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作战并有效地抑制弥漫于国民党军队中的失败情绪;加上红军长征到达陕
北才一年多,部队还没有大的发展,武器弹药、粮秣、被服等后勤供应均面
临困难,适逢秋季来临过冬服装尚无着落,因此他赞同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
众的军事方针。洛川会议开了
4
天,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我军科学全面的作
战方针:基本的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林彪在会上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主张应以打运动战为主,搞大兵团作战,
在他看来我军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已经积累了经验,既然我们可以整师地
歼灭国民党军队,同样也能消灭相应的日军力量。聂荣臻比较了解林彪,在
整个战争年代,他先后
3
次与林彪共事,土地革命时期相处
4
年、抗战初期
共事
2
个月、平津战役又相处
2
个月,共有
4
年
4
个月。早在黄埔,聂荣臻
就认识学员林彪,后上瑞金便知林彪是一个年轻的军长,不久两人同调红军
第
1
军团,林彪任军团长,他担任政委。当时朱德、陈毅等说林彪军事上有
自己的一套,但是独断专行,排挤同级的政工干部;他年龄虽轻却骄傲自满,
当连长看不起营长,任营长又轻视团长等等。聂荣臻以为林彪只有25
岁,比
自己小
8
岁,世故不多年轻气盛,只要做好工作应该团结并支持他做好一军
团的工作。反“围剿”和长征期间,聂荣臻觉察到林彪在政治上不够成熟,
个人主义严重,有时在军事上有极不负责的指挥行为,适时他均能给予批评
或抵制,但是他也感到林彪很能打仗,特别善于组织伏击和大部队伏击,因
此林彪指挥部队的许多主意他都赞同。尽管毛泽东经常批评林彪,但也信任
重用林彪。聂荣臻与林彪的合作从总体上说还是比较融洽的。后来,林彪没
有反对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执行活动。
雨继续下着,林彪无心讨论作战方针问题,他想快一点回到部队中去,
因而只是催马疾行。两位将军,一个是戴“红帽子”的黄埔教官,一个是跟
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后成长起来的青年将领,他俩都在战场上与国民党反动派
拼杀了十几年,因而开会、出征对他们而言并不稀罕。但是今天却时过境迁,
为了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过去的宿敌对手变成了友军,他们即将面对骄横
凶顽、装备精良的日寇,加之中国军队还未取得一次军事胜利,我军尚未与
敌交手,他们背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因此备感责任重大,此次征战寓意非同
寻常。两人打马扬鞭一路风雨,满身泥水赶到西安见到了周恩来。
周恩来要去太原与阎锡山会谈,他敦请聂荣臻暂停西安并向他介绍了许
多情况。与他们同行的还有朱德、彭德怀、徐向前等将军,为使八路军尽早
开赴前线减轻第
2
战区的压力,阎锡山、蒋鼎文提供了交通方便。周恩来等
则对保卫山西的作战计划、部署、兵力使用和八路军的任务,以及发动与组
织群众,成立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等问题提出了重要建议,强调指出:八路军
只宜在进攻之敌的翼侧和后方进行游击战,担负袭击敌后方交通线和兵站据
点的任务,不宜担负正面的阵地防御任务。行程中,聂荣臻手指地图信心百
倍地对周恩来说:“前方战局发展很快,国民党军队纷纷败退,115
师要做
好单独进行游击战的准备。”“普察冀绥四省交界地区山岭起伏,地形不错,
适合开展游击战争。如果有战机,要好好教训日本兵。但我认为,同日本军
队作战,不能过分依赖地形,最根本的是要发动群众。”周恩来欣然同意。
此时林彪已带领陈光的343
旅前往灵丘。115
师师部和徐海东的344
旅
正向侯马火车站集结,聂荣臻便同周恩来等分手回到师部,旋即率第344
旅
按原定计划前往晋东北。山西
1
个月前暴雨成灾,数万灾民流离失所饥寒交
迫,从前线败退下来的国民党官兵和伤员惶然溃散扰害百姓,目睹此景聂荣
臻积愤难平,他果断地下达命令:“通迅员,告诉杨成武团长,独立团立即
开赴平型关以西的大营镇。”就这样,一场好戏的两位导演登上了前台,为
亿万同胞瞩目的战斗帷幕悄悄地拉开了。
李天佑、杨得志狭沟伏击
奔赴大营镇是战备行军,这意味着我军离敌人越来越近,往前走随时都
可能与疾行穿插的敌人遭遇,随时可能打一场恶仗。115 师的全体健儿,坐
在敞篷车厢里任凭风吹雨打和困乏袭扰,全师官兵保持昂扬的斗志,他们深
知深入敌后第一仗的意义。
晋东北运行着两支中国军队,一支不战而溃扰害百姓,一支英勇北上黎
民称道,同蒲线北段每个车站都挤满了欢迎我军北上的群众,他们争先恐后
地把水果、鸡蛋、核桃、香烟、毛巾等抛向车厢中的战士,乡亲们激动地倾
述对日寇的仇恨和对八路军的支持,学生们请战士签名、把仅剩的一条围巾
或手套送给参战的健儿,尤其是太原站午夜人山人海,车站上流亡歌曲如泣
如诉动人心弦,抗日救亡的口号势如海涛不绝于耳,我们的战士背负人民的
期望,大家感到任务光荣责任重大。战退的阎锡山部队破日军的精良装备和
武士道精神所震慑,唯武器论和日军所向无故的悲观情绪笼罩人心,因此他
们着实困惑,心想在野蛮的侵略军面前几十万国军兵败如山倒,以几万八路
军北上迎敌,取胜值得怀疑。阎锡山心境复杂地打着如意算盘:一是用八路
军出师北上打个胜仗,好向国人和舆论文待;二是以八路军为盾牌阻挡日本,
掩护晋军撤退保存自身实力;三是企图借日军之手重创或消灭八路军有生力
量。鉴于上述情形,115 师在东渡黄河北上运兵的过程中,仅得到了国民党
军队方面的消极配合。国民党当局不承认我第115师直属独立团,他们被迫
和第685团临时编队乘船横渡黄河;部队集结侯马经两三天的反复交涉,才
给划拨一些装运物资和牲畜的破烂敞篷车厢,我军官兵只能顶风冒雨奔赴战
场。部队到达原平下车,这里在日军侵入之前已先遭受国民党溃军的洗劫,
村庄十室九空、集镇无人买卖、庄稼无人收割,老百姓悲苦绝望四处逃亡。
蝗虫般的国民党溃兵拥塞着公路,或以枪作担,挑着抢来的包袱和鸡鸭;或
歪戴斜穿,以枪为拐边走边骂;伤兵横躺路边呻吟呼号;机枪、大炮委弃道
旁,车上却坐着妖艳女郎。。看着我军挺胸阔步向前奔进,有人讥讽道:“你
们背着吹火筒、大刀片,真的要去送死吗?”“弟兄们,想留住脑袋,就回
头吧,别逞能了。”但见同一条公路,两支军队争道而行——我115师凛然
北进,国民党军队仓皇南撤。
9月14日,第115师先头部队进抵大营镇,并派出侦察分队查明平型关
地区情况。平型夫是古长城的一处关隘,关北是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附
近峰峦峻峭,比肩连袂,阴森幽静,一条狭谷山道东道冀北、西抵雁门,地
势极其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平型关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的弯延
狭窄的古道中,关沟至东河南镇长约13公里,其沟深道窄,两侧高地便于我
军隐蔽部署兵力,又可发扬火力与展开突击,是伏击歼敌的理想战场。9 月
16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以其第21联队主力由广灵西进,占领浑源县
城;20日第21旅团以两个大队的兵力南下,占领灵丘县城,向平型关逼近。
与此同时,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也以两个旅团兵力,由大同、怀仁南下,
协同第5师团向国民党军内长城防线进攻。敌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
将是日军有名的“中国通”,其所率师团的武士道精神在日军中享有盛名,
进攻华北以来他们所遇国民党军队纷纷不战而退,因此该敌十分骄狂。板垣
之所以选择平型关作为迂回路线,他以为晋冀交界的地区是中国防御的薄弱
环节,自感此次迂回定能得手。根据当面敌情和地形,林彪决心抓住敌人骄
傲、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有利地形,出其不意,以伙击手段歼
灭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之敌,配合友军作战。因此,他命令第343
旅由大营
镇前出至平型关东南上寨地区隐蔽集结,进行战前准备;第344
旅向上寨地
区机动;独立团赶到上寨、下关集结,随时准备出击。
9
月23
日,聂荣臻率115
师师部和344
旅到达上寨镇,他问先行进驻的
林彪:“林彪同志,你是捷足先登呀!前面情况怎么样?”林彪信心十足地
答道:“日军前锋已经逼近东跑他,阎锡山的平型关防线岌岌可危。我在这
里转了几天,地形不错,可以打一仗。”当日,林彪、聂荣臻在上纂召开干
部会议,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师长林彪介绍了敌情,分析了首次与日军作
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还把伏击敌人的具体打法向到会者作了详细说明。
聂荣臻则特别强调了此次作战的重要意义:“我们红军将士过去能够突破反
动军队的重重围困,今天也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军。这一仗也可以说是政治
仗,我们不仅要歼灭日本鬼子,还要打出中国人民抗日的信心。共产党员就
是要在这种时候发挥先锋作用。”会议部署独立团、骑兵营向灵丘、涞源方
向活动,扰乱敌人后方、牵制和打击增援之敌,师部率主力于当日夜进至平
型关以东的冉庄、东长城村地域。那天天气很热,近百名干部聚集在一个小
院里,墙角备有一大缸水和一些粗碗,虽然指挥员们热得汗流浃背,但大家
都聚精会神地听师首长讲话,无一人走动,会议一结束大家轰围水缸,转眼
大缸现底。
开完会,115
师主力连夜赶赴距平型关30
余里的冉庄,前方传来断断续
续的炮声,敌人渐渐临近了。24
日,第
2
战区第
6
集团军给林彪、聂荣臻送
来“平型关出击计划”,拟定以第71
师附新编第
2
师及独立第
8
旅一部,配
合第115
师向平型关以东的日军出击。同日,林彪、聂荣臻组织各级指挥员
进行实地勘察,确定在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镇道路两侧高地,利用居高
临下便于隐蔽和突击的有利地形,采取一翼伏击的战术手段,歼灭由灵丘向
平型关进犯之敌。深夜,林彪、聂荣臻摊开军用地图,围在马灯旁再次研究
了作战方案,随后林彪操起电话令第343
旅进入白崖台一线伏击阵地、344
旅随后跟进。两位将军随同陈光的343
旅向伏击阵地出发。
午夜24
时,部队向前运动。天空集聚着乌云,一场大雨正在酝酿之中。
为了隐蔽,我军选择了最难走的毛毛道,战士们互相催促快步疾行。终于,
天黑地暗,大雨如注,猛烈地冲刷着崎岖的山沟,指战员没有雨具,身上的
单军装被浇得透湿,冷得发抖,抬不起头,每个人只得拽着前面同志的衣角,
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赶,战士们多么希望闪电打雷,以便趁那刹时的亮光迈
步迅跑。无情的暴雨引发了山洪,那水势汹涌奔泻,浪涛咆哮已掩盖了哗哗
的雨声,而我军还得沿着一条山溪绕过去趟过来,奔腾的洪水深至齐胸。面
对拦路的水流,战士们心急如焚,有些急于涉洪的战士被冲倒或淹没。大家
知道时间就意味着主动和胜利,我们要在敌人进攻平型关时,利用有利地形
打伏击,必须按时赶到预伏地点。于是战士们把枪和子弹吊在脖子上,手拉
着手结成一条坚固的链索,向对岸趟去。这里的
9
月末已经结霜,河水寒冷
透骨,他们不声不响地同山洪搏斗,就这样第343
旅征服了洪水。大雨滂沱,
水势愈猛,第344
旅只闯过一个团,后续队伍若坚持趟河就有大幅度伤亡的
可能。由此聂荣臻对林彪说:“山洪越来越大,部队不能再强渡了。这个旅
过来的部队就作为预备队吧,把作战任务交给杨得志和李天佑。”根据新的
情况,林彪、聂荣臻对平型关战役作了具体部署:以第343
旅李天佑的第686
团占领小寨村至老爷庙以东高地,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歼灭沿公路开进之敌,
而后向东跑地方向发展进攻;以杨得志的第685
团占领老爷庙西南至关沟以
北高地,截击敌先头部队,协同第686
团围歼进入伏击地域敌人,并阻击东
跑池之敌回援,而后协同防守平型关的国民党军夹击东跑他敌人;以第344
旅张绍东的687
团占领西沟村、蔡家峪、东河南镇以南高地,断敌退路,并
阻击由灵丘、浑源方面来援之敌;以陈锦秀的688
团为师预备队。实战证明,
这种截敌先头、断其退路、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歼敌的部署,既保证了在伏击
敌人的兵力上的优势,又确保了有足够阻击援敌的兵力。就这样,一场大雨
和凶猛的山洪,把李天佑、杨得志推到了抗战制胜第一役的最前沿。
25
日凌晨,雨停了,但天幕阴沉,冷风飕飕,战士们滚得像泥人,个个
冻得嘴唇青紫,凭靠体温烘烤湿淋淋的军服。我军全部进入阵地。担负突击
割歼敌人任务的李天佑和副团长杨勇把团指挥所设在一块各地的坡坎下,他
们举起望远镜向两侧观察自己的团队,只见树叶在轻微地抖动,不知是秋风
摇曳着草木,还是冷得发抖的战士震动者身披的伪装物,只知道在那分不清
人和树木的山地上,埋伏着全团等待出击的战士。在10
余里的甬道旁都埋藏
着重兵,687
团在他们东面,从灵丘来的日军将首先从该团面前经过;685
团在他们西面,距平型关仅10
余里,他们在望远镜中同样看不到兄弟部队的
一点踪影,心想同我们一样隐蔽得很好。此时林彪和聂荣臻也在查视部队,
他们举着望远镜,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阵地静悄悄的,这是轰鸣呼啸前的静
寂。
拂晓,山沟里传来了汽车马达声。日军进攻平型关阵地的一部主力与辎
重部队,即第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