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弗里德曼文萃 >

第32部分

弗里德曼文萃-第32部分

小说: 弗里德曼文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结论    
  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是一种暂时被接受的、关于经济现象的概括体系。这一概括体系可以被用来对情况变动的影响作出预测。人类在扩展这一概括体系,增强我们对其合理性的信赖,及改进其预测的精确程度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受到了下述两种因素的阻碍:一是所有知识探索的人类能力方面的有限性,二是社会科学中所存在的种种桎梏。这些桎梏对于一般性的社会科学来说影响极大,而且对于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的经济学来说也特别重要。上述说法中绝无过分挑剔的成分。人们对经济学课题的熟悉,促成了人们对关于这一方面的专门知识的轻视。经济学的中心议题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及对公共政策中大部分问题的重要性,妨碍了经济学的客观性,并造成了科学分析与规范判断之间的混淆。依据未经控制的实践而不是依据受到控制的实践的必要性,使得为证明试验性假说的可接受性而创造大量的、准确的证据成为困难。虽然对未经控制的实践的依赖并不影响这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一假说唯有通过它的含义或预测与可观测的现象之间的一致性才能够得到检验;但是,这种依赖确实使得检验假说的任务更为艰巨,且使得在所涉及的方法论原则方面出现了更大程度的混乱。与其他科学家相比,社会科学家在其方法论方面需要具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    
  一种业已流行甚广且危害甚大的混淆现象就是人们在关于“假设”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问题上的混淆。任何一种有意义的科学假说或理论都将一无例外地作出这样的声明:某些力量在理解某一特定种类的现象中是重要的,而另外一些力量则是不重要的。通过下述方法来表述这样一种假说通常是非常便利的:声言该假说旨在预测的这种现象在进行实际观测的世界中的行为方式,就犹如它们在一假设的、高度简化了的世界中的行为方式一般。这一高度简化了的世界只包含该假说认为是重要的那些力量。一般说来,进行这样一种描述的方法不止一种——即对这种理论进行表述所忧助的“假设”体系不止一种。对这样一些假设所作的选择,通常是出于下述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它们在表述该假说方面的简便性、清晰性及准确性;二是它们带来间接证据的能力。假设可以为假说的合理性带来间接证据这一说法,是出于下面几种考虑:假设可以使人们联想到该假说的某些含义已经可以为观察所检验;假设可以导出该假说与其它一些解决相关问题的假说之间的相互联系,等等。    
  这样一种理论不能通过直接地将其“假设”与“现实”加以比较来进行检验。的确,不存在任何一种进行该种检验的有效方法。完全的“真实性”是明显地无法达到的;而某一理论是否“足够”真实这一问题,只有通过考察该理论所取得的预测,对于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说,是否是足够令人满意的,或者是否是比来自于其它假说的预测更令人满意来作出回答。然而,一理论可以通过其假设的真实性来检验,而不必考虑其预测的准确性这种看法,已经厂为流传,并成为经济理论因其非现实性而遭受的旷日持久的批评的根源所在。这些批评大多是不相关的。从而,由这种批评所促动的经济理论改革也大多是不成功的。    
  当然,如此众多的经济理论批评的不相关性并不意味着现存经济理论的高度可信性。这些批评可能无的放矢,但也可能存在着放矢之的。从小的方面来看当然明显地存在着这种可能性。任何一种理论都必然是暂时性的,且将随着知识的进步而置于变化之中。即使撇开这种老生常谈不论,我们也有必要使“现存经济理论”的内容更为特定,并对经济理论的各种分枝加以区分;经济理论的某些部分明显地要比其它部分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如果确实可能的话,那么,对实证经济学的现状作出综合性的评价,对与实证经济学的合理性相关的证据加以概括,及对实证经济学每一部分所应具有的相对可信度加以估计等项工作,将是一部专著或一系列专著才能完成的任务,而绝非一篇方法论的短文所能胜任。    
  在这里,我所能做到的只是概略地表述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在我看来,现有的相对价格理论极富成果,而且对于具有西方国家特色的这种经济体系来说又享有很高的可信程度。这一相对价格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解释资源在各种最终用途之间的分配问题,及生产成果在相互联系的各种资源之间的划分问题。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基本上奠定了相对价格理论的现有结构。尽管似乎存在着相当的分歧,但在我看来,现有的静态货币理论也同样地极富成果,并享有很高的可信程度。现有的静态货币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绝对价格、总产量及其它变量对于经济总体来说所具有的结构性或长期性水平。现有的静态货币理论是以货币数量理论的形式为核心,并经历了从戴维·休姆到剑桥学派,到欧文·费雪,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一系列重大演变过程。在我看来,目前经济理论中最薄弱、最不令人满意的环节在于货币的动态分析。货币的动态分析所涉及的是经济整体对于情况的变动所采取的调整过程问题,亦即涉及的是总体活动的短期波动问题。在这一领域内,我们甚至还没有形成一种可适当地称作现有的货币动态分析的理论。    
  当然,即使在相对价格理论与静态货币理论中,也仍然存在着扩展现有理论的范围与改进现有理论的准确性等方面的余地,而且这种余地是相当大的。特别地,对“假设”的描述真实性问题的不适当的重视,已经导致了人们对决定各种假说的合理性限制条件的关键问题的忽略。而上述各种假说又共同地构成了这些领域内的现有经济理论。与这些假说相对应的抽象模型,也已经得到了相当的完善与深化,并且在严格性与准确性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进展。关于我们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方面的描述性材料也已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些成就都大有禆益。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实际地使用这些抽象模型与描述性材料,则还需要作相当的探索。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在于进行下述判断的标准问题,即如何确定:对于某种特定的问题来说,使用哪一种抽象模型才是最好的,一抽象模型中的哪些类型将与可观测的实际类型相一致;该问题或该种情况的哪些特征对预测的精确度影响最大——这里的预测是由某一特定假说或理论作出的。    
  实证经济学的进步不仅要求对现有假说进行验证并加以完善,而且还要求不断地创立新的假说。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尚缺乏正式的结论。假说的创立是一项精神、直观与发明的创造性活动;其实质就是要在众所熟知的材料中发掘新意。这一过程必须归在心理学当中进行讨论,而不应列在逻辑学当中进行研究。这一过程必须借助于自传与传记来研究,而不应从科学方法的专著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必须经由公理与事例所推动,而不应由定理或原则所导出。    
  版权:芝加哥大学,1953年。    
  有部分来源于密尔顿·弗里德曼的著作:《政治经济学论文集》(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3年)。    
  在这一篇里,我全面地溶入了我的那篇简短的‘综述”文章的内容,而并没有作特别的提及。我的《综述》一文见于B·F·海雷编辑的《当代经济学考察》,第五册(芝加哥:理查德·D·欧文有限公司,1952年),第455-457页。    
  我很感激多萝西· S·布雷迪,阿瑟·F·伯恩斯,及乔治·J·斯蒂格勒对本篇编纂工作所提出的宝贵意见与批评。         
《弗里德曼文萃》 
米尔顿。弗里德曼著        
12.消费与永久性收入    
   这一专题著作的中心议题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假设的例子来说明。假设有很多很多的人,每人每星期所得为    
  100美元,且每人每星期的当前消费支出也是100美元。假设他们每星期领一次工资,但发薪的日子并不确定。所以,有1/7的可能性是在星期天领到工资,有1/7的可能性是在星期一领到工资,等等,以此类推。假定我们以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为抽样调查对象,并随机地选取一天来收集他们的收支预算资料。在这里,我们将收入定义为那一天的现金所得;我们将消费定义为那一天的现金支出。那么,这些人中将有1/7被记录为拥有收入100美元;而6/7的人将被记录为收入为零。可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这些人在发薪那天的支出将大于他们在其它日子里的支出;但在其它日子里他们也有所支出。所以,我们的记录可能是这样的:拥有100美元收入的那1/7人口将具有正储蓄;而其余6/7的人口将具有负储蓄。消费可能会显示出随收入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但(如果确实是这样的情)上升的幅度将小于收入增长的幅度。所以,收入中用于储蓄的份额将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这些结果并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有关消费行为的有意义的东西;它们只是反映了收入与消费这两个不恰当的概念的使用情况。人们并不一定要使他们在消费方面的现金支出与他们的现金所得相适应,而且,他们在消费方面的现金支出并不能很好地作为衡量他们所消费掉的劳务的价值的指标——在我们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星期天那天的消费支出可能会是零。    
  如果我们把观察期由一天延长到一个星期,那么这将有助于减少我们这个简单的例子中的错误成分——这些错误成分是由收入与消费这两个不恰当的概念的使用所带来的。这一专题著作的中心议题就在千:长如一年的这样一个时期的使用,并不能使实际数据中的错误成分具有可忽略性,更不用说完全消除了。大体上看,从这样的年数据中所得到的结果与我们的简单例子中的结果是相符合的:当记录收入为零时,记录消费的平均值是一个正数,且收入中用于储蓄的份额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如果这一专题著作的中心思想是正确的,那么这些结果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而得到解释。这些结果也反映了收入与消费这两个不恰当的概念的使用情况。    
  与此相对应,我们所要进行的分析对下面两种收入作了严格的区分;一种是记录的收入,我们将它称之为测得收入;另一种是消费者使其行为与之相一致的收入,我们将它称之为永久性收入。而且,同样,我们也对测得消费与永久性消费作了严格的区分。对于永久性收入这一概念来说,如果借助于上述一般性的词语则很好表述,但若要给予准确的定义则很困难。永久性收入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它必须从消费单位的行为中椎导出来.而且,这对于永久性消费及其与永久性收入之间的关系来说也同样如此。    
  在这一专题著作中,弗里德曼对大量的实证材料所作的广泛研究表明:完全出于理论上的考虑而提出的永久性消费与永久性收入之间的一种相当简单的关系,是与这些实证材料相一致的。永久性消费与永久性收入之间的这种简单关系就是:永久性消费与永久性收入之间的比率对于所有的永久性收入水平来说都是相同的,但它还取决于其它变量,如利率,财富与收入的比率等。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比率将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这一广为接受的观点,可以完全通过我们的例子中所测量的因素而得到解释。    
  我们在永久性收入的含义问题上的结论是无法这样简单地阐述清楚的。我们可以把影响消费者所得的因素想象为具有多种时间维数:某些因素对所得的影响只有一天;其它因素对所得的影响时间为一个星期,一年,二年,等等。我们已经通过两分法而对这一闭联集作出了近似估计。那些影响时间少于某一标准的因素被看作是暂时性的,而那些影响时间持续较长的因素则被看作是永久性的。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单位消费者的水平线。许多不同的证据证明了这一高度尝试性的结论:如此定义的这一水平线大约为3年。    
  按照我们对这些证据的解释,单位消费者的收入中的暂时性构成要素并不会影响到该单位消费者的消费水平,除非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些暂时性的构成要素被转换为持续时间超过该单位消费者的水平线的永久性因素。单位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是由较长时期的收入情况及直接影响到消费的暂时性因素所共同决定的。收入的暂时性构成要素主要将通过单位消费者的资产与负债的变动(即测得储蓄的变动)而表现出来。    
  对消费数据的这一解释方式及它所导出的这一特殊假说有着深刻的含义。本篇的其余部分将更为正式地阐述这一假说,并对用来支持该假说的经验证据加以概括。同时还要对由该假说所推导出来的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情况加以描述,并对该假说所具有的研究意义、经济理解意义及经济政策意义加以论述。    
  1.该假说的概述    
  对每一个单位消费者来说,永久性收入这一假说可以通过由3个简单方程所组成的这一方程体系来予以概括:    
  c p =k(i; ω ; μ) y p  (α)    
  y=y p +y i  ( β)    
  c=c p +e i  (γ)    
  方程(α)说明:有计划的或曰永久性的消费(c p )是有计划的或曰永久性的收入(y p )的一个份额(k)。它不仅取决于永久性收入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其它一些变量,特别是利率(i);非人力财富与收入的比率(w);及其它一些影响单位消费者对当前消费与积累财富(μ)的偏好的因素,如收入的取得中所存在的不确定程度,该单位消费者的年龄及这一年龄所决定的某些特征;还有文化方面的客观因素,如种族或国籍等。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方程,而且似乎符合于下一部分中所阐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