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成功]唐骏-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

第13部分

[成功]唐骏-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第13部分

小说: [成功]唐骏-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按小时收费,无论事情办不办得成,谈一个小时就要付一个小时的钱,这是行规。对我来说,我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收费模式。我采取的方法是把价格透明化,这是我最核心的竞争力。我在广告上明确注明:从学生签证转工作签证600美元,转绿卡(永久居住许可证)1500美元。   
  另外,对客户而言,比价格更重要的是成功率。抓住这个心态,我又采取了一个高调方式:不成功不收费!更重要的,别的律师事务所的广告措辞通常是模糊的:本事务所成功率“较高”。而我则说:目前本律师事务所成功率100%—因为我只办过一次。   
  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   
  开业5个月后,我的第一移民律师事务所,就在洛杉矶的移民咨询业中排到了第一位。这家公司的成功,完全是因为运用了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   
  如果总结我的新商业模式的关键点,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透明。   
  我打破了美国律师行业按时间收费的惯例,转而按案例收费。还有最重要的,我提出:不成功不收费,成功了再收费。这样就完全摒除了以前将风险完全由客户承担的律师业陋习,自然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企业发展的“2、3、5”模式   
  在我创办自己的第三家公司时,我已明确意识到了商业模式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在总结我自己早年创业经历和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企业发展的“2、3、5”模式:   
  一家成功的企业,如果按百分比计算它的成功因素,商业模式占20%,市场机遇占30%,剩下的50%则是企业的执行力。   
  在创业和初始发展时期,没有独特的商业模式和良好的市场机遇,一家企业很难获得成功。但最终让这家企业做大,并发展成为一家优秀乃至卓越的公司,一定是因为它的执行力。   
  公司刚开张就吸引了一大批客源。我只租了三条电话线,根本接不过来。电话总占线,客户开始抱怨。我赶紧对软件公司的部下说先别做软件了,都来帮我接电话。我告诉他们接电话时的标准应答模式是:我们的律师很忙,所以您的案子只能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我们。   
  总共就我一个“律师”,当然很忙。另一方面也给人印象,这家事务所的生意很好。况且,我也根本不敢跟他们见面,怕一谈话就露了馅。我躲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忙着读书。美国的法律书那么厚一摞,又全是充满艰深法律术语的英文。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啃。还好我发明了“目录读书法”,既然不可能把一个个案例细节记清,只需要把目录记住就可以了。客户的案子拿到手,我能以最快速度翻到对应的某页就可以了,再临时攻关找到解决方案。后来我发现,签证案子无非就那么十几种,只要按相应的办法处理即可。我因此很快成为了办签证的专家。   
  这家律师事务所经营了一段时间后,越来越多的人都到我这里来办理签证,这项业务一下子变得比我的主营业务还要成功。我突然有了种强烈的失落感:我是学计算机软件出身的,结果做软件没有赚到什么钱,做风马牛不相及的律师事务所反倒成功了—我的人生是不是出现了什么偏差?   
做老板,还是做程序员   
  1994年,我的三家公司—双鹰软件、好莱坞影视娱乐公司和美国第一移民律师事务所,让我忙得焦头烂额。对于此时的我来说,微软公司、Windows、比尔·盖茨就像身边的好莱坞大腕们,即使近在眼前,也遥远得仿佛是另一个星球的事物。   
  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另一个星球向我所处的世界发来了电波。夏季的一天,我忽然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   
  “您好,我是微软公司,请问台式感情速配机是您的发明吗?”   
  “是啊,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   
  “我们认为,您的发明显示出了杰出的创造力。不知您有没有兴趣加盟我们公司的日本分部?”   
  原来,微软日本公司的一位高层主管对我的“感情速配机”一见钟情,根据机器上标注的版权线索,请微软美国总部的同事帮忙找到了我。但我回绝了他的加盟邀请。妻子孙春蓝怀上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她每天挺着个大肚子帮我忙里忙外。我怎么能忍心丢下她,独自去日本?   
  本以为此事就此结束。可过了两个月,在我的大女儿唐惟子即将诞生之时,微软美国总部的人又一次打来电话:“您是否有兴趣来我们总部工作?我们正在开发Windows NT 3。5版本的远东版,您既懂英文,又懂中文和日文,还独立开发过富有想象力的软件产品。我们邀请您以工程师的身份来参与这个开发小组,怎么样?”   
  此时我的父母已经落脚美国,家庭事务不用我再担忧。小兰在产床上也这样劝我:“要在美国做老板,100美元就可注册一家公司,什么时候不可以去做?微软为什么可以从一家小公司发展到软件业老大,而咱们的公司怎么也做不大,这里面的奥秘在哪里,难道你不想知道究竟?”   
  妻子的规劝,在不经意间说中了我几年来最大的一桩心事。是的,为什么我自己做软件公司,做到二十几个人的规模就做不下去了?微软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大,而且做得那么好?我可以看无数有关微软的书,但永远学不到其精华,即使我住在微软隔壁,也不会知道其中的秘诀。这一定得亲自到微软体验。   
  我还有另一层考虑。自己到美国有些年头了,可每天回家打开电视,却总觉得里面发生的一切与自己毫无关系。很长一段时间,我心里空空荡荡,似乎丧失了真切的存在感。我自认为是个有抱负的人,可是如果进入不了美国的主流社会,岂非意味着白来了一趟美国?我自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能否以政治家或者艺术家的身份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呢?显然不现实。那么商业呢?我做着三家公司的老板,总资产已经超过百万美元,但这在美国根本算不了什么。不过我清楚,自己也只有依靠商业这唯一的途径,才有望真正在美国获得认可。   
  现在,这样的机会是不是已经来临了?不是每个人每天都有进入世界一流公司微软总部的机遇,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一次很大的赌博。虽然来自微软总部的邀请电话让我有点受宠若惊,工程师的名头乍一听也不错,可我很清楚,在软件行当里,工程师不过就是程序员的另一种称呼而已。我必须要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单枪匹马进入微软,一切都得从头再来—我能做到这一切吗?   
  反复考虑之后,我终于作出了决定。我卖掉了影视娱乐公司,关掉了律师事务所,将软件公司交给朋友代为打理。在离开软件公司的前一天,我对朋友和原来的员工说:“看着吧,你们等我两年,等我学成归来杀回洛杉矶,咱们再一起把它做大!”   
  当然,我进了微软以后就再没有回去。一方面我的软件公司没撑到半年就倒闭了,另一方面我已经彻底“溶化”进微软了。   
  鸡首还是凤尾:职业生涯开始阶段的选择   
  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倾向。很多人都宁愿做小公司的老板,而不是大公司的员工。但我认为,做小老板,往往会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限制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影响自己的成长和突破。   
  其实我也完全可以把这三家公司继续做下去,但我觉得不满足。这个平台太小了。我最不愿意的,是可以清楚看到自己会在未来10年、20年做同样的事。赚钱就能带来真正的成就感吗?卡拉OK计分器专利出售导致的损失,也让我看到,如果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不懂得如何利用资本市场,我的生意永远做不到我想要的“境界”。   
  在一个人具备相当的经济基础、管理经验、对未来发展的预见能力、对公司业务模式的深入理解和对市场的全面了解之前,个人创业并不是一种可取和可行的选择。   
  这些东西,只有在成功的大公司才学得到,所以我决定去微软。微软让我站到了一个行业的最前沿,并让我对工作生出真正的激情。当然,微软也是由小到大、从一家个人创业的小公司发展起来的。但这样的公司能几家?   
  任何时候都不怕从头再来   
  对我来说,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非常有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怕从头再来。   
  无论是学生时代的一无所有,还是现在身为顶级职业经理人,总裁、CEO名号加身的阶段,我都敢抛开一切从头再来。我可以关闭3家小有成就的公司进入微软,从基层做起;又可以在打拼10年从软件工程师做到微软中国最高领导人之后,选择离开微软加入盛大。   
  每一个看似低的起点,都是通往更高峰的必经之路。任何时候都没有不能放下的成就。这种心态可以使人无往而不利。   
“面试结束后我想见盖茨”   
  1994年10月中旬的一天,正在洛杉矶的我收到微软总部的面试通知。   
  此前微软日本公司告诉总部的人,我的日语非常好。为了测试我,总部的人传真来两页英文的Windows NT软件使用说明书,让我用日语翻译出来。不到半个小时我就把翻译好的说明书传真过去。一位部门经理打电话给我说:“你翻译的我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我让在微软工作的一位日本同事看了,他说这篇翻译可以作为说明手册的另一种版本来使用。所以我特别恭贺你可以来参加面试。”   
  我起程赶往微软总部所在地西雅图。到达洛杉矶的机场,按面试通知介绍,我出示身份证,报上微软的名字,机场立即打出机票给我,过程只花了5分钟。下了飞机,按指示,我在第一个出口找到了租赁汽车的地方。依照同样的手续,我很快拿到了车钥匙,并把车径直开往微软指定的酒店休息。微软的一切安排都规范而细致,不愧是世界一流的大公司,我心里既为之折服,又有点忐忑不安。   
  第二天一大早,我拿着通知上所附的地图,驱车前往微软总部。开车时,我脑海里不由浮现出进入微软后自己和比尔·盖茨言谈甚欢的场景,忍不住笑了起来。进到微软总部,只见这里占地面积足有一座小城市那么大。15栋办公楼分布于林荫绿地之间,上万名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工作着,到处停满了汽车,间或还有公共汽车穿梭其中,一切都秩序井然……   
  在人力资源部的专用大楼,我和招聘经理彼此寒暄了两句,说些轻松的话题。随后他给了我一份面试的时间安排,面试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除中午一小时午餐和休息时间外,每小时一个面试官,一共8场面试。我有点头晕,奇怪这到底是在招聘软件工程师,还是想测试我的体力水平。但我还有更重要的话要讲,也就没有当面质疑这种闻所未闻的古怪面试方式。   
  我眼中的微软面试机制   
  在通过微软那位部门经理的电话测试后,按我的想法,似乎第二天就可以到微软的办公室上班了。但我却随即接到了微软人力资源部的面试通知。我当时想即便是面试也就是走走过场,因为与我通电话的经理就是我进微软后的直接上司,他都表示没问题,其他人还能有什么问题呢?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被我以后的直接上司最后面试前,我还经历了7轮非常严格的面试。7个人分别是我今后的同事或合作部门的同事。他们里面只要有一个人说我不行,我就根本没有办法再到那位经理那里面试,即使他再喜欢我也没有用。这就是微软的制度。   
  微软面试的方式看似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一个部门要招人,部门的每个员工自然就是面试官。微软的面试另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是每个面试官都有一票否决权,如果出现否决票,面试就此结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倘若你被录取,说明同事们都是非常喜欢你的,这样未来的工作也会融洽。   
  进入微软后我才渐渐明白,微软采取的这种面试机制确实高明。否则公司进什么样的人,很容易受某个领导偏爱的影响,他喜欢的人都能进来,不喜欢的人都进不来,这个公司的员工永远是同一种类型的人,很难做得大。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像微软这样招聘到优秀的人,那么这个企业的起点就很高了。   
  我对他说:“不知道这要求是否合理,我希望面试结束后见一下盖茨。”   
  那位招聘经理先是瞪大了眼睛,那表情好像以为我是从火星来的。随即他朝我挤出了一个笑容,说:“你很坦率,也很可爱。”   
  “我们中国人都是很坦诚的,有什么说什么。”   
  “你知道吗,我来微软快两年了,只见过盖茨一次,看到的还是背影。”   
  我有些纳闷。原来盖茨那么牛呀?员工见老板不是很正常吗?来之前,我甚至想过,录用不录用不是太重要,若能和盖茨见上一面,也算不枉此行。不过现在这里的招聘经理既然这么说,也只能客随主便了。   
  第一个面试官看样子是个经理,因为他有自己的办公室。他向我描述了我要加入的这个部门所做的工作,Windows NT的未来被他描绘得一片光明。其实我来面试之前专门看了有关Windows NT的书和杂志,他讲的我都看过,可能比他还知道得多一点。但我还是很虔诚地听着,嘴里不时说着“我就是想做这样的工作”、“好羡慕你们的工作”,以及“伟大”、“兴奋”、“有趣”这些词。第二个人外表不像经理,不过地位不低,因为他也有自己的办公室。第三个人光凭外表很难判断是不是经理,不过他依然有自己的办公室。等到见第三个人时,我感觉自己的英语已经越来越熟练了。   
  他们的问题五花八门,有专业的编程问题,还有精灵古怪的智力题。其中有个人问我美国一共有多少家加油站。这下我傻了,这个数字我怎么可能知道?我想了一想,硬着头皮和他:“美国有人口2。5亿,汽车的拥有率为30%,意味着美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