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阅读改变人生 >

第2部分

阅读改变人生-第2部分

小说: 阅读改变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书的魅力在于它为人们追求真理铺展了道路。当一个人决心为真理而战的时候,他就必成为勇士。

  何祚庥,1927年生于上海,原籍安徽望江。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积极参加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并做出重要贡献。
 
 
 
书约何祚庥 
巴丹  
 

  提起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辉煌成就。其实,我们更应该敬重的是他们的科学精神,是他们为探索、捍卫真理而舍弃一切的精神。

  何祚庥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和宇宙论的研究中成就斐然,曾参与国防研究,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成功立下了功勋;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生导师。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两栖学者”。

 
  鼻梁上架着近视眼镜的何祚庥,略显清瘦。对于一般的人来说,他一生探索的专业领域太深奥了。但他以科学家的胆识和勇气带头向伪科学宣战的响亮声音,却为普通百姓所熟知。

 
何祚庥简介 
巴丹  
 

  何祚庥,1927年生于上海,原籍安徽望江。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协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关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是建国后我国科学方法论研究事业的早期开拓者之  
一。近十几年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曾就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艺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若干理论问题以及当代经济建设所应关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发表文章。近年来积极参加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并做出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量子复合场论的哲学思考》(1997年)、《从元气说到粒子物理》(1999年)、《何祚庥与法轮功——1999年夏天的报告》(1999年)、《我不信邪——何祚庥反伪科学论战集》(1999年)。

 
何祚庥书缘 
巴丹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斯密司的《军用原子能》,正是此书促使我由学习化学转向学习物理。因为此书以较通俗的形式介绍了美国物理学家发明原子弹的故事。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这是一本想像力极其丰富的书,那时我看得如醉如痴。也许现在应看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但《蜀山剑侠传》还是值得一读的。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对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读法。有的细读、精读,有的翻一下也就可以了。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它也许算不上经典作品,但正是这本介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入门著作,引导我走向革命。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我的妈妈。正是她在我的幼年时期,培养了我独立学习的习惯。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本知识是重要的,但必须批判地去读。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不读书,就不会做人;但只读书,仍不会做人。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在学好正课之外,多多益善。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有一些是备查的,不是供人们阅读的,但要学会如何才能查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读书有什么捷径?

  无捷径可走!

  沿着前人读书的经历、路程,也许会省力一些,但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选书去读,自己能读下去。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帮助孩子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

  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却成为“书呆子”?

  因为他“为读书而读书”!

  您有一生的阅读计划吗?如何制订出来的?

  读书是要讲一点缘分的。

  许多有意义的书,是自己发现的。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

  电视不能取代读书,因为读书不仅是读,而且要想。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网上垃圾太多了!太浪费时间!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

  如果为了“清闲”,为了“知道一些”,“快餐”也是可取的。

 
不要做常识分子 
巴丹  
 

  巴丹

  在形形色色的知识竞赛节目中,常识让人们感受到知识的快乐,但你很难把这些娱乐节目的参与者与知识分子挂起钩来。有人把他们比喻为“常识分子”。对于问题,他们仅仅是“知道”,或者是“猜到”。当然,无知是不幸的,但常识也不过是知识的泡沫,并不能让人体验到驾驭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快乐。

 
  从学习知识中树立科学精神,比简单地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

  很多书籍是传播科学知识的。因此,在读书的配餐中,知识性的书籍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但是,许多知识性书籍并没有令我们的小读者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起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应当强调的是,要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感悟人的精神追求。如果知识成为装点门面的傀儡,它又能给我们的生命什么营养呢?这些书籍在告诉孩子们这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时候,很少带给孩子们发现真理的乐趣,很少激发他们说出自己的主张。这不仅成为某些科普类知识类书籍的缺欠,更反映了一些人对知识的迷信与膜拜。我们对已有的知识津津乐道,缺失的是批判与反省;忽视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渴望和探索,知识的积累反而成为孩子们科学探索和前进的掣肘。人们不禁担心,知识分子会不会退化为常识分子?他们知道的东西确实不少,但他们只有知识的皮囊。这也许就是一些人会从科学的崇拜者变成伪科学信徒的原因吧。科学不是机械的、实用主义的。它应当充满了人文精神,具有丰富的人性化内涵。它告诉孩子感悟生活的方法,鼓励孩子去梦想,激发他们去实践。我们的科学前辈是从没有答案、或者不相信前人的答案而发现真理的。尊重但不迷信,追问并能够质疑,继承并能够批判,是我们对待既有知识的科学态度。

 

茅于轼:用书籍丰富人生  
   
  读书让精神丰厚,让心灵充盈,让思想纵横捭阖。不囿于一门学术,穿越壁垒,拓展视野,终成大家。

  茅于轼,1929年生于南京。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20余年从事铁道机械机车车辆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93年以后连续三届被选入美国Marquis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
 
 
 
书约茅于轼 
巴丹  
 

  著作等身,是许多学者引以为自豪的,但这不是学者惟一的标志。学者的真正价值在于他的科学精神,在于他的求实态度,在于他的独立思考。

  被称为“中国经济学家第一人”的茅于轼,平生的第一个职业是火车司机,第一部学术专著是《蒸汽机车操纵和焚火》。20世纪70年代初,他参与了两个项目的论证与评估工作:一个是青藏铁路的立项论证;另一个是淘汰蒸汽机机车,改用内燃机机车。在项目论证过程  
中,他意识到经济学的重要性,意识到经济学是要研究在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求得效益最大化的问题。他深厚的数学修养更使他一下子领悟到,经济学的本质在数学上就是数学规划问题。非常巧合的是,就在这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线性规划的创始人康托罗维奇等人。茅于轼在当年闭塞的学术环境里,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经济研究的世界前沿问题。在此后的几年里,他潜心构造自己的经济学世界,《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相继问世。

  此后,茅于轼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写出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谁妨碍我们致富》等著作。近年来他写的大多是几千字一篇的经济随笔,从细微处入手,深刻地探究、揭示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非常重大的问题。

 
茅于轼简介 
巴丹  
 

  茅于轼,1929年生于南京。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20余年从事铁道机械机车车辆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93年退休后任民办的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现任国内外五种杂志的主编、顾问、编辑和编委。1993年以后连续三届被选入美国Marquis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该书获1999年安东尼·费雪国际纪念提名奖)、《谁妨碍我们致富》等书和百余篇关于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能源环境、道德问题等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茅于轼书缘 
巴丹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维纳的《控制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贝尔曼的《应用动态规划》(Richard Bellman:Applied Dynamic Programming)英文版。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杂志《科学画报》。如果现在仍有类似的杂志,我肯定会介绍给青年人,它培养了我的好奇心和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图文并茂,小学生也能看得懂。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首先,我认为各年级的教科书都值得仔细反复阅读,它们代表人类知识的结晶。到了高中,不妨再拿初中的教科书读一遍,到了大学不妨再读一遍高中的教科书。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一点也不错。知识需反复体会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读书不在多,在于精。所谓打好基础,就是精通几本书,然后再博览群书。切忌读了许多书而没有留下印象,没有找到可以指导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读书纯粹是浪费时间,所以选好书十分重要。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对好书要反复读,书中讲的道理要自己去重新发现一遍,要懂得当初人们是如何克服了传统观点而认识世界的。例如人们如何从以为地球是平的到知道它是球形的,如何从以为“万物趋向于静止”到懂得“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并进而又认识到宇宙最终将死寂。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古文观止》。我只读了其中三四十篇,每篇都能背诵(现在知道不够,至少应该读一百篇。全书有222篇)。它帮助我打好语文的基础,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知识,至今我仍经常翻阅,每次必有所获。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我在高中时的一位中文老师。他教我们读《论语》,在教室里朗读时声调抑扬顿挫,得意的时候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使我领会了《论语》文字之外的精神,大大地帮助了我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但我到了六十多岁时发现孔子思想有局限性。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虽然是平凡的道理,也要反复思考才能真正掌握。但一旦掌握,一辈子受益无穷。无论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真正掌握了,自己就变成一个懂事理的人。世上的人大多数都是有文化的,至少是初中毕业的,但懂事理的人却不多。当今最缺的是社会科学的知识,不是科学精神,而是迷信在主宰着一些人。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书读得多的人未必是道德高尚的人,反之,文化低的人未必一定是坏人。但是否明事理,则和读书多少有关,明事理的人能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有助于自己事业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追求。知识丰富的人,人生也更丰富。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初中生一个学期除了认真读好教科书,再读50~100页精选的课外读物就够了。高中生大概应加倍,大学生可以再加一倍。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除了教科书、经典著作,别的都可以不读。

  读书有什么捷径?

  要分精读和粗读。对经典书必须精读,有的要背诵,要反复地读,其他书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否则就是浪费。所以判别一本书是否值得精读十分重要,这需要有人指导。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

  千万别迷恋上网和看电视,要约束自己。每周上网、看电视的时间要有硬性限制,一般不超过10~15小时。

 
叶永烈::读高尚的书,是在与高尚的人谈话  
   
  书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升华你的灵魂,增加你的知识,开拓你的眼界,提高你的才干。

  读过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吗?这部创作于1961年的科幻小说,1978年出版时引起轰动。之后一版再版,发行达三百万册之多。
 
 
 
书约叶永烈 
巴丹  
 

  读过叶永烈参加编写的《十万个为什么》吗?这是他1959年刚刚20岁时参与编写的平生第一种书。自1960年首次出版发行,长销不衰,总印数超过一亿册。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读过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吗?这部创作于1961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