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的理财思路_保卫你的财富-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在这次危机中,我们可能面临的前景又是什么样的呢?
1。告别GDP高速增长
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GDP年均10%的速度快速增长,这在世界上几乎绝无仅有。1997年之后,中国改革在前20年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逐渐系统化、结构化地呈现出来。城市化进程缓慢如初,城市失业浪潮加剧,农民仍然被禁锢在土地上。而此前,由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已经很难掩盖各种社会问题,中国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不保持7%以上的年增长速度,社会就不能稳定。这并非我们在吓唬自己,而是一个非常严酷的事实。因为如果不保持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的失业、金融等一系列曾经被掩盖的问题就将暴露出来。
保卫你的财富 第二部分 让中国经济开好车(3)
目前中国整体经济已经负担过重,以至无法保持8%的年增长率。此外,我们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难以持续发展,难以支持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投资占GDP 39%、内部消费占37%、出口占37%,而美国经济结构的相应比例为19%、70%和13%,内部消费稳居首位。按照经济学家郎咸平的看法,中国扩大内需对GDP增长率影响不大,一如美国扩大出口对GDP影响不大的理由一样。中国未来资本投资除铁路外,其他项目已接近饱和,出口增长率2009年起亦大幅放缓,只扩大内需对2009年GDP增长率影响有多大?我们知道,中国一年生产50亿双鞋,1000亿根筷子,而这些都是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在外需大幅递减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仍继续维持这样一种低价值的生产模式,这就有可能使这种畸形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崩溃。
2008年11月,世界银行报告点明了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两个主要风险。一是国际因素,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加深,中国出口增长将呈弱势。世行预测,中国年出口增速将从113%降至35%,净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将为…1%。长期作为中国经济火车头的出口行业,其增长将首次落后于整体经济。二是国内因素,2008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量下降的速度日益加快,市场对房价进一步走弱的预期、对总体经济的担忧以及中国股市的下跌,进一步加深了房地产业的不景气。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房地产投资,目前已接近于零增长,这势必带来上游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建筑业的生产下滑。
此次,政府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要以扩大内需为突破口来带领国家走出危机,并改变了宏观调控方向,实施了很多“保增长、促发展”的具体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尚不足以抵消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负面因素。客观地说,4万亿的规模看似巨大,其实不然。2009年及2010年,我国GDP规模预计将超过31万亿和335万亿,因而此番投资规模仅相当于GDP总量的62%。况且两年内4万亿的财政支出并非都是增量概念,实际上只有15 亿左右是新增量,因此中国政府还可能有进一步追加核心投资的可能性。而一般来说,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平滑GDP下行速度,但会把民间投资挤出。此外,这些不用还本付息的投资效率很低,拖长了经济调整周期,只对降低失业率及消耗库存有好处。
按照经济学家郎咸平的看法,政府投资很多时候更像是“一锤子买卖”。过几年工程完成了,雇佣的工人仍然面临再就业问题,而所修建的基础项目大部分也不是能持续产生效益的项目。据他测算,上世纪90年代中国靠投资拉动GDP仍有50%的效率,而现在只有1667%的效率了,而真正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在于消费。换句话说,中国可以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做法,以短期的投资扩张来延缓经济下降的速度。
尽管政府很清楚自己的目标,但它也是左右为难,摆在面前的回旋空间变小了。在市场面前,在新事物新环境下,政府也同样需要不断学习、试错和提高。
作为投资者,作为曾经享受过中国经济高速、稳定成长果实的国人,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需要开始逐步去适应GDP增长率8%以下的日子了。这对投资者而言,更需要精心地选择投资品种、把握各种投资时机了。
保卫你的财富 第二部分 让中国经济开好车(4)
2。新一轮通缩
未来,中国经济将面对着内外需同时下降的局面,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通缩风险大大增加。
从表面看,通缩不是坏事,在通缩的环境下,物价会相应下跌,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其实相当于提高工资。目前CPI不断下降,以前15元钱买一斤肉,现在10元就可以,物价水平下降了,即便工资不增长,老百姓的消费水平还是能够得到提高。
但是,人们之所以担心通缩,是因为通缩有可能成为一种不断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如果消费者预计物价还会下降,他们就会推迟购买行为以便未来获取更低的价格,而这反过来又会抑制需求并进一步推低物价,正如目前的房地产行业。这由此又影响许多企业的利润,进而影响很多人的饭碗。毕竟,在通缩的环境下,保住饭碗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回顾上几轮通缩时期。经过1993年、1994年的巨幅通胀之后,央行大幅紧缩货币供应量,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相关投资和消费大幅萎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口受阻,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出现严重不足,CPI同比进入负增长时期。2000年,美国网络股泡沫破灭再次减小了外部需求,我国物价也持续处于低位直到2002年。
帮助中国走出通缩阴影的力量有两个,一是海外经济的复苏,外部需求重新拉动中国的出口增长,当然加入WTO也有助于出口的增长;二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大发展,作为推动内需的最大推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外需的启动其实也是靠房地产拉起来的。2002年之后,在缺乏新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片繁荣,其背后的推手实质上就是全球范围内的货币过量供应和资产价格膨胀所致的财富效应。由此,外需和内需的共同增长消灭了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并进一步刺激投资的增长,经济进入一个自我加强的循环过程。进入2007年后,过度的需求导致全球资源产能出现瓶颈,因此以石油为代表的全球矿产资源价格大涨,而中国也面临资源紧张的局面。
但是,这一次,内外部条件不具备,老办法可能就行不通了。因此,首先需要考虑提振国内有效需求,以内需适度取代部分外需;其次,辅以政府扩大公共支出、转移支付的举措,减缓价格下跌、企业倒闭造成的结构性失业等问题,让老百姓的财富不受大损失。此外,也可以考虑拿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来稳定股市和楼市。
总之,2009年出现通缩的概率较高,至于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则很难说。最主要的不确定性来自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情况和我国具体宏观政策的执行效果。
在通缩的大环境下,作为投资者不宜进行激进式投资。香港《信报》专栏作家曹仁超提供了在通缩环境下生存甚至挣钱的三大招数,值得大家借鉴:“一、首先不要负债。因为在通缩环境中借钱可以没有命;二、不要追逐急升项目;三、投资策略宜保守,最多动用全部资金30%,目的是确保资金安全!”
3。另一种乐观的可能
上文我们重点说明了一种悲观的前景。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还存在另一种乐观的可能,即在短暂的经济调整之后,我国经济很快走出低谷,进入回暖期。
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国力雄厚,使我们有资本应对难关。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20万亿人民币,政府有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每年有超过7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所以支持生产建设、经济增长的资金保障条件是非常充足的。此外,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多年来技术水平积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使得中国目前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强于其他任何国家,具备了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的条件,从而起到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作用。
二是我国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人口多,生活水准远低于发达国家,城乡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是巨大的,尤其是我国广大农民的需求因收入所限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一旦此内需市场启动,则生机无限。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我国正以雄厚的实力和前所未有的力度来启动内需。据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预测,未来两年多安排的4万亿元投资每年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而随着日后更大资金的投资,经济增长速度则更有保障。
这些巨额投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态环保等,力求促进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特点是着眼于民生工程。在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大消费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国政府已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水平,采取了增加农产品储备的措施,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在已提高低收入群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今后将继续提高离退休费、优抚人员抚恤标准、低保群众的低保水平,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因此,有了这些积极乐观的因素支撑,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可能会取得较快进展,中国经济也很有可能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如果中国经济2008年开始进入转型期,估计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一旦做到了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模式由粗放经营变成集约经营,则我国今后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更有了保障。
在这种乐观的情形下,作为投资者也可以开始逐步加大对股票市场的投资,风格可以更进取些,以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我们希望有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能早日迎来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