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宦-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品级首领太监二名,充喇嘛太监十名。(3)汉经厂:充僧者无品级首领太监二名,充僧者太监六名。(4)道经厂:充道士无品级首领太监二名,充道士太监十名。以上各处专司有关宫内的佛、道诸事务。
皇宫之内,慈宁宫设有无品级首领太监十名,其中有二名充僧者,二名充喇嘛;另设有太监五十二名,其中六名充僧者,二十名充喇嘛,专司本宫及佛堂各项事务;斋宫设有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八名,专司斋祭、陈设及洒扫坐更等事;祭神房设有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无品级副首领太监一名,太监二十六名,专司祭神省牲及洒扫坐更等事;钦安殿兼城隍庙,设有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三名,太监十二名,专司充道士奉诵经忏、焚修香火等事。另外,中正殿、英华殿也各设有专司殿堂香烛的太监多名。
以上所列仅是宫中太监执役的几个主要方面,其实,历代宫廷中太监所辖事务远比这要繁杂得多,而太监要把这诸多繁杂之事做得一件件都让主子们称心如意,绝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其中所受诸般委屈更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尽。
历代宫廷之中礼法规矩多,而懂礼法守规矩对刚入宫的乡下穷孩子来说就颇为不易,桩桩件件、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先说称呼,宫里的太监面对的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皇后、太后、嫔妃、皇子、公主之类,而历朝宫廷都有一些较为习惯的称呼和个人的喜好。唐朝的时候,宫里习惯把皇帝称为“大家”;明朝的时候,皇帝喜欢别人称他为“皇上”;清朝则习惯把皇帝称为“万岁爷”。对宫里的皇后或嫔妃,有的朝代称“娘娘”;有的朝代前面要带上封号,如皇后称“皇后娘娘”、丽妃称“丽妃娘娘”、太后称“太后”或“老祖宗”;明朝称太后为“老娘娘”,嫔妃称“娘娘”;清朝则称太后为“老佛爷”,嫔妃要称“主子”。至于太监们之间,有的朝代互称“公公”,而清宫中同辈的太监一般互称“爷”,姓张称“张爷”,姓李称“李爷”。低一辈的见了高一辈的要称“师父”,高一辈的见了低辈的则直呼其名号。但历朝都不喜欢直称其为“太监”,尤其是不能直呼为“老公”。更要紧的是忌圣讳。不仅是与皇帝的名字同音的字不能上口,太后、嫔妃、皇子、公主的名字也同样不能随便说。这就需要太监将应该避讳的字音牢牢记住,如果太监的名字与这些音相同或相近,则须赶紧改名。如清末太监小德张,本名春喜,因隆裕太后小名“喜哥”,便改名为“恒太”。总之,宫里的称呼出不得半点差错,否则轻者挨顿臭骂,重者打个臭死。
除了称呼,宫里见面的礼法也够初进宫的小太监们学几年的。譬如宫里的跪拜,清宫太监会常常说起,他们的膝盖尽管不值钱,却也不能一跪了事这般简单的。跪拜有多种多样,向主子回话、请安,跪的是双腿安,即两条腿先左后右地跪下去,身子要挺直,摘下帽子,要放在身子右边;谢恩、谢赏或者万寿节,对主子要三跪九叩,表示感激皇恩浩荡;对待上司或品级低一些的人,可跪单腿安;犯有过失求饶的时候还要把头往地上撞,撞出声音来,即俗话说的磕响头。当然,日常侍奉主子的太监也没有必要每见到主子就磕头,但“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却是必须要做到的。每逢当值,见过主子后,无论是站在主子身边或者在廊沿下听候吩咐,都得笔直地站在那儿,两手紧垂在身子旁边,就像庙里的泥人般纹丝不动。在皇宫里说话也有规矩,见了什么人说什么话儿,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儿。像宫里的日常问安、饭后问安都有规矩,前者要说“吉祥”,后者则要说“进得好”、“吃得香”之类。当值的太监精神要高度集中,尤其要牢记的一条是,上司吩咐的话,一入耳就得明白,绝不能向上边要求再吩咐一次或者再解释一下。听清楚了主子吩咐的事情,要说“喳”,表示已经明白无误地领会了。如果皇上召见哪位大臣,圣旨传下来,太监要准确无误地再往下传。待大臣带上来之后,太监要立即放下帘子,赶紧躲到一旁去,站到既听不到室内的谈话,却又必须能听到主子命令的地方。
太监在宫里做事,规矩更多。譬如斟茶、倒水、摆膳、递东西这类寻常小事,瞧着简单,做起来也不容易。首先是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再是不能捧在脑袋前面,必须把东西捧在身子前面,同时还得稍稍侧一下身子。再如侍候主子穿衣服,首先得按季节与主子的喜好,预先将衣服准备好;再是主子的胳膊腿不能随着下人的意思动,一切都得迁就主子,要让他在穿衣服的时候一点儿不感到别扭。清代宫廷中有了旱烟与水烟,无论皇帝还是后妃,吸烟的很多。太监在服侍的时候,得跪在地上,把仙鹤腿水烟袋握紧了,捧在手里,随时装烟,吹纸媒子,而且得掌握好点火的时机。天长日久,不待主子吩咐,只需一个眼色,太监就会把烟袋递上去。如果陪主子在宫里随便走走,除了左右有两名太监搀扶外,其余的人要跟在身后,捧着应该携带的东西。如果主子是坐轿出去,抬轿的、扶轿杆的、随轿的都有一定的步伐,不能快不能慢,起轿、落轿都必须小心谨慎。
宫廷洒扫奔走之役(6)
正因为宫里的规矩太多,准备补进宫去的太监临进宫前都要演礼,先弄明白怎么跪、怎么磕头、怎么回话,千叮咛万嘱咐,下跪的时候,袍子不能褶在腿底下;上边问话的时候,如何抬头,抬起头来眼睛看哪里,如此等等。到了宫里以后,要跟师傅从头学起。但那些身为师傅的老太监很少指点,他只是做,一切要靠小太监们自己仔细看,仔细琢磨,然后反复演练。清末权阉小德张曾经回忆说,太监是侍候人的人,应该比被侍候的人多出三招。小德张曾给慈禧太后掌管“八宝”,称“八宝总管”。西太后喜欢写“福”字,一高兴就写。小德张揣摩她的心理,随时准备着,只要一说写,立时就预备好。西太后有时候也看点儿书,看过之后还喜欢与人谈论。小德张对此十分留心,只要是太后看过的,他都要看一遍,尤其是把太后正看的几页记熟。太后一旦提起来,他都能对答如流。西太后高兴的时候还喜欢玩儿牌,他就跪在地上陪她玩儿。小德张后来兼管服饰,称“尚衣总管”。太后平日喜欢的衣服他都按季节一一准备停当,若随太后出宫,他都得先看天气,预测冷暖,然后带齐衣服;太后平常最喜欢用的东西他也从不会忘记携带,途中察言观色,一呼即到,一要就有。这一切都使得太后十分称心如意,多次赏谕其“服侍勤谨”。小德张也由此得以在宫中步步高升,以至于权势熏天。
解闷儿的小厮(1)
宦官对皇帝及其家族不仅在生活上要悉心照料,而且在精神上也要为其解闷怡情。从历代皇帝看,他们确实存在着勤勉与疏懒的差别,但即使是最勤勉的皇帝,如同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之类,也需要在繁忙的政务之余稍加调剂。历史上更多有一味追逐声色犬马如同明武宗之流的荒唐帝王,他们更一日离不开享乐。宫廷中后妃,平日里锦衣玉食、高高在上,看上去风光无限,但皇帝旬日难得一见,寻常又不得跨出深宫大内,所以她们的生活更是无聊得很。历代宫廷中流传的宫怨词,正是她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基于这种追逐享乐与排解无聊的生活需要,历代宫廷之中就有了所谓的“游乐”,而那些整日介追随在主子左右侍奉的太监们,也由此一变成为解闷的小厮。
宫廷之中的游乐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从最简易的漫步散心、讲故事、说笑话,到插科打荤、学鸡鸣狗叫,再到狩围打猎、排演大戏,可谓是不一而足,但无论何种形式,大致上都离不开太监的参与。
(1)乐舞
中国历代宫廷中都有大批乐舞之人,以供君主在闲暇之时享乐。这些乐舞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礼仪性的;二是娱乐性的。礼仪性的乐舞称“雅乐”,主要在重大礼仪活动或祭祀中使用。娱乐性的乐舞称“燕乐”,是帝王们在后廷宫苑宴乐时演奏的乐曲。所谓的燕乐,其实就是房内乐,是供娱乐、消遣的,通俗浅显且怡情悦耳,并与沉重而严肃的雅乐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被斥为淫声,所谓“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
早在秦汉时期的宫廷中就设有称为“黄门鼓吹署”的乐舞机构,其中就包含相当一部分宦官。西汉时期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宦官应数李延年。他出身娼家,相貌温婉俊美且善弹善歌,亦会作曲,后来因罪受宫刑,成为宦官。他曾根据从西域传入的胡笳曲,改编了十首乐曲,并由此博得汉武帝的欢心,被任命为协律都尉。
隋唐时期的宦官中也有音乐方面的人才。唐玄宗时,西域贡给唐宫一位琵琶高手,玄宗置酒设宴,请西域乐人演奏。西域乐人演奏完毕,玄宗对他说,此曲我宫中之人也能演奏。说罢命人取过琵琶送到旁边的帷幕后面。随即听到帷幕后乐曲之声悠扬而起,所奏曲目竟与西域人刚刚演奏的一丝不差。西域人大惊失色,自惭无法胜过唐人,告辞西去,唐朝之人无所不能的消息不胫而走。那躲在帷幕后的乐人就是受过阉割的宦官罗黑黑。他在西域乐人演奏时,躲在幕后细听,只一遍便记住了全部乐曲。
明代宫中的宦官机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四司”即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其中钟鼓司所掌管的就是出朝钟鼓及内乐、过锦、杂戏之类,有全套的宫廷戏班,学艺太监总计达数百人之多。明朝权阉刘瑾入侍东宫之时,就以俳优弄戏得到了太子的爱幸。太子即位后,改年号正德,是为历史上著名的游乐皇帝明武宗。他倒也有些识人之明,登基之后,迅即让刘瑾出掌钟鼓司。刘瑾和马永成等人遂朝夕以鹰犬狗马、歌舞俳优取悦武宗,大得其欢心。明武宗纵情游玩儿,以至于在历史上留下了游乐皇帝的恶名。至万历年间,明神宗为了孝敬西宫太后,特在宫中设立四斋,集中宦官艺人,专习传奇戏,并在玉熙宫开辟出演戏的剧场,充当演职员的太监达到三百多人。
满清入主中原后,鉴于明朝灭亡的教训,大规模裁并宫中的宦官机构,钟鼓司逐步演变成为内务府所属的掌仪司。清乾隆时期,掌仪司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五名,无品级副首领太监八名,太监一百名,另有司乐太监六十名,圆清太监六名,斤斗太监十四名,可见其规模还是比较大的。满族人虽起自关外,但对京剧一直存有偏爱之心,宫中每逢良辰吉日,总会有京戏演出。慈禧太后掌政时,还独出心裁地设置了南府戏班,演员全部由太监担任,一有闲暇便传旨演戏。由于慈禧太后喜欢,南府戏班聚集了一批容貌秀丽、身段匀称,而且唱念做打的功底相当深厚的太监戏子,而且确实有人借此而青云直上,清末权阉小德张就是最著名的一个。
小德张刚入宫时被分拨进茶坊做小伙计,并拜一名叫哈哈李的太监为师。哈哈李性格乖戾,喜怒无常,对小德张非打即骂。后来小德张进了南府戏班,白天当差,晚上偷着练,一门心思地想出人头地。三年后,机会终于来了。这天慈禧传令要看正传武戏《盗仙草》,小德张扮演其中的“鹿童”。按说这个角色根本不值一提,就是几个跟头,连句台词都没有,但这是他第一次登台演戏给慈禧太后看。戏开演后,饰演白蛇的太监在演打斗场面时,一不小心踢过了劲,将一杆长枪踢飞了。眼看长枪径直朝台下飞去,场上场下的众太监都吓蒙了。正在这时,饰演鹿童的小德张一个跟头翻过去,举起手中的双头蛇,把那柄枪一下挑了回来。
解闷儿的小厮(2)
台下的慈禧太后对这出戏很熟悉,“白娘子”一脚没踢好,她心里清楚得很,但这个“鹿童”把戏接得太好了,简直是天衣无缝。事后她又传戏班首领问话,那戏班首领当然不敢撒谎,便把鹿童智挡飞枪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慈禧当即传令让这“鹿童”在太后宫当了一名“回事太监”。
有了这件事,小德张练得更刻苦,并凭着演戏这个阶梯,四年之内连升了五级:先是太后宫的小太监,然后升转回事太监,再升御前近侍太监,又升御前首领太监,后来成为御前首领太监兼南府戏班总提调,真可谓是青云直上。许多年后,小德张在天津的深宅大院中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
我红了,他们都羡慕我。他们哪里知道我在背地里下了多大的苦工夫。要想人上人,必吃苦中苦。老古话说,男儿无志,寸铁无钢;女儿无志,乱如麻穰。这话在什么时候都不会错的。别的太监也看出了演戏能走运,恨不得玩儿命扎进戏班里来,可进了南府,吃苦挨打受骂,他们又吃后悔药,认为倒了霉。世上哪有坐在家里等着福从天降的事?我比他们高就高在这里了,认准了,就不回头。我把南府戏班看成是我发迹的好机会,是上天成全我,所以我成功了。
(2)博戏
博戏由于其轻松自如和规则简易而在历代宫廷中广为流行,其形式更可谓多种多样。大致说来有掷骰或掷骰之后行棋以决输赢的博类,如六博、双陆、纸牌;有猜谜一类的博戏,如射覆、藏钩;有游戏类的博戏,如投壶、触铃。
六博或称“陆博”,因玩儿者每人六粒棋子而得名。这一游戏相当古老,其玩儿法与棋很相似,先掷骰,后行棋,轻松简便,且有赌博的刺激性,在秦汉时期的宫廷中很流行。两汉之后,六博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更方便且更具刺激性的双陆。这是一种始于天竺的游戏,《涅槃经》中名为波罗塞戏。曹魏时期,双陆传入中原,进入宫廷。双陆的器具是黑白小棒槌各十二只,放在木制的四方盘上。盘中彼此内外各有六梁,骰子两只,掷骰,依点数行,以计胜负。
射覆是猜测覆物的一种游戏。一种东西被覆盖着,没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