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哈佛模式-职业经理人 >

第62部分

哈佛模式-职业经理人-第62部分

小说: 哈佛模式-职业经理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人来自科学教育、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人员素质比较好,其中包括大量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带来了欧洲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使美国发展迅速,由于美国
移民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思想活跃,重视科学技术及其应用,使西欧发明的技术当年就在美国用于实际,而且有的比西欧还早。更由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对网络人才工作的重视,吸收了欧洲大量逃亡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费米等。美国政府不但收留逃亡科学家避难,而且充分信任他们,注意发挥他
们的作用,又不把他们作为敌对国特务看待。所以这些著名科学家为美国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在大量吸引国外
科技人才到美国工作,定居的同时,还大力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建立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大批世界著名大学,为发展美国经济科
技提供了大量著名科技人才。1990年11月29日,批准公布的《美国新移民法》更突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成分,从名额的数量、待遇、签证的难易程度都反
映出对高级科技、管理人才的优惠,是美国政府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的集中表现。美国重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发现人才、发展科学教育事业,使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在短短几年里一跃超过英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前苏联重视科学教育,重视知识分子,使其在核能技术、宇航技术等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敢和美国在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抗衡的世界两大超级大国的另一极。如果没有这些高科技人才和重视人才的政策,就不会有前苏联在世界军事、科技的地位和国际影响。相比之下,无线电报发明者波波夫和宇航之父齐奥尔连柯夫斯基在沙皇俄国的悲惨遭遇已证明沙皇俄国的落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重视科技人才,从而延耽了科技发展进程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日本对科技人才的重视更有其特点。英国、前苏联重视基础教育和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基础理论人才的培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而日本由于战后经济崩溃,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而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又需大量资金和一段较大的时间,使日本选择了重视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日本善于学习和研究利用其它先进国家的基础研究成果,并加以改进、开发完善。然后及时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用于产品生产。由于日本适应了本国国情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把培养产业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战略重点,使日本在短短的20年中赶超了西欧多个先进国家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也都得益于重视科技教育,重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吸引、
培养、使用。以上事实都证明,人才在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和世界经济竞争中至高无上的作用。最近几年,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在制定吸引高层次人才,发展科学教育,
培养自己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战略,都把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使用作为自己国家生存发展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战略措施。可以肯定,21世纪世界经济的竞
争,主要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竞争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它并不是我们国家所
特有的战略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世界发展的需要。以世界各国的人才政策为研究对象,找出适合国情的参照系统和人才战略,是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经济竞争的重要战略措施。
三、以知识经济为中心的国际管理
知识经济,已成为国际格局得以构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杠杆。在当代,军事威胁的地位已急剧下降,高技术战争成为全球较量的主要内容。以高
技术为后盾的经济竞争——半导体战、汽车战、卫星发射战、军火买卖战等是知识经济时代已表现出来的国际竞争的种种形式。知识经济同时使世界经济全
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推动全球化的因素,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是全球化迅速加强的基础。知识经济促使国际关系竞争。
(一)知识经济区域集团化
区域经济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存在,区域经济集团化(地区经济一体化)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新现象。进入20世纪
80年代,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90年代,区域经济集团化进一步得到发展。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因素很多,除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增长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知识经济的发展。由于科技革命,在越来越多的生产领
域,有利可图的最低产量往往不是一国市场所能容纳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品品种越来越繁杂,需要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多,建厂投资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往往超过一般中小国家和中小企业所能承担的范围。在宇航、喷气式运输机等新兴工业部门,情况更是如此。例如,美国DC-3型飞机的研制和设计费用不
过30万美元,而波音747的同类费用则达到7.5亿美元,增长了2500倍。正因如此,近来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强。可以说,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区域内经济联系的发
展,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它是知识经济来临之际,亚太地区多种合作意图和努力的一种综合结果。
早在1965年,日本学者小岛清等人就提出成立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其设想是由亚太发达国家组成核心,发展中国家作为联系国,组成一个大范围
的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由于条件不成熟,这个提议没有付之实施。1967年,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5国企业家发起成立了太平洋盆地经济
委员会,其目的是就地区的贸易和投资问题进行研究,推动私人企业市场的联系和合作。
70年代末,美、日两国官方开始对亚太经济合作表现出兴趣。1978年,美、日政府分别提出建立以太平洋地区正式的多边贸易组织的建议。1980年,
日本与澳大利业两国领导人就以太平洋地区多边合作的原则达成协议。之后,在堪培拉召开了“第一次太平经济合作会议”,决定成立美、日、澳、新、加、
韩、东盟及南太岛国参加的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这是亚太地区第一个有影响的半官方多边经济组织,由政府、企业和学术界人士组成。它的成立是亚太
地区组织合作深入发展的标志,为APEC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93年西雅图会议,在APEC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一,美国作为东道主,首次召开了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使APEC
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成高官会——部长级会——首脑会三个层次决策机构,APEC的重要决定最终要首脑会议来拍板,并以首脑会议作出的承诺
作为实施决议的保证。其二,参加会议的领导人认同了由“名人小组”提出的关于把亚太地区建成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地区的蓝图。
1994年,印度尼西亚作为主席国为推动APEC的深入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把西雅图会议提出的蓝图具体化。会议通过的《茂物宣言》提出了APEC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的时间表。《茂物宣言》被看成亚太地区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起点。
1995年大阪会议是雅加达会议的逻辑继续,为落实《茂物宣言》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大阪会议后,每一个成员都制订了落实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单边
行动计划,提交给1996年11月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的第8届部长级会议。经过反复讨论,会议最后就成员的单边行动计划达成了一致。《马尼拉行动计
划》的通过和付诸实施,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进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实施阶段。马尼拉会议的另一重大成果是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经济技术合作原则框
架宣言》。在APEC史上,这是首次单独通过一项有关组织技术合作的文件,从而使经济技术合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APEC第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7年11月25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
APEC第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的题为《联系大家庭》的宣言,决心寻求亚太地区持续增长和平等发展,并表示相信本地区经济将继续在全球经济中
起主导作用。
宣言说,领导人讨论了最近以来地区出现的金融形势变化,对恢复和维持亚太地区金融市场稳定和健康持续发展深表关心,认为本地区长期发展的基础
十分牢固,同时相信开放市场和继续寻求贸易投资自由化将给本地区带来巨大利益。
宣言对亚太地区高级财政官员会议在马尼拉达成的框架协议表示欢迎和支持,认为这是为加强合作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而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框架协
议内容包括:建立防止金融危机的地区预警机制;加强地区经济和科技合作;采取措施提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危机的反应能力。
宣言指出,科技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并同贸易投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领导人指示部长们制定走向21世纪的科技产业合作议程。宣言还要求对电子商务问题进行探讨。
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被战争搞得满目疮痍,人民缺吃少穿、饥寒交迫,呈现出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西德、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经济濒临崩溃,英国
的经济一蹶不振,人民怨声载道、十分不满。50年代以来,西欧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力也相对增强起来。西欧主要国家,为了适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高度发展的生产、资本日益国际化的需要,也为了增强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以谋求在美苏争霸中能安全生存和独立发展,1957年3月25日,法国、西德、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意大利六国在首都罗马的丘比特宫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
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973年,欧共体吸收英国、爱
尔兰和丹麦加入,1981年1月1日,希腊正式参加,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这样,成员国由6个扩大为12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
贸易集团。
欧共体成立以来,实现了关税同盟,逐步取消了成员国之间的工业品进口限额和关税壁垒,废除公路、铁路、水运运费率的歧视待遇,实行统一的对外
税率。
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统一价格和出口补贴制度,取消了农产品内部关税,对非成员国农产品进口征收“差价税”,到1977年底基本实
现了农产品自由流通。
西欧在世界科技发展中曾有过卓越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欧在原子能原理、雷达、航空、合成燃料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二次大战期间,美国的科技地位迅速上升。60年代后,由于科技政策保守,科技体制上存在种种弊病,科技力量分散,技术标准不统一,项目重复,应用研究落后等原因,西欧在高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上,特别是在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的研究应用上普遍落后于美国和日本。据欧共体统计,1971年——1986年,
美国高技术产值增长46倍,日本增长107倍,而西欧只增长4倍,此时,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新产品由于过多依赖国家保护而缺乏竞争力,不仅难以打入国际
市场,而且对区内市场也失去控制力。
为了发展尖端工业,欧共体除了向高技术产业扩大投资、调整科研政策外,1983年还制定了一项10年的“欧洲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战略计划”,目标
是将西欧在世界信息技术市场上的份额从当时的10%提高到90年代的30%。1985年4月,法国总统密特朗又提出尤里卡计划,主要在电子光学、人工智能、
大型电子计算机、大功率激光与粒子束、新材料等领域开展研究。由于这些领域是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投资重点,也是当前科技革命的兴奋点,因而得到各
成员国的赞同和支持,一致同意在尤里卡计划的基础上讨论建立“技术共同体”。
进入90年代,欧共体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1991年12月9日,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了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经过两天的讨论,签署了政治联盟
条约。政治条约规定,在共同防务政策上,西欧联盟属于欧洲政治联盟组成部分,并负责拟订和执行欧洲政治联盟在防务方面的决定和方针。条约还包括扩
大欧共体在移民、内部政策、司法、工业政策等方面职能的条款,并增加共同决策和多数决策制约范围。
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国的外长和财长代表各国首脑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该条约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联盟确
立了目标和步骤,最迟于1999年1月1日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实行共同的安全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扩大多数表决的范围等。1993年11月,德
国司法机构最后一个批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从那时起,人们习惯上把欧共体改称为欧盟。
1994年1月1日,欧洲货币研究所在法兰克福成立。1995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并允许奥地利、瑞典、芬兰3国入会,欧盟成员增加到15
国。1995年12月15日,欧盟领导人确认1999年1月1日为单一货币开始实行的日期。1998年3月25日,欧盟委员会在评估1997年经济业绩后,推荐奥
地利、法国、比利时、芬兰、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11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并于1999年1月1日开始使用欧元。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合作
  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高技术产业较之以前钢铁、机械和纺织等产业不同,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广阔。如信息科学技术领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