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穷人通胀,富人通缩-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城市信用社房地产贷款人民币新增8457亿元,季末余额同比增长44.3%。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3207亿元,季末余额同比增长31.1%;个人购房贷款新增5227亿元,季末余额同比增长53.4%。这仅仅只是一季度的数据,在新增贷款中,房地产就拿走了32.530/‘。房地产本质上并没有创造社会财富。
第二个方面是,如果从全球全人类的利益出发,房地产同时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按照中国对联合国的承诺来讲,中国将来用于房地产减排上的付出,至少是房地产用3~5年的时间所创造的GDP。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4个国家中,中国位列美国之后,是碳排放量第二大国,其次是俄罗斯和日本。在碳排放量的权重中,中国的房地产占到46.7%,而美国的房地产只占美国碳排放量的13%。主要原因是,美国的住宅建得不多,利用率特别高,而中国建了很多房子,中国人很喜欢买房子,并且买了房子自己不住,也不对外出租,空在那里。这么多年,空了6540万套住宅,天天在那里排碳,却不创造GDP,将来还需要我们的子孙来减排。所以,中国的房地产不但没有创造GDP,反而损失GDP。
至于房地产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不是我们现在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上下游产业链,而各个行业又是在各自的市场中运行,市场竞争从来不以依赖性做主导,而是实行丛林法则,适者生存。过度地依赖某一个行业,中国经济不可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和壮大。¥消费、投资、出口还能拉动GDP吗
消费、投资、出口被称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一起并重,基本权重不相上下。我们曾经津津乐道于这种架构,并认为是中国经济最稳固的架构,现在看来这只是乌托邦,而且已经完全垮塌。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的GDP偏离了应有的财富增长方向,而演变成了资产泡沫,现有的GDP增长并不是中国社会财富的真正增长。
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口,这个曾经被国人引以为豪的增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个世界上有不自愿的GDP,也有妨碍他人的GDP,那么有没有交换没有完成的GDP?有的,而且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但是也最容易被人忽视,恐怕要多费点口舌才能说清楚。因为,没有完成的GDP被全部计入了GDP,而其实它根本就不算。
中国加入WTO以后,才开始有了大规模的进出口。在整个GDP的权重中,中国的出口最高时占据28%。但是国际贸易有自己的法则,而且这个法则是由美国人制定的,一直以来,我们在遵从这个法则的时候,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误区。出口实际上是两国之间作交换,原本很正常,同样能够促进双方财富的增长。但是,出口与国内之间的交换却又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各自的计价标准并不一样,美国人的产品以美元为计价单位,中国人的产品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这就涉及到汇率换算。这也是2009年至今,美国上上下下对中国进行施压、指责、加收惩罚性关税的主要原因,因为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存在非市场化趋势。
如果汇率不能正确反映两国人民之间交换的真实需要,或者直接说就是换算比率偏高或偏低,这就会造成双方交换的不平衡,要么是我多给了你,要么是你多给了我,这种贸易顺差一旦数值十分巨大,则说明交换就并没有全部完成。
以我们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已累计贮备美元超过了2.4万亿,也就是说我们给了16.8万亿元(按7元人民币兑l美元价格粗略计算)的东西给美国,按照交换的原理,美国应该给我们需要的2.4万亿美元的东西,这样才会在促进美国人财富增长的同时也促进我们自己的财富增长。美国人当然同意给,我们贮存的大量外汇就是他们给的,我们可以据此到美国的市场去买我们需要的东西。
可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并没有用这些外汇去购买美国人的东西,原因就是因为汇率偏低。本来是5元人民币中国生产的东西可换1美元美国生产的东西,但我们政府却硬性规定要7元人民币中国生产的东西换回l美元美国生产的东西,这就导致了出口企业生产繁荣而进口企业生产萎缩。对出口企业而言,他们把7元钱的东西送到美国才卖1美元,美国人觉得非常便宜,故而愿意消费中国的产品,而这些出口企业把换回的l美元再在国内央行换回7元人民币,他们的产品即使卖得很便宜也有钱赚,但如果是l美元只能挽回5元人民币则铁定亏损。可是对进口企业而言,他们就没有了积极性,他们本打算到美国进口一成套科技设备,可是因为他们必须花7元人民币才能在国内央行兑换1美元,他们觉得按照这样的价格进口设备成本太高,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只好放弃进口。再说中国人到了国外旅游、公务出差之类也合不得花钱,虽然他们已经兑换了一些美元,可是他们到了美国按人民币的比价一算,那里的东西价格都高得离谱,他们只好也不用美元。正因为汇率偏低导致中国人都不愿意使用或者说用不起美元,所以,央行的美元就越攒越多,结果到今天居然有2.4万亿元之巨。
这2.4万亿元的巨额外汇贮备,相当于美国人给了一张欠我们16.8万亿元人民币的借条,甚至连借条也谈不上,因为美元可以由美国这个主权国家自行印刷,它可以不断多印多发使之贬值,其他什么实际的产品也没有给我们,这种交换能算完成了吗?但是如果按照GDP的计算公式,假定这14万亿元出口到美国的产品成本是12万亿元,则整个国家的GDP就增加了2万亿元人民币。从实际的结果看,是我们中国穷人白借了16.8万亿元的东西给美国富人,而且没有利息,我们的财富大大地减少了,因为都送到美国去了,却没有从美国拿回相应的东西,但从GDP的数据上看我们却增加了2万亿元,这个GDP的增加在国内并没有财富与之对应。
所以说,出口创造的GDP只有在外汇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才算为国内增加了财富,只卖不买或者卖多买少产生了巨额顺差,都表明我们还有相当多的交换没有完成,因此这样的GDP就不能算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进入2010年以来,全球贸易已经超过18万亿美元,还在以每年9%左右的幅度增加。全球贸易已经成了各大经济体拼死力争的商业战场。中美两国之间更是打得不可开交,两国领导人频频会晤,并就贸易和汇率问题展开多轮谈判,也就是在为各自利益奔忙。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三驾马车的另一匹马——投资,它又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哪些后患呢?
未来中国经济独特的形态,是2009年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埋下的祸根。现在我们非常信奉凯恩斯的一些做法,即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采用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比如中央政府表态要在3年内投放4万亿元人民币来救市,而且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诸如铁路一类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增加投资来救市本身无可厚非,如何投资却是一篇值得探讨的大文章,并且,如果投资超越了国家的财力,而投资的大多是过剩的产能,大家想一想,这将意味着什么?这样的GDP能代表财富的增长吗?
中国这一轮疯狂的投资,主体是政府,不仅有中央政府,还有地方政府。所以,整个市场的问题的性质就起了变化。政府想投资办一个企业,或投资一个项目,这个时候进行决策的是官员,官员们也是经济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可能并不切实关心这个企业今后生产的产品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够收回投资,而是关心办这个企业自己能不能得到好处,或者在自己的任期内能不能多出支撑门面的政绩。
何况,政府投资的项目有的是垄断,垄断靠行政强制来获取超额利润,是人们在没有选择下的交换,相当于强制交易的GDP;有的根本不考虑回报,比如修建一个超大规模的体育馆,或许平均10年才能用上一次,而平时的维护费用却高得惊人,如果是私人投资就绝对不会这样草率,这相当于没有完成交换的GDP。比如说,投资高铁,最后却因票价过高而没人乘坐。
当然,私人投资也会出现失误,但错误的频率与影响程度恐怕要比国有企业或者公共财政投资低得多,因此,这也就是在中央政府投入4万亿元救市时,很多经济学家呼吁应该把更多的钱交给民营企业来使用的道理。然而,中国政府并没有这样做,相反是由政府的许多部门来承担这样的投资,而这样的投资很多完全没有收益,那么,政府就开始大规模举债。这样,官员都成了最大的资本支配人。把一个政府变成了公司董事会,这样促使了中国整个社会负债率的急剧上升,无论是私人、公司还是政府、社会团体都在大肆负债。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统计表明,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体负债率高于一些欧美家庭,北京的家庭债务比例高达122%,上海、青岛、杭州等城市家庭债务比例分别达到155%、95%、91%。
我们来看看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这相当于中央政府的负债。2007年中央财政赤字只有2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8%;2008年,中央财政赤字18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6%;2009年,中国财政赤字规模为9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中央财政为地方代发了2000亿元的地方债,占GDP的比例为2.8%。2010年,财政赤字计划为10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仍在3%以下。国际上通行的马约标准:赤字率国际安全线一般设为3%。2010年全国财政赤字预计占GDP的2.8%,但是,如果GDP被注水,加上未统计在内的及其他隐性财政赤字,则可能大大突破国际安全线。
再来看看地方政府迅速膨胀的巨幅债务。截至2009年12月末,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已达7.38万亿元左右。以地方政府负债中85%来源于银行信贷来粗略计算,当前地方政府负债余额已超过10万亿元。7万亿元左右的贷款占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的18%,商业银行2009年信贷扩张冲动为自己埋下了巨大的系统风险隐患。据瑞信的估计数字,到2010年年底,地方政府(含地方政府下属企业)的总负债规模将达12.5万亿元。
从上到下,都在负债,都在透支未来的财富和劳动。那么,货币依托的基础是什么?财富透支、环境透支、健康透支、土地透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一种纸币,它的唯一趋势只能是贬值;那么,当储蓄优势不复存在,整个经济体正在失去一个最重要最天然的屏障,我们该如何应对下一次危机?
这种投资一旦没有社会财富作支撑,央行就开始加印货币。2009年中国央行基础货币投放超过历史,M2余额达到63万亿元,增速超过29.7%。根据对GDP、cPI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综合评估,2009年人民币贬值超过23.2%,史无前例。在这里,中国政府的投资已经埋下了通货膨胀的祸根。投资,这一匹老马将会死得很惨。
那么,再来看看消费,这是发达国家占GDP权重最大的财富,也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所在,那么,中国处在什么状态呢?
消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真实自愿且不妨碍第三人的交换,消费的增加意味着社会资源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分配,意味着大量的产品被生产出来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社会的财富总量实实在在增加,故其产生的GDP最值得提倡。当国内储蓄总量太多的时候,这意味着许多居民没有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拿出来与人交换,妨碍了社会财富的进一步增长,因此,储蓄率太高一直被经济学家视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障碍。再加上中国人民币的货币体制不健全,储蓄无法转成流通中的货币,也间接影响了消费。
怎么办?央行这时候出招了。2008年以来,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一直维持在2.25%,这不是一个低利率的问题,而是负利率的问题。因为CPI不断在涨,有的时候甚至突破了3%,2010年上半年CPI总体水平是2.6%。也就是说,老百姓的钱存在银行,每年都在缩水。就G20国家来讲,只有中国处在负利率的状态下。央行以负利率来掠夺民众的财富,弥补政府亏空。其他国家有零利率、低利率,这种策略是为了刺激消费,降低储蓄率。但是,中国政府没有致力于做好社会保障,而是以负利率来掠夺民众的财富,其结果是没有刺激消费,反而激发储蓄率的上升,城乡居民存款已经达到28.5万亿元。
消费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让投资最终能找到落脚点。倘使大家都不积极主动消费,则意味着当初大量的投资(无论是政府的还是私人的)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人愿意与之交换,这就使投资活动不能持续,从而抑制了社会财富的大量和快速地创造。已经投资的项目因为产品不能销售,企业难以为继,当初的财富就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泡沫。当然,这些过剩的产能也可以转向出口,可是国外的经济也不会永远高涨,一旦遇到诸如金融危机之类的事情,他们的居民也合不得消费,这时企业仍然难逃倒闭的命运。因此,中央把扩大内需、激发内需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只是可惜,到目前为止,扩内需只是一句口号,在疯狂投资的状态下,不可能有内需的扩大。
不过,需要我们大家思考的是,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追求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应当是人生的主要目标,何以会捂紧口袋而不肯消费呢?原来,人的一生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生病、遭灾、退休、失业或者孩子上学,这些都是要花钱的,如果有钱的时候不积攒一些,困难来临时就会束手无策。为什么美国人的储蓄率会这样低?不但不存钱,还借钱消费,今天敢花明天的钱,许多人认为这是美国人的传统文化所致。其实,当初美国人的储蓄率也是非常高的,只是随着美国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