有人认为,实施精细化管理就要强化对部属工作的监督、监视、监管、监控,于是,公司管理层频频举办高层会议,研究基层的工作是否运转正常,并试图去控制和压制员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琐事和汇报上,而不懂得如何去激励人,给基层经理们提供自己做决策的机会,被紧盯着的员工又无法产生自信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谈何精细管理?

小故事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人。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
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均,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积极性就会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管理是以管为主的。从汉字的字源上看,古文中“管”与“官”相通。在数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下,“管理”中沉淀着厚重的官本位意识。对下属而言,可以只谈“管”不讲“理”。即使讲“理”,也是为“管”服务的。随着历史的进步,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的重心逐渐由“管”转移到“理”上来。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过程、组织、工艺、技术诸多要素的日益复杂,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已力不从心,需要有专业知识
的人来管理或参与管理,于是便出现了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这就出现了“管”与“理”的分离,当然是把“理”放在前面。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完善,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树立,以理服人逐渐成为认识上的主流,讲理的管理才被认为是真正的管理。
  韦尔奇是奉行“管理越少,公司越好”理念的人,韦尔奇曾说:“最好的管理就是没在管理。”这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根据
“无为而治”的观念,管理可以不要管,只要理。要达到这种不要管的管理境界,需要管理者具备更高的智慧,例如要使被管理的人从
被动的依从到主动的认同。
  韦尔奇强调,管理不需要太复杂,因为经营活动实际上非常简单。对韦尔奇来说,经营一个成功企业的秘诀在于确信企业所有的关键决策者了解所有同样关键的实际情况。如果他们充分了解那样的情况,他们会在“如何解决业务”问题上达成一致的结论。
  韦尔奇曾经自豪地说:“我经常到公司所在地去听取主管的简单汇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我们也定期召开企业决策者会议,各业务部门的领导人会到通用总部来进行为期两天的会议。大部分有关各事业的原则性决策,就是在上述情况下作出的。基本上,我并没有亲自去经营这些业务。我只是选择最适当的人,让他们去经营,而我去观察他们做得到底好不好。”
  人们担心如果“管”退居“二线”,会不会使企业变成一盘散沙呢?当然不会。企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因利而聚,企业只要能“理”出
更多的利,就为彼此结合、利益均沾提供了可能。

2.分不清重点
小故事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