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恚欢拍辏挝跞辏┏墒椤U馊克未淖艿刂荆甲⒅丶窃厮我郧暗氖肥潞腿宋铮乩矸矫娴哪谌萁仙伲院蟠嘈蕖兑煌持尽泛苡杏跋臁
《大元大一统志》,共一千三百卷。元世祖时,命搜辑全国总地志,以明“一统”。一二九四年,书成,共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统志》。成宗时,陆续获得云南、甘肃、辽阳等地的图志,文命秘书监增修。一三○三年再次成书,共一千三百卷,由孛兰茫А⒃李绲认咨稀K车凼保逃×鞔洞笤笠煌持尽贰4耸榇笾乱砸恢菸痪恚缡录=隙啵蚍治怼C恐菰挤质浚ㄖ醚馗铩⒎还缯颉⒗镏痢⑸酱ā⑼敛⒎缢仔问啤⒐偶!⒒录!⑷宋铩⑾墒偷取K貌牧洗蠖嘁蕴啤⑺蔚母髦值刂荆谌荼人沃靖臃岣弧!洞笤笠煌持尽方褚咽Т龃婕浴队览执蟮洹返仁榈牟芯怼
地方志——专记一州一县甚至一镇的地方志,宋代流传至今的还有二十多种。以时间而言,南宋比北宋多;就地区而言,南方比北方多。这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元代的地方志也是南方多于北方。
流传至今的宋、元地方志,比较重要的有十几种(见下页表)。
这些地方志分类细致,文词也比较雅驯。包含的内容,有各地的方位、面积、疆界、道路、天然财富、户口、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商税、赋税等有关地理和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但更多的是职官、科举、人物、古迹、艺文等,比《太平寰宇记》更加史传化。不过,这些记载为研究各城市的经济、政治等情况,保存了有用的资料。地方志一般在卷首附有地图,更是珍贵的文献。
金代初年,也曾编纂过《州郡志》,海陵王时有的府、州编纂过《正隆郡志》(《金史·地理志》)。
地图 宋、金、元各朝都重视地图的制作。北宋初年规定,每逢闰年,各州上贡地图和户籍,称为“闰年图”。后来又规定各路每十年画本路图一份,上交职方
员外郎,称为“职方图”。朝廷参照各路的地图,绘制成本朝全图。此外,还绘制各种专门性的地图,如外域、边防、宫阙、山川、水利、交通、都会等,种类繁杂,数量甚多。《宋史·艺文志》和《玉海·地理门》著录了宋代的许多种地图,有《山川形势图》、《南北对镜图》、《混一图》、《掌上华夷图》、《西南蛮夷朝贡图》、《交广图》、《河西陇右图》、《麟、府二州图》、《河东地界图》、《地里图》、《指掌图》、《福建地理图》、《东京至益州地里图》、《契丹疆宇图》、《契丹地里图》、《西域图》、《海外诸蕃地里图》等。北宋末年,金兵从开封掠取了宋朝宫廷中保存的《大内图》、《夏国图》、《宝箓宫图》、《隆德宫图》、《相国寺图》、《五岳观图》等。南宋孝宗有志恢复,在他的宝座后金漆大屏风上,画有本国和周邻各族、各国的地图,便于随时观览。
宋太宗时,命画工将各州图,合并绘成一幅全国图,共用绢一百匹,藏在秘阁。宋制,每匹绢长四十二尺、宽二尺零五分,这幅地图的面积就大八千多平方宋尺(宋尺比今市尺略小一、二厘米),可以说是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地图了。
《华夷图》——唐代贾耽曾绘制《海内华夷图》,对宋代的绘图技术影响很大。北宋赵竦重定《华夷图》,一尺半见方,字如蝇头。苏州人张珙擅长刊馋,上石三年始成。这幅地图在一一三七年(刘豫齐国阜昌七年)上石,高、宽各三尺余。据石刻题记可知这是在贾耽图的基础上,将唐的行政区域名称改为宋制,又将河道的流向按宋代的状况描绘。图中对宋朝的山水、长城、湖泊,各州的地理位置表示得相当清楚。图中的海岸轮廓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但东部的海岸线还大致分明。黄河在今山东利津处入海,是一○四八年(仁宗庆历八年)以前的状况,绘制时间当在一○四八年以前。
《禹迹图》——此图在《华夷图》石碑的背面,与《华夷图》同时上石。图中黄河在今天津市附近入海,绘制时间比《华夷图》稍晚。图中使用计里画方的方法,每方折地百里。海岸线特别是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画得比较清晰,这说明这时对沿海地区的了解已有所深入。河流也较精确。在图中相当于图名和图例之处,刻有“《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和“古今山水地名”等字,可能原图古、今(宋)地名并列,以黑、红二色区分,上石时无法分别朱墨,所以只刻今(宋)名。南宋时,镇江府等地曾依长安本重校,再行立石。与同时代的欧洲舆地图比较,《禹迹图》的绘制技术是先进的。
《天下州县图》——一○七六年,三司使沈括向宋神宗奏请,编绘全国地图,并提出借用职方所藏各种图经和地图。一○八八年,绘制成功,名《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今图》。沈括在实地考察中留意山川形势,即使天寒地冻、长途跋涉,也坚持作测绘地图的工作。他在魏晋裴秀“制图六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图七法:分率、准望、牙(互)融、傍验、高下、方斜和迂直。他所绘《天下州县图》,以二寸折百里,其中道路曲直,山川障碍,皆随事准折。还绘成纬度格和经度格,分为四至八到,共二十四至,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等八干、乾坤艮粪四卦称之,防备后世此图遗失,看到文字记载,按照二十四至分布州县,仍然可以复原。沈括的这套地图(总图一大轴、一小轴,各路图十八轴)和文字记载,都已失传。
《地理图》——南宋黄裳在任嘉王(宋宁宗)府翊善时绘制。黄裳通晓天文,地理。这幅地图的绘制时间比《华夷图》、《禹迹图》要晚一些,但所画海岸线和河流,都与《禹迹图》相同,所不同的是不用计里开方法,而画了许多立体的山脉,很近于现代地图的自然描景法。这幅地图的石刻现在还保存在江苏省苏州市,是一二四七年上石的。
《舆地图》——元初朱思本绘制,共二卷。朱思本是元朝地位较高的道教徒,受命代祀名山河海。他利用这个机会,旅行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调查,绘成此图。由于画面较大(长、宽各七尺),不便流传,虽然也曾刻石,但未能保存传世。从现存明代罗洪先据此改绘的《广舆图》,可推知朱图的大概。
地图模型 宋神宗时,沈括察访河北边区,调查山川险要,用面糊、木屑、熔蜡塑成山川、道路形状,作成轻便的模型,回官衙后用木刻制正式模型。从此,边区各地都制作木图。南宋黄裳也作过《舆地图》木刻模型。朱熹曾访求黄裳的木图准备仿制,还准备仿照谢庄的办法,将两三路合作一图,旁设凹凸,使犬牙交错,互相吻合,明刻标志,以便装拆。朱熹还用胶泥制过地图模型。
沿革地理 由于印刷业的发达,书籍流通方便,易于进行排比对照的研究,沿革地理学因而得到发展。这时,出现了不少专门性的著作。据《宋史·艺文志》等书著录,有易祓《禹贡疆理广记》、吴澥《历代疆域志》、杨湜《春秋地谱》。这几部著作依据宋以前历代地理志的材料编纂而成,有的研究历代的地理,有的专门研究一代的地理。在宋代的大部分地志中,也都列专章叙述沿革。《太平寰字记》叙述郡县,首先介绍建置沿革。《舆地广记》记述沿革地理的材料更多。沈括《梦溪笔谈》也有一些沿革地理的论述,如对郢都、云梦泽、唐代扬州等。郑樵《通志》中,有地理、都邑二略,都是沿革地理的著作。其中《地理略》的历代封畛是考证宋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而《都邑略》则是郑樵新创的体例,专门论述历代各国的都邑,同时附述历代周邻各族的都邑。南宋王应麟,以研究《资治通鉴》的地理著名,撰有《通鉴地理考》一百卷,此书已失传。今存《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从历代州域、都邑、形势到石晋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兼及两宋的地理情况,各为条例,逐一考核。另有《诗地理考》六卷,考证三代时期的疆域地理。元初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涉及历代地理,也有较精辟的论述。
河源志——中国古代对于黄河上游地区,已有相当的了解。《禹贡·导水·河水》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唐代官员多次到达河源一带,但对河源的记述仍然十分粗略。
元世祖时,女真人蒲察都实奉命为招讨使,往求河源,开始了对黄河源的第一次有计划的勘察。一二八○年,都实西行,同年冬天还报,具述黄河上游两大湖(合称“阿刺脑儿”,即今鄂陵湖、扎陵湖)和星宿海(“火敦脑儿”)的情况。后来,翰林学士潘昂霄从都实之弟阔阔出处得悉这次踏勘的详情,撰成《河源志》一书。根据此书,都实已对河源一带的星宿海及“阿刺脑儿”进行了实地勘察,并且对当地的地理情况,如地形、水系、植被、动物、人口、聚落分布等一一作了记录。都实的勘察虽然已经到了河源以下的星宿海和鄂陵、扎陵二湖,但还没有穷源。不过,他的踏勘和记录,使人们对黄河正源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西域南海地理著述 宋代南海贸易发达,元代西域畅通,南海往来频繁。一些学者综述见闻,写成西域南海地理著述多种,扩大了人们的知识领域。
萍洲可谈——北宋朱或撰,共三卷。一一一九年写成。朱或父朱服,曾在徽宗初年知广州。朱或记述其父所见所闻,较多地记述广州市舶和善坊的情况。其中也记录了一些亚洲国家如高丽、三佛齐的地理情况。宋朝海船使用指南针进行远洋航行,朱彧注意到这一重大的创举,记录书中,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北宋徐兢撰,共四十卷,分二十八门。一一二三年,路允迪、傅墨卿出使高丽,徐兢为属官,因撰此书,十分详细地描写高丽的地理、物产、民情风俗、典章制度,还图画其形状,回朝后献上。此书也记载了宋朝海船使用指南针的情况。
岭外代答——南宋周去非撰,共十卷二十门。一一七八年作序。周去非根据自己任桂林通判时的见闻,其中外国门、香门、宝货门、金石门等,记录宋朝南方与东南亚、西南亚以及东非各国的地理、交通、物产、风俗等情况,较为详细。周去非撰书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人们关于岭外事情的询问,使宋朝人民了解许多外国的地理知识。
诸蕃志——南宋赵汝适撰,分上、下二卷。据作者一二二五年所撰自序,他这时仕提举福建路市舶官,“暇日阅诸番图”,并“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里之联属,山泽之蓄产,译以华言”,据以写成《诸蕃志》。上卷叙述亚、非两洲共五十九国的地理以及与宋朝的关系,下卷叙述龙脑、乳香、没药等四十多种海外物产,每件物产都记载产地、采制方法及用途等。《诸蕃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异域志之一。
西游录、北使记、西游记、西使记——一二一九年耶律楚材从成吉思汗西征,在西域居住六年,行程五六万里,写成《西游录》一书。一二二○年金使乌古孙仲端奉派使蒙古,觐见西征中的成吉思汗。他返回后口述行程,由刘祁记录,题为《北使记》。全真道士丘处机(长春真人),一二二一年应成吉思汗之邀西行,经蒙古,到达中亚,三年后回国。随行的弟子李志常记录行程见闻,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一二五九年,常德奉元宪宗之命前往波斯,次年回国。他的旅行历程由刘郁写成《西使记》。以上这些游记都叙述了他们经历的山川城市和沿途的民族风习,是关于西域历史地理的有价值的著述。
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宋代记述海外情况的专书,由于作者得之传闻,不免有些失实。元代一些海上旅行者写作的海外地理著述,由于亲自经历,记载的内容更为详实可靠。周达观在一二九六年随元朝使臣赴真腊一年多,回国后撰成《真腊风土记》一卷,共四十则,记述今柬埔寨的城廓、宫室、服饰、村落、出产、贸易等地理情况。汪大渊在一三三○年到一三三九年,两次随商船出海,途经南海诸岛和印度洋沿岸数十国,还可能到过东非。他随手记下见闻,回国后编写成《岛夷志略》一书。书中某些内容沿袭周去非、赵汝适的旧说,但大部分记载详实,较当时其他的有关地理著述更为可信。
第四节 科学技术
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宋元时代是科学技术最为繁荣发展、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重要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与本草学以及技术科学的许多部门都取得了新成就。下面分别作简要的叙述。
(一)天文学与数学
天文学 宋朝历法一共改了十九次,是我国历史上历法改革频繁的一个朝代。历法的不断改革,反映了天文学研究的活跃。
宋朝天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北宋初到神宗前,历法以崇天历为代表,主要成就是超新星的观测;神宗朝到北宋末,历法以纪元历为代表,主要成就是水运仪象台的制造;南宋时代以编撰统天历为著名。
北宋初,用后周王朴的钦天历。钦天历在天体运动的计算中提出了等加速运动的公式,是准确的。仁宗朝用崇天历前后达四十年。著名的天文学家楚衍参与崇天历的编撰。在司天监任职四十多年的天文学家杨惟德,在他的著述中曾一再介绍崇天历。崇天历的天文数据较接近天文实际。至和元年(一○五 四年)四月朔 有一次日全食。当时在汴京观测这次日食是“日食既,至申乃见,食九分之余”。用崇天历推算食甚时间在申正一刻二十分,食分为九分半弱,与观测所得几乎相同。北宋又有纪元历,是天文学家姚舜辅等所编撰,它的求赤道坐标变换为黄道坐标的计算方法比较简易。纪元历中还引进了四次方程式的算法。它的各项天文数据多为金大明历和元授时历所采用。北宋沈括提出了十二气历的编制方法,虽没