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以致富-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购的过程是,菲利浦?摩里斯公司用高于市价的价钱,从数千位卡夫公司股东手中买下其所拥有的股票,一旦菲利浦?摩里斯掌握了卡夫公司51%的股权,并购即告完成,而同时菲利浦?摩里斯也掌握卡夫的经营权。这时候,菲利浦?摩里斯很容易就能说服股东把手中剩下的49%持股卖出。以便取得绝对的主导权。
善意并购的过程既短又没有冲突。因为如果有一个公司本身经营不好,他的股东会很希望透过善意并购改变公司的管理阶层,此时,通常股东会愿意卖出持股,因为并购公司一般会出比市价更高的价格收购他要并购的对象;而随着并购消息的公开,被并购公司股价常会在一夜之间飙涨二到三倍。
相反的,如果是一个同时有二或三家公司一起争夺一个公司的恶意并购案,这时并购公司可能并购失败,演变为对簿公堂或一场股价大战,通常这样的战争可能持续数月之久。虽然曾经有过小公司恶意并购大企业的例子,但通常恶意收购的案子,总是发生在财力较大的大企业并购小公司。
当一个大企业有多余资金存放在银行,却不知如何利用时,公司通常可以把这些资金当作特殊股利发放给股东;但一般经营阶层则认为与其把这些钱寄给股东,不如去寻找一个并购计划得刺激,而且不论他们想并购的公司是什么行业,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经营能力比现任经营阶层高明,也有自信可为目标公司带来更多利润。所以,并购本身不仅是金钱和财富的较劲,事实上,还攸关经营者的自我意识。
企业整合与企业结盟
最成功的收购,是这个收购案所涉及的各公司是在相同的行业或至少有某些程度的类似;在爱情上,我们称这种情况为“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伴”,而在商业上,一般则称这种因经过整合并购使企业产生更好利润的方式为“企业整合”(synergy)。
太平洋乔治亚(Georgia Pacific)公司是伐木业的巨人,它藉由并购普吉圣纸浆木业公司(Puget Sound Pulp & Timber Co.)和哈森纸浆纸业公司(Hudson Pulp & Paper)来扩张他的事业,这是个典型的企业整合案例。因为这三家公司都同样经营木业,因此他们的合并将因为经营成本降低,而使彼此获利增加。
另外一个具代表性的整合例子发生在1960年,由贺喜巧克力糖公司与H.B.瑞诗花生酱糖果公司(H.B.Reese Candies)两家知名企业所进行的策略联盟;在策略联盟之下,两家公司合作愉快,且也达到提高彼此产能的目的。
百事可乐在其多角化并购上做得非常好,该公司的并购企业包括肯德基炸鸡、塔克钟(Taco Fell)和必胜客,它在这些并购的速食店餐厅里卖出相当多的百事可乐,这就是标准的由炸鸡到饮料的企业整合做法。
就菲利浦?摩里斯而言,一旦你了解到其所并购的企业全部是消费者非常熟悉的消费品牌,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能从香烟、起司、啤酒、甜甜圈到面纸等,整合这么多完全不相关的行业,却又很赚钱。
这里有一个很讽刺的企业整合例子。汉斯并购了星骑士(Star Kist)鲔鱼、欧伊达(Ore…Ida)洋芋和体重控制者(weight Watchers),这个整合让汉斯公司一边卖食品杂货,一边又卖减肥食品。一般人对体重控制者充满不屑,但汉斯公司却建立起该产品品牌来,而且在其行销通路上大卖,汉斯的成功由此可见一斑。
曾经以莎莉厨房而闻名的莎莉(Sara lee)公司,在其收购豪华电器(Electrolux)而进入吸尘器行业以前,也曾疯狂收购过许多企业,它旗下有布斯渔业(Booth Fisheries)、牛津化学(Oxford Chemical),以及富乐刷子(Fuller Brush),在那时,他一面卖蛋糕,一面卖扫蛋糕屑的吸尘器。但莎莉真正眼光独到的做法是并购了汉氏企业,汉氏“蕾丝丝袜”(L’eggs)风靡美国一半的女性,且从那时候起,莎莉企业开始真正成为成功的大企业。
当一个公司收购一连串与这个企业完全不同业别的公司后,一般称之为企业结盟(conglomerate)。企业结盟在三、四十年前很流行,但由于经理人普遍认为去管理别入的企业并不容易,以致这种企业结合的方式并不如预期成功,现在已经不再受欢迎。
美国应算是全世界企业结盟最多也最闻名的国家,各行各业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收购事件发生。西方高尔夫(Gulf & Western)公司的察尔斯?布勒东(Charles Bullhorn)是另一个企业结盟的冠军,他几乎没有不想收购的公司,在他收购许多公司后,西方高尔夫被戏称为饥不择食公司。由于收购太多公司,因此在他死后,西方高尔夫公司股价上涨,因为股东相信新任的管理阶层将卖出部分布勒东的收购企业,而使公司的获利增加,而股东预期的完全符合事实。之后,西方高尔夫公司成为派拉蒙通讯事业(Paramount munications),一直到派拉蒙公司被威尔康(Via)公司并购为止。
此外是美国罐头公司,他所收购的公司从矿业公司到山姆?古狄(Sam Goody)音乐城,之后又和史密斯?巴尼(Smith Barney)和商业信贷公司(mercial Credit pany)合并,合并后,公司名称改为普美利加(Primerica)。后来普美利加买下美国运通旗下的席尔森(Shearson)公司,并将该公司并入史密斯?巴尼公司。随后,普美利加又买下旅游者保险公司(Travelers Insurance),并把普美利加更名为旅游者企业集团。
最后要谈的是ITT电讯公司,该公司的“结婚”纪录比伊莉莎白?泰勒的纪录还高。从1961年开始,他合并或接管过超过l家企业。之后又卖掉其中六家,这些并购的公司包括艾维斯租车、大陆银行、利维家具(Leavitt Furniture)喜来登酒店(Sheraton Oil)、坎廷公司( Canteen Corp)、伊顿石油(Eaton Oil,明尼苏达国家人寿公司(Minnesota National Life)、雷欧尼尔(Rayonier)首普财务公司(Thorp Finance)、哈福特保险(Hart…Ford Insurance),以及宾州玻璃砂(Pennsylvania Class sand)。接着一连串的收购名单中,ITT选择了凯撒世界集团(Caesar’s World)及麦迪逊广场花园(Madison Square Garden)。
然而,25年的并购及收购,没有一次能让ITT,彻底改善体质,股价也毫无动静,倒是90年代,ITT在公司内部自行实行削减成本及降低借贷,使公司体质获得改善,到了94、95年其股价上涨三倍,而ITT也将公司分为三部分,除了ITT,本身以外,另外还有凯撒世界集团和麦迪逊广场花园。
公司的终结
每天都有公司关门歇业。有一些是成立不久的年轻公司,由于冲刺太快太急,往往会借贷超出能力范围太多的钱,最后被迫歇业。有一些则是中期成长阶段倒闭的公司,他们可能因为产品不良、过时,使其产品没有市场;可能是选了不正确的行业,或行业对了但时机不对,或最糟的状况,既选错了行业,时机又不对。而大型成熟企业,也可能像小型年轻企业一样会倒闭,诸如美国棉石油(American Cotton Oil)、拉寇得瓦斯(Laclede Gas)、美国活力(American Spirits)、包得温机车(Baldwin)胜利者谈话机器(Victor Talking Machine)以及制造者航空(Wright Aeronautical) 等,公司规模都曾经够大也够重要到被列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但他们现在都不复存在,也没有谁还记得他们。同样也是大企业的史度德烘培(Studebaker)、那许(Nash)。哈德森汽车(Hudson Motors)、雷明顿打字机(Remington Typewriter);以及中央皮件(Central Leather)今天也都不存在。
有一个方法可让公司被消灭而又免于在死亡边缘挣扎,那就是透过收购,或者经由破产法庭寻求破产保护。
上破产法庭是当一般公司付不出债务,以及需要时间重整唯一可行的方案,他们可以提出破产第十一法案(Chapter Ⅱ)的申请,以求获得继续营运许可,营运正常后偿还债务。一旦公司提出申请,法院会指派一位托管人监看公司的营运,以确保每一债权人都受到平等待遇。如果公司仍然无药可救,可申请第七法案,亦即当一个公司已面临关门地步,这时它必须资遣员工、变卖公司资产,如桌、椅、灯及文字处理机等。
在公司宣布破产的案子中,通常会包含许多不同资金投入的利害关系人(包括员工、合作厂商、供应商、投资人)彼此为清偿后分配到的利害而发生冲突。这些利益冲突的各方代表,常会花费巨资
延请律师为自己的权益力争,但一般状况下,这些债权人很少拿回他们的全部损失,对一个宣告破产结束的公司虽然没有告别式,但却有无尽的遗憾和苦难,尤其是对失业的员工及损失投资余额的债券和股票投资人。
第六章 白手致富之道
每一年福布斯(Forbes)杂志都会刊出美国最富有的四百首富排行傍,这份排行傍在商业界受欢迎的程度,就像运动画报(Sports Illustrated)美女如云的泳装特刊在运动界受欢迎的程度一样。这份名单是很值得玩味和一读的,因为从名单中除了可以知道谁是最有钱的人和他们的致富之道外,还可以看出美国的改变。
细数福布斯富排行榜
当福布斯在1年列出第一次的首富排行傍时,当时最有钱的大富豪是船王唐纳凯,拉维格(Donald K。.Ludwig),排名第二的是用最传统的继承方式窜升上榜的杰保罗?盖提(J.Paul Getty)当时前十名中有五位是来自享特家族(the Hunt Family ),这个家族开采了德州大部分油矿。而盖提成为亿万富翁的故事带来一个启示,那就是鼓励人们勤奋工作出人头地的老谚语:起得早,工作卖力及挖到石油。
十四年前第一个排行傍中满是19世纪以来就非常富有的富豪世家,他们不是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就是傅来克(Frick)、韦尼(Whitney)梅伦(Mellon)等耳熟能详的家族。而“继承”这个字在他们的传记中所提到的次数不下65次,除了这65个继承以外,至少还有十二个儿子和女儿在所继承的企业中位居要职,如玛斯糖果(MarsCandy Bars)的的玛斯(Mars),迪斯尼公司的迪斯尼,布区啤酒(Bushes)的布区(Busch)和娇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的强生(Johnson)。
1993年的排行榜已经很明显不同于80年代,这样的改变使我们可以对美国财富得到二个结论。第一是,就算是亿万富翁,也不容易守得住所有财富,尤其大笔财富从有钱的老爸留给儿子或女儿时,遗产税就可以让这笔钱立刻大幅缩水,除非继承的子女够聪明也很小心地理财,否则,他们也能在一夕之间把这些钱败光。
其次,美国是个充满机会的国家,在这里聪明年轻的微软总裁比尔?盖兹(Bill Gates)有机会跃过龙门,领先很多的洛克斐勒(Rockefellers)、梅伦、盖提,以及卡内基(Carnegies)等家族而名列前茅。
1993年名列盖兹之前的是华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因投资股票脱颖而出登上首富名单的人,他的百亿美元致富之道,就是你现在正跃跃欲试(或许你看完这本书,还不见得想试试身手)想开始投资的股市。
巴菲特遵行一个简单的投资策略——不耍诈、不走捷径、不玩花样。只买公司体质好的股票,且买了以后就做长期投资,一直抱着股票直到感觉无趣及无聊。然而,他的获利却比无聊有趣太多,(十年前他以1万美元开始投资,现在该项投资的价值已达8000万美元,而这些股票绝大多数是来自人们耳熟能详且你也可以投资的公司,譬如可口可乐、吉利刀片,及《华盛顿部报》。如果你不确信股票是否是最好的投资工具,你可以看看其他有关巴菲特的纪录。
在1993年福布斯四百首富排行傍中,只有43位是经由继承而上榜的,名单中幸运的儿女继承有钱老爸的例子已很少见。相反的,有更多像霍雷肖?阿尔杰斯(Horatio Alger)那样白手起家,凭着勇气、运气和创造力而挤进榜内的例子。譬如现在是多家旅馆负责人的海瑞?哈姆司利(Harry Hershey)创业前只是一家不动产公司收发室的收发员;音乐巨擎大卫?盖芬(David Geffen)最早只是威廉?莫理斯代理公司(William Morris Agency)的一名邮务士;瑞?克拉克(Ray Kroc),这个使麦当劳成名的人,是从一个牛奶搅拌器的业务员起家的;沃尔玛超市的创办人山姆?华顿(Sam Walton),他是从J。C。潘妮(J。C。Panney)的训练师起步的),罗斯?裴若(H﹒Ross Perot)最早是IBM的业务员;金券交易大王柯蒂司?勒鲁瓦?卡尔森(Curtis Leroy Carlson),父亲是瑞典移民杂货商,曾当过他哥哥的小盘商赚些蝇头小利。也做过每个月收入110美元的宝硷公司肥皂业务员,然后他以50元贷款开始他的金券交易公司(Gold Bond Trading Stamp pany)。
然而四百首富名单中却有一个惊人的辍学数字。首先是盖兹,他去做电脑软体的焊工而未完成哈佛的学业,结果发明了现在我们每个人电脑里都装置的套装软体。
然后是柯克?可科利恩(Kirk Kerkorian),亚美尼亚移民水果商人的儿子,他未完成初中学业;莱斯?威克斯涅尔(Les Waxier)是极限商店(Limited)的创办人,他从法律学院中途辍学;前文提过的盖芬也未完成大学学业;与盖兹一起成立微软公司的保罗?艾伦(Paul Allen)是华盛顿州立大学的辍学生;透纳广播公司的创办人泰德?透纳(Ted Turner),曾经被布朗大学开除,之后他还是回去完成大学学历;甲骨文电脑公司(Oracle puter)的劳伦斯?J?爱利森(Lawrence J Ellison),是伊利诺大学的辍学生;大卫?豪尔?莫达克(David Howard Murdock)父亲是走卖业务员,他不过高中肄业,目前是房地产以及公司并购大亨;约翰?理查?辛普勒(John Richard Simpler)是麦当劳炸薯条的洋芋供应商,他在念完八年级就离开学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