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1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薏恍桑芙簿啃问健⒁袈珊痛试宓拿溃铣兄馨钛宥⒄刮罄匆砸袈晌鞯母衤膳伞9テ缆劢仕担骸肮沤翊嗜烁竦髦撸奕绨资保ㄍ豕!扒拔薰湃耍笪蘩凑撸娲手兄ヒ病保ǜ暝兀!澳隙梢蝗耍锫鄱ā保ǚ腱悖U庵饕侵杆び谝袈伤档摹K拇示洌煊锲婢H纭安ㄐ牡矗湓挛奚薄!袄湎惴缮鲜洹保笆迩蹇啵搪曰苹栌辍保驳玫饺嗣堑脑奚汀W罡菏⒚摹栋迪恪贰妒栌啊罚渲兴担骸罢丫还吆吃叮狄浣辖薄薄S帧锻说戮米髅麇罚骸八湮懈荆恢杭乙隆薄R不故怯兴耐械模绕鹞馕挠⒌热艘呙鞯枚唷H嗣桥牢馕挠⒌拇仕担骸懊未埃ㄎ馕挠⒑牛┤缙弑βヌǎH搜勰浚鹚橄吕矗怀善巍保ㄕ叛祝!坝檬孪掠锾蕖保ㄉ蛞甯福K得魉淖髌废笠桓銎恋姆试砼荩屯獗淼囊袈珊痛试蹇矗骞馐謇龇浅#枷肽谌萑词挚招椤N饲壳笮问剑踔量梢圆还舜且濉U叛椎母盖渍攀啵懊恳蛔鞔剩厥垢枵甙粗I杂胁恍婕锤恼薄S幸淮危⑾肿约和杏小八龃吧睢币痪渲械摹吧睢弊植恍愀奈坝摹保换故遣恍詈蟾奈懊鳌保潘阈伞!吧睢庇搿懊鳌痹谝庖迳鲜窍喾吹模诵桑憧梢匀我饣恢谩M硭蔚拇始叶砸桓鲎盅细竦揭蟊嫠纳⑽逡簦直鹨跹簦枷肽谌菰蚩梢灾弥还恕T谡庋恢中问街饕宓淖非笙拢实纳σ簿鸵杲崃恕
在诗的领域里,南宋后期江西诗派进一步风行,诗风颓靡,形式上生硬拗捩,一派衰败的气象。永嘉四灵(徐照字灵辉、徐玑字灵渊、翁舒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他们都是永嘉人)起而反对江西派,但因为思想内容与艺术功力都比较浅狭,不足以矫正时风。四灵派的推广,成为所谓江湖派(陈起能辑诸家诗,题为《江湖小集·后集》)。这些人都是江湖游士,品类复杂。其中比较出色的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刘克庄在词上继承辛派词人的豪放风格,是南宋后期能独树一格的重要词人。
南宋末年,蒙古南侵,在南宋的危急关头,文天祥毅然奋起,高举抵抗的旗帜。他也是一个杰出的诗人。他兵败被俘后,在《过零丁洋》诗中,慷慨誓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分显示了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同时的文人如谢妨得、谢翱、汪元量、郑所南、林景熙等也都和文天祥有共同处。他们的诗,悲愤苍凉,表现了诗人们的气节。
三、金元的诗词和散曲
金元的诗词,从风格上讲,大体上是两宋诗词的延续。金初的诗人,多是被拘留的宋朝使者,其中著名的有字文虚中、高士谈和吴激等。他们被迫留仕金朝,但又索情故国;不满忍辱事仇,但又无所作为,只是抒发哀思,很少有积极的情绪。
金世宗、章宗时期,党怀英、赵讽、王庭筠等活跃在诗坛。他们的作品很少触及社会矛盾,在形式上则大都模仿苏轼和黄庭坚。刘祁说:“明昌间,作诗尚尖新”。金中叶的诗风基本上是崇尚江西诗派。当时,金和南宋都崇江西诗派,但表现各有不同。金人追求尖新奇峭,南宋崇尚使事用典。换句话说:金人着重于以俗为雅,而南宋人则以故为新,各执江西诗派的一技。章宗明昌以后,作家益趋于雕章琢句,追求形式的新巧,呈现一种多华而少实的风气。科举考试的文章也要求拘守格法,苟合程式,十分平庸陈腐。赵秉文、杨云翼出,思有以矫正,于是提倡唐宋古文。金宣宗初年,赵秉文在省试时录取李献能。李献能所作的赋“格律稍疏而词藻颇丽”,于是举子大哗,以为“大坏文格”。这种文风是与金朝的衰败相一致的。
金宣宗南迁以后,一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前的一段时期,北方处在战乱之中,沦于蒙古贵族统治之下。元好问的“丧乱诗”就是这一时期的记录。元好问(一一九○——一二五七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他的创作生活,前半是随金室南迁汴梁,后半是在蒙古统治下度过。他的诗,“奇崛而绝雕判,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金史》本传)。他力矫前一时期金诗的形式主义颓风,成为金元之际北方文坛的一代宗师。他不满意于江西诗派“奇外无奇更出奇”的风气,没有生拗粗犷的毛病,但也没有完全摆脱江西诗派的影响。他的诗作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描绘蒙古军的肆意俘掠,《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记载了战火所带来的毁灭性的破坏,《雁门道中书所见》、《寄赵宜之》反映了兵乱后人民的灾难。这些诗暴露社会的黑暗、同情人民疾苦,以浑厚深沉的艺术风格而达到一定的成就,但总的基调仍是消沉的。元好问在汴京被围时曾为叛臣崔立撰颂德碑,后来又同张德辉到漠北觐见忽必烈,投降蒙古。金亡之后,山西地方诗人集结在元好问周围,形成所谓河汾诗派。他们的诗摹仿中晚唐。对金的亡国,怀抱淡淡的留恋,有些诗也表现了对人民痛苦的同情。他们的风景诗,刚健清新,多有佳作。
元朝初年,北方和南方的诗文各自保持原有的特色。北方的作者如刘因、王磐、王恽、鲜于枢等沿着元好问所开辟的道路,学苏、黄而小变其调,清澹古朴,意尽言尽。南方作家如刘辰翁、方回、戴表元、仇远、赵孟覜等略变江湖诗派的风格而崇尚晚唐,清丽婉约。他们对蒙古贵族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有过一些揭露,也隐约地流露出悲凉的故国之思。但总的来说,思想性是薄弱的。成宗元贞、大德以后,北方的元明善、姚燧、马祖常,南方的袁桷相继而起,作古诗模仿魏晋,律诗学盛唐,风格清丽猷壮,开始形成南北统一的诗风。稍后的虞集、杨载、范椁和揭傒斯,号为元代四大家,是当时著名的代表人物。虞集(一二七○——一三四六年),字伯生,蜀郡人,宋亡,留寓在抚州路崇仁。他的诗优裕闲雅,有的作品接近李商隐,格律颇工,而且运用搁熟。所以他自称自己的诗如“汉廷老吏”。杨载(一二七一——一三二三年),字仲弘,福建浦城人。他认为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他的特点是含蓄委婉。范椁(一二七一——一三三○年),字享父,一字德机,临江路清江人。揭溪斯(一二七四——一三四四年),字曼硕,龙兴路富州人。他们二人都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但主要倾向是崇尚晚唐。他们的写作技巧不及虞集和杨载,但内容题材广泛,触及到社会上的某些不合理的现象。
元代徙居中原的各族人,学习汉文化,也涌现出不少运用汉文进行写作的诗人。贯云石、马祖常、萨都刺、丁鹤年、高彦敬、康里子山、达兼善、雅正卿、斡克庄、鲁至道等都颇有时名。回回人萨都刺(一二七二年——?),字天锡,世居雁门。他以写宫词著称,清婉流丽。他的词也很出色,《满江红》“金陵怀古”,沉郁苍凉,继承了苏词豪放派的风格。
元末农民大起义前夕,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朱德润、廼贤等的作品中,对时政的黑暗进行了某些揭露。在大起义战争中,文士多采远居避祸的态度。他们虽然对元朝政府有某些不满,但更害怕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时期中比较著名的诗人有王冕、杨维祯等。王冕的诗,自然质朴,气骨高奇,风格有时颇似李贺。杨维祯喜作乐府诗,“大率秾丽妖冶,佳处不过长吉、文昌,平处便是传奇、史断”。一般来说,他的诗,技巧纯熟,内容贫乏。
元代诗坛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散曲”。散曲是文士作家基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又吸收词的某些特点而形成的文学体裁。元代散曲极为流行,取得与诗、词同样重要的地位。散曲有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是一个曲牌的小曲,套数是不同曲牌而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联缀成套。明人朱权所编《太和正音谱》,收录元代散曲作家有一百八十七人,其中不少人是达官显宦。他们在纵情诗酒之余,作曲取乐。曲子可由妓女歌唱,内容多是男女私情。也有一些曲是失意文人寄情山水,发抒心中的郁结。如张小山(名可久)、乔梦符(名吉)等人的作品,虽然思绪消沉,但写物状景,造语清新,在艺术上取得了不同于诗词的新成就。一些弃官隐退的文人,饱经仕途的险恶,深知名利场中的丑恶。归隐之后,在曲中寄寓感慨,也偶有几句同情人民疾苦的呼声。如卢疏斋(名挚)、张养浩的某些作品即属于此类。元末作家刘时中,有《上高监司》套数《端正好》两套流传。曲中极其犀利地揭露了吏治黑暗,钞法败坏,物价高涨,民不聊生,生动具体地描写了人民生活的贫困,是散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散曲套数是杂剧唱词的基础。元代的著名剧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人(见后节),也都是杰出的散曲作家。流传至今的这些剧作家的套数和小令,是元代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畏兀儿族作家贯云石(小云石海涯),自号酸斋,曾在两淮任达鲁花赤,精通汉文化,尤长于同曲。归隐后,作曲甚多,有《酸斋乐府》传世。一般说来,散曲较诗词更为通俗易懂。散曲吸收了西域和女真等民族的曲调,声腔也更为丰富新颖。元人杨朝英选录较好的散曲作品,编成《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和《阳春白雪》等曲集。明初人也续有编选。入选的作者,包括一批象贯云石这样以汉文作曲的各民族作家。如阿鲁威、杨景贤是蒙古人,李直夫、奥敦周卿、蒲察善长等是女真人,阿鲁丁、阿里西瑛、赛景初等是色目人。作家中包括了各民族的文士,这也是元朝散曲的一个特点。
(二)散 文
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五代,宋初,文风又一度发生逆转。宋初承晚唐、五代的靡丽之风,当时的所谓“时文”,即四六骈体文,又在文坛上占居统治地位。西昆派文士杨亿、刘筠倡为繁缛的辞藻,“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一时文士专意于《文选》,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这种僵死浮华的文体当然是令人厌恶的。林逋隐居西湖,皇帝派人去找他。他给来访者写信,用的是“俪偶声律之式”。有人评论说:“草泽之士,不友王侯,文须枯古;功名之子,俟时致用,则当修辞立诚。今逋两失之矣!”当时官府的公文程式用的是俪偶声律之式,而民间通行的则是“枯古散文”,也就是所谓“平文”。但这种散文的发展趋势却是不可遏止的。
宋初最早提倡古文的是柳开。其后,王禹偁、苏舜钦、穆修、石介等相继而起。穆修一生潦倒,但搜集韩、柳文不遗余力。在《答乔适书》中,说:“盖古道息绝不行,于时已久。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浮轨滥辙,相迹而奔,靡有异途焉。其间独敢以古文语者,则与语怪者同也。众又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迂,即指以为惑,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前进则莫有誉之者,同侪则莫有附之者。”在这种风气面前,他敢于逆流而进,见识和毅力都是超出时人。石介著《怪说》,猛烈攻击杨亿、刘筠的文风是“穷研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篡组,勶耸ト酥扑槭ト酥裕胛鍪ト酥猓忌耸ト酥馈薄J槭侵木Ъ遥谖姆缟鲜浅己拔囊栽氐馈钡拇场
要改革文体,必须改革科举考试,提倡散文。庆历中,范仲淹推行新政,“精贡举”一项规定: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这一改革得到欧阳修的支持。欧阳修认为:“旧制用词赋,声病偶切,立为考式。一字违忤,已在黜落,使博识之士,临文拘忌,俯就规检。美文善意,郁而不申”。新政虽然很快失败了,但欧阳修并没有退缩。嘉祐二年,他主持贡举,极力排抑流行的险怪奇涩之文。所谓“太学体”,实际上即是西昆体。欧阳修排抑西昆,倡导古文,树立了平易流畅的文风,使场屋之习,为之一变。韩愈文章险仄,欧文则简洁明畅,平淡通达。谢叠山说欧文“藏锋敛锷,韬光沉馨”,不如韩文之“奇奇怪怪,可喜可愕”。这种平易的文风,显然更适合于宋代文化发展的需要。
散文经过欧阳修的提倡,在英宗、神宗年间,王安石、曾巩、三苏等都以散文著称于时。韩、柳发动的古文运动在宋代重又得到新的发展。因之,后世将韩、柳与欧、王、曾、三苏并列,号为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文章通达质朴,王安石的文章简健劲峭,苏轼的文章则纵横倏忽,姿态横生。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自然平易,文从字顺,并长于议论说理。朱熹评曾巩“文字依傍道理作,不为空言”。王安石说:“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上人书》)后人论苏轼,也说他“长于议论而欠弘丽”(《岁寒堂诗话》)。这些评论,大体上说明,宋代散文重新走上了“文以载道”的道路。
北宋时期,古体散文代替了西昆的俪文。但骈体四六文仍用于诏制表启。南渡以后,以陈亮、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师法苏轼,才辩纵横,发展为政论。理学家们则极意强调义理,把文词视为琐事。理宗崇尚道学,淳祐四年,徐霖“以书学魁南省,全尚性理,时竞趋之,即可以钓致科第功名。自此非《四书》、《东西铭》、《太极图》、《通书》、语录,不复道矣。”(周密:《癸辛杂识》)理学家们重性理而轻辞章,从文学上说,是走上衰敝。故宋濂有“辞章至于宋季而弊甚”之叹。元初的散文作家有姚燧、戴表元等。戴表元的门弟子中最著名的是袁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