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蒙牛内幕 >

第4部分

蒙牛内幕-第4部分

小说: 蒙牛内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牛根生有两句经典的话。

  一句说给失意者:“别人从零起步,而我是从负数起步。”

  一句说给得意者:“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我们无法猜想20多岁的牛根生乍进伊利时到底在想什么。但他在伊利的历程既是“从士兵到将军”的典范,也是“由大起到大落”的标本。“洗甁工…副总裁…流放者”,三点一线代表了他从“土伦城”到“滑铁卢”的跌宕际遇。然而,他所说的“负数”到底指什么?“智”和“德”怎样推动他跨越了不期而遇的“人生大裂谷”?

  发展心理学讲人生,频繁运用的手段是“追溯”。特别是对人物早年的追溯,因为据说人的智慧、性格,在七岁之前就已基本定型。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共和国建设者档案》一书追溯的“童年牛根生”:

  牛根生总裁的新闻助理张治国,提供了一个简单明了的线索,他把牛先生过去47年的经历概括为八个字,并且以1999年为界分作前后两段,简称“八字人生”:卖贫干免,创联负捐。

  卖,使他与牛结缘。牛根生是个苦孩子,1958年,出生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因为家里特别穷,兄弟姐妹又多,父母便以50元的价格,把他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他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贫,令他参透人生。牛根生的童年,生在穷家,养在穷家,挨过饿,受过冻,遭过打。在边远的内蒙古,形容孩子苦命,投东家,靠西家,有“七娘子八老子”之说。而牛根生恰恰就有“三个爹四个妈”:生父生母,养父养母,养母去世后,养父又续继母,再加上岳父岳母。

  “牛根生”这个名字是养父取的。由于自家未生孩子,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所以给他取名“根生”。据知情者透露,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家庭:养父解放前被抓过壮丁,有过一段从警的经历,且在国民党逃离大陆前,阴差阳错,文档上给了他一个虚拟的头衔——警长;养母当过国民党高官的姨太太,在旧社会里就飞机上飞机下。这样两个特殊的人,处在那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自然没有好果子吃。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官太太的养母曾把自己的财产广为散发,一部分送了人,一部分是寄存的,东寄存一点,西寄存一点。60年代生活困难,养母领着他试图找回那些寄存的东西,人家不仅不认,还把母子俩给轰了出去。过去的朋友,最终都反目成仇。没钱反而不会有这么多的仇人。你的我的,有钱没钱,河东河西,人情冷暖,对牛根生的财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记者向牛根生询问,一生中谁对他影响最大时,他说,论私,自然是养父养母影响最大,“我的父亲养牛送奶38年,我是子承父业;我的母亲给了我教育,她嘱咐我的两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论公,他觉得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他影响最大。他说:“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蒙牛,哪有我们的今天。我十几岁的时候,父母(指养父母——编者注)离开了我,我差点饿死、冻死,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对党的认识是体会的,不是背会的。”

  从牛根生的复杂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与许多同龄人相比,他受的是全面教育,既有来自理论的,也有来自生活的,而且正反两方面都有。他性格中的种种特质,诸如刚强、独立、宽容、奉献、洞察入微、逆向思维、打破常规、不屈不挠、敢于冒险等,无不与这种成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说:“我作为做企业的人,一方面信奉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结合一部分凯恩斯观点,让我的员工尽快变成中产阶级。凯恩斯比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晚,因此凯恩斯观念应该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一定的补充。”

  他还说:毛泽东,让我们站起来了;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了;江泽民,让我们牛起来了;新一代领导人,必定会让我们强起来的。

  由于出身不是很好,牛根生自幼受尽歧视,但他奋力反抗;自己斗不过,就团结和发动别人。牛根生似乎在那个时期就朦朦胧胧地形成了“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观念。小时候,妈妈给他几毛钱,他都乐意分给小朋友们花,结果大家都听他的话,跟着他干这干那,甚至可以一起教训欺负过他的“浑小子”。这时候,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散财聚人”的力量。

  人气旺弄不好也会偏离轨道。2005年4月,牛根生在接受某杂志的记者采访时,自暴其丑:“当我也是十八九岁的时候,因为义气呀仗义呀什么的,在社会上打架,被公安局抓了去,关在看守所里,收审啊,行政拘留啊,三个月,两个月,好在没有判刑。后来,呼市政法委的领导到蒙牛参观,其中三分之一我都认识,他们当年都培训和教育过我啊。”——这应该就是他所说的“负数”了。

  牛根生曾经排列过一个“小个子中的世界五大伟人”,而被他放在第一位的是拿破仑。

  据说拿破仑在念小学的时候,生性好斗,时常打架。有一天跟一个六年级的学长打架,一个眼圈被打黑了,但就在这时,上课铃响了,拿破仑只好进了教室。下课铃一响,他又冲过去,接着打,结果又黑了一个眼圈,变成熊猫了,这时上课铃又响了。到了中午,下课铃一响,他又冲出去……那个六年级的家伙,还没出教室,就看到门口站着一个熊猫,这家伙一出门,拿破仑就冲上去,准备打第三架,这个家伙就马上叫:“慢慢慢……小伙子,你今天到底打算怎么样?”拿破仑只讲一句话:“除非你向我道歉,否则,我今天准备打到死!”“Sorry,I’msorry。”拿破仑就说:“你早说不就没事了嘛!”——著名培训师余世维先生据此总结:不屈不挠,这就是拿破仑成功的道理。

  领袖潜质是可以迁移的,当过“孩子王”的牛根生,“散财聚人”的一招一式在伊利很快就派上了用场,不久,他就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先后当过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分厂厂长,一直做到生产经营副总裁。

  一方面,他的成长符合“蚂蚁上树模式”: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地升到高层;另一方面,他的成长也符合“直升飞机模式”:短短三年,就由一名洗甁工擢升为独当一面的冰淇淋旗手。

  小牛是有能力的,老郑是有眼力的。两个“力”交合,“负数”就变成了“副手”。算起来,在老郑副手的位置上,小牛总共干了八年。

  牛根生在伊利的作为,我们这里只简述三个“关键词”:散财聚人,法制化管理,创第一品牌。

  1。散财聚人:吃一毛五的饭,散千百万的财

  钱多的时候散财,难;钱少的时候散财,更难;勒紧裤带散财,尤其难。

  牛根生的散财,初期颇有“勒紧裤带”的味道:当他的副手买五毛钱的饭的时候,他买的却是一毛五的饭;家里的孩子喝牛奶都得斤斤计较,仍抠出钱来给弟兄们买月饼……

  他还有一招——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急吾急及人之急:为属下亲人戴孝帽子送过亡灵;当车间主任时,曾给多个班组长解决过后顾之忧——和过泥、抹过房、送过料……有段时间,通勤车司机有事,身为副总的他代劳,一位新来的工人评价说:“这个胖司机态度真好,让他停哪就停哪。”

  1990年,年轻的杨文俊刚刚结婚,需要拿出4000元购买住房,对于这个来自偏远农村、当时月工资只有40元的年轻人来说,这相当于他不吃不喝10年的工资,不啻一个天文数字。就在举目无亲的杨文俊为此犯愁的时候,牛根生给他送来了2000元钱。“要知道,牛根生自己当时也没有多少积蓄,这2000元钱是他一大家子省吃俭用里省出来的!更何况,以我当时40元的月收入,他简直看不到我在短期内还钱的可能性。”杨文俊说,牛总的这2000元钱,把一个领导者的责任深深铭刻在了自己的心底:“我们虽然身为企业的领导,但和普通工人一样,也是劳动者。劳动者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后来,他本人也成了一个关心下属的散财者。

  当伊利已经拥有3000员工、牛根生掌管的冰淇淋销售额过亿的时候,他的“坐骑”仍然是一辆破旧的天津大发。每当车坏在半路的时候,他就把车撂下,一边打电话让修理工来处理,一边继续去干自己的工作。是企业舍不得给他配车吗?不是的。这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看看当年的新闻报道是怎样说的:

  企业曾拿18万元要给他买一辆桑塔纳,但他却这样用了:想到开发区离市区较远,员工上下班交通太困难,他用这18万元给员工买了一辆旧东风大客车,一辆华西中客车,一辆天津面包车和一辆大发小货车。他只想:员工和企业比我更需要车。单单没去想自己该坐什么车。

  望着辛苦忙碌的企业员工,这位副总无限感慨地说:“我们的员工太辛苦了,他们几乎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伊利事业中了,甚至没有时间去尽一位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儿子、女儿应尽的义务,企业对不起他们。”于是他特意为自己的员工精心策划了生日礼物,那就是通过大众宣传媒介——电视,拍摄企业自己的MTV,在骨干员工和其家属过生日的美好时刻,向他们送去衷心的祝福并表示由衷的歉意,将殷殷的企业关怀传送给了千家万户。

  小牛属于20多岁就在企业做了“大官”的人,他把事业看得比自己的享受重十倍、百倍,只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割自己的肉都愿意”。

  在当年的这篇报道中,在提到牛根生的时候,通篇用的都是“一位副总”,没有一处提到姓名。而老郑的名字则亮亮堂堂地反复出现。可见,这“一露一藏”之间,有着颇深的意味。小牛走的是“坚不吐名”的路子。

  在伊利,牛根生既有聚人之略,又有古道热肠。

  有位工人需要救治,牛根生带头捐出1万元。

  有一年,他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给了众人。

  其他小额分配、救助,则不计其数……

  就是靠着这种“以人为本”、“散财聚人”的本领,牛根生让部下人人竭力,个个用命。

  2。法制化管理: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一场革命

  伊利的法制化管理风格,是从牛根生掌管的冷冻食品公司开始的。

  小牛让人在厂里的路上划了道道,人有人道,车有车路,车占了人道要罚款,人占了车路须交钱。

  小牛的“禁烟令”(厂区内不准吸烟)也是“军令如山倒”。吸烟者一经发现,罚款50元。有一次,先红到冷冻食品公司去,看到马路对面距离厂区50米左右,黑压压站着一群人,以为出了什么事。走近一看,原来大家是跑到那儿去过烟瘾。

  生产管理更是真刀真枪。规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质量奖罚制度,生产部的黑板报上每天都公布质量检查结果。

  用工制度也改了:能干的,留下,不管他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不能干的,请回家,不管你有什么来头。

  当时的中国企业中,管理没有这么严的。有些工人抱怨:伊利什么都好,就是罚款太多。小牛说: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市场竞争虽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但其残酷性无异于枪林弹雨的战斗;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可能——他要求自己的企业必须有外资企业般的严格管理,自己的员工必须像士兵一样时刻准备作战。

  小牛的种种改革,今天都已经固化为伊利的常规。但当年却在这个国营企业里引发轩然大波,因为它属于“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一场革命”!

  强势管理下产生了强力反抗。罢工的,闹事的,到市工会、自治区工会请愿的,不断有人闹腾。市里许多人感到诧异:挺好的企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事端?

  有两个细节非常典型。

  伊利有句口号:“工作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成功在这里”。有员工在厕所门上写道:“工作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改造在这里”。

  还有一句口号:“伊利就是伊利,什么也无法代替”。有员工改为:“伊利就是伊利,玩你们妈蛋去”。

  先红第一次看到这两句被篡改的标语时,甚为惊憾。

  然而,反对归反对,时间一长,“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当初不少人激烈反对的“异端”,最终变成了人人遵守的“常规”。

  目睹这种变化,先红有了一个新的感悟: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制度和行为的积淀。一开始,由先知先觉者发起,是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游戏;等大家都改变过来了,新来者就成了少数,于是又变成了多数人改变少数人的游戏。

  广为流传的实验故事《猴子与香蕉》,实际上就是一个表达企业文化形成过程的故事:

  实验设计: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头挂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若是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这五只猴子马上会被淋湿。

  实验开始: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结果立刻有水喷来,每只猴子都被淋湿了。

  接着,每只猴子都去尝试。结果无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因为会有水喷出来。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掉,换一只新的猴子(称为A猴子好了),关到笼子里。这只A猴子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旧猴子暴打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新猴子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A猴子去拿香蕉。A猴子尝试了几次,被打得满头包,还是没拿到香蕉,只得作罢。当然,这五只猴子也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又把一只旧猴子换掉,换另外一只新猴子(称为B猴子好了)到笼里。这只B猴子看到香蕉,当然也是马上要去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