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地省钱-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姆·沃尔顿自幼便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在他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地扎下了“对每一个美元都珍重不已”的观念,这直接影响了他的经营理念。他说:“我们为每一位顾客降低生活开支。我们要给世界一个机会,来看一看透过节约的方式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1985年,当《福布斯》杂志将山姆·沃尔顿列为全美富豪排行榜的首位时,大批的记者拥向山姆的住地。然而,当他们看到这位美国第一富豪过着最简朴的生活时,不禁大失所望:山姆穿着一套自己商店出售的廉价服装,开着一辆破旧不堪的小货运卡车上下班,车后还安装着关猎犬的狗笼子,戴着一顶折价的棒球帽。山姆在生活上极其简朴和克制,在经营上极力压缩成本、珍惜每一份资产。他还把这些开创事业的理念传授给了他的后代。
山姆曾经警告儿孙:如果谁敢卖对许多富人来说是“玩具”的东西,他就将带着这个人入地狱。老沃尔顿的几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节俭的性格。美国大公司一般都有豪华的办公室,吉姆·沃尔顿的办公室却只有20平方米,罗布森·沃尔顿的办公室则只有12平方米,而且他们办公室内的陈设也都十分简单,以至于很多人把沃尔玛形容成“‘穷人’开店穷人买”。
罗布森作为沃尔顿家四个孩子的老大,刚成年就考取了驾驶执照,接着就在夜间向各零售点运送商品,大大节约了父亲的运输费用。那时四个孩子都开始帮父亲干活了。与同龄的孩子不同,大人不给他们零花钱,但他们可以自己挣。他们跪在商店地上擦地板,修补漏雨的房顶,夜间帮助卸车。父亲付给他们的工钱同工人们一样多。罗布森·沃尔顿如今回忆说,父亲让他们将部分收入变成商店的股份,商店事业兴旺起来以后,孩子们的微薄投资变成了不小的初级资本。大学毕业时,罗布森已经能用自己的钱买一栋房子,并给房子配备了家具。
已经成为世界首富的罗布森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同父亲一样,罗布森是一个非常俭朴的人。他深居简出,开老式拖车。一位理发师说:“我给沃尔顿理发都85次了,他从来没多给过我一美分”。在沃尔玛网站上,没有一张罗布森的照片。这位富豪不接受记者采访,对公众和媒体保持十分低调的形象。
近几十年来,美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非常巨大,出现了最为多元纷呈的现象,但是除了纽约等大城市,在美国广大的中小城市、乡村小镇中,至今纯正的清教徒文化还保持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这种被人又称为:“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清教”的文化传统,缔造了美国精神及其梦想。山姆·沃尔顿出生成长的乡村小镇,正是深受这种文化传统浸润、永葆清教徒精神生生不息的地方。正是这种精神,使山姆·沃尔顿成为“美国梦的缩影”。
节制是最大的美德
清教徒的禁欲,表现在个人品德上,就是他们极其节制。他们力图克服自然的欲望和非理性冲动对人的支配,使自己的行动处于有计划的、理性冷静的、经常不断的自我控制之下。通过历史记载我们看到,在清教徒殉教者的审判纪录中,带有强烈蔑视性的清教徒的冷静克制与高贵的主教和审判官的无端暴怒形成鲜明的对比。
就是在清教徒与保王党进行的战争中,清教徒也以冷静自制最终战胜敌人。作为清教徒的政治领袖的克伦威尔的铁骑军,他们手握上膛的手枪,急速地向敌人进攻时却一枪不发,其实并非靠他们狂热的激情才占保王党的上风,恰恰相反,靠的是他们冷峻的自我控制。这就使得他们的部队总是意志坚定、毫不动摇,而保王党人的突然袭击,总是以军队的溃败而告终。战争反映出清教徒那种冷静自制的矜持,这种冷静自制仍是今天英、美绅士的典范特征。像每一种理性的禁欲一样,清教徒努力使一个人抑制感情,坚持他的永恒动机,特别是清教教导他的那些动机,并且按照这些动机行动。
约翰·卫斯理(John Welsley)是说出名言:“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的著名布道家,正是他被清教徒的克制精神感动后,才真正献身清教的布道事业。
1735年,约翰·卫斯理毕业于牛顿大学,决定前往美洲新大陆作传教士。在大西洋的航海途中遇到了罕见的巨大风浪,万幸的是他最终能够死里逃生。这次遇险中最令他惊诧的是同船一班新教莫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 Brethren)的信徒,他们在大风浪中临危不乱、万分镇静,具有对恐惧和软弱的强烈抑制能力,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卫斯理,他们的形象铭刻在卫斯理的头脑中。
之后卫斯理在新大陆传教三年,没有什么果效,心灰意冷的他开始参加莫拉维亚弟兄会的聚会。在他们的带领下,他的生命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新生,他的精神获得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从此他跟弟弟查理士四出开布道会,大获成功。他俩编写的诗歌也非常受欢迎,跟从的信徒渐渐增加,不久形成了循道公会(Methodists)。这个支派在美国得到迅猛的发展,到南北战争时,循道会竟成了美国清教最大的宗派。
富兰克林,这个从小就喜爱看清教徒最伟大作品《天路历程》的虔敬的人,一向把节制作为主要的美德,在1728年,为了勉励自己,富兰克林制定了“宗教信仰及行动的13准则”,其中排在前面的四条都跟节制有关:
一、节制欲望:在吃饭与喝酒上要有节制;
二、自我控制:对待他人要能克制忍让,不可怀有仇恨;
三、沉默寡言:少说废话;
四、节约开支:把钱用在对自己对别人都有益的事情上,不要错花一文钱。
节制之所以安排在首要位置,是基于对人性的理解。在清教徒看来,人的罪性是根本的、人欲壑难填。人的本性最喜欢罪中之乐,在各种邪恶欲望的释放中,人得到放松和快慰。一个人的欲望若不节制,人就会成为欲望和罪的奴隶,只有克制欲望,才能改变罪性、洁净自己。只有节制,才能给人带来品德的提升和事业上的成功。
富兰克林的13准则,一周七天,他都要记录违反了哪条准则。这样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他往本子上记的错误就寥寥无几了。富兰克林曾经非常喜欢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为了克制这个毛病他费了好多时间和精力,当他终于革除了这个毛病后,他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洁净和有效率了。
正确对待享乐和消费
永葆创业精神,我们就必须学习清教徒的伦理理念,根除纵欲的一切观念和行为,而且要正确对待享乐和消费。工作后的休息和适度享乐也是应该的,就像《圣经》上所说:“劳碌中,时常享受所得的”。但享乐与工作一样都很费时,所以时间的分配往往成为工作与享乐间的张力。而且现在的享乐都是非常耗费金钱的,所以,我们在享乐之前一定要算计一下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看值不值的花费。
享乐首先是在工作之后的享乐,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工作。工作之后的享乐本身没有内在的道德价值,重要的是在乎我们追求享乐的动机,及享乐带来的后果,倘若享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履行天职、更加使我们的体魄强健、心灵坚毅,这就是美事。但若享乐令我们自我陶醉,以致对自己的事业和周围的人漠不关心,那就是恶事。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我们若一心一意追求快乐,到头来只独得苦闷和空虚。惟有当我们寻求信仰的充实、心灵的安宁,将享乐与工作联系起来,快乐便自然出现心头。
社会上崇尚消费,各种媒体上的广告无不在鼓舞和夸大人的消费欲望。这种消费主义的信息是:当人人不断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大家就会快乐无穷。其实消费并不能满足人心。每当旧的“需要”被满足后,新的“需要”便出现,心灵永远得不到满足。发展到极端,消费主义就逐渐把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混淆,仿佛我们的身分和价值只在乎我们身上所穿戴的名牌和所开的名车。
而清教徒在消费、享乐方面秉持“敬拜居首,使命居次”的原则。在十诫中的第一条,上帝警告要单单地敬拜他,不可跪拜任何偶像。因此,人,就绝对不能把消费、享乐当作神来敬拜。而十诫最后的一条则吩咐人不可贪婪,消费和过度享乐其实就是贪婪的化身。清教徒严格地执行着戒律,这使他们能够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严格地禁欲。正像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的:这种禁欲主义的目的是使人能够过上一种警觉而又睿智的生活:最紧迫的任务是摒弃自发的、出于冲动的享乐,而最重要的手段是使信徒的行为规律化。
3。用省下来的钱投资
像清教徒一样省钱
按照清教徒的看法,金钱是用来增值而不是用来消费的,穷奢极欲、大肆挥霍违背天理、令人厌恶;只有节制有度、积累资本和扩大业务,才是造物主称许的善举。正是这种清教徒精神的影响,才使美国、西欧最早地发展了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
但是,省钱本身不是目的,省钱不是不花钱,而是把省下来的钱用在投资上。省钱不是把钱藏起来,埋起来,而是要用于扩大产业。省钱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扩大利润。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清教徒精神。
有些人平时穿着打扮都非常讲究,花费时出手阔绰,给人非常富有、豪爽大方的感觉,但是真的叫他们作一份产业、进行一项投资时,他们却实在拿不出钱来,因为他们的钱都在平时消费掉了。而有些人平时吃穿住行都非常朴素,甚至给人小气、寒碜的感觉,但是当他们遇到投资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动辄进行数目可观的资金投入,令人刮目相看、目瞪口呆。这第二种人就是真正具有清教徒精神或者资本主义精神的人。
一个刚开始从事商业的人,是很难把握使用金钱的真理的。那些不懂管理钱的人,或者挥金如土、不知节省;或者像葛朗台一样,只知省钱和藏钱,而不知投资。
在清教徒的理念中,要对日常生活的费用尽量节俭,但节俭完全不同于吝啬,因为正是由于节俭才能使一个人在该大方的时候大方,在该出手投资的时候出手。清教徒将在生活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在经营上、用在投资上。而在经营活动当中,他们也把资金用在最能产生利润的流程和部门中,而对因管理设施和成本产生的费用严格控制。他们只在乎结果,不在乎形式,他们只在乎利润,而不在乎公司自身是否有排场。
清教徒的天性就是厌恶铺张浪费、形式主义,他们之所以跟英国国教决裂,就是因为英国国教注重排场和形式,而荒废了形式的内核——对上帝的信仰。英国国教在教堂装潢、各种宗教仪式、神职人员的衣食住行上极尽奢华、铺张之能事,国教教会内部也等级森严、腐败透顶。清教徒认为,所有这一切,只能对上帝的信仰趋于淡化,使人们关注了形式,而忘记了信仰本身。
所以,清教徒在信仰上简化形式,人人直接面对上帝,这就对荒芜了信仰的整个国教体制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与此同理,他们在经营赢利活动中,也只注重结果的赢利,而不注重形式。他们在经营管理上强烈地削减成本,改变一切“假、大、空”的经营模式和经济体制。他们在公司架构上极其简朴、在人员雇佣上主张宁精勿多,在公司账目上重视每一分钱的开支和收入,他们杜绝浪费、讲排场、形式主义的任何事情,最大限度地节省资金、人力和时间。
而做这一切事情的目的,不是把省下来的钱用在老板们自己的个人享受上,而是把钱用在再次的投资上。
清教徒把从根除形式主义上得来的财富,勇敢、大方甚至毫无节制的投入到能直接产生利润的各项支出上,为事业的进一步开拓继续投资,直到创造更大的辉煌。在公司经营中,如果投入广告能使公司盈利,那么就把省下来的钱投入在广告上;如果培训员工能提高实际效率,就把省下来的钱投入在员工培训上;如果更新产品能赢利,就把省下来的钱投入到产品更新上。
永葆创业精神的公司
具有创业精神的公司必须具有类似清教徒精神的企业文化。这是一种排斥华丽辞藻、繁琐浪费、人浮于事等种种形式主义的企业文化,这是一种将节俭和削减成本放在重中之重的企业文化。
大部分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目标,但描述这些目标的辞藻大多是华丽的、矫情的甚至非常空洞的。实际上企业的目标就是一个——创造利润。许多公司的主管们都在忙碌着与利润毫不相干的事情,他们忘了,企业之所以要成立,是因为要创造利润。
一个具有创业精神的公司,最善于无情地削减成本,在他们的企业文化中,没有什么成本是绝对不能削减的,每一项成本都被看成是必须加以消灭的魔鬼。而社会上太多的公司,都把成本当作一种炫耀,以为成本越高,意味着他所管理的企业越大。实际上,只有利润收入,或者是收入与成本之差,才应该是企业成功与否的真实标准。
企业管理咨询专家鲍勃·菲费尔(Bob Fifer)把公司成本分为策略性与非策略性成本。策略性成本指那些直接能产生利润的部门、项目和人员的成本,例如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销售业务员、广告部等部门和人员,非策略性成本指的是那些不能直接产生利润的部门、项目和人员的成本,如行政管理部、财务部、高级战略管理人员、顾问、律师、公司形象部门、计算机以及办公用品等等。
要想使成本降低、利润增长,就必须无情地削减非策略性成本,而把节俭下来的成本和财富投入到策略部门。正像鲍勃所说的,对公司成本人们应该做到:
1。就策略性成本而言,我们的花费要高出我们的竞争对手,无论生意好与坏,这钱一定要花。
2。要像剔肉那样无情地剔除非策略成本,使之只剩下骨头。
节制成本,需要你固执地怀疑每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